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二十四岁的弘时在被雍正断绝父子亲情一年后,带着“年少放纵,行事不谨”的罪名死去。——而实际上,弘历也对父亲处理叔伯们的做法深为不满,只是他跟随康熙有日,因此少年老成,从来不曾表露过哪怕一个表情的不满。直等到他即位为乾隆帝之后,他便立刻为早死的三哥弘时和叔伯们平反复职了。
随着弘时的死,弘时生母齐妃李氏也由当年雍王府中地位仅次于那拉氏的女人,沦为后宫中可有可无的人物。
时间再往后推移到雍正九年九月己丑日,雍正的元配嫡妻皇后乌喇那拉氏也一病归天。
不论是争宠还是富贵,没有了性命又有什么用。那拉氏、年氏,都消失成了一块牌位。雍正再怎样宠爱过她们又怎么样,他总不能让牌位来管理后宫,自己抱着牌位进寝宫!
钮祜禄氏成为雍正后宫的真正女主人,这时的她已经晋封为“熹贵妃”了。
“以天下养”的太后
雍正十一年,雍正将自己仅存的两个儿子弘历弘昼晋封为“宝亲王”、“和亲王”。而他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雍正十三年八月十三日,五十八岁的雍正病逝于圆明园,弘历顺利接任,由宝亲王而为乾隆皇帝。
四十四岁的钮祜禄氏成了皇朝第一贵妇,称“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钮钴禄氏在雍正朝所有后妃中,从来没有明确地表达过争宠或求富贵的言行,然而她却得到了其它后妃穷一生心力都没有得到的地位。而就连她自己本人恐怕也没有想到,这样顶级的富贵荣华和子媳孝敬,她还要享受四十多年,几乎跟那些“情敌”们整个的寿命一样长。
乾隆对母亲的孝养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号称“以天下养”。以全天下的财力,来奉养这一位老太太,真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口号。当然这也与他花钱如流水的人生观有密切的关系。
乾隆本人是非常乐于享受人生的,而且他也乐于让母亲和自己一起享受人生。
乾隆一生,游山玩水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算是历代帝王之最。而每次外出,他都一定要把钮祜禄氏皇太后带上,而且太后的车驾和座船也一定是最醒目的,凡是太后上下车船,乾隆都一定要带着皇后妃嫔亲自护送。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待遇下,钮祜禄氏在整个太后生涯中,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而谒陵和秋狝更是场场不落。前半生都被关在黄院子里的钮祜禄氏,在后半生里饱览了江山风光。——如今在身边看看,有几个儿子肯带着老娘出去旅游的!
最能体现钮祜禄氏下半生奢华的,当然还要数她的几次大生日。
只要她过生日,乾隆就一定要带着内外王公大臣一起来为她祝寿,遇上过整寿的日子那就更不含糊了。
其实乾隆年间的王朝局势并不平安,初年有弘晳阴谋篡位变故,后来又有多次战事,然而钮祜禄氏的生日却从来没有因此降格过一次。好大喜功的乾隆可着劲儿地给老娘亲祝寿。
乾隆十六年,六十大寿;乾隆二十六年,七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八十大寿,每一场整寿庆典都逐层加码,天下的奇珍异宝跟在乾隆必备的寿礼——贺寿诗文后头,流水般地往钮祜禄氏所住的慈宁宫涌。
乾隆的“诗才”是很有限的,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他在贺寿诗里展现出来的返哺深情。而且他直到头发斑白,也仍然对母亲毕恭毕敬地执孝子礼,搀来扶去。比如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初八,六十七岁的乾隆在侍奉八十五岁的钮祜禄氏观灯之后,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家宴观灯例节前,清晖阁里列长筵。申祺介寿那崇信,宝炬瑶檠总斗妍。五世曾元胥绕侍,高年母子益相怜。扶掖软榻平升座,步履虽康养合然。”
有理由相信,乾隆即使不是皇帝,他也一样算得上是孝子一名。
虽说钮祜禄氏的福泽已经极为深厚,乾隆仍然时时不忘为母亲向天祈福。
北京城郊万寿山原名瓮山,早在辽时便已经成为皇家园林,明代称“好山园”。在钮钴禄氏六十大寿前一年(公元1750年4月),乾隆下令在好山园旧址大兴土木,建造“清漪园”,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山前建起为母亲祈福的“大报恩延寿寺”。
