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就不曾做过一个合格的嫡母。很有可能的一点就是她虽然在娘家地位不高,但来到武家之后,面对卑贱的相里氏所生的儿子,她还是非常傲气的,恐怕也没对死去的相里氏表现过多少敬意。只是没料想自己没能生下儿子,丈夫的财产地位只能由相里氏的儿子继承。
总之,武士彟死了,杨氏母女的靠山也就倒了,眨眼工夫就由血统高贵的嫡夫人变成了仰继子儿媳鼻息生活的寡妇。三年守孝,面对嚣张无礼的武氏兄弟,杨氏母女只能隐忍,只敢暗暗衔恨,却不敢做任何反击。
就在杨氏母女在文水苦度岁月的同时,贞观十年六月己卯,远方的唐都长安城里,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离开了人世。
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很深,长孙皇后的死在很长时间里都令他非常伤感,并因此对她留下的儿女格外宠溺。然而太宗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他再爱长孙氏,也就最多是不再立后,绝不会就此真当一个鳏夫放弃男欢女爱。转年,太宗就颁下诏书:内职空缺,选召官贵良家女子入宫。于是,一批出身世家才貌俱佳的少女陆续进入了宫廷,她们与寻常宫女不同,多数是被点名召入而且一入宫就担任女官正式跻身六宫妃嫔之列的。
唐王朝开国功臣武士彟与杨氏的次女武则天,就以美貌而被荐入这批入宫少女的行列中。在这批女子中,广为人知的除了这位未来女皇,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以神童著称的徐惠。徐惠是湖州长城人(长兴县忻湖,今后漾乡忻湖村)。右散骑常侍徐孝德的女儿,她和武则天一样,都是被召入宫任“才人”之职。只是徐惠在太宗朝的“官运”比武则天要好,先是提升为九嫔之一的充容,死后被追封为夫人之一的贤妃。而武则天早运不佳,要到高宗朝才开始发迹,但是后来居上。
皇帝高居九重,怎么会知道离他大老远的地方那些官员的女儿姐妹们才貌如何的?那当然是因为有人推荐宣传,他才可能“闻之”,而是否召入宫,又是否封予名号,除了女子家世是否显赫、本身是否出众,更是少不了保荐人的力量。因为后宫妃嫔的位次,并不仅仅是代表皇帝召幸,更不是一般想象中的“寡人好色”,皇帝给予女子的官职品秩,更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政治斗争格局。因此有品秩的后宫嫔妃并不一定都是美人。
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姬妾的制度,但是做皇帝的六宫后妃与做寻常人的妻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封建王朝的帝王就是整个国家的主宰,朝廷上的公卿大臣都是听从他的命令为他工作的,此称之为“六官”,都是男性官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品秩区别。那么同理,按照《礼记 昏义》的规矩,皇帝的后宫也照前廷的格局设立为“六宫”,都是女官,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的品秩区别。
这些女官同时也是后宫嫔妃,但她们各有职司俸禄,互相间也都是上下级的关系。《周礼 天官 内宰》规定:“夫人之于后,犹三公之于王,坐而论妇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凡祭祀,赞玉赍,选后荐,彻豆笾。若有宾客,则従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澹攥为赍盛。及祭之日,莅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物,掌吊临于卿大夫之丧。”“女御掌御叙于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功事。凡祭祀,赞世妇。大丧,掌沐浴。后之丧,持习翣。従世妇而吊于卿大夫之丧。”
如果六宫妃嫔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又迎合了皇帝的心意,得到赏识,那么也和大臣们一样光宗耀祖,不但自己有提拔机会,而且父母兄弟统统鸡犬升天。
