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选载)
阶层的革命力量。他们在陕西发展了三十余人为同盟会会员。
1906年,在陕西较早具有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于右任先生到了日本,也加入了同盟会。同年秋天,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成立。1908年冬,在西安又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从此,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反清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比较一致的行动。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后,在东京创办了《秦陇》、《夏声》、《关陇》杂志。这些刊物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与卖国。同盟会一面将这些杂志秘密运回陕西,一面在省内也办起宣传革命思想的《帝洲报》、《丽择随笔》等报刊;他们还建立起许多秘密团体和外围组织,有力地推动了陕西革命形势的发展。
1908年“蒲城学案”的发生和最后斗争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的学生运动成果和影响力。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时,就作出了要联络会党(主要是哥老会)、新军、刀客共同反清的决议,事后进行了一系列争取联络工作。
1910年7月,同盟会、哥老会、军界、教育及其他各界的代表井勿幕、钱鼎、胡景翼、李仲山、张云山、万炳南等号称三十六兄弟,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滴血为盟,共图大举。成立了反清统一组织“三合会”,为西安的反清起义作了积极的思想与组织准备。此时,陕西的同盟会已有近千名会员,群众工作也有了相当基础。当时在西安百姓中已流传着“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的民谣,甚至还出现了“八月十五举义”的传言。
1910年,井勿幕从南方回陕,召集同盟会的骨干开会,传达了孙中山鉴于南方起义屡遭失败的状况,欲改在西北发动的方针。会上讨论和草拟了准备起义的文件。会后迅速向省内各地的会员进行了传达。起义的准备加紧进行,形势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辛亥革命在陕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反清起义,西安立即予以响应。10月22日清晨,同盟会、新军、哥老会首领秘密集合,共商起义大事。会议推举张风翙(时任新军一标一营营长)为首领,钱鼎(时任新军一标一营队官)为副首领,决定即日起义。上午10时许,陕西新军在张风翙、钱鼎、张钫(时任新军混成协队官)的率领下,分三路发动进攻。张钫带人首先夺取了西安城南门附近的军装局,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首战告捷。随即分兵占领了巡抚衙门。钱鼎率队进城,控制了城内的诸多制高点,并组织陆军学堂学生,攻占藩台衙门,保护起藩库(地方银库)。当时,清政府的一些军政官员正在咨议局开会。战斗打响后,驻防西安的旗兵统领西安将军文瑞从咨议局逃回了位于城内东北角的满城(满城面积占当时全城的1/4,是八旗兵及家属的驻地),立即下令紧关城门,布置防卫与革命军相对抗。就这样,在没有遇到大的抵抗情况下,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除满城外的西安城厢。城里的百姓纷纷剪去辫子,臂缠白布,响应起义。当天晚上,张风翙等在军装局组建设立了革命军总司令部,商定革命军用“秦陇复汉军”的名号。
