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嶙约阂材芨徊剑⒊⒌被屎竽锬锏淖鸸笞涛丁?br />
很快,就有一个叫蒋冕(嘉靖年间的宰相蒋冕不幸与之同名)的太监出场了。他向孙太后进言道:“钱皇后既无子又残废,不合适当皇后,应该让周贵妃升为皇后,才不失大明王朝的面子。”孙太后听了也觉得甚有道理。
英宗听说此讯,顿时大怒,将蒋冕贬斥,后妃之位仍如原样。周贵妃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生儿育女又年轻漂亮,皇帝为什么偏偏就要对丑陋又不育的残废一往情深。只是决定权不在自己手里,无可奈何的周贵妃只能强忍下满腹怨气。
在丈夫的庇护下,钱氏重新开始了她与世无争的皇后生涯。
钱皇后的父亲早在女儿第一次做皇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一双儿子不幸在“土木之变”中殉难。钱皇后的大哥钱钦死时只有女儿,总算弟弟钱钟之妻怀有身孕,遗腹生下一个儿子钱雄。对于老丈人的这根独苗苗,英宗格外小心栽培,钱雄在姑父的呵护下迅速晋升,尚未成年就当上了都督同知,升迁到了祖父的官职地位。只是一说起追封钱氏兄弟爵位,让钱雄成为真正的“贵戚”,钱皇后仍然再三推辞。英宗一来是拗不过妻子,二来大约也觉得自己还年轻,钱雄也大有立下功勋再封侯的机会,因此也就不再坚持。
然而英宗没有料到,自己虽然仍年轻,上天给予自己的日子却不多了。
天顺七年(公元1463)十二月,年仅三十六岁的明英宗患了病,病情很快加重,到正月初六的时候已经无法上朝理政,只能让皇太子朱见深于文华殿代理国事。十六日,英宗明白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到尽头,他召来了内阁重臣和近侍太监,当众口授了遗诏。
这时的英宗虽然已是油尽灯枯,心里却很明白。他对于自己的王朝没有什么不放心的:皇太子已经成人,自己也给他选定了足以承担母仪之责的皇后,还留下了得力忠诚的辅臣班子。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妻子钱皇后的处境。。
英宗对于当年太监建议废后之事记忆犹新,他也非常清楚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只是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永远将妻子保护在自己的身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死会在了前头。他非常担心周贵妃将要报当年之仇,借儿子的势欺凌钱皇后,甚至于废除她的皇后名位,更甚至于逼钱皇后殉葬。
于是,在口授遗诏叮咛之后,英宗还特别面嘱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
这样说了之后,英宗仍然觉得不放心,怕儿子终会屈服于生母的意志。于是他又紧拉着大学士、顾命大臣李贤的手,反复叮咛:“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李贤流着眼泪退出英宗的寝宫,将这句话添在了遗诏册上。
英宗的一生卓有政绩,但是也因为少年无知酿成了险些倾覆国家基础的大难。然而他却留下了“罢宫妃殉葬”的遗言,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这与他极力保障钱皇后有关,却无法抹杀这确是一桩德政的事实。在英宗之前,即使是威德的成祖朱棣、仁善的仁宗朱高炽、英睿的宣宗朱瞻基,都没有做出过这个决定,都未能想到要更改这桩自私的陋习。因此,这个决定被称为“千古帝王盛节”,也堪称是英宗一生中最为亮眼的光芒。
明王朝的宫妃殉葬制度,一般认为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大明会典》记载,朱元璋死时遗命所有妃嫔及侍寝宫人尽数自缢殉葬,殉死者共计38人(或说超过40人)。事实上早在朱元璋留下这条遗诏之前,朱明皇室就已经开始了妻妾殉葬之风。开为夫殉葬之风的皇族贵妇,是朱元璋的第二子秦愍王朱樉的嫡妻王氏与次妃邓氏。当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之后,这两个女子一起殉葬了。
不过细考王氏邓氏的背景,不难发现她们的殉葬真相不可告人,即:九成九是出自被迫。
