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从太子妃到皇后,陈娇专宠十余年,确实过了一段非常快活的日子。
可是,不知道是丈夫年纪太小,还是陈娇自己年纪偏大,或者是血缘太近;送子娘娘就是不肯对这位阿娇皇后加以青眼,陈娇一直都没能怀上身孕,更别提生下太子了。
关于陈娇、以及小薄氏等等后妃不育,一直是让人百般揣测的事情。
现在的人知道,怀孕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是想要孩子的,孩子就偏偏不来投胎。对于陈娇这类盼子心切的女人,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而皇帝无后或后嗣稀少,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纵欲、酒色过度以至不育关系更大。
可是专宠的很多女人不育,就有些奇怪了。也许是亲上加亲,使得她们难以产育?可是古埃及以及日本皇族的血亲婚姻,照样有后代。
顺手又翻了一下古代的医书,我倒,居然直到清朝,都认为女人生理周期后是受孕的最佳时间——这明明是绝对不可能怀孕的安全期啊!——可以想象,众多拿“最佳时间”去纠缠皇帝丈夫的后妃们,怎么可能怀得上龙种呢!不用说,陈娇和小薄氏等等……都是被这种“医学观点”害苦了的女人。所以后宫中往往无名宫女能够生育孩子,得宠后妃反而往往不育了:因为得宠的女人有权力争取在她们认为最适宜怀孕的时候得幸的机会,而宫女们只能撞大运。可是撞大运的反倒往往撞得着,想尽法子争取的只能干着急,恐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顺带着倒霉的当然也包括男人自己,那也没有招儿。
这时的武帝朝廷,窦太后老当益壮,继续在孙子称帝的王朝里一力推行她最信服的黄老之术、道家之言。
然而,少年武帝和他的亲信大臣们: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田王二氏外戚、甚至包括窦太后的侄儿窦婴在内,都想要改黄老之道为儒家之言,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儒术在此时,其实更适宜汉王朝的实际情况:诸多权重位高的列侯亲王公主们,都不愿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非要留在长安城里兴风作浪,对国家大事指手划脚,甚至隐隐有夺取君权帝位的野心。而儒术礼教重视尊卑位份,断不能容忍他们这样捣鬼。
于是,刘彻兴建明堂,并让列侯都回自己的封国去,否则就要处罚。这样一来,以窦氏列侯为首的家伙们可坐不住了,一个劲地往窦太后太后的东宫里跑,有的没有的说尽了刘彻和大臣们的坏话。
窦太后虽然眼睛看不见,主意却非常大。尤其当她听说,刘启的儿子竟然要跟老窦家过意不去、还要违背自己老公文帝施行的治国方针,更是怒火中烧:这个刘彻小儿,当初我就看他不是个好东西,可恨迕逆子刘启不顾手足之情,非要把我的好儿子刘武害死,将皇位传给他——哼,我眼睛虽瞎,心里可比什么都明白,现在果不其然,刘彻居然敢动摇祖宗之法!可恶到了极点!
于是,窦太后来了一个秋后算总帐,大发作了一场,不但逼着刘彻把明堂毁了,还逼着他把几个亲信儒生和大臣给杀了,临了就连她自己的侄儿窦婴都没能逃过,给免了官职关在家里闭门思过。
不过话说回来,窦太后对刘彻的强烈反应也是有些儿道理的。
这个道理就在于王娡当年对刘荣的斩草除根太过恶劣了。
窦太后虽然在栗太子刘荣被废的时候,出于想立刘武的私心,没有为刘荣说好话,但是那毕竟是她的长孙,她对刘荣的爱心远远比那个亲爹刘启要深厚得多。
刘荣自尽的消息传到这位祖母的耳朵里,窦太后简直怒火中烧。虽然因为刘荣之死与郅都没有直接联系,她不好立马怎么样,但是仍然坚持要撤职查办。
景帝对郅都很是舍不得,偷偷地封他做雁门太守,教他离太后远点做官去。
别说,郅都还真是个人材,他一到雁门关,匈奴连跟他对阵都不敢,立即闻风而逃,对他的残忍嗜杀怕得直哆嗦。更绝的是,就连照郅都模样制作的木偶箭靶,都没有哪个匈奴人敢去射上一箭。
可惜,没几年这事就让窦太后知道了,她立刻逼着景帝非把郅都杀了不可。
景帝辩解道:“郅都守边有大功,是忠臣。”
窦太后咆哮道:“他是忠臣,那我的孙子刘荣就不是忠臣了吗?!”
