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
“陛下是在笑话臣呢!”王易心里在咒骂了这个会玩人的皇帝几句,但神色依然恭敬:“臣年幼,话狂妄无知,一些错话的地方还请陛下勿责,但真的要让臣上战场,很可能会误事,臣因为时候遭遇变故,在兵乱时候负伤,对打仗都有种本能的恐惧,还望陛下造成莫让臣去领兵打仗!”
王易也庆幸,他们一行人幸好来长安迟一些,若早上一年,他还真的很可能被李世民赶到军中,随李靖出征打突厥人去了。大冬天,在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行军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心,就有可能把命丢了,王易想想都害怕。穿越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没好好享受过,若死后又穿越到其他地方去,甚至有可能穿越到原始社会逗猴子玩,或者和恐龙捉迷藏,那就不好玩了。
听王易郑重地出这话,李世民愣了一下,惊讶地道:“原来如此,朕明白了,呵呵!”
看着李世民脸上那玩味的笑容,王易有点尴尬:“陛下,臣过于年幼,想必陛下也不舍得让臣这么年少就上战场的,臣能时常陪陛下逗乐,想必陛下也不舍得现在就让臣去带兵打仗的!”
“好子!得了便宜还卖乖了,朕偏偏舍得让去上战场,”李世民着收起了笑容,故作严肃地道:“可知道,朕第一次领兵时候,只有十六岁!都已经十八了,有什么不能领兵的?”
“臣生于草莽间,且自幼丧父母,又曾因意外变痴呆,如何敢与陛下相比呢?陛下如此,也太抬举臣了!”王易当然知道李世民所指他十六岁领兵是怎么一回事。
那是隋帝杨广,率大臣巡视北方,结果消息被突厥人侦知,突厥人的大军奔袭过来,把杨广一行困在了雁门关,当时才十六岁的李世民,用疑兵计吓退了突厥人,再加上勤王之师也过来增援,终于解雁门之围,这是李世民出色军事谋略的初次表现。
出乎王易的意外,李世民在了一句:怎么不能相比后,即滔滔不绝地把当日的情景了出来,听的王易一愣一愣的,他也不知道李世民所部真实,反正和他所了解历史上的那回事不太一样。
完后,李世民一脸得意的笑容,看着王易道:“晨阳,朕一生大战事无数,但记着最清楚的,还是这第一次领兵的事,呵呵,一转眼就过去快二十年了,那时朕与人话时候,也与一般自信的…”
“陛下一生征战无数,为大唐的建立立正的卓著的功勋,正因为有您,大唐才得以建立,臣可是异常敬佩,想必天下人也是同样敬佩的!”王易着恭敬地行了一礼,这话八分真,两分假,李世民的战功是天下人共知的,也是被后世人称道的,但所有天下人都敬佩,这肯定是未必。
王易这话让李世民听了很受用,很得意地抚着胡须道:“朕经历过的战事大多都是很凶险的,算了,今日不这个了,待日朕有闲了,详细与以往的战事,希望对有所帮助!”
李世民着又拿起另外几份军报道:“前些日子,前方传来战报不少,我数路大军已经与突厥人遭遇上,突厥人没防备我大军此时开进西北,猝不及防,我大军取得了几场规模战事的胜利!”李世民着,在地图上为王易指了出来。
那分别是李道宗部、柴绍部、薛万彻部的战绩,只不过规模都不大,歼敌不过一两千人,对手都是颉利的仆从部落。
“这几场战事规模不大,但却是一个好兆头,朕希望,在接下来的战事中,能有更大的捷报传来!”李世民话间满是期望,他恨不得亲临前线,调度诸军,痛击突厥人。
“陛下,想必李大总管已经偷袭得手,捷报很快就可以传到长安了!”通讯手段落后还真不是好事,前方发生的大事,最快也要五六天才能传到长安。五六天,兵法上讲,兵贵神速,五六天的时间,能发生很多事了,甚至一场大规模的战事都可以结束了。
李靖已经率军突袭突厥人了,王易有点被吊住了胃口一般,非常想知道李靖此次奔袭战的结果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如原来历史记载的那般,或者辉煌程度更甚,他希望在有战况收到时候,能第一时间就知道,这当然要李世民告知他,只是不知道这皇帝会不会第一时间就派人告知他,或者召他进宫当面告诉!
