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之,册太子一事直拖到十二月才正式拍板:燕王阿剌忒纳答剌登上了储君之位,成为元王朝的又一位皇太子。
经过一年多的折腾,在一系列的谋杀与诡计之后,文宗与卜答失里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可惜,老天并不作美。
至顺二年(公元1331)的正月,小太子阿剌忒纳答剌病死了。这个孩童只当了二十天太子,真要算起来,恐怕当上太子没多少时候,他就已经是个病秧子了。
宝贝儿子的死对文宗夫妇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卜答失里皇后更是近乎疯狂,她迁怒于曾经侍候过病中儿子的宠宦拜住,不由分说就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板子。拜住这时也摆不得铲除八不沙首功之臣的架子,只能咬着牙死捱。
说起来拜住这顿板子也确实挨得冤枉,小孩子本来就病多,真是老天爷要收那条小命,谁还能有什么办法?何况皇太子死了没几天,同胞弟弟古纳答剌也跟着病倒了,看起来很有可能是兄弟俩都得了什么儿科传染病,侍候的人再有本事也没法阻挡病毒入侵这对被养得分外娇弱的兄弟体内。
眼见又一个儿子奄奄一息,文宗夫妇慌了神,立即下令西僧在五台山和雾灵山各做一个月的佛事,后来又释放死囚,为古纳答剌祈福。
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古纳答剌总算逐渐好转,没有重蹈哥哥的覆辙。据说就在这段时间,皇宫中经常发生诡异的事件,文宗夫妇惊忧交集,实在没法可想了,只好下令让古纳答剌离开皇宫,移居燕贴木儿的府邸。老住别人的房子终归不是个事,文宗便买下宗王阿鲁浑撒里的住宅,让燕贴木儿陪着皇子住了进去,指望他能够保护自己儿子的平安。
燕贴木儿与文宗的关系,是越来越亲密了,直如家人无异。文宗对燕贴木儿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先后封给燕贴木儿十几个顶级的头衔,不但使燕贴木儿成为太师、太平王、丞相、答剌罕,甚至还让这个赳赳武夫当上了大学士,统领读书人。最绝的是文宗还毫不含糊地给予燕贴木儿“总裁”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及一切中书政务,命令包括诸王公主在内的所有王朝要人,有事都必须先向燕贴木儿禀报,如果不经过燕贴木儿的允许就直报皇帝,那就是大逆不道。
随着这些旨意的下达,燕贴木儿事实上已经成了元王朝的无冕之皇。
文宗仍然觉得这些还不足以体现自己对燕贴木儿情意,他干脆搞了个神来之笔,决心与燕贴木儿换儿子养。
文宗先是将燕贴木儿的儿子塔喇哈正式收养下来,然后又让自己的儿子古纳答喇认燕贴木儿为义父,还给改了个跟这位义父一样的名字:燕贴古思。
元文宗与燕贴木儿之间的君臣情谊,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个异数。只是这也同时显示出文宗虽然用过一些非常手段,却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下去,掩饰不了他只是一个感情用事痴汉的本质。一个痴汉当然不是什么帝王材料,这一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得更鲜明。
也许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也许是心态长期压抑痛失爱子的影响,元文宗的人生很快走到了尽头。病重的时候,文宗对自己毒杀兄嫂极其追悔,将长子的猝死、次子的病体缠绵乃至于自己的短命,都归咎于上天降罪。为了向上天表示悔改,也为了不让后人有机会把自己定性为弑兄凶手,文宗决定将皇位传给明宗的儿子。临终的时候,文宗向卜答失里皇后、皇子燕贴古思和重臣燕贴木儿叮嘱道:“昔日五忽察都(即明宗被毒杀之地)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燕贴古思虽为朕子,然今日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汝辈如爱朕,立明宗之子,使绍兹大位,则朕见明宗于地下,亦可有辞以对。”
对于文宗的这个决定,卜答失里最终表示了理解和接受,玩弄权术的老手燕贴木儿却大大反对,但是迫于皇帝皇后夫妻同心,他做为臣子也只能赞同。
至顺三年(1332)八月,文宗在上都去世。巧合的是他和他的哥哥明宗一样,都只活了二十九岁。
熟谙权术的燕贴木儿并不打算真把皇位交到明宗儿子的手里,但是摄政的卜答失里皇后却坚持要信守对丈夫的承诺。燕贴木儿无奈,只好在两个月后将养在宫中的明宗嫡子懿辚质班扶上皇帝的宝座,是为元宁宗。
懿辚质班虽然当上了皇帝,命却着实不好,在皇位上仅仅呆了四十三天,就突发急病去世了,才不过七岁年纪。更可悲的是这位小皇帝在登基的同时竟也册封了一个同龄的小女孩答里也忒迷失为皇后,随着小皇帝的死,这个出身高贵的小姑娘也就这样在茫然无知中成了中国后宫史上最年青的寡妇,悄无声息地在宫廷中苦度岁月。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四十三岁的答里也忒迷失在守了三十六的寡之后离开了人世,这才算是逃出了她噩梦般的人生。死后她以宁宗皇后的身份被供进了太庙。她孤寂一生的灵魂真能在冥世中找到那个所谓的丈夫、那个只不过是在七岁时相处了短短四十三天的玩伴吗?
