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燕贴古思则在流放途中遇害身亡,大约十五六岁。
七、飞上枝头的奇氏
奇氏终于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正后宝座,她同时还改姓为索隆噶氏,真正脱离了高丽籍,成为飞上枝头的凤凰。只是她不会想到,她这后半生里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会将自己变成一只落架的鸡。
伯颜死了,卜答失里废了,元顺帝终于得到了他盼望已久的实权,而奇氏也等到了提高自己地位的机会。
奇氏最盼望得到的当然是正宫嫡后的宝座,然而伯颜忽都皇后循规蹈矩,元顺帝和奇氏都找不到可用于废后的把柄,于是便暗中示意大臣沙剌班,让他援引元王朝数后并立的先例,提议册立在前一年(至正五年冬)刚刚生下皇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奇氏为第二皇后。
沙剌班的上奏引来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多数人都认为尊卑有别,何况一介高丽贡女,无论如何也不能封为皇后。这话当然进不了元顺帝的耳朵,奇氏终于还是当上了第二皇后。
虽然名为第二皇后,但由于正宫皇后伯颜忽都老实本份一心只求自保,奇氏的实际地位与正后一般无二。元顺帝多数时候也都是留宿在她住的兴圣西宫,难得去一次正后所居的东内。顺帝还将徽政院改称资正院,专为奇氏理财取富。
然而奇氏并不以此为满足,她毹视的是正后嫡位,如今又怎能甘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奇氏一面加紧注意正后的日常动向,一面大力栽培自己的亲信势力,一面还将自己塑造得贤明端庄。
奇氏首先想到的自己人,就是旧日情侣朴不花。她将朴不花召到自己的宫中,并将自己名下财产集中的资正院也交给朴不花管理,任命他为资正院使,也就是皇后的财务总管,又让他做了荣禄大夫。奇氏对朴不花宠爱非常,情意胶固,朴不花也对奇氏始终忠心不二,鞍前马后竭尽全力效命。奇氏收徕人心,联系朝臣,很多事情都由朴不花出面办理。除了朴不花,奇氏还大量任用高丽贡女,使得内宫中的女官大半都由高丽女子充任。她又把经过精心调教的高丽女送给朝臣,将一部分贵族大臣收为己用。
闲来无事的时候,奇氏又翻看《孝女经》及各色史书,时常向人询问历代贤德皇后的行止,说是自己要效法先贤。她也确实这么做了:四方的贡品进献到宫中,如果里面有山珍海味稀罕的吃食,奇氏就一定要先派使者送一份到太庙去祭祀上供,然后才敢自己品尝。由于手头非常宽裕,奇氏还经常各处施舍。
至正十八年,元王朝发生了严重的天灾人祸,蝗虫、饥荒、瘟疫、战乱纷纷不止,京城周围行省的灾民都避难京师,结果使得京城也不堪重负,食物奇缺闹起了饥荒。奇氏便下令属官施粥供应灾民。由于病灾四起,流民死者众多,尸体遍地狼籍。奇氏闻讯后又命朴不花出面行善。朴不花遂向元顺帝请命设立义冢。元顺帝当即答允,从国库拔出七千锭钞,在京城十一门外及南北两城抵卢沟桥一带购地置冢。七千锭钞肯定不够用,于是奇皇后便带头捐款,朴不花也捐出玉带、金带、二锭银、三十四斛米、六斛麦、青貂银鼠裘各一袭为助。看见第二皇后做出这个榜样,整个后宫妃嫔乃至皇太子、太子妃也跟着纷纷掏腰包,各省院官员也一齐跟进。这场浩浩荡荡的“善事”持续进行了两年,前后贫无葬力者十余万。事后,奇氏又命僧人在大悲寺举行三昼夜的水陆大会超度亡魂。处理了流民之事后,奇氏又向京城本地居民施舍医药棺木。
说实话,将国家治成如此局面,使百姓流离失所,这所谓善事,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举。何况一介贡女出身的第二皇后何来如此多的财物?也不过是盘剥所得。但奇氏仍然靠此举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事后还特地传下懿旨,命翰林学士张翥撰写颂文,刻“善惠之碑”为纪。
总之一来二去的,奇氏的声望远远地超过了正宫皇后弘吉剌氏。
然而所谓的慈善之名并不能掩盖奇氏弄权的狠毒自私与愚蠢的小聪明。她的高丽娘家也因此在她的纵容下,闯出了天大的祸。
