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独孤皇后探知,她不动声色,等杨坚上朝听政之后,她就立刻派人将尉迟氏杀死了。
杨坚退朝,听说尉迟氏香消玉殒,不禁勃然大怒。偏偏独孤皇后理由充分:“尉迟氏与宇文皇族至亲,她在你身边绝对是个隐患。”——杨坚听皇后强词夺理,立即愤然而起,孤身骑马冲出皇宫,没有目的地狂奔出城,一直奔进深山三十余里。
独孤皇后见杨坚这次反应强烈,也不禁后怕,连忙派人告知重臣高颎和杨素,请他们去劝杨坚回宫。
两人气喘吁吁地追上杨坚,向他说尽了好话,杨坚才稍稍息怒,叹息道:“我如今虽然贵为天子,却仍然不得自由。”直到天色黑透,他才勉强回宫。
独孤皇后也知道自己这件事做差了,杨坚回宫后她流泪请罪,态度前所未有的温驯,高颎杨素又在旁猛敲边鼓。杨坚久为妻子所辖治,一看居然能得到这样的待遇,简直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立即摆上酒宴,笑遂颜开。
此后独孤皇后果然不再肆意向宫人痛下杀手。不过经历了尉迟氏事件之后,杨坚也不敢再胡作,后宫女子更是噤若寒蝉,只有南朝陈国公主宣华夫人偶尔能获得独孤皇后的许可接近杨坚而已。
嫉妒是人的天性,爱情深厚之时更不能容忍别人来抢夺。然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相比之下只怕还是杨坚的过错更大,独孤伽罗却偏要将没有人身自由的宫女置之死地,此时她的妒嫉已经是到了毫无理智的地步——既然不让宫女亲近自己的丈夫,为何不定下放适龄宫女出宫嫁人的制度?把青春少女关在深宫中虚掷青春寂寞终老,由此可见,她实在也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只是个利己者而已。而再往后发展下去,她的妒忌就更是变态了。
之所以说独孤伽罗的妒忌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很大的原因在于:她自己就不是嫡出女儿,她是小老婆生的。
独孤信早年在北魏就有妻室,西奔之后又娶了至少两个:大老婆郭氏生六子,独孤伽罗则是崔氏所生——值得注意的是,郭氏所生的儿子中还有人得管独孤伽罗叫姐姐,因此崔氏是姬妾应无疑义。
独孤信当年追随魏武帝西迁,他的父母妻儿落到北齐高家手里,被长期监禁。随着时间推移,父母和妻子都先后死去,只有长子独孤罗被同姓宗亲搭救出狱。北齐灭亡后,独孤信已经去世很久了,独孤伽罗倒还记得父亲曾经提过这位异母大哥,派人将他找到,并通过亲家周武帝宇文邕封独孤罗为楚安郡太守。然而郭氏所生的六个儿子却欺负独孤罗没有靠山,压根不把他当大哥看,独孤罗自幼境遇坎坷性情谦恭,也从来不跟弟弟们计较。
后来隋代北周,杨坚成了皇帝,不免要追崇岳父。郭氏所出的六个儿子都想继承父亲的爵位财产,硬说大哥的妈身份不明,他是丫头养的,连庶出的资格都勉强,没有权力承袭爵位。独孤伽罗听兄弟们说得忒不象了,忍不住出来说公道话:“罗诚嫡长,不可诬也。”皇后开了口,六兄弟都没了强嘴的胆量。于是独孤罗终于苦尽甘来,成为凉州总管、上柱国大将军、赵国公。
郭氏所生的儿子们虽然都随后得到了官爵,但那是怎么也比不上独孤罗的。满腹牢骚可想而知。其中尤其以老五独孤陁为最,忿忿地在家里搞起了迷信活动,诅咒独孤皇后。结果事发,杨坚怒气冲冲地要把这个不识相的舅子杀掉。独孤皇后得到消息,整整绝食三天,非要保住弟弟的性命不可。最后独孤陁逃出生天,只判了个流放。