10月23日黎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风翙率领革命军向清军在西安的最后堡垒满城发起了进攻。当时满城内的守军约有5000人(都是八旗兵),他们负隅顽抗。张风翙亲自指挥,哥老会头目刘世杰、马玉贵等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经过一天的激战,革命军终于攻占了满城,文瑞投井自尽,西安全城得到光复。经过多方协商,10月27日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张风翙为大统领,钱鼎和万炳南为副统领。设立了军政、财政、教育、司法、交通等一系列机构,委派了一批大小官员。在西安首先光复后,各州县纷纷响应。数日之间,关中、陕北、陕南的安康、商洛等地五六十个州县也相继光复。只是汉中地区的光复费了一番周折。在革命军的进攻下,直到第二年的5月汉中地区才得到光复。11月22日,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中华民国政府秦省都督印”。12月9日,军政府改秦陇复汉军政府大统领为中华民国政府秦军政府大都督。
响应起义 参加革命
辛亥革命,西安光复的消息传到蒲城,激起杨虎城参加革命的激情。就在他打算如何加入革命军时,一天,一个自称是民国军政府大都督代表的人来到蒲城进行联络。当他听说“中秋会”在东乡一带闹得不善,很有势力。就找到杨虎城问他有多少人。当杨告诉他有组织的就有800多人,要号召个千人也很容易,这可把来人吓了一跳。因为西安光复起义时,也不过几百人。
杨虎城向来人介绍了“中秋会”的组织情况后,来人拿出了盖有军政府兵马大都督张云山官印的官方文件,叫杨虎城把人集合起来。杨问他集合起来干什么?来人说集合起来再说,到时自有办法。杨虎城以为把人集合起来,可能是到县城去打贪官劣绅。就以“中秋会”的名义下发了通知,定了个日子,仍在甘南村南的大郎庙前集合,能带武器的带武器(也就是些刀、枪、剑、戟类的冷兵器),自带三天的干粮,能带牲口的也可以,口号是“反清灭满,还我中华”。到了集合的那天,大郎庙前聚集了近三千人的农民,有的秀才也来了,有武器的拿着武器,没武器的拿着叉、铣等农具,还有的牵着骡马。可张云山派来的联络人却不见面了。这可急坏了大家,有人就主张组织起来打到县城去,也有的提出要打倒某某劣绅,还有的提出要报私仇,议论纷纷一时无法决断。杨虎城看到,这么多的人,成分复杂,意见无法统一,局面混乱不好掌控。于是就宣布解散,请求大家先回家,等与革命军联系好后再通知。
集合的人群虽然散了,可出了一大堆问题,因为有的人就认为造反了,拿了庄主的武器、牵了人家的牲口;还有的是和家里闹翻了,跑出来的……面对这许多问题,杨虎城感到非常为难,毫无办法。于是他躲到孙镇一个亲戚家,连自己家也不敢回了。因为找他要办法,跟他“算账”的人,不断地到家里来骚扰。正当杨虎城因举义不成,为前途发愁之际,陕西的形势又紧张起来。陕西地处中华中心,武昌起义后,清朝政府本打算以陕西、甘肃为基地,重整军力,恢复东南。不料陕西却也爆发了革命,而且全省很快光复,使得清朝政府大为震惊。遂派大军从东西两路向陕西合击,企图扑灭陕西的革命火焰。陕西革命军政府调集了队伍在人民的支援下与清军在陕西的东部和西部两个战场展开了艰苦激烈的战斗。杨虎城闻讯清军大举来犯,认为这是参加革命的机会。他汲取了上次仓促集合的教训,只召集了一百多名青年会员,向大家讲清了要去投奔革命军,参加革命的目的和危险。征得大家的一致同意后,在杨虎城的率领下,这一百多名青年“中秋会”会员,告别家人,踏上了投奔革命军,参加革命的征程。杨虎城率众参加革命军后,被编入秦陇复汉军张云山部向紫山的向字营,杨在“向字营”当了一名普通士兵,这时他自取名为“忠祥”。
在西安光复时,清朝的陕甘总督升允自己逃到了兰州。之后他调集了20个营的清军,由西路向陕西进攻。是年冬天,清军攻占了长武县。西线吃紧,兵马大都督张云山亲率“向字营”八百精兵支援西线,杨虎城就在其中。他们与清军作战于陕西乾州、永寿一带,革命军与清军在西线打得相当艰苦,一度成僵持状态。
1912年2月8日,清军集中兵力围攻乾州城。张云山率领革命军奋力抵抗,杨忠祥骁勇有名。清军始终不能破城。直到3月8日,清朝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升允率清军西去后,西线战事结束。在战斗中杨虎城学会了使用枪支武器,接触了军事知识,了解了部队的管理,经历了战火锻炼,进一步增强了胆识,了解了社会。此时他刚满19岁。
1912年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代表封建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立即打出“军事之统一”和“行政之统一”的旗号,借以削弱打击革命力量。陕西是革命党领导举行武装起义的省份,袁世凯极不放心,因此严令缩编军队,以削弱陕西革命党的力量。另外当时陕西的经济实力也养不了多少军队。于是,秦陇复汉军的33个标(相当于团)、十几个独立营,改编为陆军两个师,三个独立旅。裁军中,革命党人井勿幕、胡景翼等被迫解职退伍;许多革命党人被排挤出了部队;作战很英勇的“向字营”被整个裁撤。杨虎城和“中秋会”的众弟兄在当了两年兵后退伍返回了家乡。
