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她无缘。
——关于布木布泰直接参与政治军事的记载不是很少,就是几乎没有明确的记载。虽然我们都知道她一定参与了。相比之下,关于她在后宫中的轨迹,就明显得多。尤其以顺治年间为最。
七、生了一个任性不孝的儿子
顺治读了不少的汉学典籍,就连艰涩的佛经都难不倒他,受汉文化影响极深。然而他对汉文化真正的精髓,却是绝对的读走了调,他没有接受到汉文化优良的熏陶。他的性格怪异狂妄,喜怒无常,对于自己治下的臣民,无论是汉族,还是蒙族,乃至于自己所属的满族,他的统治手段都可称极其不厚道。
顺治朝初期,满清施行了五大恶政——圈地、投充、逃人、薙发、易服,对汉人予以血腥屠杀;而顺治亲政之后,则一面继续推行五恶政,却又一面时时显示一点好处,使汉人多少有些喘息余地。但是少年气盛的顺治在推行自己意愿的时候相当激进,他既没有很好地笼络汉人;又将满蒙八旗几乎打入另册; 这可与皇太后的政治倾向完全不搭调。很快,两母子就成了政敌。
亲政时的顺治还不到十四岁,虽然才智过人,但他心态灰暗,更不是一个善于齐家的年龄,而他对自己“皇帝”身份的认同,也使他根本不在乎何所谓“齐家”。他为所欲为,做什么事都由着性子连借口都不找就乱来,在婚姻这个重要问题上,顺治的表现就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已经死去的多尔衮毕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所做的一切,不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缔造了一大半的清帝国的利益,因此他没有贸然称帝,更因此将小皇帝的婚姻和自己的婚姻都纳入了政治考量。多尔衮自己的十房正式妻妾中有六人为蒙古人,早在顺治十二岁的时候,多尔衮就为他选定了未婚妻: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之女、也是顺治生母皇太后的内侄女博尔济吉特氏。
初入关的清朝必须坚持满蒙联姻,增强军事实力,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即使多尔衮已死、即使决定这桩婚事的人不是多尔衮,顺治都必须迎娶那位显贵的蒙古公主。
然而,顺治却象一个逆反心理严重的问题少年,他的脑袋里一点这方面的概念都没有。想到这位妻子是由自己恨之入骨的多尔衮所选、是与自己政见相左的太后的侄女,他就更是强烈地反感,至于什么满蒙联姻的重大政治军事意义,他毫不在乎。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的想法一言即可概括——别人要我做的,再有道理我也不做!
关于顺治的个性,看御用文人写的史书意义不大。倒是有一个特殊人物的观点非常值得重视。
此人就是德国天主教神甫汤若望。顺治对他非常信任,与他相处得非常融洽。汤若望对顺治无疑是很有点偏心的,但是即使如此,他仍然这样评论顺治的性格:“……他会忽然兴起狂妄的计划,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坚决施行。……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了疯狂的人一般。……他有这样的权威,又有这样的性格,自然是极可怕的祸害,谁敢来向这位火暴的青年加以规劝,他略一暗示,就把进谏者的性命给毁灭了……”
八、可怜的顺治朝后妃
顺治八年八月十三日,顺治终于册立自己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婚礼规模盛大,做为泰山老丈人的舅父蒙古亲王吴克善亲自进京参加婚礼,了却一桩心事的布木布泰也得到了“昭圣慈寿恭简”的尊号。
然而双方家长刚松了一口气,坤宁宫里却又闹开了。虽然他自己也承认表妹“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但他打从一开始就不想接触这位不谙汉字的蒙古妻子,从新婚的当天夜里,他就对皇后横挑鼻子竖挑眼,“合卺之夕,意志即不协”。——这位格格就算再多毛病,也不可能在新婚之夜主动向丈夫挑衅吧!
