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唯一的儿子死了,被自己的亲舅舅坑死了。可怜的阴德妃失去了依靠。虽然太宗仍然顾念旧情,仅仅是将其由妃降级为“嫔”,并没有过多的追究她,但是晚年丧子和亲人背叛的苦痛却也足以击溃阴氏的精神。她暮年的人生令人不忍多想。
随后的大麻烦,却是长孙氏的儿子李承乾李泰引出来的。母亲在世时,李承乾还算是一个聪明识大体的好儿子,太宗也很放心让他监国。但母亲去世之后他没有了约束,父亲又实在不懂得引导儿子的方法,叛逆期的承乾日益变得不象样子。同样变得不象样子的还有李泰,这个少年时好学孝顺的嫡次子也越来越野心勃勃,可劲地挑拨父亲与大哥的关系。承乾渐渐与李泰势不两立,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打算暗杀李泰,并提前夺取皇位。
听说李祐叛乱失败,李承乾情不自禁地拍着脑袋讥笑道:“他离那么远怎么造得成反?象我这样住得靠近内宫,举事才能成功。”这话很快走漏。太宗命长孙无忌领众臣调查案情,掀出了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反,还曾经想要暗杀弟弟李泰的事来。——李承乾随后被废为庶人,幽禁两年后死去。太宗对寄予厚望的嫡长子竟落得如此下场十分感伤,以国公礼为其举殡并废朝,对承乾的两个儿子也授以官职。
李承乾事败后,李泰满心以为自己将要继任太子,甚至还出言恫吓弟弟李治,说他与造反的李元昌关系好,将被牵连。谁知李治年幼胆小,竟向太宗出言哀求,太宗恍然大悟,向李承乾询问底细。承乾遂向太宗控诉,说自己本无异想,只是被图谋夺嫡的李泰所逼,不得不谋划安身立命的办法,这才上了不轨之徒的大当。
太宗听后,既恨且怒,下令将李泰也囚禁起来。这个时候的太宗有没有想到过自己兄弟相煎的过去?然而面前是长孙氏和自己的儿子,他一个也不舍得杀。阴妃的儿子和兄弟李元昌的叛逆就更加重了这种打击。以至伤心透顶的太宗竟然当着大臣们的面寻死觅活起来。当众人七手八脚地冲上来救驾的时候,他说出了心里话:只有立嫡幼子李治,才有可能在未来保全承乾和李泰的性命。——有一种猜测,说李世民知道李治排行第九,不管才干年纪都很难使众臣甘心让李治做继承人,这一场寻死,固然是内心伤痛,只怕也是他为了扶立长孙氏之子而有意为之。
最后,长孙皇后的最幼子、十五岁的李治晕头转向地当上了皇太子,他就是未来的唐高宗皇帝。
新太子确立五年后,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五十三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与长孙皇后合葬昭陵。(临终前的李世民仍然念念不忘地叮嘱,长孙无忌是皇后兄长、第一功臣,不能让任何人伤害他。)
太宗去世后,充容徐惠思念成疾,拒绝医治,表示但求速死,期望早日跟随太宗而去。第二年,二十四岁的徐惠就离开了人世。唐高宗将她追封为太宗“贤妃”,按照她的遗愿陪葬昭陵。
徐惠长眠在昭陵石室。这个位置与太宗的结发妻子长孙氏一样,都在陵山主体内。除了长孙皇后,从未生育过一男半女的徐惠是离太宗最近的妃子。再也没有其它的女人得到这样的待遇,即使是执掌后宫多年的韦贵妃也未能如此。
徐惠的落葬地点,一定是高宗李治和长孙无忌共同的决定。眼看徐惠为太宗许下殉情心愿的那一刻,他们的眼前,也许都恍惚看到了十几年前身藏毒药的长孙皇后。让这个如长孙氏一般挚爱李世民的女子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是对徐惠最好的怀念。
也许是有感于徐惠的聪慧痴情,她成为和长孙皇后一起载入正史后妃列传的唯一一位太宗妃嫔。
太宗死后,韦贵妃被封为纪国太妃,随儿子纪王李慎迁居藩地。燕德妃被封为越国太妃,随儿子越王李贞居藩。
高宗麟德年间,两位太妃都随从高宗往泰山封禅。韦太妃不幸于麟德二年(公元665)九月二十八日病逝于随高宗登泰山封禅的途中,享年69岁,陪葬昭陵。
燕太妃则一直登上了泰山,并次于高宗皇后武则天主持终献,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稀有的几个能够参与国家最高级别祭祀大典的女人之一。咸亨二年(公元671)七月二十七日,燕太妃逝于郑州,享年63岁,也陪葬昭陵。
“四夫人”中的最后一位,即推测中的隋炀帝公主杨淑妃,她的命运轨迹如何终结却始终找不到痕迹。假如太宗死时她还活着的话,应该会依例被封为太妃并在儿子李恪的身边定居。然而她不幸养育了一个极有声望的儿子。李恪是她的骄傲也给她带来致命一击。
永徽四年春天,高阳公主谋逆事发,长孙无忌将吴王李恪陷为同案犯。李恪死于非命,四个儿子均被流放岭南。家破人亡之后,杨太妃不知所终。在《唐会要》所记载的昭陵陪葬名位中没有她,实际中的昭陵考古也至今没有寻找到她的墓葬。亡国公主的传奇人生,就这样没有了结局。
