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河山





    “滚!滚出去!”李国勇指着门外。   
    陈其美不再说什么了,端端正正地向李国勇深深地鞠了一躬:“元首,保重!”然后他向门外走去,腰杆挺得笔直。   
    当他走到门外,第一眼就看他的得力部下闽大眼神复杂的站在门口。   
    忽然间,陈其美什么都明白了,为什么元首对自己的情况掌握得那么清楚,为什么当初他要留下闽大元首毫不迟疑的答应了,为什么三十万两银票的事元首那么快就知道。   
    闽大将那张三十万的银票交给了陈其美,默默地道:“部长,对不起,是我汇报给元首的,但是在学习的时候,您告诉我们只能忠于元首,其他人都不是,包括您在内。”   
    陈其美接过银票,凄然笑了下:“你是我的好学生,好好的向元首效忠,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和我一样。”   
    他步履蹒跚地向远处走去,一阵寒风吹来,让他瘦弱的肩膀微微颤抖。   
    他的身后,有一双眼睛死死地看着他。   
    ……   
    当帝国总理杨度得到这个消息匆匆赶到元首府的时候,李国勇已没有了愤怒,甚至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元首……”   
    李国勇马上阻止了他:“叫我明逸,其他人都可以叫我元首,惟独你皙子在没有外人的时候这么叫我,我听着别扭。”   
    杨度苦笑了下:“就这样把英士打发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毕竟跟了你这么多年,忠诚可嘉,对帝国也有着莫大的贡献。况且,他掌握着帝国内部太多的机密,好像赶走他有些不妥。”   
    李国勇喝了口茶:“有人揭发他和满清有联系,并且收了满清的三十万两银子。”   
    “不可能,英士这人再糊涂,也不会做这种事。”杨度立刻说道。   
    李国勇笑笑:“我也知道不可能,英士这人什么坏事都会做,只有‘背叛’两个和他是无缘的。”   
    “那你这么做……”杨度迷惑了。   
    “以后你会明白的。”李国勇又笑了下:“不说这事了,皙子,有事不?”   
    杨度无奈地摇了下头,元首做事的方式他可真的不太适应:“有个好消息,内阁最近收到了一笔海外捐款,数额巨大,同时送抵的信件中称,将这笔巨款用于支持北伐,推翻满清,表达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   
    李国勇眼睛亮了,一把拉住杨度,往座位上一按,迫不及待地问道:“还有这么好的事?详细说来听听。”   
    “这事是由一个海外很有影响力的华人领袖号召发起的捐款,叫曾道富。”杨度说道:“此人早年家中颇有钱财,后因受了些文字狱地牵连,不得已随父飘洋过海去了美国,经过几十年打拼,在欧美几国开有银行,在外国人中也颇有些影响。”   
    “曾道富。”李国勇念了遍这名字。   
    杨度笑道:“说起来,这曾家还和我们家很有些渊源。”   
    “哦?”李国勇来了兴趣/   
    杨度娓娓道来:“曾家和杨家历来世交,曾道富出逃海外,也是我的祖父帮了大忙,听说现在曾道富有两个子女,估计小我几岁吧。”   
    李国勇道:“这几年来咱们忙着发展,忙着打仗,可真把在国外的中国人给忽视了,不应该啊。皙子,给他们去封信,对他们的爱国举动表示帝国的感激。另外,你私人也可以给曾道富写封信,等咱们取得了全国胜利,推翻了满清,欢迎他们回国来看看,要是愿意在祖国做点事业的话,政府全力支持!”   