“希望如所料那般,哈哈!”李世民笑了两声,又话锋一转,问王易道:“晨阳,当日朕与打过两个赌,其中一赌是:若战况真的如所的那般,李大总管亲自率军袭营,可以向朕提一要求,现在情况真如所料,朕输了一局,现在可以向朕提一要求,朕会答应的!”
看着李世民那带点玩味的笑容,王易心内打了个突突,想了一下后,带点狡黠地问道:“陛下,臣现在没有什么要求向陛下提,能不能把这个要求暂时存起来,待以后臣有什么要求想到,再向陛下提?!”
没要求是不可能的,只是要求太多,一些要求暂时不能提,王易也不知道提了会不会惹恼李世民,还不如就这般,若李世民同意,以后找个好机会再向他提,效果会更好!
“好子,竟然还敢得寸进尺了,”李世民指着王易笑骂,又马上收起了笑容,变得严肃,“好,朕就答应,把这赌局先存起来,待以后有要求想对朕提时候再提!”
“多谢陛下!”见李世民的郑重,王易赶紧施礼致谢!
“好了,今日和的话也不少了,皇后与长乐的恢复情况也不差,过两日,孙道长要回终南山了,她们的治疗暂时告一段落,朕准备过两天后,往骊山去泡温汤,到时也随朕一道去!朕有事可以随时找,”李世民着露出一个诡秘的笑容,“那里的温汤可是很不错的!”
“臣非常感谢陛下的恩典,”王易再次施礼表示谢意。
骊山温泉可是非常有名,王易当然知道,穿越前到西安旅游时候,曾去过骊山,参观过李世民曾经泡过澡的那个什么星辰汤,没想到,穿越回来千多年前,又要去那个“故地”重游了!
李世民的有点尽兴了,也想到还有事要处置,当下对王易挥手示意:“晨阳,先去吧…”
“是,陛下,臣告退!”
第八十六章朕输了一局
第八十六章朕输了一局
第八十七章 不会是龙阳之好吧
第八十七章不会是龙阳之好吧
出宫后,骑着马往自己所居府弟方向飞奔的王易满心的兴奋,但在兴奋同时又很是担忧。
正因为对历史有一种先知先觉,知道原来历史上发生的事是如何的,但如今历史因他的到来已经有一点改变,现在前方正在进行的战事情况会不会如原来那般发生发展,王易可是没有一点底。
他也在祈愿,这场战事的最后结果会如他所想那般辉煌,甚至比他所想的、及历史上所记载的还要好,李靖这位名将会给大唐带来一场比历史记载更加巨大的胜利。
接下来几天,王易也一直在等待前方消息的传来,也想尽一切办法,派人打探这方面的消息,他也猜测,到时前方有消息传来,李世民一定会召见他,或者派人告诉他的。
三日后,孙思邈回终南山去了,这位老道在与王易告别时候,也显露出与别人不一般的表现,丝毫没有为这段时间居在王易府上而觉得不好意思,没用什么客套的话表示他们师徒几人给王易带来了不便,而且还和王易,下次再到长安,还要再来打扰王易。
王易当然欢迎孙思邈这个决定,在这段时间与这位长者的交往过程中,他对这位名载史册的医学大家多了更多的崇敬,对孙思邈那种刻苦钻研医学知识的锲而不舍精神的敬佩,王易也从孙思邈那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让他受益匪浅。
王易也非常喜欢孙思邈待人之道,任何时候都没有卑躬屈膝迎合任何人,这是有气节名士的品质,让人敬仰。孙思邈待他也很随和,他与孙思邈一道相处时候相互间不需要摆什么架子,那些客套的礼节也都减免了,感觉很轻松随意,这是真正的朋友之交。
孙思邈离去后,王易也不再进宫为长孙皇后和长乐公主诊查身体,而是由宫内太医代行此职。
王易除了隔天去军中行一下军职外,其他大部时间都呆在府内,等着消息传来。
没有让王易失望,数日后前方终于传来消息,李靖亲自率领的三千骁骑,冒着鹅毛大雪从马邑出发,进驻恶阳岭,在抵达恶阳岭的当夜,利用大雪的掩护,突袭定襄城,轻松攻破突厥人的大营,纵火烧毁营帐无数,同时率军反复在突厥人的大营内冲杀,并令将士们高喊这是李靖亲率的大军。
突厥人听到李靖亲领的大军攻至定襄城内,无不大惊,再加上天降大雪,营帐被唐军点燃,唐军反复在其大营内冲杀,也不知道来袭营的有多少人,惊慌之下只顾逃跑,极少遇到反抗。