得,景帝好不容易乍起的一点胆子又教这老太太吼了回去。英雄好汉是做不成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下令处斩郅都。
唉,想想,窦老太太这第二次火,可实在发得不是时候啊!
不管怎么说吧,窦老太太对刘彻的反感厌恶,总之是由来已久。如果不是刘彻小子娶了她女儿刘嫖的娇女儿,恐怕早在她手里死多少回了。
然而,陈娇的母亲馆陶公主虽然能够在窦太后面前为刘彻的帝位出力,陈娇自己的不生育却在给母亲和小丈夫不停地找麻烦。
窦太后对刘彻母子的厌恶早已根深蒂固,她想要换掉这个孙皇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刘彻十七岁这年她就曾经想废了他,虽然在女儿刘嫖的周旋下收回了这个主意,但是那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到刘彻十八岁这年,窦太后又再一次和刘窦二氏诸侯重臣们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借口刘彻“无太子”,说他守着偌大的后宫,却连一儿半女都生不出来,定是有什么毛病,为了国家大计,推选他的叔父淮南王刘安为皇太叔,作为继刘彻之位的储君。——这位刘安,就是豆腐的创始人了。
十八岁的少年皇帝青春正盛,凭什么就断言他以后一定没有孩子?急着给他选继承人也就罢了,偏偏要选一个年长辈尊的家伙,难道此时整个老刘家就找不着一个小婴儿过继了吗?窦太后打的什么主意,简直是人就猜得出来。
一时间,西汉王朝内部风云变幻,刘彻母子心惊胆寒。
虽然馆陶公主再一次出马,将这场政变制止,但是这场未遂政变已经将“无子”的可怕后果深深地印在了刘彻的脑子里——本来就对表姐产生了厌倦情绪的刘彻,就更有理由拈花惹草了。
十四、少年皇帝的艳遇
刘彻既为皇帝,他的拈花惹草自然规模比普通人更大,就连他的大姐平阳公主,都以“忧虑弟弟子嗣”为由,帮他在自己的领地里广选美女。
就在刘彻十八岁这年的春天,他收到了姐姐的一份“大礼”:歌伎卫子夫。
卫子夫的入宫,使得陈娇勃然大怒:没想到一向老实听话的表弟丈夫居然敢背着自己到外头去勾三搭四!
陈娇的大怒,后果可是不小:卫子夫被弃作宫役,而刘彻的“不检点”,更是被馆陶公主一状告到了王娡面前。
王娡一听馆陶公主的控诉,就知道事情不好:这位姑奶奶可是得罪不起的。
陪着笑脸送走了馆陶公主之后,王娡立即把儿子唤到面前,对他进行重要的人生教育:“儿子啊儿子,你初登帝位年纪小;朝中那些老家伙都不太服气;前阵子又因为明堂的事情惹翻了太皇太后;差点连帝位都不保。正是要姑妈大力支持的时候,又何必为这样的事与姑妈表姐争执翻脸呢?娘是个女人,如今也要教你一点对付女人的办法:女人很好对付的,你背地里干啥都行,当着她的面可别忘了说好话呀,只要口甜讨得她欢喜就成啦。你现在还年轻,万事都要小心啊!”