    一一记了下来,杨度道:“我马上就去办,还有个私人的事情,也不是我的事,顾大山他不敢亲自和你说,托我向你请示下。”   
    “大山?他什么时候变得那么胆小了?有事还得通过你?”李国勇奇怪地道。   
    “你这几年可越来越让老部下难以亲近了,也就你自己不觉得。”杨度笑笑说道:“大山家里给他说了房媳妇,知道他这个警察局长忙,大姑娘都给送到南京了。”   
    李国勇开怀大笑:“我说什么事呢,这好事啊,大山在咱们这些人里年纪最大,也该有三十三、四了吧,搁别人身上,都快抱孙子了,这两年光顾着做事,把这茬都给忘记了,我的责任。”   
    杨度说道:“大山有他的想法,他认为现在正在北伐,全国战事紧张,现在结婚有些不太合适;问题是人家姑娘都到了,不结也说不过去。所以大山想问你下,要是元首同意,他就悄悄的在明年1月1号把这婚给结了,不准备大事声张;再有,他想邀请你和我参加婚礼。”   
    “打仗不能结婚,什么规矩。”李国勇不以为然:“将士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裤子上革命,还不能娶个媳妇?这条在帝国以后取消,只要不是在一线作战的将士,想结婚打个报告就行。告诉大山,他不大操大办我很高兴,毕竟是久跟我的老人了,懂事识大体。今天12月3号,1月1号,恩,结婚那天,我和你一定去给他捧场。”   
       
第二卷 血火大地 第一百一十七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黄河,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无数的优秀子孙的黄色巨龙,在12月11日这一天,必将激荡起民族觉醒的呐喊,卷起震动山河的雷霆。   
    在郓城到鄄县,中华帝国陆军第2师的数万人马正静悄悄地等待着。   
    在5师以血肉代价打通了前进道路后,柳波成的2师轻装疾进,避开一切可能避开的战斗,于12月3日到达黄河边,经过数天的准备,柳波成决定在12月11日这一天强渡黄河天险。   
    这时2师的处境已非常危急,身后,是反应过来,由济南调来的北洋军第5镇,及4万清兵地猛追,目前已达到东平;黄河对面,是8万清军,虽然这8万人无法和北洋军相提并论,但依仗着黄河天险,足以抵得上数十万人。   
    在决战前的动员会上,柳波成的话落地有声:“现在情况非常严重,后面是北洋的几万的追兵,如果让敌人追上,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但影响到整个战略进攻,第2师甚至会全军覆没!”   
    说到这,他的声音变得坚毅有力:“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抬高了声音:“狭路相逢勇者胜啊!明白吧?从现在起,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敌人围追堵截,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黄河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打过去!”(注)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让2师官兵们热血沸腾。   
    为了顺利强渡黄河,2师收集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船只。山东人民,这些梁山好汉的后代们,秉承了祖先的热血,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在最短的时间里,为2师准备了充足的渡船。   
    首批抢渡的,是2师5旅17团的突击队,由团长冯旭东亲自带队。   
    12日11日晚8时30分,强渡黄河开始。   
    载着冯旭东为首的15勇士和一挺重机枪的渡船率先破浪冲出。   
    黄河在咆哮,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巨浪,仿佛要给这些为了争取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勇士们巨大的考验。喜怒不定的巨龙将渡船从峰顶推到波谷,又从波谷推上峰顶,久住陆地的战士们,纷纷开始呕吐。   
    船老大笑道:“现在是冬季,这还算好的,你们要6月份来,那可了不得了,不用说打仗,等到了对岸,你们怕连路都走不动了。”   
    冯旭东吐得脸色发白,勉强说道:“我们要连这都征服不了,那还谈什么统一全国。”   
    就快要接近对岸的时候,清军发现了渡船,一阵大呼小叫的慌乱之后,清军开始打炮,机枪也同时响了起来。一发发炮弹在渡船四周激起阵阵浪花,一窜窜火舌从战士们的头顶穿过。   
    “机枪开火!”冯旭东下达了命令。几乎同一时间,各船都响起了反击的枪声。   
    几分钟后,突击第一船到达了对岸,没等船停稳,冯旭东第一个跳下了船只,大喝一声:“狭路相逢勇者胜!重机枪扫射,其余人跟我冲!”   
    15勇士在团长的带领下,发出震天地怒吼,纷纷跳下船只,在冰冷的河水中不顾敌人的火力,冲锋、冲锋!   
