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侍后,仍然托人带信问候李煜,而李煜的回信也绝非普通主仆之辞。但是在各种记载中身世最详尽的女子则莫过于“保仪”黄氏,她是江夏人,其父黄守忠原是湖南马希萼的部将。父亲死于战事后,尚在幼年的小黄氏就入了南唐宫廷,后因貌美聪慧被封为“保仪”。黄保仪侍奉小周后极为恭谨,这才成为获得小周后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正式嫔妃。
小周后与姐姐不同,她并不善于舞蹈——这也许是窅娘能够以善舞而得宠的原因。然而小周后的才貌并不逊于姐姐,而且自有特点。
据说,小周后爱着青碧之衣,她的脸庞在深深浅浅的绿色衣裙映衬中恍如娇丽的鲜花,姿态又有如仙子下凡(由此可以确定她的皮肤不但洁白而且红润,换了其它的肤色穿一身碧绿,效果都会象只土豆)。宫人眼见皇后如此风仪,都纷纷效仿,以穿碧绿衣衫为时尚。由于宫外制品粗糙,宫人都自己动手染绢。有一次一个宫人将染好的绢拿出去晾晒,晚间却忘了收取。第二天一看,被夜晚的露水沾氲过的碧色分外鲜嫩。从此后南唐宫庭便以露染碧,蔚然成风。李煜和小周后还为这种碧色丝绢起了一个名字,叫“天水碧”。
陪在小周后身边的李煜不但给碧绢起名字,还致力于钻研美人新妆、佳肴美点,小周后雅好棋艺并沉迷于其中,做丈夫的李煜也乐于与娇妻美妾消磨时光。他在御花园中营建了一座红罗小亭,饰以玳瑁象牙,两人时常就在里面卿卿我我。小周后的柔仪殿里香雾弥漫,恍惚是世外仙境。而李煜则在这仙境中逃避国之窘境,专心地做其居家男人。
然而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金陵城中的风花雪月已经到了回光反照的时刻了。
六、反间计与小长老
(做为南唐国主,李煜想保住自己的祖业,然而在关键的时候,他却一连犯下了两个最致命的错误。一是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掉了南唐王朝最忠直智勇的将领,二是沉迷于宗教的麻醉,并因此上了假和尚真间谍的大当。)
做为一个总想逃避现实的文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李煜无心国事,只想沉湎于享乐和宗教的麻醉,宁愿等死,也不愿冒险一搏——“孤平生喜耽禅学,世味澹如也。先帝弃代时,冢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身中朝,常恐获罪,每想脱屣,顾无计耳。” 然而他与完全放纵国事坐吃等死的君王还是略有不同之处的。他的心里始终渴望能够保住南唐的半壁江山,面对宋太祖七情上脸打南唐主意的情形,他虽然逃避问题不愿积极应对,仍然不肯象它国那般投降,总是一次又一次消极对抗宋太祖的招降诏书。
就在这时候,李煜犯下了他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中了宋王朝的反间计。
对于势单力孤的南唐王朝来说,公忠体国的将领就是国家的顶梁柱石。而在南唐将领中,最有胆略最有才华的,莫过于林仁肇。这位南都留守一心为国,一心想要领兵北上收复失地。他知道李煜个性柔弱,甚至还主动建议李煜在自己带兵出发后宣布自己叛变,这样的话,如果战胜则国家得利,如果战败则自己举家殉难,而无论战胜战败,李煜都不必在宋王朝面前承担任何责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万全的计划,李煜也不敢尝试。另一员大将卢绛的胆略智谋也不在林仁肇之下,他打算以南唐属地叛乱为名向宋王朝的属国求援,诱其深入并扣下援兵,然后趁其国内空虚之机直捣都城,为南唐王朝扩张实力。而这也被李煜拒绝了。
