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到那里。佛教有一些宗派认为,不管你转生到哪里,总有一个东西从这里到那里,所以就有中阴身的思想。“中阴身”其实很像这里所说的“业身”,但佛法中很多宗派理论互相不太一样,一种认为有中阴身,另外一些宗派认为根本没有中阴身,所以不一定有中阴身,这点大家要知道。
“业身到达应造新身体的场所时,就开始受入材料,而从事构成新身体的工作。如猿猴由这一树枝跳至另一树枝一样。如有业的粘着,则轮回转生,沉沦于迷界。故脱离「业」的束缚,是耆那教的目的,把灵魂置于永远的安静位。”
业身到达新场所时,就开始受入材料(父精母血)。有业力就是沉沦,就是迷,故脱离业的束缚是耆那教的目的,去除了业,灵魂就没有束缚粘着了,那是永远宁静清净的地方。
“(3) 伦理观:耆那的解脱,一方面须由「苦行」以灭过去业;另一面须防止新业的流入,以策灵魂的净化,这是耆那的实践方法。重要的实践项目,有不杀、不妄语、不与取、不淫和无所得。及夜间不取食(因恐昆虫飞来会丧命) 。在家人,应守十二义务,其中五小誓是:戒慎粗野的杀生、虚伪、不与取、以自己的妻女而满足、对物欲有限制”。
耆那教为什么要苦行?他们以为苦行可以消灭过去的业,另一方面不再造新业,这样灵魂慢慢就会净化。他们不杀、不妄语、不与取、不淫、无所得的德目与我们佛教的五戒很像,其中的“以自己的妻女为满足”即不邪淫。耆那教对在家和出家者的戒律都一样严格。
“「苦行」有防止业漏入的效果,同时对灭业也有效果。苦行有二:
1、外的苦行:断食、节制、行乞、放弃美食、一定的坐法、静孤独。
2、内的苦行:如忏悔、方正、奉仕、勉助、冥想、利身存在的脱离……等。”
他们要吃一餐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要放弃美食,吃的都很粗糙。去过印度或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尼干子就是裸形外道,在印度这种修行方式蛮多,对于吃用、呼吸、行走、喝水都非常小心,身体也不穿衣服,他们的苦行很彻底,内外都有节制。因为他们的观念就是防止业的漏入,这样的苦行可以一边消旧业,一边不造新业,使灵魂的业清净了,就可以上升解脱,他们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修苦行的。
“耆那教「不杀生」的实践,例如:恐由呼吸害空中小虫,故用口罩,禁止漱口、洗手等。耆那教徒要获得一日的食物,很不容易。其它难行的苦行,还有裸行、一足立、长时举双手注目太阳,拔毛忏悔……等。他们认为:苦行(尤其是断食)是达到解脱的最上道。断食,不只是「不杀生」,且能减少情欲,防止「业」的漏入及帮助精神的专注。”
不漱口、不洗手在现代人看来是不重卫生的严肃问题,但在印度这是很普遍的。至于断食的另外一个意义,他们认为营养多了精神会散乱,情欲会高涨。所以认为苦行可以断很多欲望,防止业的漏入并帮助精神专注。
“被肉体束缚的灵魂,是不自由的囚人,故应离开肉身,才能获得真实的自在安乐。由饿至于死亦无妨。”
照这种观念,肉体没有死掉就不可能解脱了,因为肉体是束缚心灵(灵魂)的东西,只有肉体坏了才有超越的机会么。但如果业不清净,还会粘在灵魂上,依然轮回迷道而不能解脱。所以解脱的要素有二:首先要消灭旧业,而且不能产生新业;其次,即便灵魂清净了,还是在肉体里面被束缚,只有当身体坏了(死后)才能超越,活着是不可能解脱的。然而佛法却说活着就能解脱,不是死后的事。
三大主义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鹊笔钡乃枷虢纾晒槟晌笏枷耄矗盒薅ㄖ饕濉⒖嘈兄饕濉⒖炖种饕濉?br /> 一、修定主义:根据「转变说」(形而上学的理论),认为「我」(灵魂)与根本物质的结合,而形成身体。而由于禅定(瑜伽)能静心,心静即能离开污秽的肉体。这同时是,二元论之思想。修定主义,以限制精神的活动,而禁制物欲为目的。”
外道是以禅定为目的而得到解脱,将心灵安住在禅定中即限制精神的活动。我们心灵的意识时刻与外境接触而起心动念,产生执着爱染 造业。把心灵安住在禅定中时,意识就会静下来,三禅时对外的分别几乎没有了,四禅时连脉都停止了,把意识降伏下来不随外面的境界转,就会定下来不再造业,不会产生种种贪瞋痴痛苦烦恼。所以修定主义的目的就是抑制精神(意识)的活动,产生禁制物欲的作用。