王氏是元王朝的死忠扩廓贴木儿王保保的妹妹,养爷爷是元王朝的梁王阿鲁台。当两个哥哥为元王朝而与新兴的明王朝兵戎干戈不止的时候,年纪幼小的王氏还留在爷爷的封地汴梁(开封)。随着节节胜利的明军攻占汴梁,王氏也就成了明王朝的战利品。为了招降王保保,朱元璋这才选定王氏做秦王妃。然而王保保并不吃这一套,拒不投降。后来王保保死了,朱元璋彻底断了招降的念头,也就不把王氏当回事了,另为朱樉选立了一个次妃郭氏,即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邓愈的女儿。然而邓氏的娘家也未能善保始终,邓氏的大哥邓镇娶了另一位开国功勋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定为大逆罪诛杀,邓镇也被牵连其中丢了性命。朱元璋对朱樉这个儿子也日益不满,朱樉死后得了父亲一个带贬义的“愍”为谥号还不算,朱元璋就连颁谥诏书都没忘了训斥死儿子“不良于德”。娘家夫家一至若此,王氏邓氏这两个女人除了死,也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自朱元璋开宫妃殉葬之制、建文帝又追封殉死妃嫔及其家族以后,软硬兼施的节烈之风也就在朱明皇家愈演愈烈,并逐渐波及勋戚大臣之家,随即在民间形成风尚。根据记载,明成祖朱棣妃嫔殉葬16人,侍寝宫人逾30人;明仁宗殉葬皇妃有记载追谥者五人,包括生育了三个皇子的郭贵妃;明宣宗殉葬皇妃10人,宫人十余人;景帝死后不但有妃唐氏等数人殉葬,就连他的废后汪氏,若非英宗在大学士李贤劝阻下改变主意,都差点抛下两个女儿被殉葬了。
除了皇帝的妃嫔宫娥从殉,亲王郡王的妻妾殉葬者也众多。
从各种记载来看,殉葬的皇族女子中或者也不乏自愿者,如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嫡妻郭氏。她与朱栋感情很好,前后生育了四个女儿。由于没有儿子,朱栋死后封国被除。郭氏大约是思夫心切,又自责未能为丈夫生下继承人,便在朱栋去世一个多月的时候自杀了。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殉葬的女人都是极其不甘愿的。成祖朱棣宫妃韩氏是高丽人,在朱棣死后曾经多次哀求能回归故里侍奉父母,都被成祖之子仁宗断然拒绝,最终不得不自杀殉葬。没有儿子的王妃嫡妻虽然也殉葬,多数也是迫于皇家惯例;至于大臣之家的殉葬事例就更是瞒不了明眼人。曾有好事者统计过殉葬的勋戚之家女子名录,总结出尽是姬妾从殉,感愤之下讥讽道:“烈妇俱妾媵,岂妾独厚,而妻独薄耶?意者有吕后、袁绍夫人之妒,而出于不得已也。”
有时陋习成为惯例之后,是非常可怕的,明英宗十三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足以成为证明。
当时是正统四年(公元1439)六月,周宪王朱有炖重病,当自知将要不起的时候,这位博学的亲王明白自己的死日也是妻妾们的死期,自己没有儿子,自己的女人们没有依靠,无论是嫡妻还是姬妾,不会有任何一个逃得过劫难。不愿妻妾死于非命的朱有炖遂上书英宗,希望“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英宗答应了叔祖父的请求,派人将批复迅速送往开封。然而再快的马也没能赶上死亡的脚步。病床上的朱有炖终于没能撑到旨意到达的那一天。宣诏者走后第十天,周王府报丧的人就已经到了北京城。报丧人同时带来的,还有朱有炖妻妾七人“从殉”的消息——为了遵循“惯例”博取虚名,经办丧事的周宪王之弟置哥哥临终的嘱托于不顾,终于冷酷地逼死了七位嫂嫂。
为了皇家的脸面,英宗给朱有炖的嫡妻巩氏上谥号“贞烈”,给姬妾施氏、欧氏、韩氏、陈氏、张氏、李氏都上谥号“贞顺”,给予一品礼的厚葬。然而对于殉葬的真相,他却从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这件事,也被后人视为英宗止殉葬事的前因。
在留下“止殉葬”这道令世人感恩不己的诏令的第二天,三十六岁(虚岁38)的英宗离开了人世。
四、凄凉的太后生涯
英宗刚死,他临终前为妻子所担忧的事情就真的一件件地发生了。
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为帝,是为宪宗。宪宗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礼皇太后。按照常理,被尊的皇太后首先应该是新帝的嫡母,然后才是生母。正当朝臣们为如何上徽号议论之际,杠子横插而下。