事后在审问俘虏时候得知,作为可汗的颉利在得到手下报告,是李靖亲领的唐军袭营后,连衣服都没穿齐整,就在手下将士的保护下,狼狈逃跑,逃往阴山一带。
李靖在率军攻击的同时,又派出间谍潜至突厥大营内,离间颉利的心腹,在重金的yin下,颉利的亲信康苏密率部叛逃,携随颉利一道的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及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向唐军投降。
这一战,李靖亲领的这部唐军共歼灭突厥人近万,俘虏数万,但颉利依然落。
颉利在数万作战经验丰富的手下护卫下,往西北阴山的通途白道方向逃闯。
这是最新的战况消息,李世民在收到消息后,立即召集众大臣通报并商量军情,王易这个原本远不够级别的人也被召了去,参加军情商议,他是在军情通报的时候,才从李世民口中得知战况的。
李世民差不多以狂喜的样子向众大臣们宣布了这消息的,在看向王易的目光中,赞赏的神色是掩饰不住。这消息振奋了所有的朝臣们,被李世民召来的这些大臣无不欣喜若狂,一个劲地称赞皇帝决策的英明,这也让原本那些反对派兵出征突厥的大臣,如魏征、萧瑀等人没了话语。
我出征的大军各路人马正在追击已经溃败的突厥人,但因为战场所处地方天降大雪,再加上我大军一直在运动,前方消息传回来不方便,暂时没有下一步战况的消息传来。
李世民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接到这样的战报后,他知道被我大军击溃的突厥人,已经基本不是我大唐军队的对手,没有能力再抵挡我大军的攻击了,能不能逃脱我大唐的追击,还要看他们的运气,接下来所要做的,就看李靖如何收拾残局了。
李世民深知李靖的用兵之道,知道这位老将肯定会率领手下将士穷追猛打的,颉利很难逃脱,但因为突厥人对那一带情况熟悉,对恶劣环境更加的适应,而我方追击的将士肯定已经疲惫,再加上天降大雪,对地形不熟悉,不一定能追上疯狂逃跑的突厥残部。
这样的时刻,左路突进的柴绍,右路的李世勣,还有更远一些的其他各路人马,李道宗部、薛万彻部、卫孝杰部能否包抄到位,是此战能不能将颉利部全歼的关键因素。
这几路人马能包抄到位,那颉利再也没有机会逃脱,战前安排的几路包抄人马,在战事进展到此时,越加显得重要,李世民也很惊叹于王易这样一个年轻的子,在战前就料到这些。
能做出这样考虑的,实不应该是十八岁的少年人能做到的,连李世民都觉得自己很难想到。
只能用军事天才来形容了,李世民有这样的念头起来。
李世民召集众臣宣布前方的战况,并问询了诸臣的意见,做出相应的布署后,就令众臣散去了,也没留下王易单独话。
收到如此让人激动人心的战报,李世民知道此战大局已定,他已经不再为此战作任何的担忧了,他知道,接下来会有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传来,因此在召集众臣宣布此消息,并讨论下一步安排后的第三天,就率驾往骊山去泡温汤了。
骊山离长安城才不过一天的路程,通过驿站的快马只要半天就可以到,有什么消息可以很快送达,李世民一点都不担心因此而影响接收前方的战报。
此番前往骊山泡温汤的除了长孙皇后及几名嫔妃,一些皇子、公主外,朝中一些份量比较重的大臣,也有幸被李世民相邀前往,王易虽然不能算重臣,但也在前往骊山的大臣之列中。
因刚刚一场寒潮来袭,春寒料峭,气温很低,北风吹来,骑马前行的王易感觉到了彻骨的寒冷。
但在抵达骊山下的行宫后,又感受到了另一番世界,行宫内温度明显比其他地方高上很多,到处都是泛着热气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