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
长孙皇后就是在上次生产后,没有非常好的调理与诊查,以致喘证加重,并时常犯病的,李世民不希望相同的历史再次重演。
王易当然只能听命,因此又屁颠颠地在数个地方来回忙碌了。
除了忙这些,王易又在琢磨一些朝事上的事,他想在新一年开始的时候,向李世民提出一些新的建议,非常实际又容易让李世民接受的事务,点子想出来了,如何行文,是件挺头疼的事,王易得费心思去琢磨,这很费时间,他废了几稿,也没写出很满意的奏本来。
日子虽然忙碌,但王易却觉得过挺很充实,大唐在他通过李世民的影响下,与原来历史记载的,已经有很多的不同了,他希望,有他这个穿越人存在,会越来越不同,当然是向好的方面转向。
时间过的很快,在王易忙碌间,严冬来临,年关将至。
又是一个大朝会,朝中一定品级以上的大臣,还有诸外蕃的使节都参加了这次朝会,王易和大哥王昂一道站在朝臣班列的,位置相邻。
今天的王易很是兴奋,因为他知道,贞观五年的一系列好消息又要在今日的朝会上公布了。
此次朝会因此也出现了特例,为将好消息的影响最大化,原本只在新年大朝会时候在太极殿内列席的诸蕃使节,也被要求参加这次朝会,这也使得太极殿内有被挤暴棚的味道。
朝会刚一开始,皇帝李世民首先令民部尚书戴胄宣布刚统计完成的一年收成情况。
戴胄以中气十足的声音,向参加朝会的大唐朝臣及众多的外蕃使节,宣了民部刚刚前两天校对整理完成的一年粮食收成、赋税等方面的统计。
贞观五年的粮食总产量,比可以用“空前丰收”来形容的贞观四年又有了没有人估计到过的增长,据民部的初步统计资料,贞观五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五亿七千万石,差不多是“空前丰收”的贞观四年的一倍,这个数据的公布,让所有参加朝会的大臣们都目瞪口呆,几乎大部的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是因为人太多,发出一些杂想,让他们听错了。
但戴胄用越加响亮的声音,将此数据喊了三次,众臣这才相信,民部尚书所报告的数据,他们并没有听错,确实是民部统计的今年的粮食产量。
这个数据被确认,让许多人吸了口冷气,许多人接下来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数据会不会有假,有没有统计错误?贞观三年全国粮食产量才一亿四千多万石,贞观四年暴涨一倍,达到近三亿石,又过了一年,数据再次以惊人的速度暴涨,又翻了个番,这样的增长速度,太让人惊恐了,也太让人怀疑了,天下间,有这样的可能发生吗?
不可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发生过。
马上有人提出了质疑,那是秘书监萧璟,也就是萧瑀的哥哥,“陛下,此统计数据会不会有误?”
第一百四十五章 赐婚
第一百四十五章赐婚
萧璟的质疑得到了另外几人的应和,包括萧瑀,还有魏征等几位行事严谨的人。
贞观四年比贞观三年的收成增长了近一倍,贞观五年再比贞观四年翻一番,这增长速度也太让人恐惧了。若照此速度下去,再过几年,大唐境内都没地方堆粮食了…
或许殿内只有少数只个人对这个数据没有持怀疑态度,宣布此数据的戴胄当然是一个,亲自过问过这个数据真实性的李世民是一个,参加统计的民部一些官员也是如此,当然,王易也是属于相信数据是大概真实的少数人之一。
天下间的田亩数量在各级官府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实施下,有了大幅的增长,许多抛荒的田地被重新耕种,一些原本没人种的荒地也被人开垦出来,使得官方掌握的可耕种田地远比贞观四年多,这是收成增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几乎能实行两季种植的地方,都开始了作物的复种技术,包括稻麦、麦黍、麦豆等作物的复种,原本一年只种植一季作物的田地,大部都种上了两季,甚至三季作物,单季作物的产量并未减少,反而因为优良种子的引进,耕作技术的改进,灌溉条件的改善而使得产量得到提高,一亩田地一年的总收成,翻上一倍,甚至好几倍,并不奇怪。
贞观五年并没什么大灾,王易在没看到民部统计的数据前,就已经大概推测过粮食总产量有几成增长,他是做了最乐观的估计,在和李世民打赌间,保证今年粮食产量会有五成以上的增长,李世民当时并不相信,还和王易下了很大的赌注,但民部的统计资料却让两人都惊讶不已。王易一个劲地感慨,幸福来的太容易了,而李世民在叨念这个数据时,兴奋的嘴皮子都在发颤。