事实上,大婚时的顺治虽然才十四岁,却早已经在后宫中花花绿绿地厮混惯了。他的第一个儿子牛钮,就是大婚三个月后由后宫庶妃巴氏生出来的。他只不过活了二十四年,却有正式后妃十八人。未得后妃封号却有名份的“福晋”四人、“格格”十七人——至于连封号都没有得到的女人,那就更是天知道。
在史上的“开国皇帝”中,顺治是首屈一指的荒淫无度。一般来说,开国之君日理万机,甚至还要出兵放马,很少有在如此年青时就耽于淫逸的。然而顺治是个例外——很简单:为清王朝出兵放马日理万机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多尔衮。
成为皇后的博尔济吉特氏做什么都入不了丈夫的眼,还动辄得罪,后宫中的女人们频频生养的同时,她身为皇后却得不到与丈夫亲近的机会,从立后之日起便整守了两三年的空房。试想,有几个女人能受得了这样的待遇呢?她屡次向姑母太后哭诉,太后当然对儿子加以责备,于是,这看在顺治眼里,又成了罪不可恕的一条:“处心弗端”。身为嫡妻皇后,当然要管理后宫,对妾室加以约束,于是顺治又说她见到“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可是事实上,顺治又举不出哪个庶妃被皇后处治的实例。
那么,得不到丈夫的人,守着皇后的空名,总该可以用物质享受稍加补济吧!这位皇后本来就是尊贵的蒙古公主,在家中备受疼宠,生活一向是奢侈的,器具都用金器,服饰喜好绮绣珠宝。这一点太后也非常了解,并没有过多干涉——毕竟,你大清朝还要靠她的娘家平定边陲。而且,大清朝的公主们嫁到蒙古草原上,也过着同样奢侈的生活。更何况,假如不是福临身上流着博尔济吉特氏的血液,他这么一个小屁孩能被拥立为皇帝吗?
然而顺治对这一切都不买帐。他固执地对皇后奢华的生活细节强烈不满,认为已经到了无法隐忍的地步。顺治十年八月,正式立后刚两年,他就命令礼部整理历代废后事例。此事一出,满朝哗然,无论是汉臣还是满臣,都纷纷劝阻,说皇后毫无失德,虽无子女却还正在青春妙龄,又关乎联姻大事,怎么能够就这样胡乱废掉呢!
说起来,顺治亲政后对汉人的态度是很不错的,很多时候更表现出超群的政治才华。然而他一但固执狂暴起来,却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废后这件汉官们最为反感的事情上,他的表现就令人瞠目结舌。
无论汉官们怎样为皇后辩护,怎样说夫妻之道,怎样说国家大计,怎样说夫妻相敬是君子之道、是从百姓到帝王都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都没有用。无论汉官们说什么,总之顺治吃了秤砣铁了心,仅以“无能”、“志意不协”、“未经选择”这样站不住脚的理由,就于八月二十六日宣布,废皇后为“静妃”。此后,无论王公大臣们怎样辩解都无济于事,九月初,年仅十六七岁的小皇后仍然没能逃脱打入冷宫的命运。——这个做事不过大脑的少年皇帝在五年后,终于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下令给静妃恢复相当于皇后的生活待遇。然而她的一生却已经毁了。——同时被毁的,当然还有顺治和母亲的亲情。
侄女被废,对于儿子这样的固执与恶语相加,皇太后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有多难受。她一面百般向娘家解释,一面努力维护皇家以及嫁入蒙古的清朝公主们的利益,一面又重新在科尔沁王公府里寻找新的皇后人选。
顺治十一年六月,又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登上了清帝国皇后之位。她是吴克善的孙女、静妃的侄女、太后的侄孙女。与她同时进宫的还有她的妹妹,被册为淑惠妃。
新皇后性情温驯,品行很好,然而在顺治口里仍然不值一提,他说这位比自己晚一辈的妻子“乏长才”——没什么特长和才气。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借口,她们究竟有没有长才,顺治压根不知道,因为皇后和淑惠妃在婚仪过后,就立刻被顺治丢到了脑后,连看都懒得去看一眼。
同样被顺治毫无理由地抛弃的,还有另两位蒙古妃子:主浩齐特的恭靖妃博尔济吉特氏、阿霸垓的端顺妃博尔济吉特氏。与三位科尔沁公主一样,她们也终身“无所出”。
顺治一生放纵,虽然死时不到二十四岁,已前后有八子六女。他见于记载的后妃十八人中共有蒙古女子六人(第六人为早死的科尔沁悼妃),但是她们居然没有一个人生过孩子。这些无辜的蒙古格格,难道都是多尔衮选进来的吗?当然不是。唯一的理由,只是她们成了皇帝与太后感情不协、政见不一之后,皇帝抛出的牺牲品。
