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生的关怀和弘法利生,佛陀哪里有丝毫的厌世离世?什么时候教过弟子厌世离世?所以要明白佛法不是遁世厌世,而是厌离烦恼、贪欲执着。
一般思想界与六师外道
“﹝一般思想界与六师外道 ∫弧⒋铀枷胙档姆掷喽浴 ∮《鹊笔钡难担莘鸾坛げ俊歌笸沟姆峙校加辛旨狻4肆月只刈榷ǖ氖率刀⒙邸U饫锼档摹肝摇怪浮噶榛辍怪猓弧甘澜纭故怯胛颐怯泄氐木瘛⑽镏实囊磺谢肪场!?br /> 六师外道与其它所有教义的共同论点,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在轮回转生,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观念上。佛法并不否认六道,但在内容上存在着显著而根本的差别――无我!重点要把握这个。
奥义书所说的“我”指灵魂之意,谈到“我”与世界的关系,所谓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质与一切环境(五蕴是精神物质,山河大地是环境)。“我”这个灵魂与我们的身心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有什么关系?所有外道的六十二见都在讨论轮回中的那个“我”(不变的灵魂)与五蕴的身心以及所处的山河大地环境有什么关系?
“《一》关于过去(生前)的见解,有十八种,分成五类:
1、常住论:主张「我」和「世界」是常住的。
2、一分常住、一分无常论:主张某种灵魂及其世界(如梵天),是常住的,而其它是无常的。这是部份的永远论。此类中,有一种认为:眼耳鼻舌身的「我」是「无常」的,而心意识的「我」是常住的。此处的「我」意思比灵魂更广。
3、无因论:认为「我」和「世界」的发生,并无任何原因
4、边无边论:站在空间的立场,把世界看做有限(有边)或无限(无边)的,叫做边无边论。
5、诡辩论:对于「善」、「不善」或「他界」的有无,不作明确的答复,用晦昧、模糊的言语,向人辩解。”
常住论主张我们身心里面的那个“我”与外在的世界是常住的。
一分常住、一分无常论主张灵魂与梵天的天界不变,所以是常;但是我们的身心以及其它万物会变,那是无常。
无因论认为一切的发生都是没有原因的。
边无边论是从空间来看世间,就像现在从外层空间看出去,宇宙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一样。有的说宇宙有边,有的说无边。
诡辩论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不管你提什么问题,他不会给你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用这种模糊的状态来回答,这叫诡辩论。上述五种思想是对过去(生前)而产生的见解。
“《二》关于未来(死后)的见解,有四十四种,分成五类:
1、有想论:认为死后还有「意识」的存在。(此中,对于我有否形态?有限或无限?一意识或多意识?感苦或感乐?等等,再分为十六种)
2、无想论:主张死后无意识的存在。(此中,对于有否形态?有限或无限?等问题,再分为八种)。
3、非有想非无想论:主张死后的「我」,非有意识,也非无意识。
4、断灭论:认为我于死后完全消灭。( 对于消灭的迟速,消灭的世界,分七种)。
5、现在涅槃论:主张在现实经验的世界,就能达到涅槃。(有五种,其一认为:满足五欲乐时,即达到现生最上的涅槃。又一种主张:必须积聚种种宗教体验,才能达到现生涅槃)。”
要注意的是这个地方!一般比较关心的是人死后有还是无?这里主要在讲人死后还有没有意识的作用?如果有,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一种还是多种意识?这种意识的作用是感到快乐,还是痛苦的?第一个叫有想,第二个叫无想。
主张死后的“我”非有意识也非无意识,这是禅定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就是非有想非无想论。
断灭论,则认为死了什么都没有。
现在涅槃论其中的一种认为在人间享福享乐,不管是财色名食睡,还是贪瞋痴,只要满足快乐就好,这样就能得到涅槃;另外一种主张须积聚种种宗教体验才能达到现生涅槃,那就要靠苦行修禅定,要有特殊神秘经验,才能在这一生证入现生涅槃。现在涅槃论这五种是关于未来的,外道的六十二见中都不离开生命死后轮回和业力的问题,关于过去未来种种问题。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佛法与外道不同处。
“二、从「各人」的学说来看
