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据《红史》记载,松赞干布在31岁的时候,曾经将赞普之位让给时年十三岁的儿子贡松贡赞。可惜的是这位小赞普年寿不永,刚十八岁就死去了,松赞干布也随后离开人世,时年35岁。
关于松赞干布的早逝,至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思子病逝的(逝于拉萨北面彭域色莫岗,今林周县彭波农场附近),也有说是出征战死的,还有说是和他的父亲一样被反叛者毒死的。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
虽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也仍然没有离开藏地,据说她经常住在山南的昌珠寺,或说她仍然住在拉萨,还经常去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上东望家乡。
《新唐书》说,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逝于吐蕃,高宗曾派使臣吊祭。
而藏地典籍中的说法丰富许多。
《世系明览》说,文成公主、墀尊公主是和松赞干布同时显现原身升天而去,临去时还给新赞普的祖母孟萨赤姜明示了治国之道。当然这是宗教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墀尊公主的女仆身患疫病,染给了自己的主人,而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去看望墀尊的时候也不幸传染,于是同时去世。
另一种说法,则与《唐书》记载相符:松赞干布去世30年后,藏地流行恶疾,文成公主患病去世。
文成公主去世后,藏人将她的遗体送往雅砻琼结(今山南地区琼结县境)。这里是藏族先民发源之地,也是历代吐蕃赞普的最后归宿,即著名的墓王墓区。
藏王墓在琼结县城东南的穆日山,虽然吐蕃王朝崩溃时曾经发生过挖掘历代赞普陵墓的事件,但松赞干布的陵墓没有遭到破坏。后人所知道的,是文成公主应该仍然和她的丈夫松赞干布葬在一起。
七、再一次联姻
松赞干布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这位小赞普是贡松贡赞和吐谷浑妃芒姆杰所生的孩子。芒松芒赞成年后,迎娶了没庐氏墀玛伦为王后。
公元676年,没庐氏为芒松芒赞生下了继承人都松芒波杰。算起来在名份上,芒松芒赞是文成公主的孙辈,而刚出生的小王子则是曾孙辈。
不幸的是藏王家族直到此时,早逝的基因仍然非常顽固,都松芒波杰刚刚出世,他的父亲就在当年冬天去世了,享年比爷爷松赞干布还要短。
芒松芒赞去世三年后,都松芒波杰正式即位为赞普,也就是在同一年,文成公主去世,享年约五十五岁。
都松芒波杰即位时还是个幼儿,因此朝政都由其母没庐氏墀玛伦代理,一切事宜又都掌握在禄东赞家族手里。这个局面直到十八年后才被一场政变更改过来,都松芒波杰在权力斗争中取胜,巩固了王权。
但是饶有政绩的都松芒波杰也没能逃过家族早逝的阴影。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开始,这位青年赞普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征南诏之战并亲自参与。首先出兵唐王朝的松州、洮州等地,随即于公元703越境攻占南诏。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第二年(公元704)的冬天,二十八岁的吐蕃赞普都松芒波杰逝于南诏。
总的来说,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之后,唐蕃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彼此间的冲突,多数也是到都松芒波杰时期而起,而且多数都是一些小的边境冲突,因周围属国而起居多。而在武周时期,由于内政的原因中原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彼此之间的胜负次数参差不齐。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九月,在取道唐境而与武周军队打了几场仗之后,吐蕃再次请和,次年四月,又遣使前来求婚,武则天答应了下来。
这一次求婚,究竟是为谁求的?由于当时的赞普都松芒波杰虽然早已有妻有儿,但他年方二十七岁,因此颇令人思忖。
然而历史告诉后人的事是:都松芒波杰很快就逝于南诏。无论当初前去求婚时的计划究竟如何,这桩婚事的最后缔结也不可能落在他身上了。
八、金城公主出嫁
吐蕃为都松芒波杰去世所派出的告哀使来到唐王朝的时候,已经是神龙元年(公元705),在位的已不是武周王朝的武则天,而是复辟的唐王朝中宗皇帝李显,他为都松芒波杰举哀并废朝一日——理所当然的,吐蕃的赞普也已经换了新人,他就是嘉祖茹,都松芒波杰与王妃琛氏赞姆多的儿子。据各种史籍的记载对照之后,嘉祖茹应该生于公元698年,他是在诸多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中,凭借祖母没庐氏墀玛伦的支持即位的,即位时已经七岁。
神龙三年三月,吐蕃摄政没庐氏再派大臣悉薰热前往长安,“献马千匹,金二千两”,再次为赞普求婚。四月,吐蕃王后的人选最后确定为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她同时被册为金城公主。
雍王李守礼,是李治与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之后。但是金城被选中联姻时,她的父亲李守礼还只是个光禄卿,尚未封王。
算起来,章怀太子李贤是金城公主的祖父,他在三十四岁时被武则天迫令自杀,后来陪葬乾陵。直到中宗驾崩、睿宗李旦即位,李贤才获得追谥为皇太子。武周时期,李贤的三个儿子光顺、守礼、守义和叔父李旦的儿子们一起,都被祖母幽闭在宫中,直到李旦重为相王之后才被放出宫。中宗死后,李守礼于唐隆元年(公元710)被封为邠王。睿宗朝以后,李守礼官运亨通,在两个兄弟死后继承了父亲李贤当初“雍王”的封号,官儿也从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幽州刺史、单于大都护、司空一路干了上去。只是此君少年时吃了太多政治上的苦头,对做官掌权没有太强烈的欲望,一心只想游猎享乐,果然倒也在这上头干出了一番成就:光是儿子就生了六十多个。玄宗时期他的奢侈更上层楼,以至于不知勤俭为何物的诸王都忍不住要劝他省着点用。李守礼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我怕什么?我是天子之兄,不怕花光了钱之后死了没人埋。”于是他的享乐人生一直如此继续到七十岁寿终正寝为止。