——至于说到六宫嫔妃争风吃醋你死我活么,以此类推就更正常了,如果前面的等级已经满秩,位次在后的她们想晋升,就必须等到前列出现空缺。有耐心的就等着排前头的自然死亡,没耐心的当然就要变着法子把前头的打跨。难道朝廷上站班的男性三公九卿们,不是一样为争夺皇帝的宠信加官晋爵而争风吃醋你死我活,要把自己的竞争对手打倒踏扁?皇帝邪火中烧的时候,当然嫔妃和家族香消玉殒,然而大臣们也一样有被拖去砍头株族流放的危险。
虽然嫔妃们和男性大臣比起来,多了一些婚姻方面的不如意,独守空闺的时候多,但是那年头婚姻制度不好,下嫁给田舍翁也不一定能保证丈夫忠心耿耿不讨小,何况她们比男性公卿多了一个中彩机会:假若诞下皇子公主甚至太子,前途就要比男性大臣更为金碧辉煌。两相比对,大家都没吃什么亏。
基本上,后来的皇宫都沿袭了典籍中的制度,只是在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的称谓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唐代六宫制度是这样的:贵妃、淑妃、贤妃、德妃为正一品,位比三公,等同周制三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正二品,位比九卿,合称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名,合二十七名,分别为正三品正四品正五品,等同周制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一名,合八十一名,分别为正六品正七品正八品,等同周制八十一御女。
看了这个冗长的说明和六宫列表,事情就很清楚了:十四岁的武则天是在某位或某些热心人士的努力下,以家世勋贵并“女美”而举荐给太宗的,因此得到了太宗的专旨宣召,并且提前给予了“五品才人”这样一个品秩居中的正式六宫女官身份。
武士彟无疑是唐王朝的显贵,他的女儿入宫受封不足为奇,但到底是谁向皇帝举荐了武家二小姐,并明确地推荐她“美容止”?年方十四养在闺中的官家小姐只怕也没有哪个外人能够随便看得到。因此这倒也是一个问题。不过想想武则天母亲的姓氏,这问题的答案似乎又呼之欲出:杨氏,隋皇族宗室。
在唐王朝的后宫之中,杨氏一族的女性数量众多。
为高祖李渊生下儿子的杨氏有三位:杨美人生李凤、大杨嫔生元祥、小杨嫔生元名。而太宗李世民宫中的杨氏在数量来头和生育状况方面也不输给老父:最著名的那位杨妃生下了吴王恪和蜀王愔,她是隋炀帝的亲生女儿;还有位小杨妃生下了赵王福,另一位杨妃则生下了曹王明。曹王明的母亲是杨达堂兄杨师道的从侄女(即武则天之母杨氏的表亲),原本是齐王李元吉的嫡妃,玄武门事变后入宫成为太宗的宠妃,据说还曾经使得太宗动了立她为继后的念头。后来高宗即位,下诏将曹王明过继给齐王元吉为嗣,做了母亲前夫的儿子。
除了这些争奇斗艳的杨氏,皇宫中还有很多与隋宗室有关连的其它嫔妃。比如太宗的宠妃之一燕氏。太宗还在青年时,燕氏就已经做了他的姬妾,后来为太宗生下了越王贞和江王嚣,一直升到德妃。燕氏与武则天母女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算起来她还要称武则天之母为姨妈,与武则天更是表姐妹的关系。
既然有了这些复杂的关系网,少女武则天的美色上达天听,并且直接入宫为中层女官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武则天入宫,不但不是皇帝的强令,反倒很有可能是家族努力活动的成果。
无论武则天的入宫究竟是不是出自家族的运作,当宣召的旨意当真来到的时候,杨氏仍然难抑悲恸之情,究竟能否搏出前途还是未知之数,年仅十四岁的女儿却从此将要离开自己独自面对遍布权力暗礁的宫廷,做为母亲的舐犊之心一时超越了成为皇亲国戚的梦想,对着将要远行的武则天哭泣起来。
武则天却表现得非常泰然自若,反过来安慰母亲:“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十四岁的少女从小就对母亲家族中那些生活在深宫、成为家族骄傲的女性前辈满怀钦慕,此时不但期待能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走进心目中原本高不可攀的皇宫,更善意地体贴安慰母亲。在女儿的抚慰下,杨氏终于收住眼泪,送走了女儿。
从此,武则天走向了奇诡莫测的皇宫。这时的她已经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将在那深宫大院中度过,但是她一定不曾料想,自己将要在宫院中度过的,是怎样的人生。假如她知道的话,她还能如此平静地说出这句话吗?
