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选载)
生日用,至属重要。所有行销引岸,向有划定区域,商民贩运,亦有应纳税额,自不得擅加丝毫,致妨民食。乃自冯逆据陕,肆行搜括,对于各地贩运盐商,假名保护,抽收保运费,在省设立保运总局,各县亦局卡林立,大肆剥削,重征运费。最可痛者,肩负小商,一经漏税,任便苛罚,累及身家。遂致商贩视为畏途,而一般人民,势难淡食,生活更感困难,哀我陕西,其何一堪。现当逆军铲除,解除一切痛苦之时,所有本省城内前设保运总局,及各处分局,自应一律即日取消,以便民商。至陕北榆绥分局,原属法定榷运局,并本省原盐厘局,均为国家法定税款,仍暂照旧征收,听候中央解决,另案办理。其关中、汉中、安康各区及延、榆保运局卡,统限文到日立即裁撤,以资结束。除令盐务总局遵照并通令外,合亟布告同胞,一体周知。此布。”
为了进一步了解灾情,11月10日,杨虎城不顾长途行军打仗的疲劳和病痛,亲自到潼关、大荔等地视察,实地考察灾荒和农业情况。11月14日,他致电国民政府请求拨款救灾:“陕西旱荒连年,灾情惨重,僵仆流亡之众,殆难数计。加以冯军盘踞,专事诛求,供应责之疲氓,敲剥及于骨髓,呼吁无路,痛苦日增。虎城奉命讨逆,转战入关,师行所至,触目伤心。近在省垣详加咨访,参以见闻,仅将历年旱灾实况,及施赈经过,并目前应办事宜,撮要电陈,只乞垂察。查陕西自十七年夏季,即罹旱灾,最重之区,旧关中道属约三十县,陕南陕北各约十县。救济机关,计有省立赈务会,及中外慈善会社,共八九团体。前后办理粥厂、收容、散粮、散款、放种、修路、开渠、掩埋、施衣、施药、施棺等事,用款四百余万元。其中由赈务会拨助捐募者约160余万元,余由各善团分任数万至数十百万元不等,此以前办过赈灾之大概情形也。本年时雨屡降,旱象虽减,而蝗、雹、虫、鼠等灾,相继为害,愈演愈烈。现时灾情较重,亟待救济者,渭河流域,尚有武功、咸阳、兴平、扶风、礼泉、乾县、眉县、三原、泾阳、富平、蒲城、高陵、临潼、渭南、澄城、岐山等16县。
赈灾济民 风火施政(2)
南北两区尚有安康、岚皋、紫阳、横山、定边、靖边等十余县。文电纷驰,呼求迫切。窃以为灾有重轻,治兼标本,目前应分别急赈工赈,兼筹并进。关于急赈,拟就灾重各县各设粥厂数处,共设五六十厂,约容30万人,以五个月计,需款100万元。各县及省城各设收容所一处,共设30处,约容二万人,仍以五个月计,需款30万元。他如老弱病废者,须改散干粮;无衣御寒者,须制发棉服,以及借付耕牛,修补房屋,共计更需七八十万元。至工赈则导渭、开渠、筑路、掘井,共需100万元。惟引泾工程,业与华洋义赈会商定合办,其由陕省担任之50万元,尤应先行筹拨,以资兴工。以上急工两赈,共需款360万元。事关救济,似难稍缓。伏念陕民久罹灾患,兼受逆军压迫,奄奄余生,望救死切。兹幸全省奠定,重睹天日,膏泽之施,普恩沾被,务恳政府轸念孑黎,迅拨巨款,俾资赈济,感戴同深。谨电陈恳,伏乞示遵。职杨虎城叩,寒,印。”④
11月15日,又致电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为陕西灾民请命:“陕省频年荒旱,粒食维艰。流亡载途,死丧枕藉。惨情苦况,亘古罕闻。虽承中外慈善团体,捐募粮款,竭力赈救,原以灾区过广,历日孔多,博施既病,惠泽难周。偏僻之区,或全家以俱尽。饥羸之身,或暂存而终亡。迄今道旁时见白骨,村中竟多绝户,闻之下泪,言之痛心。本年雨泽虽降,旱象较减,而劫后孑遗,率以牲畜无存,籽种难措,耕作因而失恃,收成仍属绝望。”⑤何应钦视察陕西回到南京也承认陕西人民之苦甲于全国,武功一县原有15万人口,一年之中饿死8万多人。陕西赈务会西路查灾委员报告,仅武功一县未埋死尸即约万具,乾、眉两县共6万具。这些都说明当时的灾情严重。在杨虎城等人的积极呼吁下,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通过了给陕西拨800万元赈灾款的决定。可是在蒋介石执掌下的国民政府,却以种种借口,一直未能如数兑现。
