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皇帝
他不可能查出告密者,他对太监又多了层恨。
“监狱!监狱!监狱!”
他诅咒着,从此以后,最怕看见高墙。
本来溥仪只是晚上在长春宫就寝,而且近年来有时晚上也在养心殿居住,可是现在,他却躲在长春宫里不愿出来了。以前,白天的时间都是在养心殿和毓庆宫书房度过的,现在他却不愿到养心殿去,对那些报纸他也失去了兴趣,只是那一百头狗,他带了几十头在长春宫。
所有的太监都怕见到他,他一会儿能把你疼死,一会儿能把你打死;他疼你的时候,你是心惊肉跳地笑,他打你的时候,则是忍着剧痛去笑。连张谦和与阮进寿也被他打得遍体鳞伤,总是躲着皇上。
张谦和向内务府说了,绍英和春龄一声不吭,不得已,张谦和又把这事向瑜太妃禀报,敬懿太妃道:“还是找永和宫吧,这年头,什么事,都是她说了算。”张谦和又硬着头皮来到永和宫。
“奴才给主子请安。”张谦和跪在端康面前,赵荣升正在给端康挖耳朵,端康太妃正在自在,见到张谦和,很感讨厌,道:“什么风儿把大总管给吹来了呀?”
“主子,现今万岁爷脾气大得很,养心殿长春宫的人被他打了一遍了。”
“连你这位罕达他也敢打吗?”
“回主子,奴才的手指都被他打劈开了。”
端康坐正了身子,道:“你怎么不到太极殿去呀,你不是一向都是把话往那里说的吗!”
“主子的话好像巴掌扇在奴才的脸上,奴才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主子尽管打就是。”
“你年纪也不小了,谁也不会计较你,你以后走正道就行了。”
“奴才谨听主子吩咐,奴才的心可以掏给主子。”
端康道:“好吧,皇帝闹得很厉害吗?”
“确实是有点过分。”
端康道:“这话,也只有你敢说了。不过如今我不大好管皇帝的事,这你是知道的。自从福晋仙升后,我内心愧疚,皇帝的事,不再好过问。现在皇帝正在气头上,就让他闹去,让他败败火,他总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吧。”
张谦和道:“主子总要想个法子给万岁爷败败火才好。”
端康道:“总不能像他小时候那样关他禁闭。他的脾气,你们最晓得,有什法子你们不好做,可以禀告我——这法子终归你们想。”
张谦和见端康又把球踢给了自己,叩了头,回养心殿去了。
赵荣升道:“这老儿,也该受点打才能乖。”
端康笑道:“升你为大总管;到皇帝身边去吧。”
赵荣升搂着端康道:“就是主子舍得我,我又总能舍得主子呢。我要服侍主子一辈子。”
“你呀,就是嘴甜。”
“奴才的嘴还香呢。”
“什么法儿。”
“只怕说出来主子会治奴才的罪。”
“说出来看看,你知道我不会对你怎样的。”
赵荣升道:“万岁爷既然不喜欢太监,宫女也许喜欢,旁边安几个宫女不是很好吗?”
“这,可是有违祖制的呀。”
“皇上做了多少有违祖制的事呀,何况平了皇上的怒气,宫内宫外都会说主子的好处,谁还会怪主子不成?”
“行,就这样试试看。”
赵荣升出来,来到侧殿,一打帘子,里面出来一位宫女,袅袅亭亭,燕声玉润:“怎么这么长时间啊?你和主子干得好事。”
赵荣升一把把她搂过:“晴儿,我的心肝,我不侍候好她,能有咱们的好处吗。”
4
荣源的府第在帽儿胡同,本来就很大,现在更是经一番整修、扩建,面貌一新,帽儿胡同也热闹起来,来这里的人们络绎不绝。帽儿胡同的人们,也似乎忘了自己的胡同叫“帽儿”,自荣源被封为承恩公后,胡同的人都说:“咱住在‘荣公府’胡同。”
胡同的马路也已整修一新,几间太破的房子也整修了,这几日,胡同的人们正在为一家作坊发愁呢。
原来,帽儿胡同12号是一家炸麻花的作坊,每日不分昼夜地工作。有一天,一位外地的来到胡同,看到作坊,说:“我们是专程来看皇后娘娘的府院的,一切都好,就是这家作坊不好,那里天天冒烟,油烟到处乱飞乱熏,弄得这一带气味难闻,皇后娘娘闻了,不知是什么样儿呢。”
帽儿胡同的人平日很和气,根本没有注意到那根烟囱,经这位好事者一说,顿觉那烟囱扎眼,烟味刺鼻。
“让他搬走。”街坊们议论道。
“可不行,住了几辈子了,说搬就搬了?”
