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选载)
骸霸拼恿绱踊ⅲ忝堑茸虐桑罨⒊嵌ㄈ∈ぁ!毖罨⒊锹什亢坪频吹创佑芰殖鍪δ舷铝恕"?br />
猛虎出山 回师关中(1)
1924年年底,杨虎城率部队到达耀县。在耀县县城设杨虎城为总指挥的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部,惠又光为参谋长,蒙浚僧为参议,张志先(原陕北镇守使署参谋处长)为参谋处长,马天贤(原陕北镇守使署军需官)为军需处长,董瑞生(原骑兵旅副官长)为副官长。并由陕北镇守使署机枪连抽出一个排,配有两挺重机关枪,马弁数十人,直属前敌总指挥部。前敌总指挥部下属两个支队(比团的建制略大)。第一支队司令高双成,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左世允、杨补珊、石谦、王保民为营长,这是井岳秀的基本部队;第二支队司令李子高(德升),孙蔚如为中校副司令,下辖三个营,姬汇伯、冯钦哉、王都为营长。这是杨虎城原来带到陕北的部队。部队到达耀县后,当时国民二军留在陕西的一些部队的首长田玉洁师长、冯毓东旅长、康振邦补充团长等,也都赶来耀县联系,与杨虎城商讨如何配合关外的国民二军,在豫西战争中消灭刘镇华、憨玉琨部。商议后决定:杨虎城向刘镇华的帮凶、驻大荔、澄城一带的麻振武部进攻;田玉洁、康振邦两部向渭南、华县的刘镇华部进攻;冯毓东部进攻华阴和潼关,牵制刘镇华在豫西军队的后方。
经过一番战斗,国民二军于1925年3月攻克洛阳,刘镇华的镇嵩军全线溃败。豫西战事29日结束。刘镇华致电北京临时执政府,“引咎辞职”,被赶下了“陕西督军兼省长”的宝座。陕西方面,杨虎城打败了麻振武部。在渭北地区站稳了脚跟。麻振武部后被国民二军收编为二军第一混成旅,驻大荔、朝邑两县一带。这样,由国民控制渭北地区与西安的北洋军形成了隔渭河相对峙的局面。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中山遗嘱》发表。其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嘱托,鼓舞革命者至今。杨虎城闻知中山先生逝世十分悲痛,立即派专人到京致哀。在北京召开的追悼会上,陕西全省仅有杨虎城一人送了挽联。他还在驻地耀县举行大会,隆重悼念孙中山,成为当时陕西政治活动的一件大事。会后刊出了《总理哀思录》一书。
杨虎城在孙中山生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之见面,成了杨虎城的一件憾事。但他通过对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的学习与实践,成为了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4月,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吴新田为陕西军务督办,刘治洲为陕西省长。国民二军和国民三军共同反对吴新田督陕。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武装镇压进行反帝游行的中国工人和学生,造成惨案。中共中央于是日晚决定组织上海市民总联合的反帝大运动,6月1日又决定把这个运动扩展到全国各地。此消息传到陕西,即与“驱吴运动”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发展了反吴新田的战争。杨虎城对“五卅”惨案反应非常强烈,据当时6月20日的《新秦日报》报道,耀县通讯云:此间驻扎之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杨虎城氏,对于沪案异常愤慨,日前特电北京雪耻会,提出对内对外办法多条,请誓死力争,并谓愿率三军效死前驱,以为后盾。电文如下:“北京雪耻大会并转学生联合会及关于援助沪案各团体钧鉴:此次帝国主义之英、日在沪残杀我国学生及工人,在独立国家领土之内竟敢如此逞凶,对于我国国体实为莫大之侮辱,是以野蛮手段对待我国,是不以人道对待我国。
以野蛮手段待人,即为世界文明国之公敌,加诸友邦,罪在不赦。凡有血气,无论中外,莫不闻之发指。虎城军人耳,本不应干预,惟为良心驱使,有不能已于言者,兹特拟对内对外办法如下:(甲)对内:(1)捐助罢工工人生活费;(2)疏通各实力派划除意见,准备实力,一致对外,并在沪增兵。(乙)对外:(1)废除不平等条约;(2)收回英、日租界地;(3)要求该政府撤换专使;(4)依中国法律惩办巡捕;(5)着其赔偿损失;(6)实行与英、日经济绝交。以上对外各条,务请誓死力争,非达完全目的不可,否则残民辱国,公理莫伸。虎城愿率三军以为后盾,效死前驱,义无反顾,枕戈以待。临电不胜悲愤之至。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杨 ”。