“故应修禅定,使精神超越物质,以进入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为宗旨。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无法永久,我们还是要回到「平常境」来,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我们还是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要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心静。”
修过禅定的人就有体会,烦乱的意识专注于一缘,心就慢慢安静下来,越来越微细而进入定的状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进入四空定。修到二禅时,身体会起极大的快感(喜乐),很多人会产生染着,因为太快乐了。人间对五欲(包括性欲)一般都很染着,但体会到二禅喜乐的人,人间的欲望就感觉微不足道了,不喜欢了。修禅定的人之所以会离欲,是因为禅定中的身心感受更快乐。要离开人间欲望的,就去修修禅定,这话有道理。人间欲望的满足就像吃瓜子皮,禅定的喜乐就像吃瓜子肉。吃到瓜子肉的人还会想吃瓜子皮吗?有二禅境界体验的人,就不喜欢人间的欲望而能离欲了,所以修禅定能离欲与这有关。一个慧解脱的人,加上禅定就成俱解脱,很快就离开贪瞋和欲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见法了,但还有贪瞋的余习在,劝你修一点禅定就容易厌离贪瞋,这也是一种替代的方式:因为有更快乐的,自然会离开粗糙的欲望。但到三禅时,这种喜乐感也要放下,否则还是一种执着而不能解脱,那叫“味定”――定里的滋味。所以到二禅时还要舍,才能进入三禅,叫离生喜乐,这些都是身心的特别状态。
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临终时身体有病的多,一般人会受不了,因为很苦很苦。但有的阿罗汉禅定功夫很好,那时就进入禅定,所以就减轻了苦,不会感到很苦。还有禅定功夫甚深的人入灭前能来去自如,知道时间到了,他一入四禅就走了,身体的痛苦烦恼都不会影响禅定的。
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这就是不究竟处:禅定不是永远的,因为有进必有出,出定后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会相续,感觉很轻安舒服,但这段时间过去了,他又恢复原来的样子,烦恼痛苦还会来,所以这个定不是究竟的,无法永久。
修定主义认为我们还要回到平常境来的,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还是要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静心。
“在生前入定,有者认为可见天、神,竟以此为「涅槃」,这是莫大的错误。”
在禅定的静心里会有很多境相,因为有神通天眼可以看到他方世界的天人、鬼神或地狱,有的在活着时就能入定看到天神,以为这就是涅槃解脱,这是错误的。
“在印度,由于修定而生起心静的种种阶段,而设立与其所相应的种种阶段的世界。佛教中所传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
四禅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几天,加上四空定,就认为天界总共有二十八天。其实这是根据禅定心灵的阶段而判断的。修到初禅的人如果没有解脱,死时即往生初禅天。四禅八定的境界分为三天(三个等级即三界):人间叫欲界天;往生天上还看到色身的影像,叫色界天(四禅都还在欲界和色界内);纯精神的境界,没有肉体,看不到形象,叫无色界(四空定以上就是无色界)。三界的分别,其实是印度由于禅定的不同层次而产生的一种世界观,佛教中所传的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是印度本来就有的一种,佛法也只是拿来应用而已。
佛教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即使是四空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界,也还在三界内。定力是有时间性的,最高的定可以定八万大劫,但八万大劫后,还是要消失定力的,天界的福报享尽了,出定后还是要堕下来。没有超越三界轮回的束缚,没有究竟解脱,那还是要轮回的。所以光有禅定的境界是没有解脱的,只是随着他禅定的境界而往生天界的某一天而已。
