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第二部 野焚





  曾国藩微笑着点点头:〃少荃,我再告诉你,《高祖本纪》中我最爱这几句话:〃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
  李鸿章终于明白了曾国藩的用心,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虔诚地说:〃门生永世不忘恩师的栽培,不负恩师的厚望。〃
  〃这就好。〃曾国藩指着空位子说,〃你坐下,我还有很多话要对你讲。〃
  〃门生聆听恩师教诲。〃李鸿章坐下,两手合着夹进两腿缝隙之中,犹如当年在碾儿胡同受教时一样。
  〃少荃,我问你,上海的情况你清楚吗?〃
  〃关于上海,门生略知一二,不知恩师要问哪方面的情况?〃自从得知要组建淮军救援上海后,李鸿章便以他一贯的精细作风,立即通过各条途径对上海作了深入的研究。
  〃你先说说上海目前的防守。〃
  〃上海目前的军事力量,大致有五个方面。〃李鸿章条理清楚地说,〃一为朝廷在上海的防兵,原为苏抚薛焕的第三标,经过扩大后有近四千人。后来,从扬州、镇江、杭州陆续去了一些人,再加之薛焕就地招募的乡勇,朝廷的防兵总共在三万左右。〃
  〃薛焕那人很可恶,他派滕嗣林到湖南募勇,幸而寄云来信告诉我。对他不起,我将滕嗣林所募的四千人全部留下了。〃
  寄云是湘抚毛鸿宾的字,他是曾国藩的同年。
  〃薛焕眼红湖南人能打仗,也想自己建一支湘军。〃李鸿章继续说,〃二为团练,因系按亩出丁,人多,估计总在十万左右。三为英法洋兵,他们专为保护本国在上海的租界,有三千人左右。四为华尔为头领的华洋混合的洋枪队,有五千人。五为中外防务局,由英国参赞巴夏礼发起,主持者为上海官绅中的头面人物,有钱有物,但无军队。〃
  李鸿章对上海的军事力量了如指掌,令曾国藩很满意。暗思:这种精细程度,不仅老九远不及,就是自己也不一定比得上,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五个方面的军事力量,你打算主要依靠哪一方面?〃
  〃门生将主要依靠华尔的洋枪队。〃李鸿章略为思考后回答。
  〃对了,你的想法很好。〃曾国藩含笑赞许,〃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一件事。到上海后,必须跟洋人处好关系。守住上海,不让它落到长毛手里。在这点上,洋人与我们的利益一致。华尔的洋枪队能打仗,远胜薛焕手下的绿营,今后要和华尔协调作战。洋人到中国来,不是要江山。咸丰十年八月洋人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逆。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但对洋人,我也一贯存有戒心。我向来不主张借洋人之力去收复城池。自古以来借外人之力办事者,事成后遗患甚多,不可不引起注意。所以你到上海后,用洋人的军事力量有个原则,即用之守上海则可,用之帮助收复其他城池则不可。洋人本性贪劣,诛求无度,这点你心里要清楚。总而言之,与洋人打交道,离不开四句话:言忠信,行笃敬,会防不会剿,先疏后亲。你懂得这个意思吗?〃
  〃恩师是说用诚信之心与之相处,只用其力保上海,刚开始时不宜跟他们亲密,以防他们卑视,待我军打出威风后,洋人自然会靠拢我们的。〃李鸿章像注释六经经义似地,对老师的话加以阐述发挥。
  〃是这样。〃曾国藩满意地轻轻点头,〃看来今后跟洋人打交道,你会比我圆熟,这点我放心了。第二点,上海是个通商码头,财货多,但三面临水,易攻难守,军事上远不如镇江重要,且镇江距江宁近,对攻打江宁有关键作用。冯子材人虽忠勇,才略不够,你在上海一旦立稳脚跟后,便要设法移驻镇江,我也会向朝廷奏请调走冯子材的。〃
  这一点,李鸿章没想到。他重重地点了两下头,表示牢记了这个重要指示。
  〃再一个是人事问题。上海有三个人,看你将怎样与他们相处。〃
  〃恩师指的哪三个人?〃
  〃一个何桂清,一个薛焕,一个吴煦。〃曾国藩扳着指头,一个一个地点名。
  这件事,李鸿章更没想过。他茫然地望着老师,思索了一会,说:〃何桂清丢城失地,开枪杀士绅,朝野愤恨,我估计他早晚会被朝廷逮走。至于薛焕、吴煦,既然他们的巡抚、藩司的职务都已撤去,又一贯紧跟何桂清,门生到上海后决不跟他们往来。只是苏抚一职,不知朝廷将放何人?〃
  曾国藩望着李鸿章冷笑道:〃你以为苏抚将放何人?〃
  李鸿章认真地说:〃门生以为,第一合适的应是左季高。〃
  〃左季高将放浙抚,上谕就要到了。〃曾国藩平淡地说。
  李鸿章一惊,暗想:左任浙抚,看来一定是老师的推荐;除左外,彭玉麟最合适,但他既然不受皖抚,自然也不会受苏抚。停了一会,李鸿章神秘地说:〃恩师,有一个人倒挺合适,不知恩师想到过没有?〃
  〃你是讲哪一个?〃
  〃林文忠公之婿、前赣南兵备道、门生的同年沈幼丹。此人有文忠公之风,耿介忠直,又在恩师幕中办过军务,受过恩师的感化,派他去任苏抚也很适宜。〃
  〃幼丹是不错。〃曾国藩望着楼下江面上缓慢行驶的一队帆船,似不经意地点了点头。沈葆桢早已在他的巡抚人选中,只是沈更适宜取代毓科在江西,但这尚在拟议中,不能说。
  〃还有人吗?〃
  李鸿章沉吟片刻,说:〃门生平日对人才留心不够,一时想不出了。〃
  曾国藩笑着说:〃此人远在千里,近在眼前。〃
  〃恩师指的是门生?〃李鸿章大吃一惊,浑身血液立即沸腾起来,脸和脖子都涨红了。