    清军的战斗力低弱,士气低沉,指挥官懦弱无能,冯旭东对面的足足有200来守军,在突击队的第一次冲锋下,清兵领队竟然吓得跳上战马,回头就跑。   
    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兵,长官带头,剩下的士兵可不不客气了,掉头纷纷逃跑,枪支弹药掉了一地。   
    冯旭东当机立断,以后续部队巩固既得阵地,带着陆续冲上岸来的37团战士,步枪上刺刀,手榴弹揭开盖,不管遇到任何敢于顽抗的敌人,立刻消灭之。   
    强渡黄河战役中,仅冯旭东带的37团,就前后突破清军黄河阵地十余个,歼灭打跑清兵两万多人。   
    冯旭东和他的37团,也因此被命名为“强渡黄河英雄团”!   
    突破的渡点越来越多,上岸的帝国士兵越来越多,8万满清军队,在无畏的2师官兵冲击下,纷纷四散溃退。   
    整整一夜的战斗,2石浴血前进,胜利的捷报一个接着一个传来。   
    天亮的时候,黄河天险被全线突破,血路杀出来了!黄河对岸全是帝国士兵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一个敌人。   
    随着柳波成踏上了黄河岸边,强渡黄河战役胜利结束,此战的意义并不是歼灭了多少敌人,而是顺利完成了总参谋部的战略构想,为推翻满清统治迈出了重要一步。   
    “电帝国元首并总参谋部:职柳波成部帝国陆军第2师,已于1905年12月11日夜强渡黄河成功,至12日清晨,黄河天险已被我全线突破。即日起2师将以最快攻击速度进攻保定,望海军全力配合2师4旅登陆之计划。   
    帝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阳谷,2师师部,柳波成。1905年12月12日。”   
    此时柳波成的面前,北京城仿佛已经在望,由山东聊城至河北,已无强有力的守兵能与之抗衡,历史的契机,就掌握在了柳波成的手里。   
    黄河天险的被突破,让山东战场的1师和5师,对北洋军加大了攻击强度,展开开战以来最凶猛地攻击,死死的将满清最后的救命稻草北洋军拖在山东战场。   
    北洋军也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进攻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河北告急,一旦河北有失,则北京亦不能保;而撤退也很困难,自古以来,敌前撤退,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但北洋军现在两样都不具备。   
    焦头烂额的北洋军内部也分成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应该迅速不计代价地从山东撤兵,回援北京;另一方认为仓促撤退必将遭至全军覆没,应当固守山东,以求战局变化。   
    最后各将领还是将目光投向了袁世凯。   
    袁世凯心里也烦闷之极,没有想到自己的部队,被当年的手下败将来回调动,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现在形式危急,一步走错,后果不堪设想。   
    看着众将期盼的眼神,袁世凯终于下了决心:“看来大清的气数尽了,咱们几万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精兵不能陪着殉葬,我命令,北洋军收缩防线,固守济南、德州、淄博,只要能够守住这些地方,咱们将来就有和谈的资本!”   
    北洋诸将面面相视,大帅这是要抛弃满清政府了。   
    前线进展顺利,但在南京的帝国元首李国勇,却遇到了他这一生最大的危难。   
第二卷 血火大地 第一百十八章 德茂隆布庄   
    战争在全国各地打响,帝国的1师、5师激战于山东战场,2师强渡黄河,千里跃进河北,4师、9师也在各条战线推进神速,各地清军无不望风披靡。虽然在山东战场,北洋军大幅度收缩兵力,固守几个战略要点,而蔡锷和张孝淮在不愿意付出过多伤亡,刻意放缓了脚步,因此山东呈僵持状态外,全国地统一,对于新生的中华帝国来说,已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两广的岑春煊主动放弃两广政府,宣布加入中华帝国,而李国勇也给于了他最大限度的权利。允许两广5年内自治,岑春煊现有的部队,依照帝国陆军的编制,编成帝国陆军独立师,由岑春煊亲自掌握。   
    战争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展开,南京却显得难得的平和,人们除了工作比以前忙碌了些,生活节奏比以前快了些,在这里闻不到硝烟的气味。   
    南京夫子庙附近,有家开了十多年的“德茂隆”布庄,老板是个姓马的外省人,十来年前在南京开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