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7蚓群#辗亚Ы穑啦豢墒规儆欣桑俊?br />
这段话如果翻译成白话,那就是宣太后对使者这么说的:“想当年我侍奉惠文王的时候,如果他坐在我身上,我就会觉得累;但是如果他整个身子趴在我身上,我却一点也不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后面这个姿势对我有好处啊。(使臣:… … #)——现在你要我去救韩国,花费我那么多兵员粮草,日费千金,又能给我什么好处呢?”
两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桢对宣太后这段语录唉声叹气,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韩国使者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韩使不得不败下阵来。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宣太后口没遮拦,但是她有资格乱说,别说当时的韩国使臣,即使是如今的我们,也只能诺诺连声。
六、范雎先生出场,宣太后悄然引退
当然,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专权时间久了,宣太后的弟弟们就开始尾大不掉,把“国家”看成是“家国”了。
尤其是穰侯魏冉。
这位魏冉先生,其实倒真是一员英雄好汉,攻城掠地一向身先士卒。屡屡带兵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掌权带兵的时间久了,魏冉变得目空一切。不但在朝堂之上打击异己,还把国家当成他的钱库。比如说,他把秦国征战得来的土地:陶邑、刚邑、寿邑都划到了自己的封地之中。这其间陶邑乃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而刚寿二地则是魏冉作为心目中保障陶邑安全的缓冲区,而无辜被攻下的。——足见一个人的私欲要小老百姓付出多大的代价。
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从魏国狼狈投奔秦国而来。
这位范雎先生在来秦国之前,晦气星照命,由于出使齐国时,得罪了正牌使者须贾,被一状告到魏相魏齐那里。结果被痛打一顿,结果打昏死过去,被当死尸丢进茅房,然后又被一个小吏一泡尿浇醒。
亏得这一泡尿浇下,范雎恢复了神志,就哀求这小吏救自己的命。
小吏大概觉得尿到别人头上过意不去,就向魏齐说:“死人在茅厕里碍手碍脚,不如把那具死尸从茅厕拖出,丢到野外去吧。”
魏齐就吩咐这小吏照办。
范雎这才逃出生天。这时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断牙齿脱,好不容易才爬回家。挨了这一场狠抽,他从此装死,以张禄的名义生活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晦气的范某人,却是将要终结秦国穰侯魏冉锦绣生涯的人物。
老天的安排就是这样莫测,往往会把大人物的人生交待在不起眼的角色身上。
公元前271年,该范雎发市大吉的机会到了:这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
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当初曾经救助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国的危险性之大。此时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
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
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从此后,范雎不但逃出生天,而且从此踏上青云路。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没有帮手是不行的,诚哉斯言!)
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制造机会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确实有两道板斧。
在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之后,范雎抛出了他的第二招,向昭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近,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范雎的军事远见固然是高,但是教乖了秦国来灭自己的国家,未免太不成话。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做秦国的国策。
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进一步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于是,他总算争气起来,免去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将他厚加赏赐,送回了封邑,将相位转而授予了范雎。而另外一舅二弟的“三贵”也一样办理。
与此同时,以年老孝养为由,让母亲宣太后归居宫中,不再过问政事。
虽然出于政治因素才退休,但是宣太后这时也确实老了。假定她三十岁成为太后,这时也已掌权四十一年,至少也七十出头了。而且经常患病,所以回到宫宇中颐养天年,也是不错的选择。
七、人生的最后一个小插曲——“为我葬,必以魏子殉。”
回到后宫的宣太后,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仍然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
她在朝堂掌政的时候,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魏丑夫——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怪。因为既能当上太后的“甜心”,肯定是帅哥一名,怎么会是“丑夫”?想来这个名字是当年爹妈看儿子长得太漂亮了,为了好养活而起的贱名,大意是反其道而行之,跟“阿猫”“阿狗”差不多吧。
现在太后归入后宫,魏丑夫当然也随侍在侧。
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
老太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觉得意犹未尽,很有点不甘心的意思。
想来想去,于是宣太后传下懿旨——“为我葬,必以魏子殉。”——将来安葬我的时候,一定要让魏公子殉葬。
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不禁栗栗股战,万万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等事,忧愁得坐卧不宁。
大臣庸芮听说此事,便向魏丑夫拍胸保证能让他逃过一劫。
于是庸芮便去求见太后,一番“您老一定健康长寿”的例牌慰问之后,切入正题:“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万一让先大王看见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
宣太后一想,确实有道理啊,不禁把考虑小白脸的心思,转而放在自己身后安全考虑方面。于是应道:“善!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这才打消了把小情郎带去黄泉的主意。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和死鬼老公碰头了,至于秦惠文王和她厮见之后,是不是对四十几年的绿帽子清算了帐目,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有这个心,恐怕也干不过这个四十二年来见多识广的芈八子啦。
宣太后下葬在芷阳郦山。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为母亲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搞了一个大型车马队伍,为母亲陪葬——是不是考虑到死鬼爹可能要跟老娘算帐,特意给宣太后带去的帮手?