贞观十一年的冬天,十四岁的武二小姐走进了唐都长安的皇宫。揭开了她漫长皇家生活的第一页。
刚入宫时,武则天有个非常不错的开头,也曾经因此想象过美好的远景:太宗很快就召幸了她,她也确实美貌非凡,以致见惯美色的太宗也感叹名不虚传,甚至于赐了一个新号给她:“媚”。于是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武媚或曰武媚娘。
——很多人以为,武媚娘就是武则天的闺名,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这名字直到十四岁以后才开始跟随她,在此之前,武二小姐到底有一个怎样的闺名呢?在新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里有这样一句话:“武氏讳珝”,而翻开《新唐书 志第二十七地理一》,还可以查到这样一段话:“华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华阴,望。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龙元年复曰华阴。”垂拱是武则天自公元684年废中宗李显并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以后的年号,而神龙则是中宗李显复辟后的年号。由此可见,华州和华阴这两个地方的名字改来改去,完全是基于对武则天的名字需不需要忌讳的理由。而“武氏讳珝”却找不到更多例如避讳的依据。那么,武则天的闺名就很可能是“武华姑”或“武华娘”一类。
从皇帝亲自赐名一事来看,对于这个外表妩媚的少女,太宗还是很有好感的,至少也很给她的家族面子。但是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只满足于女人外表的皇帝,他喜爱的是才貌双全又能与自己性情相投的女子。
武媚是非常期望得到太宗的欢心的,因此她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而且很下苦功。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他文武双全,尤其喜欢书法。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堪称大家的程度。后人曾经将唐代书法按神品妙品等等排队分级,在“神品”张旭、颜真卿、李阳冰之后,排第四位的就是“妙品”之首李世民。
对于懂得欣赏并擅长书法的人,李世民的态度也非常之好。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李世民召三品以上官员宴于玄武门,并于宴中亲做飞白书一章,据说笔力遒劲,令人叹为观止。诸臣借着酒盖脸,统统涌上去想将这幅书抢到自己手里。而散骑常侍刘洎是最强的一个,径直爬上御床,扯住太宗持幅之手,强行把书幅取下据为己有。其它大臣眼看没了指望,都酸劲大发,叽叽喳喳地说刘洎竟敢登上御床抢皇帝手里的东西,罪该处死。然而太宗心情却极好,大约认为抢得如此失态,正是“知音加三级”的表现,笑咪咪地说:“昔闻婕妤好辞辇,今见常侍登御床,不之罪也。”
李世民的书法师从虞世南,而虞世南则是王羲之七世孙、“退笔成冢”的高僧智永之徒。可以说李世民乃是书圣的嫡系传人。这也就难怪在修撰的时候,太宗亲自操刀为王羲之传做论赞;并且四处搜购大王真迹;多达三千六百纸。
在李世民的影响下,满朝文武乃至宫廷女眷都以一笔好书法为风尚。太宗的女儿晋阳公主和儿子高宗李治都以擅飞白体著称。
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渴望吸引太宗注意力的武媚当然也加入了苦练大王书法的队伍,而且终生不辍,成为大家。除了书法,武媚还博览群书,诗文造诣极高。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以当时的后宫风尚推测,武媚只怕还时常习武。唐杜甫《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可见才人的工作还需要她们骑马随驾弯弓带刀,而且武艺不凡。
尽管武媚将自己炼得才貌俱佳,尽管太宗看来也对武才人颇有好感,可惜的是,这好感似乎没有再往下发展,虽然少女武媚的努力显示出她对威震四海的天可汗李世民仰慕殊深;只是太宗眼中没有她的一席之地。大约做为一个女人,她的类型并不完全吻合太宗对伴侣的要求,始终无法进入太宗深层的感情世界。或者是因为宫廷实乃藏龙卧虎之地,与她同期入宫的女官中,有比她更投合太宗审美情趣的人选。太宗的宠爱很快就分出了高低。
这个女人就是徐惠。
徐惠的年龄比武媚要小两岁,入宫之时才十一二岁年纪,论起来父亲?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