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U饪赡苁切懊芍峙伞!?br />   他认为人是由这些八大要素组合的,所以杀人也只是用刀子插进去分开这些要素而已,这里没有一个作者,也没有被作者。但他又认为本来有一个实体的灵魂存在,以身体的物质来讲,不过是很多条件组合在一起,没有一个作者,也没有一个被作者,所以就没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佛陀时代有一个央掘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还要杀佛陀凑满一百个。如果照现在的法律来看,那不可思议,杀了一二个人已经不得了,杀了九十九个人,竟然还让他消遥法外!后来佛陀度他出家,最后他还证了阿罗汉。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怀疑:我们不是讲业报轮回吗?难道他不需要受报吗?为什么他杀了人还能成阿罗汉?其实佛法不会随便乱讲,这是有道理的,后面讲缘起时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的理论。
  “(四) 不兰迦叶之学说:主张「行为」的「无作用论」。行恶,恶也不生;行善,善也不加于身上。无善恶报,他否定道德与宗教。这更不足取,也许是强调「道德的否认」,反叛婆罗门思想,而成为六师之一吧。他的学说,属于唯物论,也是邪命派之一。邪命派到后来,则无发展的余地。”
  不兰迦叶也认为善恶都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作善作恶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人间重视的是道德,他不认为道德重要,我们以宗教为依归,他也不认为需要宗教。从这里看来,他们是在彻底反对婆罗门教的不合理束缚,强调的是解脱,而不再受那种错误思想的束缚。但这种邪命派对于人心人性来说,毕竟没有帮助,所以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学这个法,后来慢慢不再发展了。
  “(五) 散若夷之学说:散若夷,是尚未皈依佛教以前的舍利佛和目揵连的师父。他是属于「诡辩论」或称「无知论」。对于任何问题,他总是以「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或以不为「是」,也不为「不是」,也不为「非不是」等模糊不清的言语来答复。为何不作明确的回答?据他说:明确的答复,对解脱只有妨碍无益。从有限的个人智无法了彻普遍的真理,故要丢掉这种「知」,从实践才能解脱。”
  舍利弗与目揵连是佛陀最大的左右手,在没有亲近佛陀以前是散若夷的弟子,舍利佛一听马胜比丘讲一个缘起的偈子就见了法,然后两个人马上就去归依佛陀。在佛法中其实某些宗派也有散若夷的理论倾向,认为语言文字是葛藤,我们用修行实证的方式直接契入本性,知识太多反而变成所知障,在知识里面转不出来。也就是说众生凡夫的知识并不是佛法的般若或了解实相的智能,只是世俗的知识,反而拖累我们,让我们执着而起贪瞋痴烦恼。所以也有人认为不要用知识,不要用分别心。散若夷和佛教还是不同的,一切就用这种诡辩的方式,避重就轻,从来不给你正确的正向回答,由你自己去想。而佛教却有着根本究竟的理论基础,虽然佛陀也有十四无记,但他的不回答有其内容与主题,不是所有都不回答。
  “他主张「中止判断」,在认识论上,采取绝对的消极主义。从舍「知」而进步到「行」这点上,对当时很有意义。”
  当时很多宗教师重于谈论玄妙高超的理论,尤其是婆罗门教所教导的方式和理论,要祭祀礼拜赞歌等仪式,其实是没有用的。散若夷反对用这一种知识方式来教导,对当时社会环境和思想界的弊病是有积极的针对意义的。
  “但是他的怀疑,消极主义,无法教导其弟子,是他的缺点。补充这缺点而站起来的,是耆那教的教义。”
  但他的怀疑和消极却无法让他的弟子达到究竟的安心解脱。所以舍利弗和目揵连跟了他很久,而且各自还指导着二百五十位弟子,最后还是带五百个人归依了佛陀。补充怀疑和消极这个缺点而站起来的是耆那教的教义。在印度后期发展较好的就是耆那教即尼干子之学说。
