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人是正义之师。徐敬业刚一起事,高宗朝的旧臣武将们就纷纷领命出征,徐敬业很快就招架不住。
前方打成一片,后方也没闲着。
武承嗣在请封先祖之后,又和堂弟武三思(武元庆之子)一起向武后进言,认为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是李唐宗室中最有声望的,当此谋反之时恐怕将会不利于武后,劝武后找个岔子诛杀了事。武后深以为然,与宰相们商议。结果刘祎之、韦思谦都默认,若不是裴炎坚决反对,两位李姓亲王就死到临头了。韩王鲁王逃了生路,武后对裴炎的印象却更恶劣了。
武后又向裴炎讨教征徐之计,裴炎答道:“皇帝已经年长,却没有亲临朝政,而是由太后称制,所以才会被小人找到可乘之机。假如太后能返政,那么徐贼就会被不攻自破了。”武太后哪里愿意归政!何况权力之弓一但张开就不能收回,只有权力才能保证她平安,否则的话,只怕今天交出权力,明天就会被儿子秋后算帐要了命。裴炎这席话终于彻底惹恼了武太后,再加上徐敬业的同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正是裴炎的外甥,于是他终于被“造反”的罪名丢进了监狱。
由于武后对他并无必杀之心,所以有很多人劝说裴炎改变立场,不再提太后归政之事,以保全性命。裴炎一生为了功名权势,曾经做过很多不光彩的事情,然而这一次他终于坚守了自己的信念,面对死亡也坚决不肯妥协,回绝众人的好意:“宰相下狱,安有全理!”
对于裴炎参与造反的说法,朝中议论纷纷。很多文武官员都向太后力谏,表示裴炎绝无造反的可能。武后答云:“裴炎造反有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进谏者激愤之下冲口而出:“如果裴炎都造反了,那我们也都是造反的了。”武后的回答妙极:“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几天后,郎将姜嗣宗奉命前往长安,见到了留守的刘仁轨。刘仁轨向他询问洛阳城中发生的事情,姜嗣宗一五一十都说了。刘仁轨虽然年老,心里却比谁都清楚,一听事情起因,就明白裴炎入狱的真正原因:绝非谋反,而是主张太后归政。他意识到武后接下来很可能会查勘众人对此事的看法。老儿正在烦恼如何洗脱武后可能对自己的疑心时,却听到姜嗣宗自吹自擂地加了一句:“其实我早就觉得裴炎行动有异了。”刘仁轨追问道:“你真的早有感觉?”姜嗣宗不知死活地坚持自己的英明:“当然!”刘仁轨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不动声色地说:“我正好有事奏报太后,请你帮我捎奏章去。”奏章就这样通过姜嗣宗的手交到了武后面前。
奏章的内容是:“姜嗣宗早知裴炎造反,却不曾告发。”
武后看完,心领神会。立即命人将刚刚才进呈奏章的姜嗣宗绞死于都亭。姜嗣宗直到死,也想不通怎么那个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老头儿竟是老奸巨猾的狐狸,竟拿自己的性命向太后表了忠心。姜嗣宗的死讯传至洛阳,刘仁轨放下了心,知道太后嘉许了自己的态度,不会再将自己列在裴炎之后的打击名单了。
十月十八日,裴炎被斩于都亭。签发处决令的武后心里明白,裴炎并不是死于谋反,而是死于主张太后归政。裴炎原本是一直偏帮自己的,如果连他都主张自己必须归政,那么朝臣中还有谁会站在自己一边?