有这一批打手跟着,想来秦惠文王面对宣太后,最多也只能有干吹胡子白瞪眼的招了。
谁又比谁更幸运——高祖刘邦妻吕雉、妾戚懿、妾薄姬
古代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的制度,嫡妻与姬妾不论从身份还是待遇,都是天壤之别。丈夫也许在爱情上会对姬妾偏袒,但是那只能保障他的生前,他死后的财产和地位却只能交由嫡妻的儿子继承。这个严酷的现实无论是从私情还是从利益,都逼着妻妾之间势成水火。在这样的妻妾之争尤其以皇帝的后宫为最,因为一但成功就是登峰造极,而一但失败则将跌落十八层地狱。而这一幕场景,尤其以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最为典型。
在刘邦的妻妾中,发奋图强终于位极人世者莫过于吕雉,落入地狱遭遇惨酷者莫过于戚懿。但是也有任凭命运播弄,却在懵懵懂懂之中登峰造极的薄姬。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一、天上掉下个吕妹妹——没想到白吃白喝赊了一万钱的帐,还白得了一个上好的老婆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丰邑人,出身普通农家,可是他却生来既不好读书,也不愿意务农,只喜欢交朋结友。刘邦性情豪爽,我行我素,既好酒也好色,还经常为饮乐而赊帐,经常惹得父亲刘太公责骂。由于朋友多人缘好,刘邦后来当上了秦朝的一名亭长。秦制十亭为一乡,亭长只不过是个基层地方干部而已。做了亭长的刘邦仍然是终日作乐,夸夸其谈,帐也越赊越多,虽然没有娶妻,在外头的风流帐可从来没有少过。想想看,有这样的名声在外,又有哪家的父母愿意把女儿白白嫁给他?因此他直到三十岁出头还是光棍一个。
谁知道就真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而且还正正地砸在了刘邦的头上。
原来单父(山东单县)地方有位吕公,家境阔绰,却在外结下了仇家,于是举家避难迁居来到了沛县。吕公与沛县县令是知交好友,沛县官吏富民听说这个消息,都纷纷前往拜会,希望能得到他的好感从而与县令拉上关系。
刘邦自然也不想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可是前往赴宴拜会的人太多,主持宴会的县吏萧何便决定,凡是贺仪不到千钱的宾客都只能坐在堂下。
刘邦听说这个消息不禁有些为难,他穷得一屁股债,哪里还有千钱送人?而没有大礼相送,吕公又怎么知道他是谁?想来想去,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写了一张“贺仪一万钱”的拜贴送了进去。
果然贴子一进去,众人大惊,萧何素来知道刘邦为人,劝吕公不能轻信,吕公仍然亲自出迎,并且对这名亭长仔细打量。刘邦面不改色地登堂入室高坐上位,旁若无人地谈笑风生,将满座官位财产比他强的宾客都比了下去。
在整场酒宴过程中,吕公一直都对刘邦细心观察,越看越器重。当酒宴散后,他执意挽留刘邦,并对他说:“我一向对相法很有心得,也相过不少人,可是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比你的面相更贵重的人物。我有一个女儿,品貌都还不错,我想让她嫁与你为妻。”刘邦自然喜出望外,没想到白吃白喝赊了一万钱的帐,还白得了一个上好的老婆,更与县令搭上了关系,他立即连声答应。
消息立即被吕夫人得知,老太太勃然大怒,觉得荒唐之极,对吕公怒道:“你成天说女儿日后定能嫁给贵人,就连沛县县令来求亲你都没有看上。我还以为你要物色一个怎样的女婿,怎么搞了半天,看中这么一个夸夸其谈的浪荡穷鬼?”可是吕公已经认定刘邦必定大贵,根本不买吕夫人的帐,执意要将女儿嫁给刘邦。吕夫人拗不过,只得依允。
这位糊里糊涂嫁给刘邦的吕小姐,就是未来的高祖皇后吕雉。
吕雉虽然出身富家小姐,却也颇有吃苦耐劳的品德。刘邦婚后仍然不改浪荡本色,家中全靠吕雉一人支撑,不但忙里忙外,还养育儿女,被苦日子磨灭成了一个农妇。
有一次吕雉带着孩子在田里劳作,遇到一位过路的老人前来讨水喝。吕雉将瓦罐中的水倒给老人,谁知老人接过水,看清吕雉的相貌后便大吃一惊,说:“夫人,你可是天下至贵之人啊!”随后他又仔细打量吕雉的一双儿女,看见儿子刘盈后便说:“夫人之所以大贵,正是因为这个儿子。”再看女儿亦如此。
老人喝完水上路之后,刘邦才回到田间。吕雉将刚才的一幕向刘邦说了,刘邦立即追赶上老人,请他也为自己看看相。老人看后答道:“你的妻子儿女之所以大贵,正是因为你的命数贵不可言的缘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