宣统皇帝





  “皇帝这两天都在干些什么?” 
  “回皇额娘,儿臣在……在捉蜻蜓,捉知了。” 
  “胡闹!”她脸色铁青,“皇帝,你是天子,怎么玩这些下贱的事儿,这叫玩物丧志。” 
  张谦和手里还拿着小皇上粘知了的长杆,此时吓得早已如筛糠一样,浑身冷汗淋漓。 
  “张谦和!”隆裕叫道。 
  “奴才在。”张谦和随即跪倒在地。 
  “我让你做皇帝的罕达,就是让你教他这个的吗!”隆裕太后竟站了起来,“这成何体统!” 
  “奴才该死!奴才知错了。” 
  “打!”隆裕叫道,“打三十板子。” 
  张谦和的屁股被扒出来,三十板下去,鲜血淋漓。 
  小皇上站在那里呆若木鸡,吓蒙了。 
  “把那些该死的蝉和蜻蜒都弄死扔了。”隆裕太后命令道。 
  小溥仪的心里一阵阵抽紧,他的红蜻蜒,完了,他的可爱的蝉们,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晚膳,小溥仪吃得很少,虽然太监们说他“吃得香”。膳后,他如泥塑的一样,毫没了生气,他呆坐在澡盆里,任由太监们摆弄。太监们照例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逗乐,可小皇上一点也笑不出来。 
  张谦和歪着屁脱道:“万岁爷,都是奴才不好。老祖宗说的是,从明天起,我们就不出去了,万岁爷和奴才在一起认字读书吧。” 
  溥仪仍是一声不吭,穿好衣服后,仍呆坐在那里。太监们心里有点发毛,其中一个道:“还是请王焦氏嬷嬷来吧。” 
  张谦和道:“去请她吧。” 
  王焦氏来到长春宫,见皇上痴呆着,吃了一惊,急忙奔过去道:“万岁爷,怎么了?” 
  “嬷嬷——”小皇上伏在王焦氏怀里哭起来。 
  奶妈来了,皇上是要吃奶的,其他的人都走出房间。 
  “万岁爷倒底怎么了?” 
  “皇额娘打了张罕达,弄死了蜻蜒和知了。” 
  王焦氏心里明白了八九分,说道:“万岁爷,老祖宗是为了您好,万岁爷是天子,别尽贪玩就是。”说着,用褂襟擦去皇上的泪水,把皇上紧紧地抱在怀里。 
  许久,皇上道:“嬷嬷,我真想叫你额娘。” 
  王焦氏急忙捂住皇上的嘴,吓得魂不附体,说道:“万岁爷,可别这样叫——懂吗?” 
  “懂。”皇上撩起王焦氏的衣襟,伏在她厚大的双乳上。过了一会儿,博仪道:“嬷嬷,他们不让你吃有盐的东西,是吗?” 
  “是的。” 
  “我明天给嬷嬷有盐的东西吃。” 
  “这可不行,这是犯了法的。” 
  “他们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什么我让你吃有盐的东西就不行呢?” 
  王焦氏想了想说:“这个,我也不懂,反正皇上也是按着法做事的。” 
  第二天,皇上吃奶过后,王焦氏发现她的怀里竟有一个猪肘子,她分明嗅到许多年她所渴望的那种香味,那种盐味,顿时,两行热泪滚涌而下: 
  “多好的孩子啊。” 
  溥仪一连多少天闷闷不乐,吃饭不香。他的脑海里不时地出现着那些可爱的红蜻蜒,它们带着他的细线,在大殿内翩然翻飞,在他的帐帷中轻盈地翻飞,多可爱的红蜻艇!可是它们被太监们撕烂了。在隆裕太后的命令下,他们撕掉了它们的翅膀,撕断了它们的尾巴,撕开了它们的肚肠。黑色的屎被挤出来,头被摘掉仍滚动着眼珠。每每想到这些,溥仪就会呆上半天。一个五岁多一点的孩子本来不该有这样的忧郁,一个皇上、天子,天下地位最尊贵的人,不该有这种忧郁,可是他却总是心情不舒畅。他天天仍然走进御花园,可是并没有了往日的戏闹与欢笑。他望着头顶飞过的蜻蜒,望着伏在枝干上不知疲倦地鸣叫着的知了,有时甚至流出泪来。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整日小心翼翼地服侍着他。张谦和有时也不免叹几声,可是摸摸仍在发疼的屁股就再也不说什么。 
  一连几天都不吃什么东西,只是喝些稀粥,吮些奶水,这也急坏了几个太监和奶妈王焦氏。 
  这天,王焦氏道:“二总管,去弄点栗子来吧,栗子能健胃。” 
  二总管阮进寿果然从外面带来许多栗子。王焦氏道:“二总管,你讲个故事给万岁爷听听吧。” 
  阮进寿心领神会,他和王焦氏一道来到御花园,王焦氏叫过溥仪,道:“万岁爷,你整天在这里看什么呀?” 