裴炎一案,使那些多次营救过或为他说过好话的大臣,几乎都受到株连。凤阁侍郎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程务挺也被处决,纳言刘齐贤被贬为吉州长史、郭待举由礼部侍郎贬为岳州刺史。在这些死于非命的文武官员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程务挺,他是公元685年2月5日这天被处死在他坚守了半生的战场上的,他的死讯传出后,闻其名即丧胆的突厥人喜出望外,欢宴数日。而老谋深算的刘仁轨,则以姜嗣宗的性命为代价,平平安安地在次年以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之衔寿终,享年八十五岁。武后追赠其中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并赐其家封邑三百户。还为他停朝三日、命京官们一律前去吊唁。
裴炎死后一个月,徐敬业在李孝逸和黑齿常之等高宗朝悍将的追击下兵败,打算带着妻儿逃往高丽。结果在海陵(江苏泰州)因风大浪高受阻,被部将所杀。徐敬猷、骆宾王、唐之奇、魏思温等也都被捕杀。整个造反历时只有四十多天。
无论徐敬业等人造反的本意和过程如何,他们毕竟曾以匡复中宗为口号。后来中宗复辟成功,对徐敬业等人心怀感激,打算叛逃高丽的老帐也不提了,下诏修复了被牵连毁弃的徐敬业祖父李勣之坟,追复官职。诏曰:“故司空,往因敬业,毁废坟茔。朕追想元勋,永怀佐命。昔窦宪干纪,无累安丰之祠;霍禹乱常,犹全博陆之祀。罪不相及,国之通典。宜特垂恩礼,令所司速为起坟,所有官爵,并宜追复。”只是李勣的后人多数被诛杀,偶有逃脱的也逃出唐境无从寻觅了。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吐蕃军劫掠麟州,虏掠人畜众多。行至中途,吐蕃将领忽然自称为“徐舍人”,对俘虏好言安慰道:“我就是李(徐)勣的后人,已经在吐蕃传承三代了,代代掌握兵要,历任显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先人。只是家族繁衍已盛,不可能再返回大唐。”说完便将一众俘虏都松绑放归。
除了追念李勣,中宗还下诏搜集骆宾王的文字,共得数百篇,汇成十卷,传留后世。
不过,中宗对裴炎可没有什么好感,虽然老裴死在武后手里,但李显可不打算“大人大量”忘记当年和裴炎结下的仇,裴家在他手里也没啥好日子过。
还好,阴差阳错间中宗的皇位竟不能传给自己的子孙,反而被弟弟李旦拣了个便宜。当初裴炎是为劝武后归政李旦才被杀的,李旦对裴炎一直感恩戴德。刚一即位,就追封裴炎做了“太尉”、“益州大都督”,上谥号曰“忠”。
所以说,生前身后事,都是一笔糊涂帐,无非看最后谁得势而已。假如武则天传位给侄儿,武周王朝一直延续下去的话,许敬宗和李义府也不能被摆在两唐书的《奸臣列传》里头,怎么着也该有个开国功臣的头衔,流芳百世。
徐敬业造反平定两年后,垂拱二年(公元686)正月,武后颁诏,宣布自己将要归政皇帝。经过三年的待业皇帝生涯,李旦早已经领教了母亲的厉害,知道这不过是她堵众人之嘴的表面文章,赶紧诚惶诚恐的坚决推辞。武后当然顺水推舟,继续独理朝政。
徐敬业造反虽然平定,武后的疑心病却越来越重,何况儿子态度好不等于别人也都情愿,她担心有人暗地里反对自己,自己却被蒙在鼓里,于是就想出了推行告密之法。
三月初八,武后下令铸造一个铜匦,任何人都可以往里面投入书信,直接向太后告密。武后又下令:只要是声称来告密的,即使是农夫樵夫,沿途官府都要供给其驿马和五品官员的食宿,而且不得向其询问告密的内容。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太后召见,所说属实又称太后心意者升五品官,所说不实者不加罪责。
消息传出,顿时海内沸腾。世间为恶易为善难,世人阴暗险恶的心思都是被道德文章所迫,不得不强自压抑,即使拿这些手段往上爬,也得想法子改头换面,给它们装潢个君子态度。而如今不但能置于光天化日,而且还能立竿见影、尽情发泄,简直轻松愉快无比。何况还有吃喝官禄在前,那真是没事都要找点事来告一下别个。被道德规范强制着循规蹈矩的“好人”们原形毕露,对于原本就凶险奸狡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很快,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至。
对于这些告密而得的讯息,多数是不方便由朝臣处理的,于是武后开始搜寻适合的人选,培植为自己的亲信。一批嗜血变态的角色如丘神勣、来子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鱼承晔、王景昭、索元礼、傅游艺、王弘义、张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止、郭霸、李仁敬、皇甫文备、陈嘉言等人,从此“展露才华”,留名史册。
其中尤其以胡人索元礼、来俊臣与周兴最为著名。
索元礼为人酷毒,每查究一人,必定要小事变大,最后往往导致百十人遭殃,前后遭杀戳的达数千人。世人畏之如虎狼。
来俊臣和周兴则比索元礼还要可怕,他们蓄养了数百无赖,专做告密的勾当。只要他们看谁稍不顺眼,就派这些无赖同时从几个地方告密,并捏造证据。又设计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再刚强的人物落到他们的手里,不是屈打成招,就是死于酷刑之下。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罗织经》,用来教育手下爪牙如何罗织他人罪状。以至朝士人人自危,相见都不敢交谈,常有官员早晨去上班,就再不见返回家中,而家人也再得不到任何消息。以至于官员入朝时都要与家人如此作别:“不知还能回来见你们否?”