  “(六) 尼干子之学说:尼干子是耆那教的祖师。他的学说根据,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同佛法的教义相似最多的就是耆那教的尼干子思想,甚至有些人认为佛法不过是把过去印度外道或传统的印度宗教吸收过来而已,这也难怪,看尼干子的学说就会发现佛法很多的名词和德目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倾向。
  “吾人应从种种立场,多方面来视察事务,不能由「一义」的态度,认识万象。他反对以宇宙为「唯一有」的哲学,”
  这里就把耆那教的重要法义点出来了,观察一切事物不能从一个方向或一个道理来认识,宇宙也不是单独唯一有的哲学。
  “他认为「世界和灵魂」是相对的常住、无常和无数。耆那的相对主义,一方面反对奥义书的唯一有,一方面防御散若夷的绝对消极主义。他的宇宙观,是二谛﹝灵魂、非灵魂氖翟诼郏蛳蟮男纬墒且恢帧富鬯怠埂!?br />   六师外道共同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唯物论不认为有灵魂),所以他们的问题一定是世界和灵魂以及“一”或“异”的问题。他认为世界和灵魂是相对的,常住灵魂也是实在的,无法用数量去衡量。耆那教的相对主义,一方面反对奥义书的唯一有(大梵天),另一方面防御散若夷的绝对消极主义。他的宇宙观是二谛(灵魂以及非灵魂)的实在论,其中世界就是非灵魂的。而万象的形成是一种积聚说,譬如由元素来形成物质,很多的物质也可以形成一个大的物体,乃至于累积起来形成世界。由地水火风形成色,加上精神的部分,合起来就是人(佛法叫五蕴)。
  “他说灵魂,有相应于物体之量的伸缩性和「上升性」,且是「实体」的存在,而物质有「下降性」,以阻碍灵魂的「上升性」。”
  心灵是比较轻的灵魂,受着身体(物质)的束缚,因此无法展现上升的功能。所以,尼干子修苦行的原因是认为肉体束缚了里面的灵魂,当肉体能量削弱时,束缚灵魂的力量就减少,灵魂才能超越。这一点与一般说多吃苦将来就有快乐福报的观念不一样。他认为物质是束缚灵魂的东西,所以将物质能量消耗到几乎没有时,心灵才能超越出来。
  “他的「有情观」,是轮回和业的关系论。有情的灵魂和物质的结合,受物质之束缚,而晦昧其本性,如将灵魂从物质离开,清净的本性则显(上升),故要修行;以达此分离之目的。”
  尼干子认为有业力和灵魂的轮回,认为物质是束缚灵魂的东西,想办法让物质的能量减少,灵魂才能超越出去,它本来是清净的,因受物质的束缚,才无法显出清净的本性。所以用修行来使灵魂与肉体分开,用禅定或苦行将灵魂超越身体。中国有一些观念与他们所说的也很相象:认为我们有一个灵魂可以出窍,而不受物质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到外面来来去去,但是回到身体又是一大堆的痛苦烦恼。
  “解脱的方法,应修「苦行」,及种种德目。耆那教在道德上,有伟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生存至今的理由。”
  耆那教自开始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一直在发展和壮大,最主要的是修苦行(裸形外道)。印度的影片还能看到耆那教的修行人,他们不穿衣服,都是裸体,就是尼干子这一派。他们的戒律非常严格,不管是吃东西还是走路,都很辛苦,一面走路一面扫地,也不能随便吃东西,吃一餐都很不容易,他们怕杀生,一切都有微生物,不能去伤害,连呼吸都要戴口罩。如果照耆那教的戒律精神,我们的生活几乎寸步难行,吃东西、喝水、走路都要很小心,这样真是大苦行。他们的头发也不用剃剪,而是拔的。我在影片上看到有位女众要出家,他们用煮东西剩下来的灰抹在头皮上,然后就“啪啪啪”地拔,不会流血而且拔得很干净。我们主要认识六师外道的思想,再回过头来抉择佛法与他的不同处。先抉择出佛陀时代的时空背景,婆罗门教与六师外道及其它大师级的思想,才能把握住佛陀悟到的到底是什么,他在破除什么迷信邪见。