计划没有及时被李煜采纳,却辗转传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耳朵里。赵匡胤得知南唐竟还有如此智勇忠俱全的大将,感到非常棘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向南唐派遣使节时,让宫廷画师混在随从队伍里,仔细观察南唐大将的模样。画师返回汴京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大将的模样绘了出来——被他看到的大将正是林仁肇。(或说是让使者收买林府仆役,盗取了画像)
接下来,就是怎样利用这幅画像了。开宝四年,李煜派弟弟韩王李从善去汴京进贡朝拜,结果被宋太祖给扣留了下来。李煜亲笔写表章请求宋太祖放回弟弟,都被拒绝了。李煜郁郁寡欢,只有长吁短叹。
当李煜在金陵城里叹气的时候,宋太祖的反间计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他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将起来,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机会让李从善“无意间”看到。
李从善当然认识画像里的人是谁,于是大惊之后跟着便大喜,认为自己终于探察到了宋王朝的顶级机密,迅速“冒着危险”将这消息送回了南唐。
不久,林仁肇便在一场君臣尽欢的酒宴之后毒发身亡了。
林仁肇死后,李煜又想到了一向与林仁肇关系甚好观点也相近的卢绛,便又把卢绛调离防守前线,从此军心大乱。除了一道长江,南唐已经再无任何防守可言。
得知林仁肇死讯的宋太祖大喜过望,但由于战事再起,他一时还腾不出手向南唐动武。
日子继续不紧不慢地过去,为宋太祖灭南唐添最后一根稻草的人也出现了。
这个人叫樊若冰(水),本是南唐进士,才学出众,却始终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机遇,失望之后对自己的国家恨之入骨,决定叛变赵宋,为苦于渡江无计的宋太祖找到穿越天险的方法。
樊若冰和赵宋王朝很快就钻到了空子,而这个空子正是李煜本身所有的:他沉醉佛门,已经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据《江南野史》说,赵匡胤得知李煜好佛,就挑选懂经善辩的少年装成“小长老”,到南唐去打探军情。
而据其它资料,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乃是南唐叛人樊若冰,他与一个姓江的少年同谋,让江少投入清凉寺门下为弟子,趁随侍禅师入宫讲法的机会讨得李煜的欢心,在师父死后当上了这座古寺的主持,号“小长老”,探听了无数南唐机密大事。樊若冰看来年纪已老相貌不济,自知不能学江少的策略,便假意削发为僧,声称自己发下鸿天大愿,要在长江边的石山开凿佛窟,打着这个幌子每天在长江岸边水上来回地跑,察勘丈量江水江岸各处详情,想尽办法思索如何在长江岸上迅速架设浮桥供宋军长驱直入。最终,樊若冰将所有的数据情报都暗中送到了宋之汴梁城,为宋太祖取江南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当宋军来到长江岸边架设浮桥时,金陵城里的李煜和满朝文武都以为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谁知宋军竟果然在自古无桥的长江上搞成了浮桥,硬是度军成功,将金陵围成了一座孤城。(李煜当初真该让那个樊若冰当交通部长)
当赵宋大军兵临城下时,束手无策的李煜只知躲进禅院念经祈福,甚至还没忘了召那位“小长老”求他以佛力御敌。最终,在满城救苦菩萨的诵念声中,金陵城破。李煜这才知道上了“小长老”的大当,却是悔之晚矣。
七、阶下囚的最后结局
(南唐王朝终结,小周后陪着李煜一起成了宋王朝的阶下囚。在耻辱和悲哀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后人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叹息李煜的一生:“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一样适用于小周氏?
