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
因反对的大臣占多数,李世民也放弃了出兵的打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奖携他的亲笔玺书出使高丽、新罗和百济,令高丽和百济罢兵。
李世民又以“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高武而独掌国政,实在不能忍,以我大唐今之兵力,攻取他们并不难,只是不想劳扰百姓,”为由,令臣服于我大唐的辽东部落契丹、靺鞨骚扰高丽,牵制高丽对新罗的军事行动。同时李世民也悄悄地命兵部尚书李世勣,令大唐各卫军做好出征高丽的准备。
李世民派出的使者相里玄奖到达高丽国者平壤时,泉盖苏文正率军进攻新罗,已经取两座城,高丽王高藏在听到大唐使者来宣旨时,这才派人将泉盖苏文召回平壤。
相里玄奖向高藏和泉盖苏文传达了大唐皇帝的谕,令高丽与百济不得再进攻新罗,不然大唐会出兵干涉,但泉盖苏文以“前隋东征高丽时,新罗乘机侵占高丽五百里国土,如果新罗不归还侵占的高丽地,恐难罢兵”为由,拒绝停战,并将相里玄奖礼送出平壤,并令使者随相里玄奖一道来长安,再次为新即位的高丽王高藏请封。
接到相里玄奖被礼送出平壤,泉盖苏文拒绝停战的消息后,李世民几乎暴跳如雷,立即召集群臣再次商讨出征高丽的事。
王易在闻听此事后一个劲地感慨,高丽这是自找晦气也,这次注定逃不过被挨打的命运了!
在以往几次朝议时候,一力主张举大军讨伐高丽的王易,非常果断地第一个站了出来,奏道:“陛下,泉盖苏文弑其王,迫害其大臣,残虐其百姓,如今又违抗陛下之诏令,侵略邻国,还将陛下派出的使者驱离平壤,如此无视我大唐上国之众,不能放任不管。臣请陛下严拒高丽王请封的要求,并举大军讨伐不愿听服于我大唐的高丽。前隋时候,我汉家子弟数十万亡于高丽,如今到了为他们报仇的时候!我大唐如今国力强盛,一定能将高丽踏平,臣愿领军出征!”
王易话音刚落,谏议大夫褚遂良马上出来阻止,“陛下,如今四夷臣服于我大唐,陛下的威望无与伦比,即使是高丽,也派使者来向陛下请封,如此,高丽王和其莫离支也是畏惧于我大唐的,臣以为,陛下应该再派使者严厉宣诫,并许诺其退兵,我大唐就会册封,如此高丽王定会罢兵的!前隋时候,隋帝杨广举百万之军三征高丽,却不得其果,死伤无数,最终导致隋亡,如今有人提议陛下渡海远征高丽,万一遭遇挫折,陛下就不怕前隋的悲剧重演吗?”。
这时长孙无忌站了出来,“陛下,臣赞成王尚书的意见,臣觉得,高丽叛乱,我大唐应该举大军讨伐。放眼我大唐周边,前有东突厥、吐谷浑、吐蕃、高昌、薛延陀,原本都是实力强大之部落或国家,如今都已经臣服于我大唐,然并不是其真心归附,而是臣服于我大唐的兵威之下,陛下派出大军将其平定的,陛下只派出使者,是劝服不了高丽的,唯有兵道,才可让高丽臣服。臣以为,我大唐应举百战雄师,一战平定高丽,以报前朝之仇…”
长孙无忌站出来支持,让王易大喜…
第八十二章自找晦气者来也
第八十二章自找晦气者来也
第八十三章 朕要亲征高丽
第八十三章朕要亲征高丽
长孙无忌话刚完,一边的兵部尚李世积很快站了出来,奏道:“陛下,臣附议!臣也认为,应该举大军讨伐高丽!高丽君臣不听陛下的令,抗我大唐,犯我大唐属国,如今还逐我使者,坏我大唐声望,天下人共恨,我大唐师出有名,如今正是举大军讨伐高丽的时候!臣愿领军出征!”