11月15日,在陕西省政府邀宴各界名流80余人。杨虎城对这些人说:“兄弟到陕,已经十余天了,与诸位先生有见过的,也有尚未见面的,今天借此机会,可以与大家都见一见面。兄弟将这次到潼关经渭北考查地方情形,将其所得向诸先生报告:此次由潼关转赴渭北至同朝一带视察,沿途见田间麦苗,虽已播种,业成一片绿色;但各村苦况,仍惨不堪言,比较渭河南岸一带,尤甚。兄弟在同州第二师范参观,校内一切均无。及到三原,以三原为渭北文化集中之处,教育当然较优于同州,乃参观各校,均与第二师范情形相同。从前学校林立的三原,现在悉残破不堪言状,此皆宋哲元、刘郁芬等对于教育不但不加提倡,反而竭力破坏,有以致之。泾、原一带乡村灾况,较同州附近尤甚。兄弟虽未到三原以西兴、武、扶、岐、乾、礼等县去看,但灾情之更重,可想而知。希望诸位今后,一致向中央和中外各善团,竭诚呼吁,以救我陕垂毙灾黎。兄弟今天接周至报告,谓南路军队,已到眉县、宝鸡一带,渭河南岸,可完全肃清。西路渭河以北之敌军,均已纷纷表示愿受编遣,亦可告结束,此关中道区之最近情形。至陕南方面,尚望陕南各界人士,及各部队首领,一致努力,共谋结束军事办法。兄弟不会说话,今天拉杂地说了几句,希望诸位原谅。有见不到的地方,诸位可随时指导,无不尽量采纳。”
同日,杨虎城发表了《告各界政见书》。他在书中说:“虎城一介武夫,未娴政治,嗣后当祈四方贤豪明达,不吝赐教,群策群力,以救西北民众于万劫之余,兹就愚见所及,略举施政方针八端如左。”26日又发表与《告各界政见书》施政方针八端内容相同的《政见商榷书》。其主要内容是:(一)救济灾荒。现经拟定急赈、工赈两种办法,同时举办。急赈则就灾重各县,设所收容,开厂施粥,并制散棉衣,医疗贫病,对于无力灾农,尤必贷给资本,俾得补修房舍,购备牲畜,以期来年不废耕种,借资补救;工赈则凿井修路,开渠导河,随在兴工,尽量容纳。一般灾民,即可借工资以糊口。(二)肃清土匪。凡有大股土匪地方,即派军队,分路严剿,务绝根株。至于零星小股,则督饬各县县长,筹办保卫团,实行搜捕,限期肃清。(三)澄清吏治。冯军据陕数年,专事搜括,对于吏治毫不讲求;用人不求贤才,登庸惟取故旧,至于司书县长,护弁领局,尤为习见之事。此辈既无学识,复无经验,一旦身居要职,有何顾忌,敲剥取盈,宰割任意,政治焉得不日益黑暗,民生焉得不日益困苦。现拟广拔真才,勤加考课,贪污则严惩以示儆,清廉则保障以励能,务期造成廉洁政府,实现清明政治。(四)振兴教育。现已将商税、棉花捐、卷烟特税全数拨归教育厅,保障独立。无论何人,或借口何事,均不得提用分文,以重学款,而宏造就。一面仍督饬教育厅,厘定法规,整顿各级小学,注重乡村教育,以达教育普及之目的。(五)整顿交通。陕省疆域广袤,南北两区,山岭纵横,道路崎岖,唯中区平原大野,可行车辆。河流亦仅有汉、渭两水,稍有舟楫之利,其余均属细流短溪,难资利用。交通不便,情势隔阂。关于文化之输入,物质之转运,无在不感受困难。现自汽车通行,驶行迅速,商旅往来,均称便利。兹拟体察地形,将全省道路,分别干线支线,次第修筑,俾臻宽平,务使各处重要城镇,声气联贯,纵横四达。一面仍督饬各县,将乡村要道,一律修治平坦,以重路政,而利民行。(六)兴办水利。陕省土地肥美,河流众多,古称陆海,繁富素著。徒以农政废弛,水利坐弃,一遇雨阳不时,即易酿成偏灾,饥馑流亡,动演惨剧。最近三年之旱荒,饿毙人民至数十百万之众。前辙未灭,可为殷鉴。现拟督饬各县县长,勤导农民,凿井浚泉,并于小河细流,一律开渠引水,借资灌溉。至于引泾导渭,如修理郑白渠,开凿钓儿嘴,工程较大,需款较多,则由政府主持办理,务期观成。刻与华洋义赈会商定,分担款项,合力进行。一俟将款筹齐,即可依照计划,克日兴工。(七)免除苛捐杂税。现在决定除国家正供及法定税捐外,凡冯军私行增加之苛捐杂税,如食户捐、斗捐、面粉捐、煤油特税、地丁四倍加征、百货保运费等,现已一律免除,以轻担负而苏民困。(八)完成地方自治。现在逆军消灭,全省底定,军事时期,业已告终。自宜遵照先总理建国大纲之所规定,厉行训政,实施地方自治,以完成国民革命之最终意义。现拟依照中央法令,次第成立各级自治机关,使人民得以练习四权之行使,为将来参与政治之准备。⑥
赈灾济民 风火施政(3)