答里也忒迷失的悲剧,直接的原因是她的娃娃丈夫死得太早,但是背后的因素却很值得推敲。从各个角度来看,懿辚质班的夭折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文宗的两个儿子即他的两个年龄相仿的堂兄弟都病得七死八活的时候,他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由此可见他不是容易患病夭折的体质。至少从常理推测,自母亲八不沙死后,这个小男孩虽然衣食无忧,恐怕却再难娇惯,两三年下来无形中也能给他增加不少抗病能力。怎么当上皇帝有了最好的条件,反倒快马加鞭地跑进了死路,殊为不解。只怕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和父亲明宗一样是死于非命的。若当真如此,燕贴木儿绝对要当选头号嫌犯。
事实上,在宁宗夭折之后,燕贴木儿的态度也很说明问题:他立刻就联合朝臣向皇太后卜答失里轮番进言,请求立自己的养子、明宗嫡次子燕贴古思为帝。
然而燕贴木儿再次失望了。卜答失里坚持要完成明宗的遗愿,也不理会当年自己栽派给侄儿的“野种”帽子了,说起了良心话:“天位至重,吾儿方幼,岂能任耶!妥欢贴睦儿在广西,今十三矣,且明宗之长子,礼当立之。”
话说到这个份上,燕贴木儿也只能干瞪眼,摄政太后非要将好人好事做到底,他也不能公开反对,只得派遣中书左丞奇尔济苏前往桂林迎接嗣皇帝。
这时的卜答失里不会想到,自己不合时宜地大发善心,其实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至顺四年(公元1333)二月,几疑身在梦中的妥欢贴木儿回到了大都城。
但是返回京城并不等于就能够立即当上皇帝。燕贴木儿对明宗之子深为忌惮,想方设法阻拦妥欢贴木儿登基。不是说这就是说那,到最后还祭出了“天命”这道杀手锏,说是如果让妥欢贴睦儿当皇帝的话,元王朝就要天下大乱(这个卦倒是奇准)。
就这样,元王朝的统治模式仍然维持着原来的样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燕贴木儿裁决,由摄政皇太后卜答失里批准,嗣皇帝则还是个嗣皇帝。眼看着妥欢贴睦儿的性命已经掉了一大半在燕贴木儿的陷阱里,好运气却忽然降临他的身上:燕贴木儿竟忽然间尿血而亡了。
燕贴木儿既死,妥欢贴木儿的前途顿时一片光明。
至顺四年(公元1333)六月,摄政皇太后卜答失里立十三岁的妥欢贴木儿为元王朝皇帝,他就是元顺帝。
三、谁是皇帝的父亲
妥欢贴睦儿既然能够被立为皇帝,从另一个侧面应该也能反映出当年他被斥为“非明宗子”的说法站不住脚,因为立他为帝的正是当年亲身参与炮制此说法的婶婶。
但是元顺帝的身世究竟如何,从此也成了史书上的又一个谜团。戏剧性的是,所有与此有关的猜想说法,似乎都认为他的“疑似父亲”是另一位帝王: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恭帝赵显。
宋恭帝赵显和元明宗和世梀,看表面是两个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物,他们是怎么在野史中分别成为元顺帝的“生父”和“养父”的?那就真是说来话长了。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女人,她就是元顺帝的生母罕禄鲁氏迈来迪。
罕禄鲁,是一个部族的姓氏,也称“哈剌鲁”、“葛逻禄”。这个部族早在唐朝就已经见于史册,属突厥之后。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分了几支,但总体来说,罕禄鲁部族的势力范围仍在阿尔泰山以西、伊黎西北、巴尔喀什湖东南一带,主要城市有三座,分别是海牙立、阿力麻里、不剌。
成吉思汗时期,罕禄鲁部族分了两个政权,一个在海牙立,一个在阿力麻里。其中居住于海牙立(即今卡帕尔城附近)的罕禄鲁首领称阿儿思兰汗,公元1211年,这位阿儿忽兰汗晋见成吉思汗,受封为郡王,还留下了宗族近支做质子,从此与元王朝建立了深厚关系。做质子的罕禄鲁贵族名叫“哈只”——这个名字并不寻常,是一个伊斯兰教名,而且是只有到麦加朝觐过的虔诚教徒才有资格起的教名。由此我们知道,至少在那个时候开始,罕禄鲁部落的上层贵族中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成为穆斯林了。而据《元史》记载,迈来迪就是阿儿思兰汗的后裔。可见元顺帝的母亲是一个穆斯林女子,也就是野史中所称的“回回女子”。