“你不嫌难看?”
“那倒是,是难看难闻。”
“这不就得了。”
“可怎能叫人家搬走呢?如今约法上是保护人们的居住权的。”
“哟,你还真听了许多人的宣传了呢!你太那个了吧!”
立即这个人遭到围攻,也就不说话了。
胡同里的人便为这烟囱整日地发愁,眼见就要行各种典礼了,这不影响咱帽儿胡同的形象吗?
这事不知怎么让溥仪知道了,他想,要是烟真的熏了皇后的头脑怎么办?于是密谕内务府,令优给麻花作坊迁移费,劝其另处营业。结果两家欢喜。帽儿胡同的居民也非常高兴,自豪地望着身边的一切,到了外边,道:“咱是荣公府胡的,胡同可繁华了,皇后可漂亮了,全北京城谁能得上!”
其实,皇后是住在天津的洋房里。自辛亥革命后,北京的王公及满蒙汉大臣有家业的,除了少有的几家外,多居在青岛、天津、上海和其他地方。婉容在天津已经住了整整十年了,在那里,跟外国人学了钢琴和舞蹈,又跟中国老家学了诗词文章和书画。她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琴棋书画全能的才女。
如今她要搬回北京了,因为不久就要进入大婚的程序。
进入北京,回到帽儿胡同的这一天,她乘坐的马车所到之处,观者如潮。
“她就是皇后!”
“听说美如天仙!”
“看!看!那影儿!”
“你能看见吗?啊!什么眼呀!”
一阵哄笑。
帽儿胡同更是水泄不通,家家户户全体出动,迎接给他们胡同带来无上荣耀的人。
一下子,全北京乃至全国都知道了帽儿胡同。帽儿胡同的好事一桩接一桩。婉容回府不久,是她的生日,因是皇后,所以生日就成了“千秋节”。虽未入宫,但礼节如同入宫之后的皇后,荣公府门前当然车水马龙,许多天,帽儿胡同的人奔走相告:“余叔岩、杨小楼来唱戏了!”
“还有呢,尚小云、梅兰芳也来了!”
真正大婚的典礼项目开始了!北京人真的开了眼界。
因为清朝选储的制度及晚清特殊的立君方式,整个清朝,真正行大婚之礼的就几个皇帝。有些皇帝在做皇帝前早已成婚,有的则不是。溥仪虽逊位,但帝号不废,所以能以皇帝身份成大婚礼。
1992年10月21日(九月初二),是纳采礼的日子。
上午10时,正使礼亲王诚堃、副使睿亲王中铨由乾清宫出发,城堃骑马在先,中铨徒步持“节”在后。仪仗队手持黄缎龙旗两面以及木牌、木棍等分两边随行。中铨的后面随黄伞一把,白马、黑马各两匹,都是雕鞍锦辔,鞍上盖着一块黄色绒毯。
队伍的后半部分是采礼。先是黄绸围裹的木亭八座,里面放着玻锦匣,内置金银锞子、各色宫缎、金珠头面和金银花瓶,另有其他珍宝,后随绍兴酒四十坛,干鲜果品、喜饼若干,分装了一百抬。最后是全身染成了红色的绵羊四十只。
浩浩荡荡的行列走到神武门,步军统领衙门和保安队的三名骑马队在前开路;宗人府与内城守卫队的三起乐队随行演奏。
所经街道临时戒严,地安门正门此时大开。
街两边围观的人如堵如潮。
一个学生道:“真是奇观,二十世纪的中国还有这种东西。”
另一个道:“这正是百姓们所渴望见到的,他们的高兴劲儿肯定超过了那个皇上。”
一个外围记者道:“请你们介绍一下这队伍的穿戴服装和仪仗用品好吗?”
