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
李世民似乎在等着王易,在王易求见时,守在殿门口的宫人并没通报,马就让他进去了。
受了王易礼后,李世民呵呵笑着道:“贤婿,不会是来劝阻朕御驾亲征的?”
王易摇摇头,“陛下,臣知道陛下不管受到何人的阻止,一定会御驾亲征的,所以臣不是来劝阻陛下亲征,而是有一些早就想到的征战高丽之策,想与陛下听!”
“不否决朕御驾亲征?那自然是最好的!”李世民脸有惊异之色,但又马笑呵呵地道:“贤婿,竟然早就考虑过征战高丽的事?快与朕听听!”
“是,陛下!”王易作礼应命,“陛下,据臣了解,高丽为防我大唐的进攻,在辽东一带修筑了长城,将新城、玄菟、盖牟、白岩、辽东、安市、建安诸城连成一线,以阻我大唐军队的攻击,若我大军逐城攻取,再挥师东进的话,那一定要费许多时间,而此战的关键是攻取平壤,因此臣以为,我大军在抵达辽东后,在先攻取一两座城,突破高丽人的防地后,即可遣一军,直扑平壤!还有,我大唐水师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此次东击高丽,水师也必须要用,臣以为,可以令水师将士,通过海路直扑平壤,在抵达平壤外海后,只需击败力量十分亏弱的高丽水师,即可通过平壤城外的浿江,攻至平壤城下,高丽人一定不克不及提防我大唐雄师海路两道的攻击,我大军可轻松攻取平壤!”
后世王易在研究大唐对外征战史的时候,花最多精力去琢磨的就是这场贞观时候唯一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李世民称为败绩,也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引以为憾的战事。据一些前人的阐发,还有王易自己的研究,他总结出来此次功亏一篑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李世民在攻取了辽东多座城后,并没有遣一军快速突进,奔袭平壤,而是集全部大军攻击安市,但久攻无果,天冷了,不克不及不退兵;还有一点,那就是从海路攻击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并没率水师直击平壤,而是从后世大连附近的位置一个名叫卑沙的处所登岸,攻击辽东诸城去了。
第一点历史记载的比较详细,是长孙无忌怕出意外力阻所致,但后一点,历史却并没有几多记载,但王易的研究这场战事时候,却觉察到其中定有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详由,也可以,张亮在卑沙登岸,实在是此次战役最大的失误之一。
唐朝时候每道行军总管或者大总管的名号,都是以出征目的地命名的,张亮那时领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那就是,他所部人马攻击的目标是平壤,而不是辽东诸城…但张亮却并没有往平壤攻击,而是从侧后攻击辽东诸城。王易无从了解张亮在卑沙登岸是李世民的命令还是他个人的决定,归正这路人马,并没阐扬什么作用,作为平壤道行军部的人马,连平壤的影子都没见到过。
以王易的理解,这才是历史此次战役最大的败笔,若张亮所领的三四万人马直扑平壤,那可能战事的结果直接改写了。
王易不知道接下来李世民会如何放置,会任命哪些将领出征,但无论是何人领军,即使李世民的放置如原来历史那般无二,他一定要让李世民在此次战役中不犯“同样”的毛病。
战前先讲,比战争进行时候再讲效果肯定要好,王易相信,若与李靖讨论这场战事,他的那位恩师也一定会认同他所讲的。
此战的目的就是将高丽平灭,而不是看歼灭了几多高丽军队,俘虏了几多高丽军民!
听了王易所后,李世民稍稍寻思了一下,露出了个笑容:“贤婿,所讲很是有理,是与的恩师讨论的结果?还是他要转告朕的?”
“陛下,此是臣个人所想,还想曾与恩师探讨过,”王易着,站起了身,很是恭敬地对李世民行了一礼,“陛下,臣觉得,能迅速挥师抵达平壤城下,是此战最最关键的因素,若我大军在高丽人不提防间抵达平壤城下,迅速攻取平壤,将泉盖苏文和高藏擒获或者击毙,那辽东诸城很可能可以不战而取之,此战就完胜了!”