王娡这番话,真是老道之至,两千年后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觉她成功的诀窍:首先,她对于身为女人的弱点非常了解,因此也就不会象其它的后宫姬妾那样,被共同的丈夫刘启偶尔对自己流露的“情意”弄晕头脑,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尽可能控制形势;第二,由于她熟知女人的弱点,也就更能够在后宫女人堆里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反正好听的话儿不要本钱,嘴皮子一碰就源源不绝,却足够她在后宫中化敌为友广结善缘;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她脑子里一点知恩图报之类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刘嫖与她或者有些情份,但陈娇对于她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而已——这位婆婆,根本就是从利害关系而不是从夫妻情份和恩德上头劝说儿子与媳妇和好的。正所谓父母是子女的成长榜样,刘彻在老娘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日后对自己的后妃能采取怎样的态度,于此已可见端睨。
刘彻听了老娘一番话,顿如醍醐灌顶,立即点头称是,对姑妈岳母和表姐妻子又恢复了恭敬的态度。
当然,刘彻此时的恭敬只是表面上的,背地里他早已是脱缰的野马收不住了。
不久,刘彻与卫子夫旧情重燃,如胶似漆。虽然为防走漏风声他将卫子夫藏在宫外庭苑中,可是风声还是不可避免地走漏了:卫子夫怀孕了。
经过一番较量,陈娇在争夺丈夫方面输了一大仗。眼看女儿哭闹寻死都没有用,馆陶公主便想要杀了卫子夫。结果刘彻为了保护卫子夫和腹中的胎儿,将卫子夫藏进了自己的寝宫,反倒是感情更亲密了。于是刘嫖转而想杀她的弟弟卫青,结果不但让卫青跑了,还让他因祸得福升了官。
在这出家庭闹剧的过程中,窦太后和王娡都没有公开参与。王娡的不参与可以想象,而窦太后的不参与更可以理解:她们都是姬妾出身的后宫女子,对于陈娇的行为,都有着本能的难以接受。
卫子夫的怀孕,从根本上推翻了“陈娇不育,其症在刘彻”的假设。宫里宫外的人,都把怀疑的眼光转而投向了陈娇。
陈娇自己也知道大事不妙,谢天谢地的是卫子夫头胎、二胎、三胎,生的都是女儿。
趁着卫子夫和后宫其它姬妾未能生出儿子的机会,陈娇和母亲馆陶公主四处求医问药,前后花了九千万钱。可是再多的钱都没有用,不生就是不生。
十五、随着窦太后的去世,盛极一时的窦氏外戚渐渐日落西山,王氏外戚开始隆重亮相。
在刘嫖和陈娇为没有影儿的“嫡子”焦头烂额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在刘彻登基为帝的第六年夏天,窦太皇太后终于病入膏盲了。这个传奇一生的女人,在享尽了人间尊荣、也尝尽了人世苦涩之后,将要离开人世。
临终的时候,窦绮房仍然对自己养育的孩子念念不忘。她的三个子女已有两个先她而逝,活着的女儿刘嫖虽然早已成人并且横行不可一世,但在母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可爱可怜的孩子。
窦绮房最后的遗言是:太皇太后宫中的所有器物,以及自己的所有积蓄财产,全部归刘嫖所有。
在为女儿的荣华富贵作出最后努力和安排之后,五月丁亥日,太皇太后窦绮房病逝。
一心跟自己母子过意不去的婆婆窦太后终于死了,王娡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随着窦太后的去世,盛极一时的窦氏外戚渐渐日落西山,王氏外戚开始隆重亮相。
早在王娡初封皇后的时候,她的同父兄王信就已经当上了“盖侯”;她那早死的生父王仲则被追封为“共侯”,专置园邑二百户。到刘彻初登帝位的时候,她的母亲、那位势利眼的臧兒女士更成了“平原君”(封衔之日,臧兒肯定为自己当年的英明大唱赞歌);异父弟弟田汀蛭拔浒埠睢保惶锸の爸苎艉睢薄?br />
在武帝四年夏天四月,“平原君”臧兒女士病逝。虽然王娡对生父念念不忘,但是仍然按常理将母亲与田氏继父合葬在了长陵一带,陵园的规模、邑户数量都和生父同等。
按王娡的心意,她应该更愿意让自己的亲哥哥王信得到更多的权势。可惜王信太不给妹妹争气,有了爵位之后便专心享乐、好酒贪杯,除了研究吃喝之外,连脑子都懒得动一动。王娡只好转而支持姓田的两位弟弟,从此,王太后一族开始了把持汉朝的内外政务的历史。
田汀⑻锸ち叫值苁秩戎匀ㄊ疲巴几还螅液苡行〈厦鳎苎陨频溃称ぜ群瘢纸乓埠芮诳欤偌由隙蕴蠼憬阋笄诒钢粒玫搅怂岫ǖ闹С郑鸾トㄇ闾煜隆òィ庋雌鹄矗肮偌槌家膊蝗菀椎卑。。?br />
说起来,王太后一族能够在朝堂之上迅速取代窦太后一族,与窦太后老来糊涂还有很大的关系。
窦氏一族,多得是以享乐淫逸为能事的公子哥儿,真正有才干威严的人材仅有侄子窦婴一人而已。然而窦太后年老之后,做事决策根本不过脑子,一切以自己的偏心眼为转移,因此她反倒将窦婴这个窦家的顶级人材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原因仅仅在于,窦婴打从一开始,就坚决地反对窦太后立梁王刘武为皇嗣的馊主意,认为窦太后的这种过分溺爱不但会坑害刘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