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番掂量之后,决定将养女嫁给朱元璋。
郭子兴的养女姓马,据说闺名秀英。她不但出身寒微而且身世凄凉。她的父亲马公早年与郭子兴是挚友,大约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而是郭子兴倾家结纳的市井强梁之一,理由很简单,他原本是宿州人氏,却因为在家乡地方杀死人命,不得不亡命天涯。
躲避追捕的马公在定远与郭子兴成了好朋友。据史书的记载,马公的妻子郑氏“早卒”,可能在亡命途中丧于定远,也可能更早,丈夫犯下命案前她就在女儿极幼弱的时候就去世了。再强悍的男人也不能忍心不顾自己的孩子,马公逃离故乡时害怕女儿被官府捉去,没有将她留给亲戚,而是带着一起走的。此时他没有家眷更无亲属,又背负着命案,遂将女儿交托给郭子兴的夫人照料。泪眼中父亲止步于郭府内宅门口的那个模糊身影恐怕是小马氏对父亲最后的印象。她再也没有等到父亲接自己回家的那一天。马公此后的经历不见于史书,似乎没多久也死去了。小马氏从此成了郭子兴的养女。
虽有抚养之恩,但总体来看马秀英在郭家仍然是寄人篱下处境艰难的。得出这个推测结果的原因有几条:
第一个理由,传说中马皇后有双大脚。马氏品德超众,相貌气度都无懈可击,唯一的“缺陷”,就是她的那双大脚。据说明朝建立以后,曾经就有这样的好事者在灯会上亮出了一道灯谜,谜面是一个怀抱西瓜的大脚女人,谜底是“淮西大脚女人”,暗讽皇后有双大脚。结果此谜语恰恰落在朱元璋的眼里,他在大怒之下竟要将挂着此灯谜的那条街上人家统统抄杀,幸好被马皇后及时劝阻。那条街因此被京城百姓称为“灭街”,又讹为“篾街”,由于这名字实在不吉利,街上又设有糖作坊,最后被改称“糖坊廊”,位置在如今南京中华路至长乐街之间。
中国汉族女人的裹脚风气由来已久,据说始于南唐后主宫妃窅娘,又说在此之前虽不曾明确裹脚,却也自古就认为女人双足纤巧才美观,可以说是早为裹脚埋下伏笔了。到元朝的时候,汉女裹脚已经蔚然成风,世上人看女子美不美,首先看的不是面貌风姿,而是看她有没有一双好小脚。不裹脚的女子也是往往嫁不到财势丈夫的。因此但凡是成个规模的人家,都要咬紧牙关让女儿裹脚,淮扬一带风气更盛。郭家做为安徽地方的大富财主,当然家中女子都是要裹脚的。可是他的养女马秀英却偏偏是一双没有缠裹过的“天足”。现代人听说裹脚都觉得太不人道,可是在那个年代不为女儿家裹脚,其严重程度不亚于毁了女孩儿的容貌,完全可以算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当然,马氏没有裹脚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她自幼丧母,父亲根本不知道如何照料女儿,结果就耽误了裹脚的时机。然而她出嫁的年龄和所嫁丈夫的身份,却是另两个理由,也足够让我们明了她的处境。
马秀英出嫁之时已经年满十九,在那时候完全够得上“大龄”老姑娘的标准了。就算她有双大脚不好求配,但能耽搁到这年龄,郭子兴对这养女的上心程度也就有限得很了。除此之外,为她选择的夫婿是朱元璋,更是一个显示出郭家并未厚待养女的重要理由。
当然,光看外表朱元璋配马小姐还是完全绰绰有余的。说到朱元璋的相貌,民间一直传说他长得极其丑陋,而且满脸痘疤麻子,令人望而生畏,还有画像为证。但是在明孝陵里还有另一副画像,像中的朱元璋着实相貌非凡。而在更多的历史记载中,朱元璋形貌伟丽气度非凡,后一幅画像应该才更接近他本人。
关于朱元璋的外表,《明史》称其“姿貌雄杰”。而他投奔郭子兴时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做为佐证。
据说,当时朱元璋离开皇觉寺来到濠州城,向守门人表明自己前来投奔。然而同去的人都被放了进去,偏偏朱元璋却被所有的门卒一致认定为朝廷派来的间谍,抓起来送到了郭子兴面前。红巾军绝多数都是乡农佣工市井人家出身,大家眼中见过的奇丑人士恐怕远远多于端正漂亮的,朱某人假使当真丑到畸形,恐怕也不过是被门卒们讥笑一番罢了。能被认定是元朝廷所派的间谍,还被径直送去见首领,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实在不象个穷困潦倒的丑八怪,而是长着一副百姓心目中“官家人”的好皮囊好派头。(声明,我绝不是歧视劳动人民)
朱元璋的好相貌果然不凡,就连见惯世面的郭子兴都不禁啧啧称奇,亲自为他解开捆绑,还在交谈后立即收做亲兵侍卫。——这时的朱元璋还未曾立下什么战功,郭子兴仅以“奇状貌”的理由就收为亲兵,当然不可能是因为他长得畸形,而是因为他长得仪表堂堂。理由?您在身边瞧瞧,能跟在领导身边的司机警卫秘书,哪个不是长得有模有样的?几时见过领导挑跟班的时候专拣丑的要?
