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丽丝.莱辛小说集





取其字面意义,即丢弃。惯用语(idiom)常用比喻的说法,包涵一个意象,
例如英语用“丢失”或“献出”自己的心这一个意象来比喻爱上某一个人。
莱辛的女主人公丢失了自己的心,却不是和对方擦出火花,献上自己,快乐
地度过余生,而是丢弃那充满感情、怦怦跳动、活生生的心脏器宫,一了百
了。就翻译来说,包涵意象的惯用语通常是一种两难的情形:取意象则丧失
喻意;取喻意则丧失意象。在莱辛的这个故事中,“to lose one’sheart”既
然不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翻译其字面意义本不困难,但原文的叛逆意义则丧
失殆尽,产生另一种两难的情形。

由互文关系和作者的语言叛逆策略,以及其他修辞方式所造成的信息
间隙,是理解上的一大障碍,对译文读者来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译者常


采用各种策略将隐含的信息显现,注解即是一种方法。但注解,尤其是脚注
或后注,容易分散读者的阅读集中力,减低兴趣,故通常并不适合小说一类
的文艺作品。此外,要将一切不熟悉的概念,例如人名、地名、物名、事件
等等全部加注,也不切实际。本集译文完全不采用脚注或后注,只将关键性
的重要隐含信息,采用插注的方式使之显现。例如,在《天台上的女人》故
事中,史丹利那位满怀怒气的工人,称那个近乎赤裸地在天台上晒太阳的
女人为“葛黛娃夫人”(Lady Godiva)。。 ,并且说大厦中另一个女人不像葛黛
娃夫人,因为她会跟他们聊两句,展露笑容。(“Not like,Lady Godiva;”said 
Stanley。“She cangive us a bit of a chat and smile.”。。 )葛黛娃夫人、
天台上裸体的女人,以及展露笑容的女人三者之间有何关联?葛黛娃夫人是
11 世纪的英国贵妇,相传曾为了为民请愿而裸体骑马穿过市区,但不准百
姓窥视。《天台上的女人》中的女人,对那几个男人的叫嚣采取不理不睬的
态度,使得史丹利暴跳如雷。他将她比喻为葛黛娃夫人,两者相似之处除了
裸体之外,还有冷淡的态度。而天台上女人的态度,以及史丹利的反应是故
事中的重要主题,因此译者在处理葛黛娃夫人这一比喻时,将隐含的两个相
似点裸体和冷漠,加以显现。(将“not like Lady Godiva”译为“不像那
一位冷冰冰、赤裸裸的葛黛娃夫人”。)

互文关系的产生是语言的自然现象,但艺术性越高的作品,如文学作
品,作者常利用间接、隐含的方式创造特殊的效果,互文关系因而可能越复
杂。而文化色彩越浓的作品,在跨文化翻译中信息间隙也越大。但小说翻译,
毕竟不是注解作品,而解读作品也是一种乐趣,读者应享有解读隐含信息的
乐趣,译者不应一一加以注解,过于“越俎代疱”。

范文美

女人

两位老绅士同时踏上旅馆的露天平台。他们驻足、却步,看来像是想
要转身后退。

两人的眼中起初都不由自主流露了诧异,甚至有点为难的神情。之后,
相互交换了一个正正式式,充满怨恶而意味深长的眼神,然后故意转身,彼
此以背相向。

他们环视露台,麻烦!阳光下的桌子只剩一张。两人都僵硬地朝桌子
走去,各自拉了张椅子,坐下,打开报纸,高举过眼,像张屏障。

一个漂亮的女侍应生悠悠然走过来。两张报纸仍保持原样。这边,寿
兹先生从报纸的边缘露脸点了杯温酒;那边,福斯特先生藏在报纸背后,叫
了杯茶,要加奶。

她送来了饮料,整齐地放在两个相似的金属盘上,两道油印之墙都稍
稍放低了些。

福斯特上校,一对宝蓝色的眼珠闪烁着挑逗而不安的神情,朝他的对
头看了一眼,向她说道,天气不错。寿兹先生怜惜地说,这么美好的黄昏,
如此漂亮的小姐却不能出去玩玩,太可惜了。他看那英国人的眼神中显露了
自满之情,大概觉得自己打赢了这一仗。


但萝莎,对两者的问候,同样仅仅报以一个可亲但却敷衍的微笑。她
慢条斯理走回去,倚着栏杆,懒洋洋地,背对着他们。

一手拿着张开的报纸,一手拌茶,或是一手端酒,都不方便。于是两
人,先是寿兹,接着是上校,先后折起了报纸放在桌上。为了避免对望,两
人都眺望群山,但视线却被萝莎挡了一部分。