  〃少荃,我早已想好了,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现又统率淮军人上海,你才是最合适的苏抚人选。今日送你走,我明天就拜折保荐你。〃
  这是李鸿章几分钟之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事,他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用两只充满着光彩和泪花的眼睛,无限感激地望着胜过父亲的恩师。
  〃何桂清的事,你说对了。有人劾他,也有人保他。前几天皇上询问我的看法,我奏了这样两句话:’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功罪,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看来何桂清在世之日不久了。〃曾国藩仍以平淡语气说,〃薛焕固然与何桂清为同党,但此人与恭王关系极其亲密。撤了他的苏抚,却依然叫他以钦差大臣经办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通商交涉事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你想想,若无恭王在后作靠出,薛焕能得到这个肥缺吗?少荃啦,我告诉你,说不定薛焕正是恭王安在上海的耳目。〃
  〃恩师,门生明白了,既然薛焕已卸去抚篆,专办商事,门生也无必要开罪他,将他供起来,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李鸿章的脑子一点就通。
  曾国藩轻轻颔首,继续说:〃吴煦长期控制江海关,执掌上海财权,此人在经营上很有一套。听说这次他竭力主张请湘军进上海,又是他拿钱出来租洋船。这表明吴煦与何桂清有别。这个财神爷你要用。你一任苏抚后,便奏请恢复吴煦藩司兼关道之职,将他紧紧拴住。
  〃恩师,我明白了,不仅对薛焕、吴煦是这样,对上海、江苏官场原则上也是这样,只要不是死心踏地跟着何桂清与我们作对的,门生一律都让他保持原官不动,以便稳定人心,一齐对付长毛。〃李鸿章真不愧为他恩师的高足,他能很快地举一隅而反三隅。
  〃正是这个意思。〃曾国藩高兴地说,〃看来你今后可以做个称职的巡抚。〃
  〃恩师,门生尽管授道员一职多年,但其实没有做过一天地方官,蒙恩师提拔,不久就要做巡抚了,门生心中究竟没有底,不知要怎样才能不负恩师的期望。〃
  〃少荃,你问得好。我今天择其要端说几条,你要好好记住。〃曾国藩以手梳理胡须,沉思片刻,不紧不慢地说,〃督抚之职,一在求人,一在治事。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也有四类,治之之道也有三端。求人之四类,曰官,曰绅,曰绿营之兵,曰招募之勇。其求之之道三端,曰访查,曰教化,曰督责。采访如鸷鸟猛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访之既得,又辨其贤否,察其真伪。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化者,率之以亲身。督责,如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治事之四类,曰兵事,曰饷事,曰吏事,曰交际之事。其治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简要者,事虽千端万绪,而其要处不过一二语可了。如人身虽大,而脉络针穴不过数处;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句。凡御众之道,教下之法,要则易知,简则易从,稍繁难则不信不从。综核者,如为学之道,既日知所忘,又须月无忘其所能。每日所治之事,至一月两月又综核一次。军事、吏事,则月有课,岁有考;饷事则平日有流水之数,数月有总汇之帐。总之,以后胜前者为进境。这两个四类三端,时时究之于心,则督抚之道思过半矣。近日来,我纵观前史,总结出这样两句话: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少荃,我辈当此危难乱世,要做英雄,舍劳苦之外没有捷径,切不可以巡抚位高权重而稍有松懈。〃
  这一番教导,使李鸿章对眼前这个恩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他深知这正是恩师一生的真才实学所在,可供自己一生学之不尽,用之不竭,遂如吸墨纸似地,将每字每句都一一印在心上。
  这时,江面上汽笛长鸣,七艘洋船就要一齐起锚了。钱鼎铭走上三楼,对曾国藩说:〃大人,洋船在催李观察了。〃
  〃好,我们下去。〃曾国藩和李鸿章并肩走下酒楼。五千淮军已全部上了船,送行人员列队站在码头上,不断地挥手致意,单等李鸿章一到便开船。曾国藩把李鸿章送到跳板边,李鸿章一再打躬,请恩师止步。
  〃少荃,上船吧,祝你一路顺风!〃
  〃恩师山之恩德,海之情谊,门生没齿不忘!〃李鸿章又一弯腰,发自肺腑地感谢。他正要转身上跳板,突然被曾国藩叫住了:〃少荃,忘记告诉你一件大事了。我今日送你去上海,好比嫁女一般,岂能无一点嫁妆?我再送你三个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和程学启的开字营,共一千五百人,随后就到。〃
  李鸿章先是欣喜,接着便是不安。他很快地调整了感情的变化,露出满脸笑容来:〃门生深谢恩师的厚待!〃说完,转身踏着跳板向洋船走去。