在以百千数计的儿孙群中,除了亲生女儿金城公主嫁做吐蕃王后之外,李守礼还有一个孙女嫁为回纥王妃,封毘伽公主。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八月,随着吐蕃小赞普的逐渐长成,吐蕃再次遣使勃禄星入唐,带来了吐蕃国书及没庐氏的礼品。这一次的礼品带有明显的亲家意味,遍及皇帝、皇后、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等人。这预示着联姻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同年十一月,吐蕃再次派大臣尚赞吐使唐,专程前来迎婚。
于是,景龙四年(公元710)正月,刚刚过完元宵节,中宗便选定了左骁卫大将军、河源军使杨矩为金城公主的送婚使。正月二十八日,在家乡度过了最后一个新年的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的足迹,踏上了漫长的入藏之路。
金城公主入藏这年,赤德祖赞(即嘉祖茹)已经十三岁,金城公主的年龄虽没有确切记载,推想也应该是与赤德祖赞相仿的。
对于此次联姻,唐中宗非常重视,他亲自为年幼的侄孙女送行,一直送至始平县(今陕西兴平)才停下车辇,目送金城的车队远去。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分手之地为“凤池乡”“怆别里”,并免金城县百姓徭赋一年。
——然而中宗在此时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不知出于何种因素考虑或者是他确实对金城公主依依不舍,一个月后竟主动提出将唐王朝的河源九曲之地赠予吐蕃,追加为金城公主的陪嫁。这个不知轻重的决定成为后来唐蕃之间频频争战的重要导火索。假若说从前唐蕃之战只是为其它邦国而起的摩擦的话,此后却成了双方直接的对阵。
九、唐蕃之战与甥舅会盟碑
唐玄宗开元二年,吐蕃大伦坌达延取得了一场大胜,唐王朝不得不做退让,正式将河源九曲割给吐蕃。此后直到天宝十三年,才由哥舒翰收复。
河源九曲虽然收复,此事却成了唐蕃之间的一个心结,以至于安禄山之乱发生之后,吐蕃又趁乱频频起兵,吐蕃将领论悉诺(汉名马重英)更于广德元年(公元763)攻入长安。这位论悉诺倒也有些意思,居然找来了金城公主的弟弟广武王李承宏,将其立为大唐皇帝。只可惜李承宏的皇帝只干了15天,吐蕃撤退后他就倒了霉,被怒火中烧的唐代宗流放去了华州。
然而常言道,盛极必衰,在大唐王朝远离开元盛世之后,吐蕃国势也一年不如一年,武功最盛的时期也一去不返。
唐穆宗时期,即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曾孙墀祖德赞时期,吐蕃开始寻求与唐王朝止息干戈之途,接连三次派使臣前往长安要求会盟并祝贺唐穆宗即位。
公元821年九月,唐穆宗派宰相为首的大臣十七人,首先与吐蕃使团于长安西郊谈定盟约,随后再派专使于次年四月抵达拉萨设立盟坛,达成了最终的协议。
唐长庆三年(吐蕃王朝彝泰九年,公元823)二月十四日,唐蕃会盟碑正式落成。唐王朝的专使杜载参与了典礼。此碑一共三块,其中一块至今屹立在大昭寺前,旁边有一棵据传是文成公主手栽的“公主柳”。此碑被唐王朝称为长庆碑,而吐蕃则称其为“祖拉康多仁”,意为大昭寺前之碑。通高4。78米,上有盝顶宝珠石盖。虽然唐蕃文字的碑文表述方式各有差异,但是重申唐蕃从此“社稷如一”的主旨却是一致的。
虽然战事不断,但自文成公主之后,吐蕃赞普一直以唐王朝外甥自称的情形却一直没有变过,因此这块碑也被称为“舅甥会盟碑”。
这块巨碑的树立,终于在根本上止住了唐蕃之间的时和时争的局面,开始了和好之途。
碑上汉盟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教皇帝与可黎可足都赞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复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州镇为界,已东皆属大唐封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与衣粮放归,今社稷山川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信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具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于三宝及诸国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背约破盟,先之者来其灾祸也!仍须仇对反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手执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藏盟如下:“神圣赞普鹘提悉勃野化身下界,来主人间,为大蕃国王,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衍,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此王曾立善教善律,以王慈恩,内政咸理,此王又深谙兵事,外敌调伏,开疆拓土,强盛莫比。自此钵教护持之王以后,南若孟族、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涅牟,莫不畏服,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国曰唐,东极大海,日之所出,与南方泥婆罗等诸国异教善德深,足与大蕃相匹敌。唐以李姓得国,当其立国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此后神圣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中间边将开衅,弃好寻仇,兵争不已。然当此忧危之际,吾人于欢好之念终未断绝,以彼此近邻而又素相亲厚也。重寻甥舅之盟,何日忘之?父王赞普弃猎松赞陛下,睿智天成,教兴政举,受王慈恩者,岂有内外之隔,遍及八方矣!四方万国皆来盟来享,况唐国谊属近亲,地接北邻,甥舅商议和协,欲社稷如一,与唐主神圣文武皇帝结立大和盟约,旧恨消泯,更续新好!此后赞普甥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未生,欢好不绝,信使往还,频见书翰之通传,珍宝之馈遗,然未遑结立大和盟约也。夫甥舅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