猛虎出山 回师关中(2)
共产党人魏野畴(当时在省立第一中学教书)等,利用吴新田部与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学生因捡足球发生冲突,军人冲入学校,开枪打伤学生多人的事件,组织学生罢课以示抗议。全省青年纷纷起来声援,遂爆发了青年驱吴运动。这一运动又与“五卅”惨案后的反帝运动结合起来,声势浩大。魏野畴将学生运动的指挥机关就设在杨虎城部队的驻地三原。这年夏天,国民二军、三军发动了武力驱吴。
吴新田鉴于群众运动高涨,又有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入陕之讯,恐遭歼灭,7月15日率部向汉中撤退。杨立即率部分两路追击吴军,一路由孙蔚如指挥,从咸阳渡渭河,紧追不舍,在眉县槐哑镇追上了吴军的后卫部队。该后卫不敢恋战,仓皇逃窜,丢弃了大批枪支弹药。另一路由李子高指挥,赶到武功、岐山地区进行拦截。他们乘吴军渡河时全线出击,缴获甚多。其中有德国克虏伯大炮10余门,炮弹数十箱和大批其他军用物资。战斗结束后,杨虎城的总指挥部进驻虢镇,利用缴获的大炮,开始组建炮兵营。
7月底杨部又于汧阳(今千阳、陇县地区)击溃了甘军孔繁锦部,使关中西部的北洋军阀部队无力东犯,从而使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得以顺利进入陕西。 这时,杨虎城认为井岳秀思想狭窄,只有据地称霸的思想,没有革命理念,难于长期合作,共事革命事业。同时对岳维峻等人有隔阂和意见,也不愿意归附国民二军,于是脱离了井岳秀的陕北国民军,在何遂的联系下将部队转入国民军第三军孙岳的领导下,杨虎城就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部队奉命驻守在宝鸡一带,严防汉中吴新田部、陇南孔繁锦部进犯关中。至此,杨虎城对部队进行了扩充,全师约达8000人马。建立第五旅,旅长李子高兼前敌总指挥、第六旅旅长冯钦哉、第一补充旅旅长姬汇伯、第二补充旅旅长王保民、第一游击支队,司令黑子斌、第二游击支队,司令孙蔚如和师直属营连,参谋长是蒙浚僧。
1925年夏,为了改造军队,杨虎城接受了魏野畴的建议,效仿黄埔军校在陕西耀县创办了三民军官学校。当时招生简章是:第一条,总纲。本校以杨虎城与国民党一般有志党员组织之,其目的在养成优秀青年军人,以期打倒列强帝国、资本主义、军阀为原则。第二条,宗旨。在指导一般青年军人认明己身之新使命,组成被压迫弱小民族之联合战线,宣扬真正军人之新规模,创造民众永久和平力量,图三民主义之实现。第三条,组织。本校内分为教授、教练、政治、军需、管理、军医六大部,每部由各部主任及办事人员负其责。第四条,投考学生。愿考本校者,须身体强健,志气远大,思想高超,方能受验。如有由本党同志确切介绍者,免于甄别入校。”学校按照黄埔军校的组织形式进行设置:校本部,下设教授部、教练部、政治部。
由杨虎城兼任校长,魏野畴担任政治部主任,唐嗣桐任校务长。聘请了刘含初、赵保华、吕佑乾等共产党人任政治教官,在部队里实现了国共合作。“讲课方面,政治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内容。军事以黄埔军校的课程为基础。同时,还规定每星期日为服务日,教职工和全体学员帮助县政府、商号、居民打扫马路和街巷的环境卫生,并帮助贫户修缮房屋,在北大街文庙东西一带植树五百余株;农忙时,帮助农民夏收、秋收和捆白菜等劳动;组织宣传小组。每周一二次深入农村,宣讲三民主义,并在柳林镇组织锣鼓队,召集群众,讲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压迫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种种罪行,策动反对地方武力拉夫、拉牲畜和派粮派捐。”{11}“三民军官学校”是杨虎城与共产党合作的一个起点,杨虎城和魏野畴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批热血青年在三民主义的教育和共产主义的影响下,投身国民革命,在战火中成长。也是由于国共合作,杨虎城部队有了坚定明确的方向,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受住了以后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由此开始,共产党的组织进入了杨虎城的部队。①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3页。②贾自新:《杨虎城年谱》。③《于右任致杨虎城书》《陕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第310页。④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6页。⑤同上。⑥贾自新:《杨虎城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第34—35页。⑦于景祺:《回忆杨虎城在西安绥署步训班讲〈我的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丹心素裹》第367页。⑧姚丹峰:《回忆杨虎城将军与孙中山联络经过》。⑨赵寿山:《与蒋介石斗争二十年斗争史》,中国文史出版社,《赵寿山将军》第320—321页。⑩贾自新:《杨虎城年谱》。{11}刘子潜:《耀县三民军官学校之概况》,《陕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第293页。