上一页

□ 作者:唐浩明 






 






四 安庆操兵场的开花炮弹 

  自那次会面以后,容闳和曾国藩又长谈了两次。曾国藩认定容闳是个诚实可靠的人,给了他六万五千两银子,要他到欧美去采购机器。容闳感谢曾国藩对他的信任,回到广东香山老家,将老母安顿好之后,便扬帆远行了。曾国藩又接受容闳的建议,在安庆城外建了一个军火工厂,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委派杨国栋负责,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人参与,仿照洋人的办法制造枪炮子弹。杨国栋也带了三万两银子,南下广东聘请技师工匠,采买工具原料。杨国栋回来后,带来十几个匠师,安庆内军械所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曾国藩每隔两三天都要到军械所去转一转,看一看,心里想得很美妙:先把安庆这个厂办好,培养一大批熟练的工匠出来,然后再在上海、武昌、长沙、南昌等地也开办起来,慢慢地再扩大到全国去,这就可以制造出大量和洋人一样的枪炮子弹来,以后还要造轮船,造钟表,造各式各样的精巧器具,现在先用它对付长毛,往后再跟洋人争高低,决胜负,不信中国就不可以徐图自强。 
  这时,左宗棠授浙抚、李鸿章授苏抚、沈葆桢授赣抚的上谕也相继下达。又批准新建淮扬、宁国、太湖三个水师。淮扬水师统领为黄翼升、宁国水师统领为李朝斌、太湖水师统领由彭玉麟兼任。不久,曾国荃由荷叶塘来到安庆,并带来了新募的六千湘勇,加上吉字营和贞字营的原有人数,已达两万。现在,苏皖赣浙四省的巡抚,或为朋友僚属,或为门生部下,调度分派,犹如指臂,更兼陆军壮大,水师齐备,文武同心,上下协力,应是谋取江宁首功的时候了。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