中侍郎马周也随在李世积后面奏,“陛下,臣附议!臣觉得,对不听服于大唐者,唯有以武力相讨才能解决!当初突厥入寇,朝中有官员力谏不成出兵,然陛下却令李特进兵进突厥,突厥终亡;吐谷浑攻我鄯州,朝中也有人力主不战,然陛下还是再令李特进出兵,青海之地终入我大唐版图;还有后来吐蕃、高昌、薛延陀,这些不肯听于我大唐的部落犯我,朝中皆有人奏不宜动干戈,臣以为,若这几次我大唐都不出兵,那现在我大唐周边还是边患四起,危机四伏!正是因为陛下果断下决心,派大军还击犯我大唐之敌,才使的如今我大唐边患消除夷臣服,版图日益扩大…所以臣觉得,对高丽这等不听我大唐号令,时犯我边关,还欠我中国血债未还者,一定要兴兵讨伐!”
接着李道宗、薛万彻、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武将也都出列,陈请讨伐高丽!但否决的人也很多,主要都是些文臣,如黄门侍郎刘洎、左庶子于志宁、谏议大夫朱子奢等人,褚遂良也再次站出来,力陈离次举兵事不久,时间太短就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战事,恐天下苍生会群起而否决!
支持和否决的人在朝堂激烈地回嘴,谁也不克不及服谁。
就在褚遂良和李道宗辩论时候,李世民猛地站起了身,高喝一声,“诸位爱卿没必要再争论,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服,朕不克不及容忍高丽如此张狂,一定要给予其教训!高丽自古为中国之大患,朕要趁我大唐将多兵广之时,将高丽平定,不将此事留给后人!因此朕决定,将举大军讨伐高丽!”
李世民的高喝震惊了诸臣,诺大的两仪殿内,一下子恬静了,连某些人的喘气声都清晰可闻!
但也只是恬静了一会,褚遂良再次站出来,力陈如今讨伐高丽的坏处,建议李世民,要给天下苍生休生养息的机会,再过几年,待离次战事隔的时间长了,再举大军讨伐高丽。
但李世民却不为所动,坚持趁现在高丽人逐我使者,并联合百济攻打新罗之时,举大军讨伐。
因为李世民表了态,除褚遂良外,刚才否决起兵事的其他大臣,都没再站出来暗示否决意见,而褚遂良的建议当面被李世民驳斥,在李世民再次大声宣布,他决定举大军讨伐高丽,并获得许多大臣的支持时候,褚遂良也没再站出来,暗示否决。
在前面几次朝议时候,一力主张举大军讨伐高丽的王易,终于放下了心,李世民这般决定,那出征高丽的事,将不会再有变数,战事将会在辽东演。
王易也相信,因为有他这个很是详细研究过李世民亲征高丽那次战事经过的穿越人在,这次征战高丽的历史一定不会重演,李世民不会无功而返,无论如何,他都要促使高丽亡在大唐贞观年间。
王易也知道,李世民会如此干脆做出征讨高丽的决定,还有转移愤怒的因素在里面,因为两个儿子作乱,这皇帝心里正窝着火,想找个不利蛋撒撒气,高丽的泉盖苏文倒好,不知趣地来惹怒了李世民,成了李世民的出气包。再过一些日子,那位高丽的大佬,还有他扶持去的傀儡,会知道他们嚣张要付出的价格,将是何等严重!
就在否决出征的大臣溃退,支持讨伐高丽的朝臣们满意之时,李世民的声音再次响起来,“诸位爱卿,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时四次出师而不克不及得,折损我中国门生无数,朕要举大军踏平高丽,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为高丽雪君父之耻!因此朕决定,朕将御驾亲征,亲自领兵讨伐高丽!”
大殿内完全恬静了,刚刚某些人的喘气声也听不到了,若有一根针失落地,应该清晰可闻!
一些人是不是怀疑自己听错了,皇帝竟然要亲征?一些人是听得真切,但愣在了那里。
如果殿中所有的人都意外,那是毛病的论断,有一个人对李世民的决定没有一定意外,那自然就是熟知这段历史的王易,刚刚他还在等着李世民出亲征的话来呢!
看着殿群臣惊愕的样子,李世民有些满意,“朕在当皇帝前率军征战多年,立下战功不比在场的武将少,前隋炀帝杨广没有完成的使命,朕替他去完成!”
“陛下,不成!”已经回过神来的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大声地否决,“陛下乃九五之尊,高丽只不过是宵之辈,我大唐朝中猛将如云,无论遣谁领军,皆可将高丽平灭,如何需要陛下亲征,臣虽然是文臣,但也曾随陛下征战沙场,谙领兵之道,臣愿替陛下督师征战…”
李世积也马出列,大声请命道:“陛下,如今长安情况刚稳,需要陛下坐镇京都,主持政事,万不成亲征,高丽乃一国,只是凭山川之险抗我,前隋时候炀帝好大喜功,没有采纳正确之道,以致数征无功而返,如今我大唐国力军力远非前隋可比,臣愿替陛下领军,将高丽平灭!”