最后,促成联姻的关键人物,是郭子兴的小张夫人。她一见朱元璋,就认定他“异人也”。能使女人留下如此好印象,怎么说也该是美男子,轮不到丑八怪。当然有时女人为逢迎老公,也会说老公的丑部下是个人物。却绝不可能产生要招丑八怪为女婿,让自己以后天天看那张丑脸的冲动。
现在说起来,郭子兴为养女选中的女婿既然一表人材,又是一代开国皇帝,似乎听着格外不同,显得老郭对养女多么多么好似的。但在许嫁那时候,郭子兴可怎么也没有想到朱元璋竟会当上大明皇帝,当时在他的眼中,朱元璋长得再姿貌非凡,也不过是自己一个有些本事的和尚亲兵而已,不但孤身一个,而且穷得叮当响。不过是想要收他做个亲信,自己的女儿舍不得,就拿养女充数。——我这可没冤枉郭子兴。若干年后朱元璋有了相当规模,郭家不禁对当年的婚配深为追悔,势利使然之下,郭子兴的亲生女儿竟做了朱元璋的小妾,就是后来的郭惠妃(另有一位凤阳籍郭氏为宁妃)。若是当真认定朱元璋是个人物将要大大出人头地,郭子兴当日绝对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嫁,就算年纪幼小也定要先订下婚配,怎么可能轮到养女。
三、艰难的新婚生活
在为养女招婿之后,郭子兴对待朱元璋的态度,每时每刻都显示出他把这对新婚夫妇当工具使到尽的态度。这个草莽英雄剽悍好斗,脾性又急躁猜忌,还有一身的土财主习气,虽然名份上朱元璋已经是他的女婿管他叫爹,算是“半子”,但他对待朱元璋与财主对待雇工、首领对待跑腿的没啥本质上的区别,与他对待自己那两个不成器儿子的态度相比,实在天差地别。在后来的一系列起义军内部倾轧、对外作战过程中,朱元璋的才智胆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但浴血奋战,而且屡次冒死救了郭子兴的性命。起义军都公认他的本领无人能比。郭大帅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女婿智勇双全,言必有中。然而即使如此,他对朱元璋也没什么好脸色。
郭子兴对朱元璋的态度,简而言之一句话:“拿我的碗服我管,任打任杀不许喊。” 出事了、有麻烦了,他就把朱女婿当成左右手般言听计从,还附赠满嘴甜言蜜语;只要麻烦今天过去了,明天就把朱女婿丢在一边,可劲疏远打击,甚至欲置之于死地。
实话说,郭大帅的这种作风,只怕也深入影响了他的忠诚侍卫朱元璋,后来朱某人对待功臣武将以及大明官吏的方式,更象是直接继承发扬自老郭。
然而无论受到的待遇如何,在郭子兴本人未来的人生途中,朱元璋都对他极为忠诚,不计前嫌地竭诚效命。刚开始的时候或者可以说是因为他的命运已经与郭子兴休戚相关,必须力保其平安成就,但到了后来就完全可以说他是真正对郭子兴本人感激至深,一定要义气到底。
朱元璋对郭子兴的感激之情为何如此深,还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朱元璋做为一个刚刚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叫化和尚,自己都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了,却突然得到了大首领的赏识,倾刻间成了起义军中的人上人——不管郭宅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在外人面前,朱元璋的身份都是如假包换的“大帅女婿”。这身份对于他后来成就的功业起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郭子兴确有知遇之恩。
其次,朱元璋做为一个久无父母关爱的苦瓢儿,如今因为郭子兴的关系,又重新有了父母兄弟——不管怎么说,郭家也多少会给朱元璋一些“家庭温暖”的,哪怕仅仅是出于施舍收买。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实在是梦寐以求。