萝莎身穿白衬衫,露肩。黑裙上系了一条小白围裙,红色的鞋子样式
时髦。两位老先生凝视的是她的肩膀。他们轻咳了一声,手指敲敲桌子,然
后眯起眼,伤感地欣赏远山,之后,又凝望萝莎。两人的视线偶而几乎相遇,
但都急速转开。两人既不能打架,那么礼貌上理应交谈。对,谈话近在眉睫。

一个星期前,他们在同一个早上抵达旅馆,分别住在一条长廊尽头面
对面的房间中。

旅游季节快过,旅馆只有半满。萝莎于是有大量的时间全力照顾寿兹
先生的要求:大毛巾,不同大小的枕头,一杯水。但走廊对面的铃声很快响
起。她道了个歉赶过去,福斯特上校也对房间的布置不满,嫌不够舒服。她
还没办妥他的,那边的铃又响了。萝莎在两边跑来跑去,一直忙到午餐时分,
但她不论是替福斯特上校调校阅读灯,还是给寿兹先生送香烟,拿报纸,每
一次的态度莫不是全心全意,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怠慢。

那天下午,福斯特上校凑巧开了房门,清清楚楚看到了对面房间的情
形。萝莎站在窗边,一脸笑容,在他看来,那似是一种美丽的降服姿态。寿
兹先生伸长了手正要拉她的手肘,手却突然放下,蹩紧眉头,走过去气呼呼
地把门关上,似乎门没关上是上校的不对。。上校痛入肺腑的嫉妒心理一下
就平伏了,他看到萝莎从那房门走出,全无异样,笑着和他道了安。

那天晚上,很晚了,走廊上传来了快速的脚步声。两道门同时轻轻地
打开。萝莎,正好走到他们中间,她先朝寿兹先生,然后朝上校,文静地笑
了笑。她走过之后,那两人轻蔑地互看了一眼,砰一声关了门。

第二天,寿兹先生问她下班后要不要和他去坐缆车。很不巧,她已约
了别人。隔一天,福斯特先生也提出了相同的邀请。

终于,早先的事件再度重演。萝莎半夜穿过走廊回房。两道房门小心
翼翼地打开,出现两张紧张的脸孔。这一次,她停了脚步,礼貌地笑了笑,
向他们道了晚安。之后,她打了个哈欠,只是轻轻的一个动作,但时间配合
得刚刚好。两位老人心里都感到安慰,都想到是对方引致的。寿兹先生认为
上校失礼得不像话,上校则觉得寿兹先生对萝莎的态度,自大自满得叫人恶
心。因此两人都带着各自的道理安心回床睡觉去了。

自那之后,大家常见到寿兹先生和一位驻颜有术、五十岁左右的寡妇
聊天。可惜她为了健康的理由,每天晚上9 点不得不回房,因此不能陪他跳
舞,如他所盼。福斯特上校则每天下午在咖啡座喝下午茶。那儿有位美丽动
人的女服务员,可能是萝莎的姐姐。

在餐厅进餐时,两位老先生彼此视而不见;在马路上,一看到对方迎
面而来随即过街避开。他们脸上有股表情似乎在说:瑞士,尤其是旅游季节
将过时,真是大不如昔。

两人,尽管如此,风度依然,并且能够以他们熟知礼规的风范,继续
遵守社交场合的种种:调情、失败、成功。他们是有份量,有实质的人,期
待受人敬重的人。

然而。。落日余晖,他们面对面坐在同一张桌上,群山高耸,在溶雪


的春天,一片白,一片黄,一片绿。暖暖的太阳伸出悦人却又羞怯怯的手臂
环抱他们。他们可还是有权感到痛恨的吧?福斯特上校长得高瘦,具有军人
气质,皮肤晒得恰到好处,穿着漂亮,梳理整齐。样子,毫无疑问,仍然十
分潇洒。寿兹先生,肥大,圆胖,和蔼,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当然不会只值
一位午茶伙伴——五十岁寡妇的信任而已菓?