第三章 不堪压迫 揭竿而起
退伍还乡 贫苦依旧
在农村,地主恶霸与官府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并没有丝毫减轻,广大农民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这对于抱着满怀改变农村状况希望参加辛亥革命的杨虎城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失望。他一面在思考,一面不得不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打拼。杨虎城退伍回乡后,他在邻村的大路边开了一家小客店。这个所谓客店也就是两间破房,屋里摆几张破床,为过路的行人(挑夫、小贩等)提供一个落脚休息的地方。由于他有眼力,地点选择得好,人又勤快实诚,小客店的生意干的比较红火,引起了当地恶霸地主的妒忌,他们想方设法要把杨虎城挤走,霸占他的生意。一天晚上,村里发生盗案,当地恶霸地主硬说盗贼住过杨虎城的客店,逼迫他关闭了小客店。客店关了,家里又无地可种,为了一家生计,杨虎城再次来到省城西安。找到在西关当兵的同乡韩寅生,通过他在军营里先谋了一个伙夫的差事。
后来才被补进军队领了一份军饷,靠这份军饷杨虎城养活着家人。1914年春天,白朗以“中原扶汉军大都督”的名号在河南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3月,白朗军突入陕西,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当杨虎城所在的部队奉命去打白朗军时,杨虎城不愿去打这支义军,遂约集同乡李云诚、白玉生悄悄离开部队再次回到家乡。白朗军从入陕进甘肃后,又入陕经陕返回河南,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行程四千多里,经过三十余县,攻克城池八九处。沉重地打击了袁世凯政权,鼓舞了广大农民同地主官府斗争的勇气。也使深受阶级压迫、不断探询出路与希望的杨虎城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压迫,只能反抗”。
见义勇为 为民除恶
蒲城县东乡有一个恶霸叫李桢,是前清的武秀才,此人依仗时任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的势力,除勾结县衙,包揽诉讼,欺压百姓之外。还经常为地主代办收租逼债之事。他经常带着打手,逐村挨户,逼债催租。轻则打骂,重则拆房、强夺民女、霸占田产,当地百姓深恶痛绝。
1914年夏收的一天,杨虎城到一亲戚家探亲,碰上了李桢带着一帮打手来村里催租逼债。一位姓王的农民,因还不起债务,被李的打手们吊在树上活活打死了。村里百姓惶恐不安,十分害怕。有人就来找这个主张“打富济贫,打强扶弱”的“中秋会”会长诉苦、讨办法。杨虎城听了情况,沉思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只有干掉李桢,别无办法!”于是他找到他的结拜大哥,当地哥老会首领李子高,李因平时喜用长烟杆抽旱烟被人起外号为李烟杆子,向他借了一只号称“马拐子”的骑兵步枪(没有长枪托,枪管较短),做好了铲除恶霸的准备。
新麦上市后,李桢在孙镇干起了为粮店店主收债的事情。当杨虎城打听到李桢在孙镇的确切消息后,立即带上“马拐子”枪赶到了孙镇。这天,烈日当空,蝉声不绝。又逢孙镇有集,镇里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嘈杂。杨虎城将枪藏在套裤里,以给李桢送信为名,不慌不忙地走进粮店。他向店里的伙计打问到李桢正在柜房里,径直进了柜房,看到炕上有两个人正躺着抽大烟。杨虎城怕杀错了人(因他从不认识李桢,更无个人恩怨),就问:“哪位是李桢先生?我给他送封信。”听到此言,炕上一人坐起,说:“我是李桢,把信拿来。”杨虎城看准了人,从套裤里掏出枪来“砰砰”就是两枪。李桢倒在炕上,另一人吓坏了缩在炕上浑身打颤,杨虎城从李桢身边抽出一只手枪,冲出粮店,混入赶集的人流,扬长而去。
铤而走险 反抗暴政
“李桢被杨久娃打死了”!这一消息轰动了蒲城县,震动了官府。“杨久娃这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