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红颜
У谩?br />
《开元往信记》记载了杨玉环所擅长的另一种乐器:磬。说在她的敲击下,磬声“泠泠然”“多新声”,即使是太常梨园中的专业击磬艺人,也比不上她的技艺。
杨玉环活泼而擅于声乐诗歌的特点,可以算是和唐玄宗非常投缘。因为这位皇帝本身就是“梨园祖师”,而且在这方面有卓越的成就,造诣之高,就算是上古著名乐师夔与师旷恐怕也难与他相比。这绝对不是因为他是皇帝就瞎拍马屁。玄宗的音乐才华不光是天分,更是下苦功而来。著名的乐师李龟年善击羯鼓闻名天下,他自己也很高兴地说:“为了练习,我打折了五十只鼓杖。”谁知玄宗听了却只是轻轻一笑:“你这哪里算是用了功夫?我的鼓杖打折了三柜。”
总之,杨玉环以她的才华性格,不但与玄宗极有共同语言,更使得玄宗神魂颠倒,很快就达到了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程度。玄宗越来越离不开她了,终于下定决心,不顾一切要给她一个正式的名份。
杨玉环正式入宫之时是二十二岁,玄宗五十六岁。时间很快就在乐舞逍遥中过去了四年。
天宝四年(公元745)七月二十六日,唐玄宗颁布诏命,册右郎将韦昭训次女为寿王妃。
十天后,八月初六甲辰,又一道诏令颁布了:册太真妃杨杨氏为贵妃。
自王皇后被废之后,玄宗再没有册立过皇后。而到了这时,“贵妃”已经是后宫中最高的位份。杨玉环事实上成了大唐王朝的后宫之主。
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有爱情吗?这始终是一个让人百般揣测的问题。
从唐人的眼光来看,这对从开始就乱了伦理的老夫少妻之间,应该是有爱情的。
世上的爱情有很多种,别说是在权势富贵中生长的爱情,就算是你我寻常百姓间,纯净如水的爱情也只可能发生在少年懵懂的时候。初恋结束后的所有爱情,多少都是在“比较”和“选择”之后才发生的。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很明显就是比较与选择之后愈演愈烈的结果。
如果你是男人,仅仅从男人的角度出发,你会爱上杨贵妃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除非你根本就只接受瘦型美女。
如果你是女人,在李隆基和李瑁之间,比较之后会选择谁?大多数情况下的答案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唯一的问题,只是杨玉环嫁过人、而且先后嫁了两父子而已。但是这一点,看在风气开放奢逸的唐朝人眼里,实在也真不是什么问题。当时的文人写了无数的诗赋来歌咏,当时的百姓用了无数的传说去流连。他们都打心眼里地羡慕这一对。
杨玉环遇见李隆基的时候,他正是五十六岁的盛年,执掌着世上第一强国大唐王朝的权柄。除了这个耀眼的光环,这个男人还拥有更多的优点:性格果断,多才多艺。李隆基自青年时便有“仪范伟丽”的“非常之表”,即使年纪已长,但是保养得宜之下应该仍旧十分可观。他确实是个风流种,但是风流成性的男女都有一个优点:历练得多了,对异性的需要和心事都了如指掌,因此只要他(她)愿意,就能让对方如沐春风。
而寿王李瑁,除了年青,几乎一无所有。
更重要的是:虽然皇帝多情,但是年青的寿王也并不曾对自己的王妃专情。寿王妃仍然不得不面对与自己争夺丈夫的众多姬妾,皇帝下达夺妻之令时,年青的丈夫也耽于自保,而没有表现出什么值得一提的血性,就将妻子拱手相让了。