当然,顺治在表面上对母亲还是很不错的,他毕竟还守着孝道。
顺治十一年,顺治封孝庄太后的父亲为“和硕忠亲王”,母亲为“贤妃”;顺治十二年二月,太后过生日,顺治又亲自做了三十首贺寿诗进献。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母子不和、政治利益相逆的实质。顺治离弃蒙古后妃并且延续时间如此之长,不可能不遭到母亲的报复。他在运用皇权随心所欲兼心花怒放地毁掉那些与自己血脉相通的蒙古格格们的同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把宠妃的后路也全部堵死了。
代替顺治遭罪的,是董鄂妃。
九、悲剧董鄂妃
事实上,在顺治的后宫中,共有四位姓董鄂的妃嫔,她们是:鄂硕之女端敬皇后、宁悫妃、端懿妃、贞妃。不过最广为人知的,是那位被追封为端敬皇后的皇贵妃董鄂氏。
董鄂氏属多尔衮的正白旗下,此后该旗又成为太后所属。若说因为反感多尔衮而废后,那么几位董鄂氏做为太后旗下,就更没有理由得宠。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关于皇贵妃董鄂氏的来历,一直是众说纷纭。
首先,当然是董小宛说。指她是明末秦淮名妓、做了冒辟疆之妾的董小宛隐名入宫,实际上比顺治还大十几岁;
其次,是顺治弟媳说。说她是顺治幼弟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与顺治有了私情之后,年青的亲王愤而于当年七月自杀,顺治则迫不及待地在弟丧才二十七天的时候,就把弟媳妇给召入宫中封为“贤妃”了;
最后一种说法,则是“满洲军人之妻”。据神父汤若望的日记中说,顺治皇帝对一位满洲军人之妻发生了热恋,当合法的丈夫为此指责妻子之后,竟被皇帝这个“奸夫”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光”。于是合法的丈夫“怨愤”而死,未亡人则成了宫妃。皇帝是怎么见到别人妻子的?另一个佐证,则是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五,太后下诏停止命妇入侍后妃的规矩。那么,惹出这道诏令的有夫之妇,恐怕就是董鄂妃了。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她都不是循正常途径入宫的。
除此之外,董鄂氏做为太后旗下,与太后之间很难建立起正常的家庭关系,若是太后对她不满,她就只能是个奴才。
然而,顺治却对董鄂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董鄂氏八月二十五日刚出现在皇宫,就是以“贤妃”的身份亮相的,称贤妃才两个月,还未生育过的她就晋升成“皇贵妃”,跃居后宫次席。顺治对这次册封非常重视,大张旗鼓地加以操办,甚至为此颁下了只有册后才能有的恩赦。顺治可能觉得这样的待遇才能体现自己对董鄂氏的爱意,也可能他已经开始蓄谋下一次的废后。这位目空一切的少年皇帝不会想到,所做的一切正成为董鄂氏的催命符。
假若董鄂氏真是一位背夫通奸的命妇、甚至是逼死顺治弟弟的引子,那么她竟得到皇帝如此偏爱,无疑使得太后的脸面一丢再丢……别说孝庄是太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婆婆,都一定会无比反感、百般警惕。
顺治似乎对身边的一切都毫无知觉,由于连续在“废后”和“董鄂氏高升”两件事上,都达到了迫使太后认同的目的,使得顺治更认为自己是皇帝,谁也不敢挡着他。
春风得意马蹄疾。顺治快马加鞭地继续清扫与母亲的族群相关所有东西:在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一个多月之后,顺治下令,太庙匾额之上再也不得出现蒙文,已有的一律挖去!——而仅仅在不到半年之前,蒙古的多位王公还专程到北京来朝见这位皇帝,尽管自己的女儿遭到进冷宫的待遇,他们仍然向他表示愿为大清效忠、为大漠屏障!
很多人说,顺治推进汉化是对的,孝庄在这方面跟儿子对立没有道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顺治沿袭了多尔衮的治国大方向,但是他没有多尔衮的手腕与心计,也没有他的心胸,更不懂得在满汉蒙之间寻找平衡点。
虽然从长远看要推进汉化确实没错,但是顺治所做的事情,未免实?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