高丽是元王朝的属国,虽然这个身份无法改变,但高丽仍然一直都在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不时还有些惊人之举。从元世祖忽必烈时开始,元王朝就开始以通婚的方式笼络高丽王族。
第一个嫁入高丽王族的元王朝公主,是世祖忽必烈的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她嫁给了高丽王王愖,两人所生的儿子王璋继承了高丽国王位。
王璋成年后,与元显宗甘麻剌之女蓟国公主奇渥温卜答失里结婚。婚后不久,齐国大长公主去世,王愖退位为太上王,王璋与蓟国公主成为高丽王及王后。
王璋与蓟国公主的政治联姻并不美满,一直风波不断。王璋刚即位时年轻气盛,为了宠嫔而冷淡了元公主,元成宗闻讯震怒,派专使前往高丽,重新册封王愖为王,将只做了八个月高丽王的王璋撤职查办,夫妇俩一起召回大都居住管教。王愖眼见儿子因夫妻关系失去了元王朝的欢心,非常惶恐,以至于还曾经主动请求让蓟国公主改嫁自己的侄子,由侄子继位高丽王。然而王璋毕竟是齐国大长公主之子,又自幼入侍元廷,元王朝还是给了他一次机会。八年后王愖去世,元王朝再次册封王璋为高丽王并将夫妻俩由大都送回高丽即位。
事情在此时却发生了令人哭笑不得的转变:王璋从做高丽世子时便入侍元廷,婚后也只在高丽呆了八个月就又回了大都城。此时的他早已经在繁华大都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住得惯了,对自己王国的冷清根本不适应。他在高丽只呆了半年,就又跑回了大都。不管元王朝如何催促、高丽臣民如何请求,他都赖着不走。拖了四年实在拖不过去了,他就干脆请求将王位传给世子王焘自己当太上王。此后,这位元朝驸马偶尔也会在元朝皇帝的逼迫下回高丽略住一段,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大都城里游戏人生,就这样打发掉了他余下的岁月。
此后的高丽世子们仍然不断地陆续入侍元廷,也不断地迎娶元朝公主。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1),元王朝的累世外孙王颛继承了高丽王位,尚鲁国公主。
王颛继位时,奇氏已经当上了元王朝第二皇后,奇氏的儿子也成了元王朝的太子爷,奇氏甚至还给儿子娶了个高丽太子妃——福安院君权谦之女权氏。
这一切似乎都证明奇氏一直没有忘记故乡。随着她地位的逐渐升高,高丽风情也在元廷盛行,以至于留下了这样的宫词:“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肩半臂裁。连夜内家争借看,为曾著过御前来。”
以常理推测,奇氏这么念着高丽家乡,怎么也会照顾高丽王一点,王颛的日子应该会比从前的历任高丽王要好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自从奇氏当上第二皇后之后,她的祖宗三代都被元王朝追封为王爵。奇氏家族子弟顿时平步青云,目中无人,成了足尺加三的地道暴发户。
高丽国王在元王朝所得的封号,其实不过就是一个郡王而已,而且一向以来都得听元王朝的安排,元廷一个不满意,随便派个使臣就能把高丽王免爵拘押,历代高丽王都因此对元廷非常小心。奇氏家族作为高丽土著,一向卑贱无比,别说见国王了,就算看见国王的使唤奴才也不敢抬头,如今贫儿乍富,竟与国王同等尊荣,而且知道自家外孙要当未来元朝皇帝,那可是高丽王的主子。两相比较,真是当时得令更有光彩,弄得奇氏家族沾沾自喜,一时间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摆放手脚,纷纷挺胸突肚地横行霸道起来。别说奇氏的那些八杆子打得着的亲戚朋友,就连她妹夫的家奴都敢于占人妻女。
奇氏家族没用多少年功夫,就成功地在高丽闹得天怨人怒,高丽国王虽然心中不满,也不得不忍让三分。即使如此,奇氏家族仍然觉得不够过瘾,竟然密议要谋朝篡位,正式弄个高丽王来干干。高丽王巴颜贴木儿(即恭愍王王颛)的耐心终于达到爆发点,赶在奇氏家族动手之前先前他们一网打尽,统统杀光。就连元顺帝皇太子老丈人福安院君一家都没有逃过此劫,也被一锅烩了。