在昭陵的考古发掘中,有一个令人难以忽略的细节:去世时年已六十九岁的太宗贵妃韦珪,仍然牙齿完好,身高将近一百九十公分。
南北朝时期常有身高两米的帅哥横空出世,再加上史书对李世民的描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嗯,想象一下,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该有怎样的气势与外貌……
中国女皇武则天
一直在想,武则天到底应该算在女皇传里,还是算在后妃传里?实际上,这两种身份于她都是适用的。更明显的就是她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登基称帝过的女子。因此,说她是女皇,更为明确一些。
很多人以为,武则天是从社会最底层爬到最高位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武则天是唐王朝显贵重臣的女儿,最多只能说她不是出自顶级士族大家而已。而这也正是她能被唐太宗点名召入宫中,并且立即就受封五品“才人”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无论是人生还是前程的开端,武则天的命运都与父亲武士彟息息相关。
武士彟又名武信,北魏时他的六世祖武洽出仕为官,直做到五兵尚书,封为晋阳公,食邑文水南徐村一带。因此从武洽开始,这一支武氏家族就落籍山西太原文水县。
《新唐书》里说,武士彟是一个木材商人,对于他的其它经历没有多做记载。那么,一个区区商人是怎么和大隋王朝的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拉上关系的?直到长安元年(公元701)十二月,一块“攀龙台碑”的树立,才算是为后人留下了解开迷惑的又一道钥匙。这块巨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号称是天下第一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当时的宰相李峤撰写、儿子相王李旦手书,长达六千七百余字,几乎可算是武氏家族的一篇族谱。
据这篇碑文所描述的情形来看,武士彟是隋朝东都丞武华的第四子,生于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然而他早年的人生非常坎坷,八九岁丧母,刚成年又亡父。他竭诚守孝,颇有名声。于二十八岁这年(仁寿四年公元604)在隋文帝第五子、并州总管太原牧汉王杨谅的推荐下来到仁寿宫求取功名。谁知运气不好,刚到没多久隋文帝杨坚就在当年七月一命归天,杨广篡位为隋炀帝。武士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杨氏家族的内讧之中。
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一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分别是废太子杨勇、炀帝杨广、秦王杨浚、蜀王杨秀、汉王杨谅。
杨谅做为幼子是极得宠爱的,当初隋文帝送儿子出任并州总管的时候,还亲自为这个宝贝儿子送行。后来杨广想要以巫厌之名陷害蜀王杨秀的时候,不但在假造的木人上面刻写隋文帝的名字,更还刻了杨谅的名字,以坚定文帝厌弃蜀王杨秀之意。
从杨勇被废、杨广为储君之时,杨谅就已经预感到自己未来处境不妙,早已借防备突厥为由在晋阳大举整军,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自蜀王杨秀被废为庶人之后,杨谅做为被利用的当事人之一,当然比糊涂老爹杨坚更快地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当隋文帝杨坚驾崩、炀帝即位并传召的诏书下达之后,杨谅便做出了起兵的决定。然而在实际的战斗过程中,杨谅优柔寡断,根本不是老狐狸杨素所率的“政府军”的对手,最终一败涂地,被迫投降。
杨谅投降后,杨广倒还要装一装“手足之情”的门面,并没有立即处死他,只是除籍为庶人幽禁起来。倒霉的是并州官民,共有二十万户被牵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杨谅和并州闹成这个样子,受杨谅举荐的并州人氏武士彟自然也落不了好去。宰相杨素早已看他不顺眼,这时便想趁机将他编进杨谅党徒一刀两段。总算武士彟命不该绝,在观王杨雄和牛弘等人的救护下总算逃离了京城,平安返乡。