尚右仆射高士廉也出列相阻,“陛下欲远征辽左,此乃万分毛病之决定,如今从多的突厥部落置于河南一带,距京师不远,此是大患,再加齐王和太子先后作乱,京师人心还未大定,陛下万不成在此时离开长安,臣希望陛下坐镇京师,以稳大局,只需遣诸将东征即可!”
江夏王、礼部尚李道宗也出列,否决李世民亲征,“陛下,辽东路途遥远,无论是行军还是运送粮食都很是困难。高丽人善于守城,我大军不成能很快结束战事,陛下乃主大唐朝事之君,自不克不及久离京师,万一京师有变,不克不及及时做出应对,那如何是好?因此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臣愿领军出征,并愿立下军令状,若不克不及平定高丽,必当提头来见陛下!”
刚刚被李世批驳了一通的褚遂良也重新有了勇气,再次出列,奏道:“陛下,天下犹如一身:长安、洛阳两京,是人之心腹也;天下各州县,是人的四肢也;四夷,乃身外之物也,陛下不该弃心腹而去关注身外之物。高丽罪大,臣了觉适当讨,但只需命2、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其他藩王情况,陛下也都清楚!在此时刻,臣觉得陛下万不成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之身,轻行远举!臣以为,为我大唐平稳之故,陛下应当守在我大唐心腹之两京,臣恳求陛下收回成命!”
接着又有其他大臣接连站出来,否决李世民亲征。
看到朝臣如此激烈否决,李世民没有一点意外,在殿的声音暂时轻了一点后,从御座站起了身,走到殿前,压压手,示意众臣恬静,“诸位爱卿,朕明白们的担忧,然,朕决订婚征,自有朕的事理!想必诸卿也明白,即使八个尧、九个舜,也不克不及在冬季播种让作物生长,鄙贱如乡村野夫、童子,他们在春季播种,作物即可生长,何故?得时令也!天有其时,人有其功,朕如此做,即是顺应天道也!泉盖苏文欺凌君虐使臣下,无论是高丽的君臣还是民间的苍生,都在引颈待救,此正是高丽将要败亡之时也!只要朕亲率大军抵至高丽境,高丽军民一定马就会向朕这位去解救他们的大唐皇帝请降,诸卿这般激烈否决朕亲征,却是没有想到这些事理罢了!试问,何人领军能比得朕亲自领军,对高丽人的威慑力呢?”
李世民这番解释有点牵强,但最后一句问话,却一下子堵住了众臣的口,固然没有人敢,他领军对高丽人的威慑力大于李世民,无论是李靖还是李世积,都没有底气。即使抛开李世民是皇帝的身份,在领军作战方面,朝中有几人能比李世民高明?李世民在为大唐创建的过程中,率军四处征战所立下的战功,可以朝中没有什么人能比及!
见众臣回答不了他的问询,李世民更是满意,“诸位爱卿,如今我大唐内并没有乱事,苍生安居乐业,各项朝政政策在诸位爱卿的努力下,正有效地施行傍边,太子新即,并得诸位爱卿的拥戴,只要维持此道,我大唐根本不会再有乱起来!朕也希望太子能有机会行监国,予以考验,朕只要放置一些有为之臣留下辅佐太子,让太子主事即可!大唐其实不会因朕亲征而呈现意外的,”李民民着,稍顿了顿,还略带满意地瞄了一眼没有站出来否决他亲征的王易,再加大声音道:“因此,朕决定,此次出征高丽,朕将亲自领兵!朕意已决,诸位爱卿没必要再劝!”
第八十三章朕要亲征高丽
第八十四章 此战最最关键的因素
第八十四章此战最最关键的因素
李世民以强硬的姿态,坚持了亲征高丽的决定,众臣否决无果,只得接受。
接着李世民又和诸臣讨论了一番关于出征的事宜,就宣布散朝。
在散朝后,王易并未随其他大臣一道出宫,甚至他婉拒了长孙无忌让他过府去商量情况的邀请,对这位岳父,他有要事要禀奏皇帝,长孙无忌听了后若有所思地走了。
李世民似乎在等着王易,在王易求见时,守在殿门口的宫人并没通报,马就让他进去了。
受了王易礼后,李世民呵呵笑着道:“贤婿,不会是来劝?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