奇氏得知消息,顿时哭天喊地。她向元顺帝控诉高丽国王意图不轨,又向皇太子痛诉家族惨史说:“你是我的儿子,为什么不替外祖家报仇雪恨?”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元顺帝下旨废高丽王,册封入侍元廷的高丽皇族塔思特木儿为新高丽王,并立奇氏族人三宝奴为高丽世子。随后派知枢密院事崔贴木儿率一支万人军将两人送去高丽即位。孰不知高丽王早有准备,在鸭绿江边埋伏了一支精兵,将元军打得溃不成军,仅有十七骑逃回大都。狠狠地在奇氏大摆威风的嘴脸上打了一记耳光。
蒙古开国之初,军队以骁勇善战著称,一万多精兵竟会被打得如此惨败,别说奇氏自己没想到,就是高丽王自己,恐怕当初也没想到能如此顺利。
其实原因很简单,并不是高丽军队变得勇猛了,而是蒙古军队完全蜕化变质了。高丽王此番所打的蒙古兵,已经不是当年两支万人队横扫欧亚大陆时的蒙古兵了。
蒙古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奇氏在其中也有相当影响。
助元顺帝掌权的脱脱在伯颜死后成为元王朝丞相。他在丞相任上施行“更化”新政,兴国子监,复科举,开马禁,减盐额,施行了一系列较为仁厚清明、尽量减小民族矛盾的政策,还主持修编了《宋史》、《辽史》、《金史》,成为后世公认的贤相。
然而奇氏却对脱脱心怀恨怨。只因为在册立奇氏之子为皇太子时,脱脱曾经出于公心,表示不宜操之过急,以免尚在育龄的嫡后一旦有子不好处置。这使得奇氏的儿子一直拖到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六月才正式成为储君。奇氏就此记恨上了脱脱。她不顾元王朝的大局需要,想方设法地要把脱脱搞垮。
至正十四年,脱脱奉命统兵出征张士诚的“大周”,临出发前,奇氏仍然联络太子指使朝臣弹劾脱脱。当脱脱终于领兵出征,并成功地围困了张士诚三个多月,使“大周”政权濒于崩溃之际,奇氏仍然不管不顾地在京城里为排挤脱脱而上下活动。终于,就在两军将要议和的节骨眼上,奇氏活动成功,脱脱被临阵罢职,贬放云南并死在流放地。
奇氏终于报了她的一箭之仇,却给张士诚制造了一个绝佳的重生机会,元军的优势不但尽失,反而被张士诚打得四散奔逃。元王朝的军心从此涣散,在对内对外的所有战事中都尽失优势。
然而奇氏能够干掉脱脱丞相,却没法将正后弘吉剌氏给挤下后位去。她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弘吉剌氏一日不死,自己正位中宫的梦想就休想达成。
此时的奇氏当然不可能预料到比自己年轻的弘吉剌氏会死得比自己早,就算她乐观地这样想过,但眼看着自己年华老去,元顺帝对自己已经情意薄淡,她也实在等不下去了。
元顺帝少年时也曾经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成一个精于权术、沉湎于玩嬉淫戏的帝王。元顺帝无疑是一个昏君,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能量一直都被低估了。他是元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发生了多次政变,有过许多擅权之臣,但是他这个皇帝都当得岿然不动,所有不把他看在眼里的王公大臣,几乎都被他以借刀杀人之法处理掉,死在他手里的一品官员达数百人之多,然而大多数人却直到死都认为元顺帝这个幕后黑手是清白无知的。若不是明王朝兴起,元顺帝还真能成为中国帝王史上的一个异数。
元顺帝后宫充盈,有大量嫔妃夫人,他仍然不满足,还迷恋于“演揲儿法”等等,跟着西天僧、珈璘真等荒唐喇嘛通宵达旦地胡天胡地。珈璘真还为元顺帝编演了一套“十六天魔舞”,选了十六名宫人为舞者,十一名宫人为乐者,名义是为佛事伴舞奏乐而制,实际上在元顺帝这里是挂羊头卖狗肉,他弄了一个“事事无碍”的密宫,和自己的同道中人十余辈,在密宫中不分君臣男女地厮混淫乱。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自幼习儒,修习正教佛法,对父亲的这些作法非常反感,元顺帝为了规避皇太子的劝谏,居然派同党也去引诱自己的儿子做这些污秽之事,成功地把爱猷识理达腊也拖下了水。
元顺帝倒也不是只知肉欲权术的,他是一个天才的木匠、建筑技师。他热衷于为近臣设计房屋图纸,并亲自制造极其逼真的房屋样模。他还曾经设计制造过精美的龙船,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