更重要的一点,朱元璋做为一个自出娘胎就没有过一天饱暖日子,在最底层的夹缝里撑着长大的穷汉子,竟凭空得了一个知冷知热的女人。郭家父子也许会对朱元璋百般刁难,但马氏却是真正将自己的人生命运都交托给了丈夫,对他爱入骨髓。朱元璋活了这许大年纪,头一次知道有个好女人体贴的滋味。追根溯源,对郭子兴和小张夫人的感激当然毋庸置疑。
朱元璋与马秀英成婚的时候,正是濠州红巾军内讧激烈的当儿。当然,这也是郭子兴急于招徕亲信,决定招朱元璋为婿的另一层原因。
当初举兵时,郭子兴以家财富厚又有些学识的原故,被推出来当了首领,但这支军队中同时还有另外四人,也是首倡者,举事初成后他们也和郭子兴一样被红巾军封为“元帅”。这俞鲁孙潘四人虽然是穷苦人出身,脑子里却丝毫没有同情广大穷苦百姓的想法,根本就是穷凶极恶,不但粗野无文,更兼烧杀抢掠,完全是土匪两双。郭子兴对这四人非常鄙视,而这四人也看郭子兴不顺眼,合起伙来想要搞倒他,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凡事都是四人说了算,有什么事都不与郭子兴商量,将他晾在一边。弄得郭子兴只能呆在家里闲晃。
朱元璋对这样的情形非常担忧,多次劝说郭子兴,这时的郭子兴却还不曾真正领教女婿的本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至正十二年底,元兵在对红巾军的作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击败了驻扎徐州的另一支红巾军(首领叫“芝麻李”)。这支红巾军的两名将领彭大、赵均用便率余部奔至濠州。这两人入伙资历比濠州诸帅都要久,又带得有自己的私部,因此虽是败军之将,仍然在濠州吆五喝六,位居濠州五帅之上。
拉帮结派的程序也随之开展。彭大有些学问,郭子兴与他交情好;另四人则与赵均用臭味相投。
近乎套得差不多了,四人的领头者孙德崖便趁机向赵均用说:“郭子兴那个土财主,和我们这些穷光蛋哪是一条线上的呢,他眼里只有彭大,根本看不起你老人家。”赵均用听说这话,气得两脚直跳。于是趁着郭子兴的得力亲信朱元璋不在身边,自个儿逛大街的机会把他给当街活捉,送到孙德崖家关了起来,准备痛打几顿然后一刀两段。
郭子兴被擒的那天,朱元璋正好从外地返回。正当他毫无知觉地准备进郭府的时候,一个朋友及时地拦住了他:“你的主上被对头抓了,下一个就要抓你了,你千万别回家。”
朱元璋说:“郭元帅对我有再生之恩,他有难我却逃跑,还能算大丈夫吗?”立即回去查看家中情形,却发现只剩了满屋子女人,和郭子仪有关系的男丁们,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外甥舅子,都统统躲了起来。朱元璋当机立断,立即让小张夫人找来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领着他们去向彭大求救,使彭大能够拦阻赵均用,延缓他下毒手的时间;自己则披甲执械亲自领着属下兵丁翻过孙宅围墙去搭救郭子兴。众人在孙家屋顶上到处掀梁揭瓦搜寻,又向孙德崖的家人追问,最后把孙德崖的祖父母都给杀了,才逼问出郭子兴被囚禁之处。打开地牢一瞧,郭子兴戴着枷锁铐镣,全身肌肤都被打得片片脱落,若是朱元璋再来晚一步,不用赵将军来砍头,他也要教孙德崖给活活打死了。
正当派系斗争即将进入最高潮的时候,元将贾鲁率军围困了濠州城。乱成一锅粥的濠州红巾军这才意识到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蚱蜢,重新联合起来。这一场围城之战,众人苦守了整整五个月,直到贾鲁第二年死掉,元军没了统帅才算熬过。困境解除后,尽管解困的真正功臣是阎罗王的生死簿,彭赵仍然论功行赏,自己封了自己当“王”,濠州五帅都要听他们调度。彭赵二人的直系部队更是狐假虎威,在濠州城里横行如螃蟹。
由于遭逢荒年,又经过了元兵的长期围困,濠州一带粮草奇缺,郭家也未能幸免。朱元璋再次挺身而出,四处寻找门路,最后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