受了这一场大惊吓的武士彟不敢轻易露面,躲在山林郊野之中,摆出一副吟游修道的姿态。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武家的祖先虽然曾经富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子孙未见得处境有多好,因此很有可能在武士彟之前武家就已经开始了农商生涯,而大发迹则应是在这一时期,武士彟的木材生意做得规模很大,动辄就是“数万茎”,成为巨富。
武士彟当然不会以经营木材生意为满足,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而已。据《太原事迹》记载,武士彟和自己的生意伙伴许文宝常在林间读书,尤喜兵法,自诩为“厚材”,常说自己终有出人头地大贵的一天。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武士彟终于等到了重出江湖的机会。他首先是为避祸来到河北道总管府从司任骑司参军,随后又在杨玄感之乱中好好地实践展现了一把自己多年研读兵书的心得体会,立下军功晋升为“晋阳宫留守府司铠参军”。当然,他的这个中层军官身份也很有可能是大笔银子买来的功名,但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来的事迹足称大手笔,绝非普通富翁所能企及。
当时的隋王朝,连年兴兵失利,已经开始出现了亡国之兆。武士彟多年研究兵法,又一向自诩“状貌非常”,于是留意兵事,将上至黄帝下至当时的战事谋略及成败缘由辑录成书,写出了共计三十卷的《古今兵要》。
既然财才兼备,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货与帝王家”了。武士彟环顾四周,最后认定时任并州留守的隋王朝外戚重臣唐国公李渊“雄杰简易,聪明神武,此可与从事也”。下定决心将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李渊的身上。他跟随李渊多次出征,将自己巨额的家产都任由李渊使用,还将自己所著的兵书献给李渊,很快就成了李渊的心腹部属,也是最早劝李渊起兵的开国元老之一。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李渊起兵的前夕,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及司兵参军田德平等人先后想要向隋王朝告发,都被武士彟巧妙阻止,为李渊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就在这一年,武士彟随李渊起兵。起兵伊始便获授中郎将,攻下吕州又晋右光禄。在霍邑,唐军遇到了隋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久久难以攻下城池,十分艰难。一时间军心浮动,很多首倡起兵之臣都打起了退堂鼓。而武士彟在此时则成为坚持力战一派,因此在霍邑平定之后,心花怒放的李渊当即将他封为寿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攻下京城之后更又加封光禄大夫。
武士彟对自己这一局明智的豪赌非常满意,不禁也神神叨叨起来,说曾经做过一个奇梦,梦中李渊骑着自己登天抚弄日月。言下之意,当然是说李渊有真龙天子之命,也顺便提醒李渊不要忘了自己的功劳。李渊倒并不糊涂,听后哈哈大笑道:“你这家伙想要拿这些玩艺献媚我吗?”话虽是如此说,但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何况这话正中李渊称帝的下怀,李渊心里还是非常受用的。(这种说法是《新唐书》中的,据《攀龙台碑》所描述的梦境,则是李渊和武士彟一起骑马登天,一起抚弄日月。碑文的意思当然是说武士彟也有帝王之命,为武则天追封父亲为“孝明高皇帝”造势。但是综合来看,武士彟不是糊涂蛋,很明白自己当时“从龙之臣”的身份,编这个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拍领导马屁,因此是不会让自己在梦中分领导之惠的。)
隋皇泰元年(公元618),李渊终于正式登基,建立唐王朝,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同年,武士彟便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检校井钺将军。武德三年(公元618)又成为工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