既然如此,没有过失的女人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迷恋,同样也是选择的结果。而被这选择所牺牲的,正是曾经宠冠一时的梅妃江采萍。
梅妃是否真爱李隆基,这应该完全不成为问题:玄宗毕竟是皇帝,对于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来说,甘愿无偿为皇帝牺牲一切的,是世间男女的绝大多数。何况江采萍曾经得到过她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君主百般的呵护宠爱。——大多数人都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而责备杨玉环对这样的奢侈待遇安之若素、不爱惜民力,转而百般同情梅妃。然而实际上,梅妃也从来不曾拒绝过玄宗这样奢侈的宠遇:那快马驿使,是先为江采萍送了若干年梅花之后,才转行给杨玉环送荔枝的。
杨玉环入宫后,与江采萍之间势成水火,杨玉环称江采萍为“梅精”,讥讽她纤瘦,江采萍则称杨玉环为“肥婢”,嘲笑她肥胖。这使得两头为难的李隆基不得不舍弃其中之一:梅妃被迁往上阳东宫,从此远离了李隆基的生活。
曾把宠爱当成习惯的江采萍,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是被送进冷宫的那一个,这天上地下的对比,使她十分难堪伤感。当然,玄宗这个多情种子虽然惧怕杨贵妃的妒火,也并不曾忘了她。
据说,玄宗曾经偷偷地派人将上阳宫中的梅妃接到自己身边重继旧情,然而事机不密,很快就被杨贵妃发现了,她立即赶去兴师问罪。玄宗惊慌失措,立即将梅妃藏进夹幕,对贵妃百般哄劝,声称自己早已经对梅妃恩断情尽,绝无私会之事。
事过之后,玄宗也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头,便派人去抚慰梅妃。梅妃想到自己的处境,对使者叹道:“皇上是要永远抛弃我了。”使者当然要替顶头上司打掩护:“皇上怎么会抛弃你,他只是不想惹贵妃生气罢了。”梅妃怒极反笑:“怕因为怜惜我而惹动肥婢的怒火,不是抛弃我是什么?”
从此以后,寂守冷宫的梅妃再也看不到玄宗的身影,希望重获贵宠的她便赠予高力士千金重礼,希望他受人钱财代人消灾,为自己代寻名士,如司马相如为陈娇作《长门赋》那样,为自己也写一篇名赋,以挽回玄宗之情。然而这时的高力士哪里敢招惹杨贵妃呢,谎称无人能写,搪塞了事。
无可奈何的江采萍只得自己写下《楼东赋》,以发泄满怀怨恨。此赋见于《全唐文》:
“玉鉴尘生,凤奁香珍。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陇。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楼东赋》很快就传遍皇宫,杨贵妃看了之后其怒可知,立即向玄宗发作:“江妃庸贱,以谀词宣言怨望,愿赐死。”玄宗却默然无语。
听说皇帝的这个反应,梅妃对复宠满怀期望。然而事实却狠狠地击倒了她。有一天她偶然看见驿使入宫,使者的模样也正是自己曾经非常熟悉的,于是她便向左右侍丛询问:“是梅使来了吗?”左右硬着头皮回答:“那已经不是梅使了,而是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使者。”梅妃黯然泪下,终于对变心的丈夫彻底绝了望。
就在这个时候,玄宗对《楼东赋》的回应也终于来了:他将外夷进贡的上好珍珠选了一斛,秘密地送进了上阳宫赐予梅妃。——玄宗的这个决定真是稀奇,梅妃又不是职业写手,又不需要他给稿费。这一斛珍珠算什么意思呢?分手礼物?赡养费?
