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这么一想之后,恐怕朱元璋在称帝后很容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功臣元勋们都是有真本事的,若想要保住自己的儿孙不重蹈郭氏兄弟覆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统统灭光。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效仿了自己祖籍沛县的老乡刘邦,不但在称帝后大封朱氏儿孙,还毫不手软地将开国元勋们一个个地消灭干净。
郭天爵死后,滁阳大军无论是名份还是在事实上,都彻底由朱元璋统辖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的军队先后攻克了江阴、常熟、宁国、扬州、池州、徽州等地,并采纳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让自己打下的地盘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接受了小明王韩林儿所封的“吴国公”爵位。
小明王韩林儿龙凤九年,朱元璋率领朱家军经过艰苦作战,付出三十五名大将阵亡、数万军士丧命的代价,击溃陈友谅的“大汉国”,丰饶的鄱阳湖平原就此成了他的势力范围。第二年(公元1364)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韩林儿也只能默认。
吴王朱元璋为自己设置了下属百官(李善长为右相,徐达为左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
与此同时,和丈夫相濡以沫多年的马氏,也在她33岁这年成为“吴王妃”,她在战事颠沛中生下的长子朱标则当上了王世子。这一年,马氏已与朱元璋成婚十二年。
五、当上皇后
成为吴王后,朱元璋继续马不停蹄地四出征伐。随着势力越来越大,他与小明王韩林儿的决裂也势在必行。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五月,在声讨张士诚的檄文中,他公开宣称“……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聚为烧香之众……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弥勒教”,就是白莲教,亦称明教,正是红巾军借以号召、韩林儿依此称帝的根据。——朱元璋的这番宣言表明他彻底脱离红巾军,决定另立码头的意愿。
然而依靠朱元璋维持局面的韩林儿却还被蒙在鼓里。就在朱元璋与他的最后一个对手张士诚作战已经胜利在望的时候,也就是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韩林儿“驾临”应天。雕梁画栋的“龙船”刚至瓜洲,就莫明其妙地沉进了江底,韩林儿当了十二年“宋皇帝”,就这么效法周昭王成了鱼虾之食。忠于韩林儿的红巾军也只能去向江水问答案了。由于这起“事故”,朱元璋对廖永忠“大发雷霆”,判他软禁数日,随后以“戴罪立功”为名再次重用。
韩林儿死后,龙凤纪年宣告终结,朱元璋下令改用“吴元年”纪事。
论起来,张士诚也是个“吴王”,而且称王的时间比朱元璋还早。为什么大家都称吴王?据记载说,元顺帝即位之初,民间便有童谣,说是:“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于是张士诚便在平江(今苏州)自封吴王。而朱元璋则是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也在随后称了“吴王”。为免混淆,史书遂将张士诚称为“东吴”,朱元璋称为“西吴”。
朱元璋的西吴元年(公元1368)九月,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东吴王”张士诚所据守的苏州城终于在八个月围城之后被攻克。
张士诚的王妃刘氏与私盐贩子出身的剽悍丈夫倒真是天生一对,在得知城破的消息后,她将所有嫔妾都强行和自己一起统统锁入宫中齐云楼纵火自焚,张士诚本人则在巷战失利后自杀未遂被俘,又将西吴宰相李善长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被暴怒的朱元璋活活打死,并焚尸扬灰。一十四年帝王梦,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哀哉!