  “嬷嬷,我在看蜻蜒。” 
  “你知道蜻蜒吃什么吗?” 
  “张罕达说吃蚊子。” 
  “我讲个蚊子的故事给老爷子听听,好吗?” 
  “好!”溥仪的脸上露出笑容,他伏在王焦氏的腿上仰头听着。 
  王焦氏讲道:“有两个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总也睡不着,因为有蚊子总是在他们的脸上耳朵旁飞来飞去,嘤嘤乱叫。其中一个人说道:‘张三,我们用被子蒙住头,蚊子就叮不到我们了。’过了一会儿,张三憋得太厉害,就从被里伸出头呼了口气。这时,他却见到了萤火虫,他马上叫道:‘老天爷啊,蒙住头也没有用,蚊子打着灯笼在找我们呢?” 
  “哈哈哈——”小溥仪笑了起来。他说道:“这个张三,连萤火虫也没见过。我在中南海见过多少次啊。” 
  阮进寿见皇上显出高兴的神情,忙道:“万岁爷,奴才再讲一个蜻蜒的故事。” 
  “快讲。”溥仪命令道。 
  阮进寿讲道:“从前,一位老先生想知道蜻蜒有什么习性,于是就抓了只蜻蜒,在它尾巴上拴了根细线作试验。他把蜻蜒放在手掌上说‘飞’,蜻蜒就展翅飞了。老先生把蜻蜒又收回来,掐去它的翅膀,又将他放在手掌里命令说‘飞’,当然蜻蜒再也不能飞了。于是这位先生写道:‘当人们将蜻蜒的翅膀掐去后,它就成了聋子,再也听不到人们的命令了。” 
  “嘿嘿”,皇上笑了起来,“老先生太迂了。” 
  “万岁爷,吃栗子吧,可香了。”王焦氏道。 
  溥仪于是接过王焦氏和阮进寿剥过的栗子,大吃特吃起来。王焦氏和阮进寿见万岁吃得香,自己心里也高兴,就忘了对万岁爷的食量加以控制。谁知这一吃,竟把皇上给撑着了。晚上,皇上翻滚着嚷着肚子疼,又吐了好些生生的栗子。阮进寿忙叫来御医,御医说皇上是消化不良。 
  第二天,隆裕太后来到皇帝的床前看了看,问明了太医和太监们说的情况,又喝令打阮进寿二十大板,并命令以后决不许给皇帝吃硬食,她气呼呼地道:“今后只许给皇帝吃粥——他肠胃本来就弱,经你们这一折腾,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好。” 
  一天、二天,十多天过去了,隆裕太后仍然只许给溥仪糊粥吃。 
  “我饿,皇额娘。”溥仪向太后道。 
  “饿也不能吃硬饭,这是治消化不良的最好的法子。” 
  “我饿”,“我饿”。溥仪不止一次地向隆裕向太监、向王焦氏叫喊,除王焦氏给他点奶吃以外,没有一个人管他。 
  他来到狗舍,见狗在香喷喷地啃着骨头,真想也拿骨头啃一啃;他在御膳房见师傅们把那残汤剩菜倒掉真想去抓几把塞在口里…… 
  一个月过去了,隆裕太后仍不让他吃“硬饭”,只许他吃糊米粥。 
  这一天,天空被薄云遮着,凉爽得很。隆裕和溥仪一起到中南海游玩。 
  溥仪有气无力的走着。他看旁边的小鸟似乎也被饿昏了,懒懒地飞着;听那青蛙的叫声,一如肚子空空的,声音软绵绵的。 
  “咯咯咯——”唯有太后和小德张发出刺耳的饱满的笑声。 
  “皇帝,皇帝!”隆裕叫道。 
  “儿臣在!”小溥仪从迷糊中清醒过来。 
  “你把金鱼喂一喂。”隆裕道。 
  一个太监给溥仪两个干馒头。 
  馒头!溥仪在心里欢呼着。他接过两个干馒头,肚子里在咕咕的翻滚着,他情不自禁,狠命地咬着干馒头。 
  “快,快,慢一点就吃不上了!”似乎有一个人在催着溥仪,他狼吞虎咽,他囫囵吞枣,他…… 
  “万岁爷在干什么?”不知是谁叫了一声。 
  “皇帝停下。”隆裕太后叫道。 
  溥仪似乎明白了什么,吮着手上的馒头渣子的嘴唇马上不动了,抬起头来,惊恐地看着隆裕太后。 
  “今后不许皇帝看鱼了。”隆裕命令道。 
  回宫后,小溥仪又捏着鼻子喝下汤药,隆裕说别让干馒头把胃撑得更坏了。 
  禀承隆裕大后的懿旨,太监们对溥仪看得更严了,皇上再也没有机会能偷吃一丁点东西。太监们越戒备,就越刺激着小溥仪的食欲,便越刺激着他抢吃抢喝的欲望。有一天,各王府给太后送来贡品——每月初一、十五各王府按例都要送食品给太后。这些贡品放在西长街,被小皇上看到了。凭着一种本能,他直奔其中的一个食盒,打开盖子一看,里面是满满的酱肘子!小皇上抓起一只就咬。太监们大惊失色: 
  “万岁爷,快放下来!” 