当时主要的思想家,有佛陀参访的阿罗逻仙(Alara Kalama)郁陀迦仙(Uddaka ramaputta),及其它六师的存在。阿罗逻仙,宣说「无所有处」,是没有任何东西,「无」的境界。郁陀迦仙,宣说「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意识,非无意识」的境界。可是,佛陀质问:「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有我?抑无我?」竟使郁陀迦仙,哑然无语。此二师的「有」、「无」,是死后灵魂有无意识性的意思,换言之,是形而上学或实在论上的「有」、「无」。”
阿罗逻Alara仙是佛陀刚出家时参学的一位善知识,他修的是四空定中的无想定,而Uddaka仙是另一位老师,修的是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在当时的印度思想界,他们是代表较超越较高层次的,佛陀跟着他们学也很快体会到这两个境界,但佛陀认为这还不能真正究竟解脱。佛陀曾质问:你进入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时,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他们无法回答。所以佛陀认为只有禅定是无法达到真正解脱的,因为禅定的定力是有时间性的,既然有入定就有出定,如果入定时有定,出定时没有定,与原来一样,那这样的定要它干什么?并不究竟!如果入定时有定,出定时也有定,那这个定就是常定即无出入可言。所以佛法虽注重禅定,但禅定并不代表一切,禅定是使我们散乱心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安定,在心不烦恼散乱的定境中来观照时,才有因缘悟到实相。散乱心是无法看到实相的,定力对于智能的开发的确是一个助缘,但是定并不等于慧,很多人不了解这点。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很多法门都很重视禅定,以为“制心一处,无所不办”。似乎只要心能定下来,那就什么事都能成就了,其实这种说法是要加以抉择的。佛法的解脱是在开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能――般若空慧。修智能有智能的方法和法门,并不是一个“定”字就能解决的,定只是修慧的增上缘,对于开发智能有帮助,但绝对不是定就能开智能。如果定就能开智能,所有的外道都有四禅八定,Uddaka和Alara能修到四空定里最高的境界,可是佛陀认为他们还是没有究竟解脱,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
很多人以为修行瑜伽禅定就必然能有神通、开发智能,不要误解哦!修禅定确实可以开发神通,但并不一定开发智能,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修慧有修慧的法门和理论,绝对不是一个定字就能解决的。佛陀亲近这两位善知识,最后认为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安心,于是离开了这两位老师,又进行了六年的苦行,如果禅定能让他解脱,他何必还要修苦行?可见禅定确实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定,连意念几乎都没有了,这样深的定力,哪里还能开发智能?反而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佛教的禅定,都主张到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前,太深的定连意念的动态几乎都没有,就无法抉择观察了,智能的开发是要以“拣择为性”的,意念都不活动了,哪里还能拣择?所以很难产生这样的功效。佛教一般注重到四禅,其实真正要开发智能也不一定要四禅,佛陀即使入四禅了,还是要出来的,然后就在那样宁静的心态中起慧观。所以真正能起慧观的也不一定要到四禅,以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样的定力,就可以引发慧观而开智能。未到地定到无想定前的禅定功夫,都可以作为开智能的助缘,禅定太深了,反而无法启发悟道。
六师的学说