这么一个充满春色的黄昏,对六十岁的人来说,颇不公道,尤其是萝
莎的美色当前。

她穿着绣花低肩衬衫,不时耸肩摆姿,离他们不到十步之远。

而她似乎以此为乐,有意加深刺激他们。她突然停止哼唱,依着栏杆
的身体朝前探出,对着下面马路大声高叫,双手使劲挥动。路上一个英俊的
年轻人朝她挥挥手,回应了一声。萝莎眼望他大步朝前离去,叹了一声,转
过身来,嘴角露出梦幻似的微笑。

寿兹先生和福斯特先生双双坐在那儿,注视着她,为之心动,露出饥
渴、不满的神情。

萝莎气呼呼地皱起了蓝色的大眼睛,嘴唇又薄又冷,和一分钟前那股
温柔劲儿简直成了要人命的对比。尖刻的眼神从两位老先生逐一扫过,然后
她打了个哈欠。这一个哈欠打得是又大又长,充满不屑。她举起手背轻拍嘴
唇以加强效果,接着长叹一声呼出了气,但只呼了一半就突然中止,似乎觉
得连这个小动作也浪费了她的时间。她浆烫的印花布喀略作响扫过他们,鞋
跟笃笃笃,进屋去了。

露天平台这时空荡荡的。除了两位老先生那个角落,其他的:色调鲜
艳的桌子,条纹椅,印花太阳伞,全都隐在冰凉的阴影中。他们两人,带着
同样的冲动,同时站了起来,把桌子朝前推人最后一抹金色的晚霞中。他们
终于正眼对视,坦然而笑。

“要不要来杯酒?”寿兹先生用英语问道。想到对方的清欲,他收紧了
欢愉的笑容。

福斯特上校似乎觉得清欲未免表示不战而败,于是说道,“好,好。谢
谢,我来一杯。”

寿兹先生拉高声音尖锐地叫了一声,萝莎从屋里出来,摆出一点都不
服的姿态。但寿兹先生已不再低声下气。他一副主人对下人,惯于使唤劳力
的口吻,点了杯酒,看都不看她一眼。福斯特上校则是一副彬彬有礼的君子
模样。

她送酒回来的时候,他们谈得正起劲,很可能毫不遮拦地说到了男人
竟让女人愚蠢的美色迷失,破坏了美好的关系,虽然只是短短一个星期,然
而却是何等的不值。他们说到了什么笑话,高声大笑。或许该说,开怀大笑
的是寿兹先生,他打心里头高兴。福斯特先生的笑声发自喉咙深处,显露些
微紧张,似乎对寿兹先生这份巴伐利亚式的热诚亲切虽没有异议,然而觉得
人与人之间,总要保持点距离。

很快他们发现,在战时——第一次大战,那当然——他们原来曾经同
时在同一战线上分属敌对两军。寿兹先生受了伤。他撩起手臂伸到福斯特眼
前让他看那条长长的白疤。

谁知道那会不会是福斯特上校35 年前所促成的?间接的,那当然。还
有呢,第二次大战的时候,福斯特上校差点给派去北非,那他就有机会和那
时的寿兹上尉开战了。但战争的幸运之神把他派去印度。巧合一件加一件,


双方都进入了极度的情谊。福斯特的笑声要是说总是比寿兹先生的慢了半拍
的话,简单的很,那不过是两人的脾性难免有所不同罢了。半小时不到,萝
莎已被召去拿来第二小瓶深红色的烈酒。

她拿来了酒,摆好了酒杯,摆好了酒瓶,正要转身离去时,瞄了上校
一眼,怔住了。

他脸上的表情绝对引人关注,寿兹先生带着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正说
到“历史的巧合”——就是这个词儿导致上校的脸孔微微绷紧——历史的巧
合使得他们过去处于敌对的状况,那是多么叫人遗憾。将来,他希望,他们
可以肩并肩,手拉手共同抵御唯一可能出现的敌人。。说到这儿,寿兹先生
飞快地瞄了上校一眼,稍稍一顿,不露声色,带着同样的语调接着说,至于
他个人嘛,他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是个生产者:他已制造了无数的牙膏,供
应国内许许多多的家庭,而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这样继续下去。并且
说他还不是放弃了战时的上尉军衔,证明他的百姓本色?

萝莎仍然站在他们面前,这时她凝视他们的眼神,只能说是含义不清。
寿兹先生漠然地问她要什么。萝莎没要什么。她问他们两位还有没有别的什
么要她服务的。说完,她回到了露台的尽头,倚栏而站,朝街下望,看看那
英俊的年轻人会不会再次走过。

两人的谈话暂告中止。视线十分痛苦地移向萝莎,又同样痛苦地移开。
接着,他们似乎发觉个人的恩怨可能远比国家的恩怨要可怕,于是两人都下
了决心,勇敢地投人回忆的怀抱之中。那个开怀的阳刚笑声说道,经过了如
此的战斗,如此显然毫无意义的仇恨之后,能够坐在这个舒适快乐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