天下间如此丰产,李世民这个皇帝是欣喜若狂,他知道,天下百姓已经不要为吃不饱饭犯愁了,王易所提的建议,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就解决了大唐两千余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他这个当皇帝的,再也不要为粮食问题,为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担忧了。只就这么短短的两年,取得了神话般的奇迹,李世民即使心境再沉着,心内的这份兴奋,也是掩藏不住的,这样的喜悦,是需要与人分享的,也要把这份成就,当成威慑的手段让人知道的,因此也就有了今日让诸夷使节参加朝会的事发生。
不过萧璟等人的质疑是必须要回应的,李世民也马上令戴胄解释数据的真实性。
戴胄也马上解释了这个数据的来源,还把每州统计的粮食产量都在朝堂上报告了出来,众臣从这些数据上明白,粮食增长最快的地方都在南方,江南道、岭南道、山南道等地,特别是以往他们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岭南道,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地方。
南方天气比北方热,年日常时间更长,平均温度更高,无霜期长,利于作物生产的时间相应也长,一些地方甚至水稻都可以种三熟,在朝廷推广多季复种的情况下,粮食增长这般迅速,还真的不奇怪。
在听了戴胄更详细的数据解释后,没有人再出列提出异议,戴胄所举数据够详细了,可以将一切都明了,除非是各地上报的数据有水分,州刺史欺蒙皇帝,不过相信没几个刺史敢这般做的。
没有朝臣站出来表示异议,但私下间的议论声却起来,一些忍不住心内惊奇的人,在悄悄地和边上的人着自己的惊喜,一些人甚至还,如此多的新增粮食,又要修建不少的粮仓了。
看到众臣在听了这些数据后,不顾朝会的礼仪,在那里私语,满殿闹哄哄的,李世民意外的没有恼怒,也示意司礼宦官不要阻止,他在满脸得意地看了一会朝臣的表现后,站起了身,亲自要求众臣安静,准备听戴胄后续的报告。
原本一向严肃的戴胄也是一脸掩饰不住的兴奋,在殿内重新安静后,随后报告了各种粮食的大概产量,不出王易的所料,粮食产量主要以稻米为主,水稻的产量增长率最惊人。接着又宣布了一年赋税的收入,贞观五年赋税的收入比贞观四年增长了四成,这个数据,更让百官惊喜。
赋税增长能达到这般程度,比粮食成倍的增长更让百官吃惊,因为每丁的赋税并没有增加,赋税增长这么多,国库殷实了不少,实是很不容易!
可以,如果民部尚书戴胄所宣布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那大唐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就从贫穷走向富强,这简直是神话故事里面才有可能发生的。
接着戴胄又宣了一系列让百官惊喜,李世民自傲的数据,在戴胄宣结束后,又有其他一些各部的相应官员,在李世民的令下,站出来向百官及众使节宣这一年的成就。
粮食极度丰产,其他各项基础建设进展顺利,运河全线贯通,连洛阳到长安的永通渠都可以方便地行船,平叛战事轻松取得胜利,这么多的成就,在一年内出现,真是让人不可置信的奇迹。
今日朝会上公布的所有数据可以总结成一点,那就是贞观五年,是个极度丰收的年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大唐在“一夜”之间,从贫穷走向富强。
在一系列的数据宣布完毕后,马上有一些大臣站出来,盛赞皇帝的英明,他们表示,正是因为有了皇帝的勤政,采取的政令合乎天意民心,在上天的护佑下,大唐在短短几年内,空前繁盛起来。
在众臣和诸使节们鱼贯而出,以美丽的词藻盛赞了李世民一番英明后,嘴角都差不多笑歪了的李世民从御座上站起了身,摆手示意诸臣安静。
在众臣都安静下来后,李世民也走到了殿下,带着笑容看了看站在朝臣队列最前面的几位重臣,又以众臣很少看到的亲切眼神扫了一遍密布排列的诸臣后,这才朗声道:“我大唐能取得这般成就,与一个人的提议是分不开的,正是他向朕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良策,我大唐才取得了这般的成就…”李世民到这里时候,故意停顿了一下,在许多大臣把目光投向比较靠后站立的王易时候,这才提着嗓子继续道:“此人就是通议大夫、右亲卫府郎将王易!王易何在?”
