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
原吐谷浑国慕容顺差点叛乱的族人所杀的经历给了他们教训,在长安了解的诸多事也让他们明白了大唐朝廷的真正意图,除国内附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九月底,李世民颁布诏布,接受还在长安的新任吐蕃赞普囊赞的内附请求,除吐蕃国,在吐蕃地设立西州大都护府,改逻些城为西州,作为西州大都护府的治所,改原吐蕃各茹为州,委囊赞为西州大都护,并封其为西海郡王,其他归降的吐蕃头人为各州刺史,并都有封爵。
除护送囊赞回西州的一万五千余唐军将驻守在那里外,大唐朝廷暂时不派官员进入西州,西州大都护府的事务仍然由原吐蕃头人们负责,实行羁縻治之。
在朝议如何处置吐蕃地时候,朝中的争论还是挺激烈的,朝臣们的分歧也挺大,有不少的朝臣建议军事占领吐蕃高原,如东突厥地和青海地一样,由我汉人官员担任各级官员,管理吐蕃事务,但有许多的人建议放弃吐蕃地,认为吐蕃那高寒之地,实是一个累赘,没有什么产出,不能为我大唐增添财富,还会拖累我大唐。当然还有不少的朝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建议实行羁縻治置,通过控制吐蕃头人对吐蕃高原进行占领,通过累年的影响,最终让吐蕃人认同我大唐对其的统治,最后李世民采纳了这个意见。
吐蕃的主力大军虽然被歼灭了,但吐蕃国内还有不少残余的势力,由大唐新任命的这些西州大都护府的官员要想回到西州城,还不会很顺利的,很可能还会有战事发生。即使他们回到西州,接管了原吐蕃地的治理权,治下的各部落还会有叛乱发生的。
因为囊赞回西州时候,身边只有千余人的护卫,回西州后也不可能很快就组织起军事力量,他们必须依仗护送的一万五千唐军,维稳统治,镇压叛乱的。
不过囊赞在唐军的护送下回西州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和反抗远比他们所想的少。因为弃宗弄赞身死,消息传回国内后,各部落间的争斗马上发生,为了争取牧地,还有牲畜和人口,规模较大的部落以武力来解决这些事。在囊赞回西州后,这些留守的部落头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得到囊赞及他背后唐军的支持,争先恐后地巴解示好。
大乱之后,各部落的势力范围必定要重新分配,无论哪个部落头人都明白,凭他们的力量不可能单独与得到唐军实际支持的囊赞相抗,唯有示好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那里不明白这个道理的部落头人,选择了与唐军及唐军支持下囊赞的对抗,他们的结局只有被剿灭或者远走他乡,原吐蕃高原上最富饶的西州城附近很快被囊赞牢牢掌探起来。西州大都护府境内虽然还不平静,内乱四起,但在万余唐军的威慑下,已经慢慢往好的方面发展。
吐蕃军队数十万人被歼,大唐改吐蕃地为西州大都护府,亲唐的囊赞被委以西州大都护,唐军一万五千余人进入西州平叛,这极大地震动了原吐蕃地周边的部落和国家。
唐军五万人就尽歼了近三十万吐蕃军队,其战斗力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没有人敢看进入吐蕃地的这一万五千唐军。这些国家和部落很快做出了应对,原本与吐蕃时常兵戎相见的羊同,马上派出了使者,向我大唐示好,并表示愿意岁岁向我大唐进贡,尼婆罗、南蛮诸诏纷纷派出使者,来到长安,向我大唐示好,表示愿意尊我大唐为宗主国,还有一些国如康国、朱波等请求内附。
对这些部落和国家的示好,李世民一一接纳,对各部落头人俱封以大唐的官职,并派出使者富诫,令这些国和部落行大唐历,从我汉俗,大唐的威望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这些年,因为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最全面的推广,大唐境内几乎所有土地都采用这样的耕种技术,再加上人口数量得到迅速的恢复,新耕荒的田亩数量在连年增多,及一些新式农具如曲辕犁、排犁、筒车得到推广利用,新建和翻修的水利设施很多,天下连年丰收,粮食产量每年都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率,各地的粮仓一建再建,依然无法满足存粮的堆放。许多百姓家里,也在为粮食吃不完而发愁。官仓存粮富足,国库殷实,即使发生规模很大的战争对民生也基本没有大的影响,百姓的赋税不会有增加。
大唐的天下,呈现出一派极盛时候才会出现的盛况,但盛世的背后也有隐忧…
第七十六章盛况空前
第七十六章盛况空前
第七十七章 山雨欲来
第七十七章山雨欲来
(感谢飘泊浪子书友的月票!)