“东吴王”张士诚败死,朱元璋遂于十月派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开始了真正推翻元王朝之战。
十一月,徐达攻占下邳、沂州、太平、济宁、益都、临淄、昌乐,常遇春攻占东昌,元王朝的大都城已指日可得。看到这样的局面,各路武装也只能赶紧向朱元璋俯首听命。浙东武装首领方国珍就是在此时投降的(明朝建立后官封广西行省左丞,只吃干俸不许上任)。
在这样的大好情势下,李善长率文武官员劝朱元璋称帝。在十二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连续两天的劝进之后,朱元璋“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并于八天后搬进了新建的皇宫。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同时宣布,若上天果然应允自己称帝,则登基的正月初四日定当放晴。果然天从人愿,纷纷扬扬的雪花和阴沉的天色都在这天一扫而光,应天城(今南京)一片霁朗。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明,从此开始了洪武纪年(元年为公元1368)。
就在自己称帝的同一天,朱元璋册封发妻马秀英为皇后,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在追封朱家先祖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妻子的父母。洪武二年,连照面都没打过的岳父马公被追封为徐王,岳母郑氏为徐王夫人,在朱家太庙东向建祠祭祀。马皇后以“孝女”身份亲手将生身父母的灵牌捧入祠中供奉致祭。
洪武四年,朱元璋打听到马公夫妇葬于宿州,又派礼部尚书陶凯前去当地立庙,并亲自为马公夫妇写下了一篇祭文。
文曰:“朕惟古者创业之君,必得贤后以为内助,共定大业。及天下已安,必追崇外家,以报其德。惟外舅、外姑实生贤女,正位中宫。朕既追封外舅为徐王,外姑为王夫人,以王无继嗣,立庙京师,岁时致祭。然稽之古典,于礼未安。又念人生其土,魂魄必游故乡,故即茔所立庙,俾有司春秋奉祀。兹择吉辰,遣礼官奉安神主于新庙,灵其昭格,尚鉴在兹。”
“贤后”,这是朱元璋对妻子最真心诚意的赞誉。而马氏在明王朝建立后的所有言行,都显示着她确实无愧于“贤后”这个称号。
六、贤后举止
朱元璋生活节俭,马皇后在肃治内廷倡导俭朴方面,也与朱元璋互相配合。不但是平日自奉甚俭,遇到旱涝之年,还率举宫妃嫔蔬食;遇有战乱之年更是只吃粗粮野菜。做为皇后,她的日常服装不但毫无绣饰,质料也仅是粗丝所织,而且直穿到破旧时还不舍得更换。虽然自己如此节俭,她却命人织造被褥赐送孤寡及老年人,又让织工将剪裁所剩的原料残丝再次加工,织造成次等帛料赐给众王妃公主,警示她们当知百姓蚕桑艰难。
做为皇帝,朱元璋妃嫔众多。论起来他光是有名可查的妃嫔就有三四十人,总共为他生下了四十二名子女。对于这些分享了丈夫的女人和她们的孩子,马氏也都一一予以善待,在妃嫔面前她平等相待,在所有的儿女面前她都是一位慈母。没有象一般的妇人那样哭天抹泪地控诉“吃了一辈子苦,男人一发达就搞狐狸精”,她恪守了自己皇后的身份职责,对于孩子们,她不但关心宠爱,而且还格外重视他们的教育;对于朱家的亲眷,她也极其厚待,尽到了做主妇、做天下之母的义务。(再声明,请大家注意五百年前的道德标准和婚姻制度。我可不是在鼓励现在的男人出轨女人容忍,请不要给我上纲上线。)
关于马皇后教育子女的事,很多时候都有一个例子被举出来。说是朱元璋的儿子周王就藩,由于这个儿子脾性不好,马皇后对他很不放心,可是自己又不能随行管教,于是当周王来辞行时,她将自己身上的纰衣脱下交给江贵妃,派她随周王就藩,叮嘱她若是发现周王有过错,就披上皇后的衣服予以权责,周王若还不听话,江贵妃有权驰报朝廷。——只是在很多时候,这位“周王”被认为是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植。然而朱植先为卫王后为辽王,离京就藩更要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后。而马皇后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所以按年代推算,故事中的“周王”应该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橚,他于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时间正好合缝。