李煜的结局和南唐王朝的结局都是悲惨的。然而,正是因为李煜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经历了那一番亡国的遭遇,他的词才由吟风咏月转向了更高的境界,他才由一个亡国之君成为一代“词帝”。正可谓是国家不幸词家幸。)
开宝八年(公元975)十一月,南唐后主李煜向宋军投降,南唐灭亡。
第二年正月,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双双软禁于汴梁城里。
九个月后,宋太祖去世,赵光义登基。李煜被改封为“陇西郡公”。
李煜活了三十多年,好歹也曾经是一国之君,虽然成了阶下囚,虽然始终心念故国,他也不是勾践式的人物。更悲哀的是,国家虽然被他治亡了,他的心里却还始终念着那个国家,也学不了刘阿斗的本事。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无论是软还是硬,或者是给大量银钱供他使用,他都不愿也不会更做不到在他们的面前谄媚婉转、自陈忠心的表演技巧。宋太祖倒也罢了,对此只是一笑,然而随着宋太祖的去世、宋太宗的登场,李煜人生雪上加霜的恶梦也开始了。
赵光义早知小周后的美名,每到命妇入宫参拜皇后的时候,就要将她留在宫中好几天。每当从宋宫中被放回府邸时,小周后总是放声痛哭,大骂李煜之声远闻于墙外。而对于这一切,优柔寡断的李煜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他躲着不敢见妻子,只会一首又一首地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这些充满亡国之痛的词赋传遍了江南,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
李煜不肯逢迎的态度和词赋中思念故国的态度很快就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他对李煜的观感也逐渐发生变化,觉得李煜虽然是个无能的帝王,才华却实在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然而李煜毕竟是一代才子,在文人中颇有影响,自己又要以仁爱示天下示降人,如何处治倒也是个问题。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初,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对徐炫态度颇为冷淡,坐下也不说话,良久才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据说,当初徐铉张洎排斥潘佑,终于造成李煜将二人打入牢狱,二人愤而自尽之事。徐铉自觉无趣,立即告辞回去,将情形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终于对李煜起了杀机。
不久,李煜接到昔日宫人庆奴的书信,他在回信中写道:“此中日夕以泪洗面”。不幸的是这封信也落到了宋太宗的手里。宋太宗阅信大怒,进一步认定李煜不识抬举。
转眼间,又是七夕之夜。这天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他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一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支曲子立即被密探报到了宋太宗那里。词中对故国无尽的思恋终于引起了宋太宗的勃然大怒,认为李煜再也不能留在世上。立即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酒。
就在这个七夕之夜,宾主尽欢的酒宴将散之时,李煜中毒身亡。毒药来自那瓶御赐的美酒,毒物名“牵机药”,据说是宋太宗早已经特意为李煜所制的。毒发之时肢体抽搐,身子头首相接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极度痛苦。
一代词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人生。
宋太宗追封李煜为“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下葬不久,拒绝入宫的小周后自杀身亡。享年和姐姐大周后一样,都是二十九岁。
小周后自杀不久,黄保仪也离开了人世,死因不详。
《虞美人》传遍大江南北。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去的李煜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反而越来越清晰,这位“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绝代才子,被称为“词中之帝”。对于那出“反间计”和李煜的惨死之状,人们也寄予了同情。于是,一个传说也开始流传——
这故事说,宋神宗偶尔观赏历代帝王画像,发现南唐后主李煜极为儒雅俊秀,不禁在像前驻步良久,深为惊叹。也正是在这天晚上,宋神宗梦见李煜飘然进入了自己的后宫。不久,宫中的陈美人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赵佶,他就是未来的宋徽宗。
和李煜一样,宋徽宗雅好诗书琴画美人醇酒,享乐的水平也登峰造极,偏偏就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皇帝”一窍不通,终于将北宋王朝带向了覆灭的命运。
于是,世人都说,宋徽宗正是李煜转世而来,为的是向赵宋皇家讨回血债。
然而幽冥之事渺茫无边,五国城中的血泪却是实实在在。假如真如这传说中的主角那样,不惜拼将再品尝半世身陷深渊的凄苦,不惜让万民涂炭,去报复那一百多年前的旧恨,该是怎样的情绪。无稽的传说虽然能付之一笑,内中的滋味却难以品评,于是只能说一声:“怨毒之于人亦深矣……”
狸猫何曾换太子——宋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