独孤伽罗对企图谋杀自己的异母弟弟如此宽宏大量,却不知怎地非要跟世上纳妾或再娶的男人过意不去。她自己的爹就是个妻妾满堂的男人,她却偏偏要以男人是否纳妾作为提拔与否的首要条件,甚至为此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这种心理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只能说幸亏宇文泰的老婆没有这种特殊爱好,否则的话独孤信绝对干不到柱国,独孤伽罗也就更不可能嫁给杨坚——甚至可能连出生的机会都不会有。
照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她管好自己的老公也就罢了,却偏偏要把手伸到别人家的后院里去。朝中诸王公大臣,无论对大隋王朝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对杨坚有多么忠心,只要他家里有姬妾,独孤伽罗就要变着法子逼杨坚与之疏远。
高颎是独孤信的部下,不但对杨坚忠心耿耿屡立奇功,更对独孤皇后颇有助益。当初尉迟氏事件,独孤皇后就是靠了他和杨素的努力才与杨坚重归于好的。可独孤迦罗也一样不放过他。高颎倒也知道独孤皇后的奇特爱好,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再娶,只以妾理家。可他好死不死地老当益壮,居然使得小妾怀孕生子,事情终于没能逃过独孤皇后的眼目。独孤皇后顿时将高颎视为死敌,不住地向杨坚吹枕头风,终于使得杨坚罢黜了忠于职守的高颎。
如果说高颎和诸朝臣还算是外人的话,独孤伽罗对亲生儿子杨勇的处理就更令人难以置信。
杨勇是独孤皇后亲生的长子,独孤伽罗为他选择了魏皇族元氏为妃。然而杨勇对这位王妃并没有情意,一门心思地喜欢门第低微的姬妾云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勇并不是什么好色之徒,因为他的孩子都是云氏所生。
独孤伽罗饱人不知饿人饥,她自己和杨坚情投意合,却从不曾想过儿子在自己一手包办的婚姻中与妻子感情不和的苦处,将所有的责任都安在了杨勇的头上。后来元氏早死,她更是毫不迟疑地认定是杨勇和云氏暗害了嫡妻。而这更成为独孤伽罗下决心废太子的主要诱因(“废”太子,就等于是要儿子的命,这样的妈……)
独孤伽罗的次子晋王杨广早有谋取太子位的野心,他知道独孤伽罗不但节俭,而且痛恨男人纳妾。于是杨广精心布置,装出清心寡欲的模样,与王妃萧氏形影不离。这果然大得独孤伽罗的欢心,于是她派人刺探长子的过失,不停地灌进丈夫的耳朵里。而重臣杨素也想要讨好独孤后,从中谋取利益,也不遗余力地挑拨离间。
因此,杨坚不久便对杨勇起了疑心。性情宽厚的杨勇不知道自己身陷险境,处事仍然有些随意。结果看在杨坚的有色眼光中,果然觉得杨勇处处居心陂测。
杨广和杨素不久就一手遮天,捏造了杨勇“谋反”的“罪证”。
这果然正中杨坚和独孤迦罗的下怀。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太子杨勇被废为庶人,杨广被立为太子。
终于将自己心爱的、不好声色、专宠嫡妻的宝贝儿子扶上了太子宝座,独孤迦罗如释重负。两年后,她放心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一世自诩聪明的独孤迦罗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她心爱的次子杨广,还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就调戏庶母,继位后造迷楼广选天下美女,滥用民力穷奢极欲,杀害宗室重臣,虐待同胞手足,做尽了她深恶痛绝的所有事情。
杨广在位十年,独孤迦罗辛苦一生和丈夫创下的隋朝基业便被消耗殆尽,流着她血脉的杨氏儿孙,也都因此再无遗种。
假如死后有知,不知道独孤迦罗当做何感想?