第六章 坚守西安 大功于北伐
临危入城 扭转局面(1)
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直、奉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十分恐慌。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联合起来反对革命。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北伐,而拥护广州政府的北方国民军就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心头大患。为了巩固北方,阻止革命军北进,吴佩孚一方面以其主力布防于长江一线固守,同时联合张作霖集中力量向国民军发动进攻。国民二军军长兼河南省省长岳维峻部在河南被北洋军打败,10万人马败退豫西。刘镇华趁机东山再起,恢复了“镇嵩军”的旗号,召集旧部、土匪、红枪会等扼守豫西幽谷关,挡住了国民二军的道路。岳维峻指挥失误,使国民二军一败涂地。
3月16日,数万国民二军被迫缴械投降。“镇嵩军”在缴获了7万多件武器后,才放陕西籍的士兵过关回乡。李虎臣、邓宝珊、田玉杰等将领就是混杂在士兵中混过了潼关,回到的关中。岳维峻从陕县茅津渡过黄河,被晋军俘获成了阎锡山的“阶下囚”。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军,吴佩孚委任刘镇华为所谓的陕甘剿匪总司令,以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清除其侧背之隐患。刘镇华在豫西纠集原“镇嵩军”旧部,以“打到西安去升官发财”为号召,收编豫西土匪、红枪会一些地痞流氓,组成了八个师,号称10万人的乌合之众,向陕西西安进攻。
4月12日抵达了西安东郊的霸桥镇,西安危在旦夕。国民二军惨败后,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化装回到了西安。他集合了国民二军留在陕西的部队来守西安,第十师的一部和陕西陆军四师的两个团,总兵力不到5000人。这时,西安的一些与刘镇华有联系的士绅组成了一个“和平期成会”,准备劝说李虎臣部退出西安,迎接刘镇华入城。随之刘镇华也令李虎臣限期退出西安。面对如此复杂危急的情况,是退是守?李虎臣一时决策不下。这时,杨虎城的国民三军第三师正与吴新田交战于岐山一带。当得知“镇嵩军”逼近西安时,杨虎城立即放弃了乘胜追击吴新田部的机会,遂率部回师三原,策应西安。
4月14日,“镇嵩军”向西安东郊发动攻击,西安告急。李虎臣派特使朱子敏连夜赶赴三原,向杨虎城求援。李在电话里对杨说:“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杨虎城遂与朱子敏、邓宝珊、田玉杰等进行了紧急磋商,魏野畴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杨虎城回忆说:“这时,原在靖国军的许多进步将领和进步人士,聚集三原,和我商议,认为我们是一支训练有纪律的部队,要求我们与李虎臣联合起来,保卫西安,我召集了孙蔚如等高级军官会议,对当时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作一研究,一致认为保卫西安,抗击‘镇嵩军’对声援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有重要战略意义,决定顺应全国革命趋势,拯救陕西,进军西安。”杨虎城在军官会议上指出:敌人兵力虽大于我,而西安城高池深利于守不利于攻;且北洋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只要我们能坚守半年,国内政治必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取得胜利。会后杨虎城留下李子高旅与田玉杰部共同防守三原、泾阳,为西安守城部队留下一个支撑点。立即命令其余各部迅速驰援西安。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