“嗯,的很是有理,朕会细细考虑的!”李世民颔首认同。
王易松了口气,再继续建议道:“陛下,臣领将作监的官员,已经制作出一部分威力巨大的**来,此次出征,可以将此火器用于攻城之战中,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些时候,王易以检校工部尚的职,督领手下的官员,主要是将作监的官员研究火器。他的那几名手下都是声名显赫之人,有王易崇拜之极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阎立德任将作大匠,阎立本任将作少匠,这对兄弟的画王易可是知道价值的,他们的作品可以,要是在他穿越前的后世留存下来的,是无价的,很是想从他们得一幅画却无果的王易很是悲忿,只能一个劲地催促他们做事来解恨,这对兄弟还真是工作狂,做起事来白日黑夜都不分。制作最简单的**包类的工具已经被他们折腾出来,包几斤火药,点燃爆炸产生的威力是无比惊人。
固然,王易怕这两个不近人情,不给他这位顶头司面子的工作狂兄弟被火药炸飞,只令他们做一些管理、催促工作,具体的配制从不让他们插手。
初级的**有了,这般威力巨大的武器固然要用在战场,固然这需要他这个火器“总管”的建议才有可能实现!
“唔,朕已经听了,就按所提的办,令将作监制作一批可以用于作战工火器!”
王易今日想的都已经的差不多了,也被李世民听到心里去,心下大安,在和李世民聊了一些其他的事后,也站起身,告辞离去。
九月中,李世民下发亲征高丽诏:
“行师用兵,古之常道,取乱侮亡,先哲所贵。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
千多字的亲征高丽诏,在斥高丽权臣泉盖苏文的一大通罪行后,也了如今大唐天下丰足,可以应付兵事,大唐的皇帝,将亲自率军,去收拾不听号令,欺君虐下的泉盖苏文。
皇帝亲征高丽诏下发后的第二天,朝廷也正式发布了出征高丽的诏命:
以兵部尚、太子詹事、左卫率、英国公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江夏郡王李道宗为副大总管,以左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右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右羽林军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左监门卫将军阿史那弥射、营州都督张俭、右武卫将军程名振、左卫将军兼将作少匠姜行本、右卫将军左黑达、右卫将军王易为各分总管,率九万将士,趋辽东。并令契丹蕃长於勾折、奚蕃长苏支、燕州刺史李元正等,各率其众,皆归辽东道行军手下指挥,一道征战高丽。
以郧国公、刑部尚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水师大将军苏定方为副大总管,左领军卫将军左难当、右羽林将军常何、左卫将军李世南、左领军卫将军冉仁德、右领军卫将军刘英行、左监门卫将军张文干、右监门外将军庞孝泰为分总管,率兵五万,战船四百艘,从海路直指平壤。
大唐水师有军队近五万,主领的是一名大将军,在前几年,经王易的推荐,原本主管特种军队的苏定方被任命为水师大将军,总管水师的管理和训练。有这位名将作为张亮的副手,领军出征,再听苏定方,他们是获得过皇帝的谆谆教诲,一定要攻至平壤城外的,这让王易大感安心。
此次出征高丽的总军力在十四万左右,虽然不克不及与前隋时候杨广率百万戎马征战高丽的“盛况”可比,但在大唐的征战史,也差不多可以是军力规模很是大的一次,更不要这十四万人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经历过战事,战力不是由前隋时候由府兵,甚至是抓壮丁组成的军队可比的常备军。
没有人会相信,此次出征会无功而返的,王易也不相信。
在出征诏命下达后,李世民再发敕令,命将作大匠阎立德、将作少匠阎立本等诣洪、饶、江三州,造战船四百艘以载军粮。
数日后,李世民再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戎马及契丹、奚、靺鞨等仆参军击辽东以观其势;再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以民部侍郎崔仁师副之,自河北诸州皆受挺节度,听以廉价从事,运送粮食物资,又命萧瑀的儿子、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
同时李世民又宣布了诸多官员新的任免,以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刘洎为侍中,中侍郎岑文本为中令,太子左庶子、中侍郎马周守中令,谏议大夫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免去王易检校工部尚职,以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工部尚。
