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穿孝发哀,辍朝十日,又派人专办丧事。还给他上了个“恭皇帝”的谥号。这些热闹生人眼目的事情,柴宗训是再也不会知道的了。当年十月,柴宗训归葬故里,长眠在父亲柴荣的身边,终于不再寂寞凄凉。
直到嘉祐四年(公元1059),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儿女夭折得太多,五十岁的宋仁宗忽然想起了后周王朝的皇子们来,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是这位柴氏后人,应该是柴荣兄弟们的后代,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
那么,郭威和柴荣的女儿们还有谁在吗?我们所能确切知道的,大概就只有郭威之女寿安公主了吧,她当初幸免于后汉的屠杀,是因为她已经出嫁并随夫离京。她的丈夫是与赵匡胤非常铁杆的张文德,入宋后仍然官运亨通,寿安公主在那时候会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自己孩子的父亲。
柴荣的女儿,史书上只记载了那个在父亲去世前夭折的无名皇女,其它的公主都不见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倒还能找到柴公主的身影。记得从前看过一篇游记,作者写道:在山西孟县藏山,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赵氏孤儿”躲藏过的那个地方,有一座烈女祠,里面祭祀的就是柴荣的一个女儿。据说这位后周公主不甘做亡国妾妇,在皇权交替的混乱中逃出皇宫,打算投奔仍然忠于后周的大臣以图再起。她先是投奔在山西的李筠,李筠却失败了,于是柴公主隐居山西。当李重进的死讯也传来之时,。柴公主终于完全失望,便自尽于藏山。当地的百姓感念柴公主的刚烈,在她下葬之处建祠纪念。千年以来一直祭祀不绝。
郭威代后汉是因为后汉皇帝要杀他,诛后汉皇室更有妻儿血仇在前。赵匡胤代后周是为了什么?灭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柴荣后嗣又有何借口?对于这一点,即使是宋本朝臣子都忍不住要为后周皇室大声喊冤。欧阳修便在《新五代史》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周太祖举兵于魏,汉遣刘铢诛其家族于京师,酷毒备至;后太祖入立,遣人责铢,铢辞不屈,太祖虽深恨之,然以铢辞直,终不及其家也。及追封妻子之被杀者,其言深自隐痛之而已,不敢有非汉之辞焉,盖知其曲在己也。故略存其辞,以见周之有愧于其心者矣!”
——“我之所以要写下这段话,就是要留给那些见后周二字而问心有愧的人来看!”
文人的愤慨虽然令人感动,可惜那大约也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身处其间的原故吧。天下至高的皇权就是一个漩涡,如果控制不住欲望,就只能选择你死我活的结果,谁也没法逃脱。
十四、赵匡胤之死的千秋疑案
(一代雄主赵匡胤猝死,“烛影斧声”成为宫廷中的又一道无解之谜。)
柴宗训死后,宋太祖赵匡胤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正当盛年的他精力旺盛,仍然孜孜不倦地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然而就在打下金陵,灭亡南唐,打算进一步攻取北汉的时候,刚刚五十岁的赵匡胤就忽然在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猝死于万岁殿。
中国历史上猝死的皇帝很多,却不是每个都死因成谜的。本来,以赵匡胤方面大耳肥壮嗜酒性情易于冲动的状况,猝死本也不足为奇。然而围绕着他的死,却冒出了两个谜,一个是“烛影斧声”,与当事人的准确死因有关,一个就是与其母杜太后临终遗言有关的“金匮之盟”了,此事则关系到当事人的遗产继承问题。
据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说,在十九日那天,京城忽降大雪,宋太祖便召弟弟赵光义入大内,摒开嫔妃内监宫女,兄弟两个自在饮酒赏雪说话儿。宫中人只能远远看见烛影映照出赵光义的身影做“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兄弟俩直喝到半夜时分方才尽兴,而此时殿前积雪已达数寸,宋太祖便拿起“柱斧”,一边戳雪一边看着赵光义大声说:“好做,好做!”说完就解带就寝,眨眼间便“鼻息如雷霆”,呼噜响震天。由于天色已晚酒劲上涌,赵光义见哥哥睡了,自己也就在宫里睡下。侍候的人倒也不敢打扰,一直就在宋太祖的寝室外呆着,也不知道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约到五鼓时分,就忽然没再听见皇帝的呼噜声了,连忙奔进去一瞧,原来“帝已崩矣”。于是赵光义便即位了。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
这段记载使很多人都对宋太祖的真实死因产生了怀疑。于是宋太祖死于非命的说法非常流行,而且都认为宋太祖是被赵光义谋害的。
那么,宋太祖真是被赵光义所弑杀的吗?