对于自己的家族,马皇后严格要求。由于马公夫妇没有儿子,朱元璋不忍见老丈人就此绝后,不止一次曾经想要派人在民间搜寻马氏远支族人过继给马公,并继承马公的爵位。马皇后虽然终生思念父母,每当提及自己早逝的父母就要悲哀流涕,但对于丈夫的心意,她却坚决地推辞,并说:“爵禄私外家,非法。”不愿让大明王朝又增多一个可能会扰乱朝纲骚扰百姓的“后族”。有了她这样的以身作则,朱元璋的其它嫔妃家族、明王朝初期的各亲王郡王妃家族,都十分收敛。
如果仅仅是谨慎于妃嫔儿女与家族治理,只不过是尽到了一个皇家主妇的职司,还不足以被公认为“贤后”。
真正能显示马皇后贤德的,还在于她对待臣民的态度。
马皇后自奉节俭,对臣属却非常优遇。按制度百官早朝后由皇家供给饮食,马皇后亲自品尝官员的食物,觉得滋味一般,便特地向朱元璋进言道:“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官员的伙食从此大大改善。有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归来,告诉马皇后已有太学生数千之众。马皇后道:“太学人才济济固然是好事,但是太学生就读其间,只有本人能得到微薄的生活费,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养赡呢?”她就此设置了“红仓制度”,用以供养太学生的家眷。这一制度自马皇后手创以后,一直延续到明后期。马皇后此举不仅惠及读书人,而且推进了明朝的教育水准,实在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灿烂的一笔。
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率后妃太子惶惶逃离大都(北京),奔往上都(今内蒙多伦县)。八月初二,徐达率部进入大都,终结了元王朝九十八年的统治历史。得胜而归的将领们带回了大量珠宝进献皇帝皇后。马皇后却对朱元璋说:“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朱元璋立即明白了妻子的话外之音,回答说:“我知道了,皇后你的意思是得贤才方为得宝。”马皇后立即向朱元璋行礼道:“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朱元璋对妻子适时的进谏虚心以纳,并感叹道:“真是至理之言!”命人记入史册。
七、皇帝丈夫的施政御下
论起来,朱元璋恐怕是中国所有皇帝中最俭朴最勤政的一位。据记载,在修建南京明皇宫时,他下令取消所有的华丽装饰,宫室墙壁上仅有少许彩绘,而且内容都非常正面:后妃宫室绘耕织图;太子宫室绘朱元璋开国事迹图;而他本人起居的宫室墙上更是连彩绘都没有,全是历代治国箴言。除此之外他还是唯一一个把御花园改成“御菜园”的皇帝。洪武朝的明皇宫内连假山花木都没有,更别提造什么庭园。所有的院落空地里都栽上了菜,宫中菜蔬自给自足,朱元璋本人更是以蔬食为主,酒肉甚少。理政倦怠时时他便在菜地里徜徉,欣赏众人热火朝天的种菜景象。这番风光似乎比小桥流水更能使他恢复精力。
做为雇农加绿林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也按自己心目中的田园风光为农村制订了细致的规律并要求百姓们严格遵守。在他的打造下,所有的乡村都要选派有声望的老人每月宣讲道德规范,每到农忙季节,人们还必须在乡中老人的监督下黎明即起忙碌农活,若有偷懒生事的,不但自己要糟(不好好干活的,甚至会被流放边疆),就连乡老都不能避免责任。朱元璋同情百姓,厌恶凌虐百姓及偷懒不劳而获者的情绪,在这道诏书中一览无遗。
诏曰:“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
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还亲自带着长子朱标在农家住了好几天,要求自己的继承人体味民生疾苦,稼穑艰难。洪武三年天下大旱,朱元璋不但第一时间下旨免了灾区税赋,还带着所有的皇子在六月南京的烈日下爆晒,用这种中国民间最朴实也最自虐的方式求雨。这一晒就是五天,当大雨倾盆而落时,举国上下都认为是皇帝的诚心感动了上天。
朱元璋并不仅仅是要求百姓勤于耕织,他也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自登基以后他事必躬亲,而且还严格遵守着自己制订的“百姓黎明即起”的时间表,除非病得不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