李世民诏令以尚左仆射房玄龄留守京师,李大亮副之,以太子太师萧瑀为洛阳留守。
出征的大军将在十月中左右踏行程,一系列的布署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八十四章此战最最关键的因素
第八十六章 大战马上就要开始
第章大战马上就要开始
(感谢大柱辉书友和球熊书友的月票)
从长安往辽东差不多近四千里的路,没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时代,十几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按正常行程要三至四个月才能抵达辽东。
大军选在十月中下旬出发,就是把路上的行进算进去,在来年春天天气转暖时候可以抵达辽东,不需要耽搁就马上可以对高丽展开攻击。
军队机动性能不足,这状况王易这个穿越人也没有办法解决。他研究不出蒸汽机,造不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大唐的军队只能靠车马行进,他也不,到底在时候,工业**能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他想着至少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王易所能做的,只是凭他后世所学,给这个时代带来一些并不多额外之物罢了。
从长安到洛阳的大道,修得还真不,车驾行进,颠簸也不是很大,无论是骑马,坐在装备了减震弹簧的马车里,还是比较舒服的。
从洛阳再往北,基本都有平坦的大道可行。官道是王易建议李世民运用俘虏修的,在这次征战中,其作用也显露出来,从长安到洛阳的行程,比官道重修前至少快了两三天;减震弹簧,当然是王易折腾出来的,有了这玩意装备在马车上,人坐在其上,舒适性能大增,当然减震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效,那就是马车的装载性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
王易所提议和所做的这两项,为这次出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然还有更多的创新,将会在战时得到体现。
除了前锋军及张亮、苏定方所领的水师外,其他部人马在往洛阳的途中,都伴随皇帝的御驾行进,时而骑马,时而乘车,李世民也是如此,许多时候都是骑着马行进,乏了才乘坐马车。这皇帝经常心血来潮,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间想到事儿,也会随时传召将领们到他的马车上商议,从长安到洛阳不到十天的内,王易至少都被李世民传唤了十几次。
更不要说夜间歇息时候,李世民都是召集重要的将领们,讨论出征作战中要采取的攻击手段,如何策应,要注意事儿,这也让王易感叹,这皇帝还真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主帅,许多方面,还差上很多,只不过王易唯一感到得意的是,那就是这个穿越人,比包括皇帝李世民在内在这些大唐重量级人物,比了一份对历史的先知知觉,至少在征战高丽的战事中肯定如此。
大军抵达洛阳后,暂时休整,并分道行进,一部人马乘舟通过运河行动,粮草物资都装船走,另一部人马前行,一,黄河南北两侧,都可见出征大军的行进。
大军从洛阳出发,途经郑州、滑州、冀州、魏州、幽州、平州,在第二年二月底抵达营州。
这一路行来还是比较辛苦的,特别是入冬降雪以后,每天行进的距离都很少,这样所费也是挺长,从长安出发后,近四个月,才抵达营州。
大军在营州休整了十天,李世民再次召集所有将领,布署战事的安排。
在这次军事会议后,各路兵马再次分开,往几个方向行进,准备对各自的目标地发动攻击。
辽东,营州都督府治下柳城,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部大帐内,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绩、副大总管李道宗正与手下的高级将领们商议军情。
他们这部人马已经行至御驾前面近两百里,计划接下来几天内对前面的诸城发动攻击,对高丽的战争即将打响,李世绩令全部的高级将领到大帐中议事,进行最后的布署。
看到所召的高级将领都已经到齐,李世勣也马上宣布军事会议开始。
李世勣走到挂在帐上的大地图前,看着帐内诸将道诸位我大军兵进营州地,已经多天了,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