盛世牡丹——唐太宗李世民妻长孙皇后(附诸妃)
讲到大唐王朝,与“盛世”同时浮现在世人脑海中的,恐怕莫过于牡丹。
牡丹又被称为花中之王,由此推之,贞观一朝,能称得上牡丹之名的女人,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文德皇后长孙氏。
就牡丹的花王之称而言,王者之气,一定是比较出来的,而且能够与之比较的一定不会是寻常风骨,然而在这样的众香国里,无刺无香、原本扎根在峭壁苦岩间的牡丹却以一种最淡定的姿态胜出,最终成为国色天香的典范。
与牡丹的经历相同,长孙氏能够最后登上人间巅峰并流芳百世,是历经磨难苦砺之后的结果。而贞观之世的开创者李世民,也绝非寻常帝王男子,他所拥有的盛世群芳,也皆非凡品。然而长孙氏却象她的丈夫成为诸国诸帝王的首领“天可汗”那样,毫无疑义地成为群芳中的王者。这一切,不但使她成为世人景仰的绝顶人物,更使贞观后妃早已远去的身影格外引人遐思。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隋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继弦妻子高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就是未来的唐太宗长孙皇后。
长孙,是一个鲜卑姓氏,据说魏献文帝的三哥就是这个姓氏的源起之祖。原来是拓跋氏,由于位居宗室之长,改称长孙氏。从魏至周又到隋,尽管跨越了三个朝代,这个鲜卑皇室家族却一直传承不息,而且都爵尊禄厚。常言道:“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而一个天生的皇族经历了三朝仍然勋贵超然,这样的世家又该是怎样的一个传奇?这样家族的女孩儿该嫁给怎样的丈夫,怎样的男人才能与她相配?
长孙小姐的姻缘,在她很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下来。而姻缘的缔定缘由,却非常久远,远到埋下种子的那时还没有她和她的丈夫——因为那颗种子落土之际,长孙小姐的未来婆母都还只是个孩子。
长孙氏的婆母姓窦,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
周武帝算得上一位志向远大的帝王,一心想要率领北周战胜北齐高氏,统一中原。然而在几场战役中,北周都败给了北齐。
在北周与北齐的角力中,蒙古草原上的突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将这股力量牢牢地捆在自己的战车上,是北周与北齐共同的目标。而他们努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联姻。
当时的突厥可汗为木杆可汗,他的女儿不少,但未婚的小女儿阿史那才是北周与北齐争夺的目标。为了赢得这段婚姻,宇文氏和高氏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求婚拉锯战。木杆可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墙头草,一个女儿两头许,七颠八倒了五六年。在经历了固婚使团被囚禁、迎亲使团被扣押等等磨难之后,北周才好不容易在天和三年(公元568)三月最终赢得了求婚战的胜利,娶回了十八岁的阿史那,并尊为周武帝皇后。
可以想象,政治联姻再加上这样的求婚经历,周武帝对阿史那皇后有着怎样的抗拒情绪。于是,阿史那虽然年青美貌地位尊崇,周武帝对她的夫妻情份却是稀松平常,阿史那几乎成了北周宫廷里的一块活牌位。
窦氏从小生活在周武帝的身边,对舅舅冷淡皇后的前因后果及现实情况都非常了解,她对舅舅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算起来,这时窦氏恐怕还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态度大为转变。第二个感到震惊的人就是窦氏的父亲窦毅,他郑重其事地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数不清的公子名士都被淘汰,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的非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
当窦氏与李渊夫妇和谐、生儿育女地过着平静的贵族生活的同时,长安城里却有另一个人,一直对窦氏儿时那番惊人见解念念不忘。他就是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公长孙光长子炽。长孙炽大约要算被窦氏那番见解震惊的名人中的第三位,也是震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她儿时一直到她为人之母以后,他仍然期望能够与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子结为姻亲之好。——难道说长孙炽自儿时听到这段话之后,就已经开始仰慕窦氏了?也许射雀屏不中惨被淘汰的贵胄公子名单中就有长孙炽的一席之地。建议编剧们将这题材善加发挥利用。
可惜的是长孙炽的儿女似乎与窦氏的儿女婚龄不一致,当自己做亲家的想头没了指望之后,他开始在弟弟长孙晟身上做努力,当长孙晟的女儿渐渐成长,开始显现聪明美丽的资质之后,长孙炽便不失时机地劝导长孙晟了:“(窦氏)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婚。”
长孙晟听了哥哥的建议非常动心,为了不致于使最佳女婿走宝,他干脆来了个倒提亲,向李家求婚。最终,这段婚事落在了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身上。因此,这段联姻,长孙炽应记首功。
长孙氏的闺名是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