印度到现在还是这样,所有的修行人都注重禅定,不少人也有神通。但佛法所说的解脱与禅定没有必然的关系,阿罗逻和郁陀迦两位大师修到最高的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境界,佛陀悟道后想回去度这两位师父,可是他们在七天前往生到无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并没有究竟解脱。要注意,如果我们执着禅定而不知真正慧解脱的内容,那是与外道一样的观念。
“二、苦行主义:认为宇宙的唯一实在,是纯净的精神,而物体界是束缚精神,覆盖本性的。肉体、物质是痛苦罪恶的原因,故灭除肉体的苦,是修行的目标。换言之,应修苦行,减少肉体的力量,虐待肉体,才能显发精神的力量,以及放宽肉体对精神的束缚力。而苦行最终的理想,是要等死后(没有身体之后),才能够达到。这也是「物心二元论」。”
苦行者之所以要修苦行,是认为肉体是束缚精神的,折磨虐待这个肉体,让它的能量消失,就不会束缚心灵,所以苦行的最终理想是要等死后没有肉体后才能达到,这也是物心二元论。
第一种是修定,第二是苦行,佛陀也修了六年苦行,最后为什么都会放弃?
“佛陀放弃「苦行」的原因:
1、否认以肉体为苦源的见解。
2、否认「苦」是客观之存在。
3、发现苦行的弊害。
4、发现苦行不能成正果的缘故。”
外道认为肉体束缚心灵,所以是痛苦的根源,但佛陀发现肉体绝对不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外道认为痛苦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佛陀则认为苦是由于因缘条件组合才有的,有产生苦的条件,苦就会生起,产生苦的条件消失,苦也会消失,所以苦不是永远的存在,不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佛陀还发现苦行的弊害,把身心折磨得不像人形、没有力气,哪里还有体力和智能来看清诸法实相?折磨的后果只能使痛苦烦恼更盛而已,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清净自在呢?苦行也不会成正果,如果苦就能解脱,那牛羊早该解脱成正果了!那些畜牲都很苦,每天受鞭挞,做得要死要活,三餐都吃不好,最终还要被宰割吃掉,这样的苦行够不够苦?其实我们不够苦吗?那我们应该早就解脱了!
“三、快乐主义:即「顺世外道」;是一种「唯物论」。「感觉论」的学派。他对现实的生存,毫无反省,尽量享受五欲乐为宗旨。他们认为获得物质、肉体才是快乐,失去物质肉体才是苦。人生的目的,在于快乐的获得,而乐的对象是物质和肉体。对于眼前唯物的快乐主义,佛陀认为这是愚见,根本不值谈论。从佛陀不满宫中娱乐生活,即可明了。”
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恰恰是两个极端相反的观念,认为有肉体和物质的充实就可以得到快乐。如果物质和肉体获得欲望就可以快乐幸福,身为王子的佛陀,物质条件名利欲望都是现成的,为何还要放弃他宫中的生活呢?佛陀认为这个根本不值得谈论。
佛陀的思想
“〔佛陀的思想〕: 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精神的主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条件形成的现象,并非实在的东西。”
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享乐。
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痛苦烦恼的原因。他认为痛苦的产生是我们心灵意识对一切物质(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别贪爱执取所致,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了精神上主观的错误分别,才产生了执着爱染贪取占有。当不能达到这个欲望时就产生痛苦,所以这一种痛苦反倒是由于我们精神的主观而引起,并不是在客观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