梅妃拒绝接受珍珠,让使者带回了一首诗。这也是她留传于世的唯一一首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读诗之后,怅然不乐,但是他知道梅杨二妃绝不可能和睦相处,实在不愿放弃杨妃的他只能让人将梅妃的诗谱上新曲,时时吟唱,聊以自解而已了。这就是《一斛珠》的来历。
妒忌是人的天性。无论礼教怎样要求女人“无妒”,那也只能是男人的一厢情愿。绝大多数女人的“无妒”,只不过因为胆小不愿触怒公婆丈夫,次者也是被酱死了脑子一心想要留个好名声(男人们死守礼教迂起来也差不了多少),或者干脆就是她压根对丈夫毫无兴趣,巴不得弄几个小妾打发男人离自己远点。
而这三条,都跟杨玉环不搭界,而唐玄宗风流了大半辈子,这个毛病已是习惯成自然,再怎么改也是有限的。因此杨玉环的妒忌也就不可避免地再三上演。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妒忌事件,发生在天宝五年(公元746)盛夏七月,据说起因是杨玉环的堂姐虢国夫人。——话说回来,是不是虢国夫人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事情是发生了。
杨玉环有三个姐姐,其中最出色的是自称“大唐天子小阿姨”的虢国夫人。虢国夫人天生美貌,自己也以此自负,杜甫因此做诗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样一个美女,玄宗当然想打她的主意,妒火中烧的杨玉环因此和玄宗发生了争执。又羞又气的玄宗在气头上立即以“妒悍忤旨”为名,下令高力士将杨玉环送回堂兄杨铦府里。
如果是寻常人家,不过是夫妻吵架后妻子回娘家而已,但是杨玉环的丈夫是皇帝,这可就成了了不得的大事了。整个杨家都乱成了一团,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号啕痛哭,等待着灾难的降临。
在杨家哭天抹泪的同时,唐玄宗也在皇宫里坐立不安。贵妃出宫之后,皇帝居然因为看不见她而不思饮食、动辄发怒。侍丛们平日无关痛痒的小过失这时也统统变得不可原谅,一个个地都被送去挨板子,甚至还有被活活吓死的。高力士知道皇帝反常表现的原因,小心翼翼地一面奏请玄宗接回杨妃,一面将贵妃宫中的侍女用具以及饮食酒肴装了上百车送到杨府去。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杨贵妃终于在第二天拂晓时分返回了皇宫。玄宗这时气头已过,看见贵妃简直就象得了个活宝贝,不但不追究她“冒犯天威”,反倒自己低声下气地赔不是,大陈戏乐、大摆宴席,唯恐贵妃芳心不悦。据说从此之后,玄宗再也不敢再在男女之事上起事端,“后宫无得进幸矣”!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虽然她名份上是贵妃,只有“半后”之制,但实际上她却享受着等同于皇后的规模待遇;在名份上玄宗也用另外的方式予以弥补——用民间夫妻的方式将她称做“娘子”。
据说,天宝九年二月,杨贵妃还曾经因为触怒玄宗而被遣出宫。原因仍是妒忌,只不过这次她与玄宗的角色互换:她使用了宁王的紫玉笛,妒火中烧的玄宗将她赶回了娘家。——这位宁王是谁?据野史说是李成器即李宪。但是李宪明明已经死了九年,而他的儿子们也没有谁再得到“宁王”这个封号。查一查帐,李宪的长子汝阳王李故呛苤档没骋伞U馕豢ね醪坏藕靡衾帧⑵灯党鋈牍牵易巳蒎溃腔首逯械谝幻滥校谠尢舅怠白酥拭饔ǎ》⒐庀福侨思淙恕保破湮盎ㄅ薄5遣槲奘稻荩荒苈铱勖弊樱慰龌ㄅ贸さ氖囚晒亩堑炎樱罟箦苋ツ盟淖嫌竦涯兀磕训浪道钕茉囊盼镏杏幸还茏嫌竦眩诹廊说拇滓惨裕?br />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天宝九年二月,杨贵妃又一次回到了杨府。杨家的当家人杨国忠不敢想象好运能够一而再地落到自家头上,连忙请吉温前去劝说玄宗。玄宗也有些回心转意,便派内侍张韬光将自己的菜肴送往杨家。大约是因为知道错在自己,杨贵妃这一次的态度比上次大有不同,哭着向张韬光说:“我冒犯了皇上,罪该万死。然而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所赐,只有发肤是自己所有。”说着便剪下一楼头发,让张韬光带回宫去。玄宗一看到这缕头发,顿时大惊失色,深恐贵妃以死谢罪,立即派高力士亲自出马将她召回宫中。
由杨贵妃两次遣归又复返而毫厘无伤的记载来看,她对玄宗的心思可谓是如指掌。这也就难怪玄宗将她称做“解语花”了。
杨贵妃最著名的典故与“诗仙”李白有关。
据说玄宗曾于沉香亭赏牡丹,召李龟年击檀板为歌,嫌梨园中曲乐都已听熟,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以金花笺予翰林学士李白,命他立即做新词。李白宿醉初醒,立刻做诗三首,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