“臣在!”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表情控制住的王易,听到李世民如此大喝,应声后马上从班队上走了出来,快步走到殿前,在李世民两步远的距离站定,对依然站在殿下的李世民行了一礼。
“王爱卿,免礼!”李世民上前亲手搀起王易,托着王易的手,面向诸臣,于次大声道:“正是王易王爱卿所提的诸多建议,才让我大唐取得了这般成就,朕不必再为天下百姓吃不饱饭,流民四起而担忧,朕也不必再为国库空虚,无力做一些事而无奈,朕会重赏王易爱卿所立之功…朕也希望众爱卿,都能与王易爱卿这般,向朕提献更多有利于国计民生之议,朕自有重赏…”
被李世民当殿拉着手的王易,有点发窘,被皇帝当着众臣的面表扬,又被数百双神态各异的眼神注视,这滋味还真的不清是什么,但也赶紧将手挣脱出来,对李世民恭敬地行了一礼,“陛下,我大唐取得此般成就,全是陛下英明决策,和殿中诸同僚齐力做事之结果,臣只是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已,万不敢当陛下如此夸奖…”
“不!”李世民一副非常坚定的神色,打断了王易的谦辞,只是没再来拉王易的手,继续大声道,“这两年,大唐取得这般成就,居功至伟,没人能比的上,朕定会给予重奖,”李世民着回到了殿上,在御座前站定,声音提的更响了,“无论是何人,只要他所提之议于国于民有大利,朕都会采纳,并会给予重奖,王易爱卿提出了许多一般人没有想及,但于国于民非常在利的良策,朕如何能不给予重奖?诸位爱卿是不是?”
这时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快步走了上来,对李世民行了一礼后,恭身道:“陛下的极是,对我大唐做出重大贡献者,必须要给予重奖,以此来鼓励有更多能者,为我大唐的繁荣献计献策!”
魏征也马上站了出来,“陛下,臣附议,有功当奖,有过必罚,此是治国之良道,若朝中大臣立下大功,不给予相应的重将,定会让人寒心,也会塞了忠谏之路的…”
“房爱卿的极是,魏爱卿言之有理,为我大唐立下大功者,朕如何能不给予重奖!传朕旨意,授王易以渭南县伯爵位,并赏黄金十斤,帛一千匹,”李世民在宣布此奖赏后,顿了顿,并在殿上走了两步,这才在殿阶前站定,神色也严肃了起来,声音提的更高了,“朕为示对王易王爱卿的特别嘉奖,特将朕与皇后所生,封号为长乐的第五女李丽质,许以王易为妻,授王易为驸马都尉,待来年完婚…”
“…”李世民刚一宣布完毕,殿上有数人发出了惊叹…
第一百四十六章 争抢女婿
第一百四十六章争抢女婿
李世民当殿许婚,事前没有明确告知,甚至连比较明白的暗示都不曾有过,这让没有什么心理准备的王易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人也愣在了那里。
同样没料到皇帝会这般表示的殿中其他几人,也以各自的方式表示了心中的惊讶,包括王易的哥哥王昂,还有与王易交往甚密的李恪、马周。
王昂惊讶之下很是为自己的弟弟感到高兴。谁都知道长乐公主是皇帝与皇后的嫡长女,也是最得皇帝与皇后宠爱的公主,能成为长乐公主的驸马,更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弟弟得皇帝恩宠的程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虽然王昂心里一直接纳长孙凌这个准弟媳,但自己的弟弟能娶到长乐公主,这比长孙凌嫁给王易更让王昂兴奋,也为自己有这样出色的弟弟感到骄傲,?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