“爹爹,在屋里做什么?几位母亲都在埋怨不去陪他们赏雪看梅呢!”已经长得很高的王子吟快步走到王易身边,扒在父亲的肩膀上撒娇,“爹爹,府上的人都在院子里玩雪呢,几位母亲还在作画,也去和我们一块玩吧?少字好不好?”
王易回头看看长得极像他的王子吟,笑了笑,顺势捏了一下她的鼻子,“好,们先玩,爹爹手上这点东西写好,马上就出来陪们玩,好不好?”
“那好吧,爹爹!女儿先出去了,一会快些来,我们等着!”
看着王子吟轻声走出书房,并带上门,王易从座上起了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
时间过的真是快,已经是贞观十六年,王易三十岁,而立之年了。他穿越来大唐已经十五个年头。膝下儿女成群,最大的女儿王子吟都十二岁,身体开始发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了。
这几年,妻妾们给他添了好些子女,如今都已经超过一过班的规模了,十多个大孩子在府中,几乎把府里吵得翻天,幸好王易管理有道,不只把妻妾们管得全都唯他命是从,连孩子们也是如此,王易虽然没有采取什么严厉措施,但无论是哪个儿子还是女儿,见了他都老老实实。
孩子们的教育也是王易亲自掌管,让几位妻妾相辅,这是项很累的活计,但他也坚持了下来,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他要把他的儿女们教育得与其他人的子女完全不一样。
府中的其他事务王复掌管着,不太要他担心,但朝中的事,却让他忧心忡忡。
当然大唐这只大航船的航行方向他并不担心,因为有他这个隐形的舵手有关键时候通过李世民指挥一把,大唐基本按他设计的那般向着越来越富强、文明的方向发展。
诸多后续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得到推行,大唐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赋税收入连年高比例增长,商业贸易也在长足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这几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海船建造起来,载着粮食、瓷器、茶叶等物资,换回大量大唐所需的金银铜等贵金属及其他一些大唐没有的包括经济作物在内的诸多物资。国富民强,百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时代已经早成过去。
这几年,大唐对外战争也在持续,贞观十四年末,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军灭掉时常犯我大唐天威的高昌国,在高昌地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屯兵驻守,站稳了进驻西域的门户,威服西域诸国,西域诸国还有强大的西突厥都不得不暂时听命于我大唐。就在今年也就是贞观十六年的上半年,李世勣、李道宗两将率大军平定了薛延陀汗国的叛乱,击毙其可汗夷男,还有他的向几个儿子,薛延陀汗国覆灭,其他突厥系的国与部落慑于我大唐军队的兵威,纷纷请求内附,我大唐在漠北地设立安北大都护,漠北一带全部纳入我大唐的版图。
放眼大唐周边,还敢对我大唐命阴奉阳违的只有一个东面的高丽,其他的都已经臣服于我大唐,李世民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正在构划对高丽的战争。
这些战役,王易都没机会参加,具体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每次他向李世民请命出征,都被李世民驳回,害得他这些年什么战功也没捞上。官职上倒是有升迁,不过又往文职方面去了,被李世民任命为工部侍郎,专管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监制。
在任此职后,王易也令人开始研究火药,后世时候他不是学工科的,对火药如何配制并不清楚,但通过他的手下人员不断的努力试制,调整几种基本物质硝石、硫磺、炭的比例,爆炸威力不差的黑火药已经研制出来,目前还在改制配方的过程中,争取能获得威力更大的黑火药,并准备研制最基本的火器,如**包、手雷等。
火药试制成功,是王易非常骄傲的一件事,他相信他可引领大唐进入火器时代。