终武则天一生,死在酷吏冤狱以及被她铲除的“异己”数不胜数,大多都是干臣良将和无辜百姓。然而权势如漩涡,即使明知冤屈,武则天也不愿手软。只因这样的杀戮既能清除自己向帝位迈进的障碍,还能树立她令人畏惧的形象。做为一个掌权者,令人生畏要比善良更重要。武则天身为女子,又是太后,无法象男子那般上阵厮杀,刀剑丛里挣天下的事她是做不了的,借酷吏之手改朝换代,就成了她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枉杀无辜,难道战乱夺天下者就不枉杀无辜了么!相比其它改朝换代的时候,武则天以周代唐的过程已经是对政局国家损耗最小的了了。对于武后借酷吏夺天下的心机和手段,史家也不得不为之钦服,称之为“不出帏闼,而天命已迁。”“计不下席,听不出闱,苍生晏然,紫宸易主。”
一般认为,武后称帝之心,是在其侄武承嗣的鼓动后下定决心的。而武承嗣的真实目的,则是利用姑母发动政变,建立新朝后成为皇位继承人,现成地当个皇帝。
对于武承嗣的心思,武后真的一点都没有发觉?她真是完全被武承嗣蒙着的?那当然不可能。普通人说一句不贪恋权势富贵很容易,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尝到个中美味,一但尝到之后再要放弃,几乎是无人能够做得到的。正如一个穷人,忽然吃惯大餐,他以后或者会在自愿的情形下偶尔品尝粗茶淡饭换换口味,但却不能再如从前那样倚赖粗茶淡饭度日,更不能接受自己从此可能再不能吃大餐的情形。(所以每当想起宋徽宗的下半生,总令人长叹)
武后曾经是一个满足于后宫之主地位的普通皇后,但是今天她已经品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并沉湎于其中,于是离开权势重新去过寂守深宫、将自己的命运完全让别人去安排(即使这个人是她的儿子)的生活,她就再也不能接受。若想让剩下的人生都在令人陶醉的顶峰度过,称帝成了最好的选择。武承嗣也正是在揣摩了武后的这样心思之后,才敢于鼓动其称帝,并甘为之驱使的。
更何况,做一个皇帝,那是世上几乎所有人的梦想。一但成功,将是怎样的名振青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数不清的人大肆杀戮、牺牲无辜,生灵涂炭,对比起历史上其它改朝换代时刻的代价,武后所做实在不算多。后人修史,总喜欢将武则天临朝时期与唐朝其它时期相比,认为那是“唐王朝”历史上酷吏滥刑最多的时候,并以此证明武则天施政的嗜血可怕。偏偏忘记了武则天时代,是在改朝换代,如何能与唐王朝的其它正常交替时候比?武则天时代,只能与历史上其它朝代更替的时刻相比。相比之下,武后的杀戳实在不能算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语涉幽冥,却足够证明世上“成大事业者”的决心与狠劲。传说某帝王在发迹前曾见神人来拜访,对方将两种前途给他选择,一是甘心为臣,可保家族三十代太平宰相;一是称孤道寡,却只能传三代天下,而且将导致人间遍地血流,后代子孙也遭遇惨酷。故事的主人公所做的选择,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他选择做帝王成就顶级功业,即使后代绝灭人间涂炭也不以为然。——这道选择题如果给我来做,毫不犹豫就会在第一种选择上打勾。相信很多人也会做同样的决定:所以我们永远成不了大事业当不了帝王,而且连宰相也可以不用指望了。我以为选择第二种的人从身体到心理,都已经不能以常情推理了,这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大概就是史书上形容帝王时常用的“天赋异禀”。而此时的武后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酷吏横行的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