紧接着,11月23日杨虎城出席了西安回教公会举行的欢迎大会。在会上他阐述自己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与看法。他说:“回汉民族间的隔阂,数千年来,都是牢不可破,兄弟认为这种隔阂是一种错误。因回汉风俗习惯和生活情形都差不多,关于法律政治上的待遇,也都相同;我们总理三民主义上,对于国内民族,又是一律平等,何彼此隔阂之有。不过回族以宗教关系,往往自成一种团体,表现民族精神,遂从此划分了回汉畛域。过去执政者,往往亦固执此种恶习,演成政治表面上的不平等,实在是一种极大错误。希望双方以后打破此种界限,共谋国家的进步。说到回教教义,为民族谋团结,确是很好;但谋自身进步却甚难,因为宗教不肯接受新的学术,所以结果教育不甚发达,人才常感缺乏。
如战争之胜利者,都是知识高于对方,政治之较完美者。世界各国,往往政权为学识高深者所操。若信仰宗教者因守旧不前,无适应环境之学术,又何能达到胜利完善的地步?总理之主张民族平等,是根本平等,智愚贤圣,仍有分别,政治上所演出之不平等,形成一部分人思想落伍,智识不足。整个中国现在若仍是闭关自守,不特事实上作不到,即一切政治也都更难进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就是因中国人思想落伍,智识浅薄,若再不急起直追,岂不是自甘暴弃?总理之目的,是要实现大同,是要世界人种,不以颜色之分别而互相嫉视、互相倾轧,而况民族与民族间乎?而况历史上最有密切关系的回汉民族?所以欲要民族进步,定要接受新的学术,发展教育,增长智识,这样自然能化除种族的界限。这是兄弟从政治上社会上考察所得的。兄弟十五年时和大家同受了围城之难,那时即甚佩回族团结之精神,非若汉族之松懈不坚;但回族因受宗教束缚之故,进化却甚慢,汉族虽不如回族之团结坚固,但因不拒绝新的学术,故智识上有相当的进步。兄弟以后对于陕西教育政治等等,对于回汉民族,都是一律平等待遇,不稍分歧,希望大家也打破汉回的界限。”⑦ 他的这篇讲话独具一格,既肯定了民族平等、宗教自由,倡导了民族团结,宣传了思想进步,又尖锐地指出宗教落后于时代的弊病,很有见地。当时陕西的回民在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 杨虎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以“拯斯民于水火之中”的精神,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上述工作,大得民心。有人说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这火一直烧了下去,后来烧出了个西安事变,乃至烧“变”了中华民国。因为,烧火的已不是当年那个饭铺里的小伙计了,他已历经磨难,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1)
陕西位于西北东部,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靠天吃饭,十年九旱。自秦始皇建设“郑国渠”后,关中一带曾得到灌溉之惠,遂成富庶之地。至19世纪末期,由于清廷腐败,国力凋敝,水利年久失修,渐趋废置。民国之初,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水利设施更加破败。靖国军对水利曾有过规划,但因靖国军失败无法实施。杨虎城是农民出身,重农、亲农的观念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深知水是农业的命脉,所以主政伊始便将兴办水利列为了他政纲的第6条。并在主政不到一月时间内,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由海外侨胞支援建设的泾阳钓儿嘴水利工程拨款。1930年12月7日,他在出席华洋义赈会引泾工程开工典礼上说:“刚才听各位先生说,引泾开渠,因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