若能成功研制出以火药主引的火器,王易相信,以火器结合最新募兵制度建立的大唐军队,战斗力将会提升许多,天下间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对大唐构成威胁。
见识了火药威力的李世民,对王易取得这项重大的发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重奖了王易和他手下的有功之臣,让王易专事武器、火器的研究。
大唐的国计民生、军事等方面都没有让王易担心,让他忧心的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越演越烈的争斗。原本他是抱着看戏的态度,看这兄弟两人争斗,但他的岳父,当朝司空长孙无忌却完全掺合进去,不顾他的劝阻,极力捧太子压魏王,这让他也不能袖手旁观,他必须要让长孙无忌受他的影响。但这是高难度的活计,古人不比后人笨,特别是在耍计谋这方面,王易更是拍马都赶不上长孙无忌,他唯一依仗的就是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他依然抱着能影响长孙无忌的念头在做事。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间的争斗,在王易看来,几乎是李世民这个当父亲的一手造成的。
李泰才学不差,且勤勉好学,更厉害的是此人野心不。
魏王府司马苏勖力劝李泰,古代的贤能王子均招徕学者著书立,让李泰也效仿,这位皇子马上照办,奏请修撰《括地志》,并得李世民同意。李泰借李世民令他修篇《括地志》机会,大开馆舍,广泛延请天下俊彦贤才,魏王府中,人才济济,门庭若市,大有与当年李世民任秦王时候秦王府的气势相比,甚至国库拔付给李泰每月的费用都超过了太子李承乾,进宫见李世民都可以乘舆,朝中已经有多人为此事劝谏过李世民,但李世民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
李泰曾数次派人招笼王易,甚至亲自上门来动王易,但与上门的太子李承乾一道,他们的劝均被王易所拒,他不想介入到这件一不心就会招来大祸的事中去。
依长孙无忌所讲,李世民一直没有消除改立魏王为太子的念头。
让李世民有这念头的,除了李泰会投李世民所好,并表现出不凡的才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承乾这些年实在不像话。
王易曾劝过李世民,不要让长孙皇后再怀孕了,那样长孙皇后的身体可以调养回来,但不知是李世民没听众他的意见,还是避孕失败原因,此后长孙皇后又曾怀孕,但一次是死胎,一次是流产,这两个不顺利的怀孕给长孙皇后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每年冬天时候哮喘都会犯,用了药也没什么效果,身体情况很差的长孙皇后更是没有精力去管几个已经成年的儿子。
这些年太子李承乾贪恋声色及打猎,生活极为奢侈,但又害怕被李世民知道,便时常与东宫臣僚时常谈论忠孝,到动情处甚至流泪,但离开这些东宫臣僚,则马上与一群人戏耍狎玩。
东宫中臣僚有人想要劝谏太子,李承乾先揣摸出他的意思,然后迎上前去行礼,面色凝重,正襟危坐,引咎自责,言辞颇多狡辩,进谏的臣僚急忙拜答,无暇再行劝。
因为李承乾将手下笼络的非常好,东宫内部的秘密,外面人无法得知,再加上在僚臣面前李承乾是人模人样,所以大臣议论起来对李承乾颇多称赞之词,这也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无法及时掌握李承乾的变化。及至后来,李承乾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李世民才知道他这位长子坠落成怎样。
李承乾命人制作几个巨大的炉和鼎放于东宫,召募一些逃亡官奴偷盗民间的牛马,拉到东宫内亲自烹煮,与宠幸的下人们一同烹食,他又有一些变态的习惯,喜欢学突厥语和穿戴其服饰,挑选身边容貌像突厥人组成部落,梳上辫子穿上羊皮衣赶着羊,又制作突厥人的旗,设立突厥人住的大帐,李承乾自己身处其中,逮住羊烹煮,抽出佩刀割羊肉吃。
这事李世民知道后,气得差点发疯,他举兵灭掉了东突厥,自己这个当太子的儿子竟然在宫中效仿突厥人而居,在严厉地训斥了一番李承乾后,令几位东宫属官对李承乾严加年管。
李世民怒斥后,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多次劝谏太子,让他收敛一些,这让李承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