甚是流行的一种香艳故事是这么说的:赵光义对哥哥的宠姬花蕊夫人甚是垂涎,见哥哥晕晕睡去,自己又喝了几杯酒,便忍不住调戏起来。谁知太祖却立即惊醒过来对他大加怒斥。赵光义又惊又怕便下了杀手。
这个场面当然很有收视率。不过这种隋炀帝式的节目不太可能在宋宫上演。因为花蕊夫人早就香消玉殒了。
什么是“花蕊夫人”?在世人心目中,花蕊夫人是才貌双全雅善诗书的女子。不过花蕊夫人并不止于某一个人,五代十国时期,出自各地宫室的“花蕊夫人”至少有三位。一位是前蜀高祖王建的徐淑妃(一说为徐贤妃,反正是姐妹二人之一,都是眉州刺史徐耕的女儿)。但是这位花蕊夫人虽然美貌多才,却卖官弄权心如蛇蝎,据说王建就是被这姐妹俩毒杀的。王建死后,由于徐贤妃所生的儿子王宗衍继承了前蜀帝位,其生母徐贤妃被尊为翊圣贤妃,其妹花蕊夫人则由淑妃升为顺圣淑妃。然而姐妹俩连同她们的皇帝儿子只会享受,根本不会治理国家,前蜀很快就民不聊生。公元925年冬天,前蜀败于后唐庄宗,徐氏姐妹和王宗衍向后唐投降并被俘。次年三月,就在由成都押往洛阳的途中,前蜀皇室被诛,第一位花蕊夫人也就这样结束了人生。
前蜀灭亡后,后唐派山西籍将领孟知祥出镇成都。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当年孟知祥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孟昶即位。大约在公元938年,孟昶宠妃去世,随后另选青城徐国璋之女入宫。这位才貌俱绝的女子立即得到了孟昶的宠爱,被封为慧贵妃,亦号“花蕊夫人”(还有一种说法,说她姓费不姓徐)。这位后蜀花蕊夫人雅擅诗词丹青,宫词写得清新动人。只是好景不长,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后蜀被宋军所灭,花蕊夫人也被俘往汴梁,据说她的名篇《述国亡诗》就是在面见宋太祖时所作:“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对花蕊夫人的才貌颇为赞赏,遂纳入宫中。徐花蕊入宋宫七天后,被封为秦国公的孟昶猝死。——民间传说,孟昶死后,徐花蕊画其像追思,并向太祖假说那是送子张仙像,以致于满宫尽供此像。谁知不久此事被皇城使窦思俨和皇弟赵光义告发,徐花蕊遂被打入冷宫赐死。——民间又传说,徐花蕊入宫后不忘家国仇,“尝造毒”,事为赵光义所知,他便多次劝宋太祖贬退徐氏,宋太祖不依,赵光义便趁着一次行猎的机会,装做要射走兽,冷不防却回身射杀了徐花蕊。当然,还有人说赵光义射杀徐花蕊是因为和哥哥争风吃醋,抢不到手便杀之了事。其实呢,算一算就知道,后蜀花蕊夫人入蜀宫那年,赵光义才刚刚出世,她和赵光义之间的年龄差距,甚至可能比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的差距(十二岁)还多些。好事者若一定要认为赵光义有恋母情结的,那我也没办法了。
不过,世上还有第三位花蕊夫人,假如真有争风吃醋射杀宠姬之事的话,她倒很有可能是那位受害者。据《菽园杂记》说,闽地崇安有一位王氏女子,本是南唐后主李煜宫妃,宋灭南唐,她也被送进了宋宫,太祖号其为“小花蕊”。据说赵光义是趁她转身摘花之机射杀了她。又说小花蕊后来归葬崇安。但这记载在明朝曾被人质疑,那也不必多说了。
总之,无论是哪一位花蕊夫人,都没能活到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与宋太祖之死当然也就扯不上什么关系。
但是传说故事却多数都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的,在那些说法中,那把“斧”更是被说得活跳。还有说赵光义一时眼花,见赵匡胤背上有一鬼影,便手持柱斧上前去劈鬼,结果鬼没劈着,倒把老哥送去给女鬼做伴了。
“柱斧”是杀人凶器吗?其实此斧非彼斧,并不是劈柴之斧,而是古代的一种文具,文具“柱斧”也被称为玉斧,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见。可作镇纸使用,可做玩器,当然也有一定杀伤能力。
建隆元年,有一次宋太祖正在后苑里弹雀玩乐,有个大臣却声称自己有要紧事求见。宋太祖不得己出来见他,结果发现这家伙说的没一件急事。宋太祖怒从心起,质问这大臣为何虚张声势?大臣却讥笑说:“我觉得这些事比弹雀还是要紧得多了。”宋太祖越发大怒,举起柱斧就狠狠地把这家伙的两枚牙齿给撞了下来。这大臣就慢悠悠地把落齿拾起放进怀中。宋太祖骂道:“你拣牙齿干什么,难道还想和我打官司吗?”大臣回答:“我不必去官府告陛下,这事自然有史官记下的。”赵匡胤一听傻了眼,连忙换上一副笑脸,并且送上金帛慰问。叹曰:“做皇帝真不容易!”