  小溥仪哪管他们的喊叫,直往嘴里填,可刚入嘴里,几个太监一拥而上,硬是把肘子抢下来。 
  好香的一只肘子!溥仪人小力弱,虽然拼命抵抗,也只能添一舔嘴唇。 
  又是许多天过去了…… 
  “老祖宗,奴婢说的也许不对,可是照奴婢看,若再这样治万岁爷的胃病,恐怕会病得更厉害。”王焦氏跪在地上碰着头,磕着额,求隆裕太后停止她那种“饥饿疗法”。 
  御医也道:“老祖宗,皇上的胃病已经好了,可以正常进膳了。” 
  “那好吧,”隆裕道。“不过,你们听着,有哪一个再不慎让皇帝得了胃病,非把他打个稀巴烂不可,听到了吗?” 
  “嗻——”大家齐声答道。 
  可是有一天,太监们吓坏了,小皇上趁人们不注意一下子吃了六个春饼! 
  “快!快!”张谦和叫道,“两边抓着!” 
  于是有两个太监左右提起小皇帝的双臂,像砸夯似的在砖地上抖了一阵。 
  这真是个异想天开的消食方法,不过看来很灵验很有效,张谦和们很满意,因为皇帝没有让春饼撑着,没有因此而犯胃病。 

  
  

 二、腐败反动 风雨飘摇



   
  一面是革命党,一面是立宪派,大清朝的日子真是难过。乾清宫里,摄政王代宣圣旨,决定先成立一个皇族内阁,挡一挡立宪的舆论。小皇帝不解地问道:“立宪?立宪了我还是最厉害的吗?”…… 
  溥仪挥舞着雍正皇帝传下的宝剑,一下又一下地向身边的太监刺去。太监满头满脸的鲜血,似乎更刺激了溥仪,若不是摄政王“请”下了宝剑,这太监只怕要死在小主子的剑下。溥仪气犹未平,还在不住口地喊着: 
  “格杀乱民!”可是,大清国东南西北的“乱民”,真是这小皇帝杀得完的吗?……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好诗!气势恢弘,格调沉雄。大帅此诗的胸襟,不下高祖唐宗。” 
  袁世凯笔还没落,冯国璋就拍案叫绝。 
  “如今天下飘摇,正是大帅大展弘图之时。此时,大帅如龙潜渊,不知何时能腾天而起,学生请大帅指点迷津。”段琪瑞道。 
  “你二人多次微服来此,以我看,还是不来为好,如今我们大家都是居晦养韬之时,不可行藏尽显。以前我虽然位居要害,你们和我其实都是亲兄弟。如今我下野归田,虽然二位老弟不忘旧情,屡次来访蜗居,但也应看到,这必然引起当权者的注意。为稳妥起见,为保存我北洋一脉,我送你们一个字——”袁世凯又饱醮浓墨写下一个大字——“忍”。 
  冯国璋道:“如今各省立宪运动风起云涌,孙文、黄兴之匪徒气焰日益嚣张。黄帝乃一小儿,载沣、载洵、载涛兄弟又孱弱无能,其他人等,也只会贪默。如此,朝政日非,大乱将至。若论平乱人才,李鸿章算得上是行家里手惜早已去世,张之洞也算是个人才,最近也已去世。现在只有大帅一人,大帅若再不出山,一味‘忍’下去,危机必迫在眉睫。” 
  袁世凯道:“如大局不糜烂,载沣之辈决不起用我,果真糜烂,则恐怕我出山时,不好收拾。所以你们回去以后,要对形势严加控制。对孙文黄兴之徒的打压,决不能手软,但又要留有余波;而对立宪派,则一同鼓吹播扬,与他们建立感情。” 
  “我们懂了,”段琪瑞道,“朝中之事,大帅也不可掉以轻心。” 
  袁世凯道:“段老弟所言甚是,但料也无妨。徐世昌与我有几十年的交情,与你们也都是血脉相连,同是当初练兵时的刎颈之交。所以,朝中有什么事,他会及时处理的。另外,奕劻等人既是皇族亲贵,又是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