宪宗的生母周贵妃摆出皇帝老娘的身份,派亲信太监夏时到会议现场宣布懿旨:“钱皇后病废之人,不足称太后,应该独尊贵妃为皇太后。钱皇后无子,哪有做太后的资格?早该循宣宗朝胡皇后的先例被废掉了。”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炸开了锅。顾命大臣李贤得英宗亲口嘱托,又深知钱皇后的贤德,坚决反对周贵妃的主张:“先帝遗诏已定,怎能随意更改!”大学士彭时也立即表态支持李贤:“列祖列宗与天地神灵在上,皇上既以孝治人,岂有尊生母不尊嫡母,”。两个首辅开了头,群臣也纷纷附和。夏时和他背后的周贵妃终于敌不过众怒,败下阵来。
周贵妃原本想向儿子宪宗搬救兵,但在这个关系嫡庶之分的问题上,宪宗比浸透了老陈醋的娘要清醒得多,他反倒劝说母亲接受两宫并尊的事实。
对于周贵妃的仗势欺人,辅臣们都十分不满;想到钱皇后在为丈夫去世日夜悲伤不问世事,周贵妃却居然还分得出精神为自己争权谋势,群臣就更是一肚皮的气。于是在给两宫太后上徽号的时候,彭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两宫都称皇太后难以区别,因此该给钱皇后格外加上尊称以便区分。对于这项意见,宪宗立即表示支持,他的亲信太监覃包还特地向李贤耳语道:“其实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只是迫于贵妃娘娘,不敢主动提出罢了。”
天顺元年三月,即英宗去世两个月后,钱皇后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周贵妃对此也只能干生闷气。
经此一役,辅臣们都知道周太后不是个好相与的,预料到她终有一日会与英宗“与钱皇后合葬”的遗诏重起事端。于是,在为英宗兴建陵墓的时候,李贤和彭时就预先提出,要在地宫中同时营建三间墓室。
对于这个建议的内中玄机,宪宗和朝臣们都非常清楚。周太后也非常清楚。她绝不甘心死了还要在老公面前当钱太后的陪衬,哭哭啼啼地坚决反对。宪宗和朝臣们也不敢逼急了她,这事终于不了了之。
周太后虽然在太后尊号及待遇的事情上吃了个瘪,却并不肯就此收手。尽管钱太后从不与她争夺主宰后宫的权力,周太后也并不买帐。
成化元年七月二十一,遵照英宗的遗嘱,宪宗与吴氏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然而这位少年皇帝并不爱自己年轻漂亮的皇后,偏偏爱一个比自己大了足足十九岁的宫女万氏。万氏诡计多端又泼悍无比,吴皇后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在万氏的谗毁下,宪宗对吴氏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好感更是荡然无存,成婚仅仅一个月就决定废后。
对于儿子废后的要求,钱太后觉得毫无道理,表示反对。这时候周太后的意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周氏在此时的表现也很值得回味——据野史记载,周太后本来也觉得吴氏没有过错,是个合格的皇后。然而由于钱太后表态支持吴氏,周太后便立即改变主意,坚决要和钱太后唱对台戏。
在心怀鬼胎的周太后和死心眼的宪宗母子俩一唱一和下,难撑大局的钱太后终于没能保住丈夫为儿子选中的吴皇后。可怜的吴氏仅做了一个月零一天有名无实的皇后,才十五岁年纪就被废居冷宫了。
由于在废吴后一事上,钱太后没有支持宪宗,宪宗对嫡母也遂渐心生芥蒂。成化三年(公元1467),宪宗晋封生母周太后的哥哥周寿为“庆云伯”,追赠周太后的父亲周能为“庆云侯”。对于嫡母家族的晋封,他却连提都没有提起(直到宪宗之子孝宗即位以后,钱太后的侄孙钱承宗才被封为“安昌伯”)。钱太后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了。她并不在意娘家的爵位,真正令她难以面对的,是儿子那张酷似父亲的脸上冷漠客套的表情。
成化四年(公元1468)六月,思夫成疾又抑郁寡欢的钱太后离开了人世,终于从苦闷的生活中解脱了。
五、生死相依,终成泡影
按照英宗的遗嘱,钱太后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与他合葬的女人。然而钱太后刚死,周太后就坚决反对合葬之说,要求儿子为钱太后另择墓地。而这,又恰恰证明了李贤和彭时在当初营建英宗陵墓时的先见之明。
此时的宪宗,对母亲已经十分倾向了,他和周太后一起想好了种种理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