两位学生可被难住了,也被逗乐了;他们也无法描述这倒底是什么样的一支队伍。只见卫队和乐队,全是民国的礼服,扛着洋枪,吹打着洋号洋鼓,后面跟的正使、副使,仪仗队以及一应执事人等,则全是清朝的服装,龙旗飘扬,黄伞招摇,还有一些东西,两位学生也说不出是什么。
帽儿胡同礼炮响后,爆竹齐放,人群和这火药味儿充塞了整个胡同。
好不容易正、副使通过了胡同来到荣公府门前,早有荣源带着长子润良在大门外跪迎天使。正副使进了大门,荣源父子又跪迎一次,正副使这才进了大厅;执事人等忙搬进采礼,放在早就准备好的几条长桌子上。荣源父子复又叩头谢恩,然后设晏款待天使。“天使”仅稍坐一下,并不动箸,即起身回宫向溥仪“复命”去了。
第二天,溥仪就看到了京津两地报纸连篇累续地报道纳采礼的盛况。
一下子成为全国注目的中心,溥仪兴奋异常,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从来没有见过民众对他仍这样关心——他还以为那样浩浩荡荡、奢华招摇的队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呢。
兴奋之余,宣统帝摇起了电话。
“喂,是荣公府吗?”
“是,您是哪一位呀?”
“我,是宣统。”
“皇上,万岁爷,您老好!好!”
“你是谁呀?”
“我是润良。”
“噢,是国舅啊,家里都还好吗?”
“好!都很好。”
“府上还富裕吧?”
“谢万岁爷关怀,我们家境一直很好。”
“那就好,如今花费很多,也要节约点。”
“是,是。”
“皇后呢?”
“她在闺中呢。”
“能接下电话吗?”
“行,我就去传旨,就去传旨。”
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如春天中黄莺的歌唱的声音:“喂,是皇上吗?”
“是,是皇后呀。”
“就算是吧。”
“怎么?如今已是了么。”
“奴婢就算是吧。”
“不要用‘奴婢’这样的字眼,这太陈旧了。你是进过新式学堂的,思想比我先进,知识比我丰富,该知道这时‘奴婢’二字的称呼已过时了。”
“那就你我称呼吗?”
“好!这样最好!”
“我也较喜欢那种新式的夫妻关系,喜欢那种新式的夫妻制度。不过,在婚姻问题上,还是传统点好,皇上——你以为如何呢?”
“我也是这样看,我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呀。”
“嗯嗯……”
听着电话里不好意思的声音,溥仪大笑起来,道:“I love you。”
“你说什么?”
“你不是也有洋师傅吗?怎么不会这句话?”
“我没学过英文,皇上——你说的是英文吧?那是什么意思呢?”
“啊——是‘我爱你’。”
“哟,你……”
两个人虽未谋面,犹如熟人一般,卿卿我我地说了一半天。
终于说完了,婉容一旁站着的润麒调皮地道:“姐姐,和谁说得这样热乎呀,羞不羞呀。”
“听人家说话,看我不撕你的嘴。”
婉容向弟弟撵去,润麒灵巧地躲闪着,待婉容已是满头大汗,润麒一闪身,钻进了婉荣怀里,道:“姐姐,我下次不听了。”
“你个小不点,懂得什么呀。”
电话马上安在了婉容的闺房。三天两头,溥仪总要打电话和婉容聊很长时间。
大婚的第二项——大征礼——开始了,这是宣布成婚日期的日子。
大征礼在11月12日(旧历9月24日)举行。睿亲王中铨和郑亲王昭煦任正、副使,礼亲王诚堃持节。和上次纳采礼节一样,几百名马队之后是正副使,然后是执事人等,礼物大致相等而略有不同:黄绸围裹的木亭增加为12座;锦匣中放的除了金银绸缎外,还有皇后所穿的衣冠和珠宝;另加鹅四十只,也都涂成红色。
众人到了荣公府门口门内,又是一番行礼,礼物放下后,又有一匹马飞驰而来。荣源迎到门外,跪下。来人是庆亲王载振,载振下马,随荣源进入门内,到了院中,载振展开谕旨,荣源跪地接旨。载振朗声道:
“宣统皇帝奉端康太妃、敬懿太妃、荣惠太妃谕旨:特于旧历十月十二日、新历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迎娶皇后进宫。钦此。”
“臣接旨。”
荣源接旨后,又是设宴款待。如上次一样,“天使”们席不暇暖,即告辞复命去了。
婚礼的日期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