如果不了解这些,现在已经时隔二千多年了,佛法混入了很多外道的思想,那就无法抉择了。清楚了六师外道与婆罗门的思想,就能把握住佛法与外道不同的根本特质,以后只要听到任何一个宗教或佛教任何宗派的理论和修行方法,就知道他站在什么位置上,它的思想与真正的佛法哪里不同,这样就有了抉择的能力。讲六师外道,并不是要学六师外道,是要了解佛法与他不同在何处。一些理论说修行第一要先信才能成就,如果碰到外道思想,我们也盲目的信,陷进去后还爬得出来吗?如果照邪见的不正确的理论去修行,我们能解脱吗?所以讲六师外道,就是要大家抉择佛法与他们的不同处。

  耆那哲学
  “〔耆那哲学〕的摘要:
  (1) 宇宙观:由五种根本事而构成「世界」及「非世界」。  五根本事是实体的﹝存在的集合?br />   1、空间包括世界 非世界。
  2、活动是运动的条件。
  3、静止是停止的条件。
  4、灵魂是精神的作用。
  5、材料在物质上形成无限多之实体,帮助灵魂得听、视、味、触、意、语、身体、呼吸等之物理作用。”
  从这五个根本条件来看,就知道他们所说的空间活动(来去动静)都要有条件,即便停止也还需某种条件。精神上也有一个灵魂材料(物质元素),这五种条件形成世界及非世界。
  “(2) 有情观:五根本事中,最重要的是「灵魂」。在、地、水、火、风、植物、动物中,都有灵魂。当人靠近地时,地会有被打踏的痛苦。因此,教人不要饮「生水」,应以「慈爱」之心对待动、植物乃至地水火风。”
  他们说地水火风都有灵魂,何况是动物?所以在戒杀的过程中连植物都不敢伤害,吃东西喝水都非常谨慎小心,连呼吸都怕伤害到微生物,走路也很小心,怕大地产生痛苦。因此教人不要饮生水,应以慈爱之心对待动植物,乃至地水火风。由此可见,他们是很有爱心的,道德规范非常好。
  “这不只是因为一切事物皆具生命之缘故,而且还有轮回的思想。即:吾人的灵魂或我们的祖先,也曾做过动、植物及地水火风等,故不能杀害一切生物。容许杀害一切有情的沙门或婆罗门,将会轮回于四迷世界(地狱、畜牲、人间、天界),无有终止。”
  动植物(包括地水火风)都在轮回,因为都有灵魂,过去的祖先现在也许身为动植物,一定也很苦,所以也要慈悲怜悯他们。他们对于出家的沙门或婆罗门还是很尊重的,认为如果伤害到这种对象,将会永远轮回而不能解脱,可见他们对杀业很重视,就象佛教所说的杀害阿罗汉的人很难出三恶道。
  “使灵魂停留于迷界,不能解脱的因素,是「业」。业有八种:智障碍、见障碍、感受、惑乱、寿量、个性、阶级、妨害。业是过去行为结果的显现,同时,是规定将来生存的东西。故苦、乐是自己造的。”
  轮回而不能解脱的原因是业(八种障碍)――知见、感受、惑乱、寿量、个性、阶级、妨害,他们提倡的还是业。奥义书谈到业力,尼干子也主张有业力。认为过去行业造作的结果在现在显现出来,同时也规定了将来生存好坏苦乐,这里也有点宿命论。
  “那末,身口意的活动,是依什么而生?由于「灵魂点」的振动而生。身口意的活动把「业」的材料注入灵魂的作用,叫「漏」。一旦漏入的材料,粘着于灵魂时,就会发生污浊的作用,而生贪、瞋、慢、伪。”
  身口意在造业时,把业的材料注到我们的灵魂里去,这个叫漏。他们对漏的解释是,业力粘到我们的灵魂上面,灵魂就被污染了,生出来的就是贪瞋痴慢。佛法也讲到“有漏无漏”(漏字是共通的),但解释却全然不同:我们内在的六根,触到外面的六尘产生了感受,喜欢的就产生执着贪爱,不喜欢的就起瞋恨。影响到未来身心作用的也叫业,但绝对不是说漏进去粘在灵魂上产生污浊,他们所讲的业的内涵与佛法完全不一样。
  “耆那以「业」为物质,故舍离业,灵魂则无重量,而能上升空间之最高处。当离开了身体的灵魂,要进入其它身体的途中,有一种活动体,叫做「业身」。”
  业是物质有重量,灵魂不能上升是因为被业染着了,故舍离业,灵魂则无重量而能浮到空中最高的地方(大梵天)。当灵魂离开这个身体要进入其它身体去轮回时,有一个活动体(即业身)从这里到那里。佛教有一些宗派认为,不管你转生到哪里,总有一个东西从这里到那里,所以就有中阴身的思想。“中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