回回美人罕禄鲁氏迈来迪的详细履历已经难以寻觅,从正史的片言只字中我们只知道,元明宗和世梀少年时被叔父贬放边陲,途经罕禄鲁部族所在地,遂纳迈来迪为妃,带着她一起踏上了远去漠北的旅途。延祐七年四月丙寅,迈来迪就在“北方”为元明宗生下了儿子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不幸的是,迈来迪“生顺帝而崩”,也就是死于难产或产后的血崩及感染一类。总之,儿子的生意味着母亲的死,迈来迪的人生就此画上句号。
算起来,迈来迪死的时候最多也不过就是二十岁上下,这个直到死都还没来得及发育完全的女子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会在死去若干年后当上“贞裕徽圣皇后”,更不会想到,一世身不由己的自己竟在野史中跟三个皇帝扯上了关系。
这三个皇帝,当然就是宋恭帝、元明宗、元顺帝。
要弄清前因后果,一切就要从元王朝初兴的时候说起。
宋恭帝赵显生于公元1271年,是南宋度宗皇帝的次子,父亲死后,他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登基为帝,时年仅三岁。仅仅过了两年,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就在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被蒙古大军攻破,五岁的小皇帝和祖母谢氏、母亲全氏都成了元王朝的俘虏,于当年五月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成了元王朝的“瀛国公”。
忽必烈的长后察必还有些厚道,对南宋皇家颇有怜恤之意。察必对赵显的母亲全太后非常同情,见全氏不适应北方生活,还向忽必烈请求放全氏回江南生活。虽然这个不合适的要求被精于权力斗争的忽必烈拒绝了,恭帝母子倒也还是得到了察必的照应,一直平安地生活了下去。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随着察必皇后去世,恭帝母子的处境逐渐艰难起来。公元1282年冬天,忽必烈对恭帝母子和南宋降人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遂于当年十二月不容分说地把小皇帝母子连同降元的南宋官员统统迁往蒙古腹地的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
在茫茫草原上,恭帝渐渐长大,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他满了十八岁。但他毕竟不是寻常弱冠少年,而是前朝皇帝。其它的南宋官员降人都先后在蒙古草原上成家定居生儿育女,已届婚龄的恭帝却没有可能学别人的样子。他知道忽必烈对长大成人的自己非常忌惮,便自请出家。忽必烈答应了恭帝的要求,赐他一笔财物,于当年十二月派人将他送往吐蕃萨迦寺(今西藏日喀则萨迦寺)。从这一项安排来看,忽必烈还是给予了宋恭帝相当高的待遇。因为萨迦寺乃是忽必烈的帝师、大宝法王八思巴驻锡并圆寂之地,寺主即八思巴后人,有统治吐蕃之权,可算是头等皇家寺院。
就在萨迦寺,宋恭帝剃度为僧,号本波讲师,亦称合尊法师,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出家后的宋恭帝潜心佛理,并将多部经书由汉译藏,如《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广为弘扬佛法。成为一代佛家大师,留名藏史。恭帝的母亲全太后则未能随儿子西去吐蕃,而是就在大都正智寺出家为尼。
元朝时候完全不禁止僧人成家,合尊因此在藏地娶妻并生子赵普完,嗣后,赵普完也随父一起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