乾德三年,也就是后蜀被灭徐花蕊入宋宫的同年,平蜀将领想要趁势夺取云南,向宋太祖请战并献舆图。宋太祖便用玉斧在图上画了一条界线,示意以大渡河为宋与南诏的分界。
开宝元年冬,柱斧再一次亮相。这回倒霉的是一个叫雷德骧的官员,也是因为言辞间对宋太祖的宠臣赵普不恭,也被这位皇帝用柱斧很熟练地敲了两枚门牙下来。
但是赵普自己也没能逃过柱斧之灾。赵普虽然为相,读的书却并不多。宋太祖曾经让他负责改年号,结果赵普选来选去,竟选了个前蜀王宗衍亡国前用的“乾德”。翰林学士卢多逊与赵普一向格格不入,只要逮着机会就要在宋太祖面前揭他的短,这次当然也不肯放过,向宋太祖告状。宋太祖听了果然大怒,用柱斧斫赵普的脖子,又用墨涂赵普的脸。弄得赵普颜面扫地。只不过那位告状告得很爽的卢多逊日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从所有这些关于“柱斧”的记载来看,赵匡胤手里的柱斧应为文具无疑。因为它即使用在武将出身力大如牛的赵匡胤手里,对他人所造成的损伤也不过就是砸坏门牙。若真是斧头砸过去,只怕飞落地的就不止是门牙了。何况老赵虽然出身武人有些武艺,却不是程咬金,世上从来只听说过“太祖长拳”,从没听说过有“太祖斧”的。赵匡胤既与斧头从没什么渊源,如今又已经贵为皇帝,好好儿地寝宫里怎么会有那么就手的斧头?——由此可见,赵光义是不可能用世人想象中的斧来做弑君之器的。
赵匡胤死前发生过什么事呢?据《涑水纪闻》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身体不适,于九日派内侍王继恩打醮祈福。傍晚,召皇弟赵光义入宫唔谈,直到夜深才散,赵光义返回自己的王府休息。就在赵光义离开不久,即十日凌晨时分,宋太祖便驾崩了。由此可见,赵光义当夜并不曾留宿禁中。然而,他即使与宋太祖之死无关,在继位一事上他也确有反常。《涑水纪闻》对此也有精彩的记录。
《涑水纪闻》接着又说,宋太祖驾崩,皇后没有立即宣布皇帝的死讯,而是让王继恩先将皇子赵德芳召来。这一般也是政权交替时常见的事情,让继位人先行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另有打算,他“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没有去召赵德芳,而是赶去见晋王赵光义,要晋王立即入宫即位然后发丧。据说赵光义闻讯大惊失色,犹豫不敢前往,借口说要和家里人商量,进了内室就一直不肯再出来。王继恩等不得急道:“再耽误,皇位就要归别人了!”赵光义不得己,只得带上自己的家将程德元等人一起进宫。为防意外,程德元甚至还陪着赵光义一起进了太祖的寝殿。太祖皇后见王继恩进来,立刻问道:“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答道:“是晋王到了。”皇后愕然地看着赵光义走上前来,她虽然年青,却也明白大势已去,先机已经被小叔子所占,遂立即做出反应,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唐宋时宫中对皇帝的称谓):“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见嫂子如此说,也就将“官家”的身份居之若素了,当然也不免掉几滴应景的眼泪再发个洪天大愿:“一定共保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