“清漪园”,即“颐和园”。这座世界级园林的兴建,只是乾隆为母祈福的一件寿礼而已。而事实似乎也证明祈福有效,钮祜禄氏余下的漫漫三十余年人生,就都是在这样的舒坦中轻松渡过的。
当然这与钮祜禄氏本人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她不喜欢弄权,自己的亲弟弟也从不违规入宫。她也不管闲事,最多就是颁两道按规矩必须由她颁布的懿旨,将儿子的妃嫔晋升一下而已。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以及著名的“香妃”买木里艾则木,就是乾隆奉她的懿旨晋升的。
钮祜禄氏的人生跨越康雍乾三朝,做太后的四十二年更是国家全盛时期,不但享尽荣华富贵,更幸运地亲眼看见了自己的玄孙。
身后哀荣
乾隆四十二年,一向身康体健的钮祜禄氏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
正月辛巳,正在圆明园过冬的钮祜禄氏偶感风寒,乾隆闻讯立即从繁亢的政务中抽出身来直奔圆明园长春仙馆看望母亲,侍奉老太太进餐养病。
然而钮祜禄氏毕竟已是年老体衰,病情很快急转直下,但老天也没折腾这位老太太,给了她人生的又一次福气。十四天后的正月二十五,她安然逝于长春仙馆。
她去世的第二天,乾隆为她为谥号为“孝圣宪皇后”,并普免天下钱粮一次。
在钮祜禄氏下葬之前,乾隆都要每天前往灵堂祭奠行礼。王公大臣们都觉得乾隆自己已是将近七旬的老人,每天这样来回地奔波实在过于劳累,纷纷请求他隔几天再行礼一次。六十七岁的乾隆都一一回绝,仍然每天前往。
在礼仪都行满之后,四月癸丑日乾隆往谒雍正泰陵,而同一天“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棺木也由北京城迁到了泰东陵。她的棺木所过之处,当地的该年赋税均减十分之七。
五月,钮祜禄氏的牌位奉入太庙。
再往后,钮钴禄氏的谥号不断增加,从乾隆年间的“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一直到嘉庆年间的“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就在钮祜禄氏去世一个月的时候(二月二十六),乾隆还作出了一个决定:为母亲建造一座金发塔,盛放她生前梳落的头发。
八个月后,金发塔落成,共用六成金三千零九两九钱八分,塔高四尺六寸,底二尺二寸。塔内供有无量寿佛一尊及钮祜禄氏的头发。乾隆下令,于十一月初三日将金发塔安放于寿康宫东佛堂,继续为另一个世界的钮祜禄氏升天祈福。
钮祜禄氏,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大的后妃之一。
和钮钴禄氏一样,无心插柳柳成阴的雍正妃嫔还有一位,那就是和亲王弘昼的母亲耿氏。
耿氏和钮钴禄氏一样,也是雍正“潜邸”时期的格格,也是只生了一个儿子,也是从不参与后宫争宠、从不为父兄谋取权位的。雍正登基时她只封了个“裕嫔”,而到雍正晚年则晋封为“裕妃”。
很显然,耿氏的地位升迁,也和她的儿子弘昼分不开。
弘昼在雍正十子中排行第五,不长不幼又没有什么特出的本事,说起来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排行。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兄弟十人竟有六人夭折,剩下的——弘时生生地被父亲逼死,谦妃刘氏所生的最幼子弘适后来又过继给了果毅亲王允礼,搞到最后,乾隆皇帝只有弘昼这么一个亲兄弟了。
弘昼的人生是如假包换的“醉生梦死”。乾隆对他极有兄长情谊,他也从来不客气,骄纵荒唐为所欲为。乾隆让他监督殿试,他也敢中途跑出去吃东西。此君与乾隆一样,是个有钱就花的主儿,为此乾隆甚至把雍正“潜邸”里的财产都统统给了他,意思大概是——老爹紫禁城里的东西都归了我,那他老人家做王爷时的东西就全归你了。——如此一来,清帝中最富最舍得花的乾隆皇帝,也就有了一个所有王爷中最富最舍得花的亲弟弟。
大约是受了笃佛的母亲影响,弘昼非常明白“人生苦短”,也从不忌讳这个。没事的时候就给自己操办丧事。这位和亲王巍然端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将满台的祭品大喝大嚼,现场表演“尚飨”。而他的旗下官员以及家中婢仆便围着这么个“活灵位”表演孝心,嚎啕痛哭——面对这样的吃相还能哭出眼泪鼻涕,不但高难度而且考演技。