“﹝六师的学说僖缦拢骸 。ㄒ唬“㈥榷嗟难担浩溲凳恰付厦鹇邸埂M蛳笥伤拇螅ǖ厮鸱纾┒桑拇蟠嬖谛榭罩小H怂篮螅硇墓橛凇肝蕖梗饰蘩瓷汕蟆A榛戛z我怯伤拇蠼岷系纳硖迳系淖匀换芏选8改傅拇嬖冢彩切纬晌嵘淼摹富嵋颉苟选R虼耍松哪康模┯邢硎芟衷诘目炖郑鹞抻涝兜睦挚汕蟆U饪伤凳且恢指芯趼邸⑽ㄎ锫邸⒖炖致邸?赡苁欠纯蛊怕廾哦芭车乃枷耄弧∮《热顺拼宋杆呈琅伞埂!?br /> 六师外道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六个人物。他们学说的纲要第一个就是快乐主义。认为人不过是由物质的四大(地水火风)形成的,坏掉后就归于空无,根本没有来生或未来,没有什么叫灵魂的实在性的“我”,只是身体的自然功能而已。父母生我们也不过是一个机会(因)而已,所以活在人间,求快乐享受五欲就好,其它不可能再有什么可超越或得到的了。他们以物质为因,以物质为一切(似乎接近唯物论),又重人生的感官享受,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以佛教的观念来看,这是断灭论,所以称顺世外道。
“(二) 末伽梨之学说:他以地、水、火、风、空、苦、乐、生、死、得、失和灵魂等,为宇宙的根本要素,其要素,是实在论的实体。万象由此要素结合而成,各种要素各自独立,而一切的存在,是无因的、自然而成(无因论、自然论)。人无任何自由意志的力量,惟有受「命运」「环境」和「天性」的支配。”
末伽梨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生、死、得、失和灵魂等条件要素都是实在的,由这些来组合万象,各种要素各各都有实在的自性。而一切的存在是无因的,自然而成的,因为有这些条件自然而成,就形成很多的现象(法)。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就是无因论和自然论。他认为我们心灵的意志力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形成的,惟有受命运环境和天性的支配。
“他认为宇宙有八百四十万的大势波,在这宇宙劫波间,一切生物,惟有轮回流转,受一定的规律支配,轮回期间,早已预定,故在此期间,一切人为的造作(修行),均无法增减苦乐 (宿命论) 。一直要等到宇宙期的轮回结束,才能苦尽解脱。”
他认为宇宙中有几个大劫,成住坏空都已经决定好了,人根本就没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自由意志是没有力量的,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顺着一切的宿命和因缘,这就是宿命论。他认为轮回也不是人的因缘条件来决定的,而是宇宙中早就决定好了,等到宇宙中的大轮回结束时,才能停止所有的痛苦烦恼。
“此派,是修苦行,严守节食或断食,但有一期间可饱食,苦行的目的不明,可能有升天的意思。末伽梨本身,有克己、怜悯、慎言、真实语等美德。此派,重修身、修口,而不重修心。称「邪命派」。”
印度记录外道的实际内容,由于时间长远了,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像末伽梨学说,如果他真的是宿命论自然论,为什么还要修苦行?苦行的目的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要求其实也很高,如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种种欲望,也怜悯别人,还要实语(不妄语)。我发现六师外道有一个最大的倾向,他们的沙门集团兴盛时,其实就是向婆罗门教示威的时候。过去他们都受婆罗门教的控制,婆罗门地位最高,第二才是国王或武士阶级。到了沙门集团时代,国王武士阶级抬头,他们认为婆罗门的控制是没有道理的,慢慢就由君权来控制,沙门集团的兴起其实也是对婆罗门的一种反抗。所以我认为这里有很多学说,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在反抗婆罗门教的思想而自然展现的倾向。他们很重视德行,也修苦行,甚至还有很严格的断食或节食,说明对身心和德行还是重视的。我们在批评其它宗教或理论时,有时不能只站在他不好的一面来批评他。如果他们一无是处,为什么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并且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跟他学?所以我的看法,沙门集团是反抗婆罗门教而产生的解脱超越的时代产物。
“(三) 婆浮陀之学说:宇宙人生有八大要素:地、水、火、风、苦、乐、灵魂及虚空。这些要素,为万象之根源,这些要素,不被「作」,也不被「生」,各各不相融。人是八大要素结合而成,但却认定有灵魂,是实体的存在。是主张无因论自然论,因此,人生并无「杀者」、「令杀者」的分别,故杀人也不是非道德的行为,只是离间八大要素的结合而已。此派以现实快乐为人生目的,是唯物论。这可能是邪命派之分派。”
他认为人是由这些八大要素组合的,所以杀人也只是用刀子插进去分开这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