生出这么个宝贝儿子的耿氏一直活到乾隆四十九年,封号直到皇贵太妃,享寿九十六岁,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高寿的后妃。她死后的安息之地,也居于其它诸妃陵之上。
雾锁坤宁宫——嘉庆帝与道光帝的皇后们
这一篇要讲的皇后有好几个,其中姓钮祜禄氏的就有三个。嘉庆帝的最后一任皇后是这个姓,道光帝则有两位皇后是此姓。在三个钮祜禄氏中,嘉庆帝的钮祜禄皇后与道光帝的第二位钮祜禄皇后更是一对婆媳兼姑侄的关系。这对姑侄都不是丈夫的结发妻子,却都成功地当了坤宁宫的主人。只是这对姑侄之间的人生细节和最终结局,实在差得太远,而她们之间的恩怨,更令人叹息。
一、嗣皇帝之妻:喜塔腊皇后
大钮祜禄氏是乾隆朝礼部尚书恭阿拉的女儿,早在嘉庆皇帝做“嘉亲王”的时候就已经与之成婚。不过,当时大钮祜禄氏只是“嘉亲王”的侧福晋,亲王嫡妻是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的女儿喜塔腊氏,只是由于喜塔腊氏早死,钮祜禄氏才正位中宫。就这一点说起来,嘉庆帝和他的儿子道光帝父子俩,在婚姻方面的大致情形还是挺像的,他们的元配妻子都是苦瓢儿,没能真正捱到老公登峰造极的那一天。
嘉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十月初六,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生母是令懿皇贵妃魏佳氏。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出自两任真正皇后的就有四个(元配富察氏生永琏、永琮,继后纳喇氏生永璂、永璟)。无论是论排行还是论出身论才干,颙琰都是中中之资,照理说这皇位永远是轮不着他的。只是那些上上之选的龙子多数没得到老天的眷顾,乾隆皇帝心目中最佳的继承人选竟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在了自己前头,短的只活了几个月,多的也就不过是二十五六岁。尤其是元配富察氏的两个嫡子夭折,对于本来一心想学汉族皇帝“立嫡子”的爱新觉罗弘历来说,更是莫大的打击。
就这样,到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弘历只剩了七个儿子。其中永璂失宠、永珹永瑢过继宗室,真正能够考虑继承权的仅有四个皇子。在这四人中,永璇既无人望又有足疾;永瑆是个皇家葛朗台式的人物,守着近百万现银的财产,却是一个铜板也要分两片来使,就连自己王妃的陪嫁他都要变着法子骗到自己手里,然后逼着老婆和自己一起过喝粥吃咸菜的日子(道光皇帝是他的衣钵传人),丢尽了乾隆皇帝的脸面(永瑆的王妃是乾隆结发之妻富察氏的侄女);永璘年纪最小,只知贪玩生事。相比之下,十五子颙琰(永琰)内向勤奋,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也正是这一年,乾隆沿用父亲雍正皇帝所定的鐍匣建储方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写上了颙琰(永琰)的名字,他从此在茫然无知中当上了皇太子。
颙琰和朝臣虽然不曾知道他已经成了皇位继承人,乾隆皇帝却是知道的。因此在第二年为颙琰选择结发妻子的时候,老皇帝颇花了一番心思。最终,正白旗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的女儿喜塔腊氏被选中。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3)秋天,十三岁的颙琰与喜塔腊氏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喜塔腊氏从此在蒙懂中成了“太子妃”。
颙琰新婚仅三个来月,他的母亲魏佳氏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颙琰与发妻的婚姻生活就在这样的大喜大悲中开了场,并且将贯穿始终。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清高宗弘历将自己名下仅剩的四个儿子都统统晋封,除永璘仅为贝勒之外,其余三人均为亲王。晋封后的颙琰,当上了“嘉亲王”。喜塔腊氏也水涨船高。只不过涨高的只是名份和物质待遇,在精神方面,亲王夫妇过得一点也不自在。“枪打出头鸟”,做为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他过得异常谨慎小心,哪怕是偶尔责打一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