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桓觥拔摇保硇谋涑伞拔业摹保次沂褂玫墓ぞ摺O衷谄毡榈墓勰睿赫飧錾硇氖羌俚模皇恰拔摇庇玫墓ぞ撸穹可嵋谎〗春螅囊惶旎盗司妥吡耍搅硗庖桓鲂路孔尤プ。换褂械谋扔魉懒司拖笸严戮梢路匦峦渡拖蠡患乱路锩娴哪歉觥拔摇笔遣槐涞模皇峭獗淼纳硇南蠡灰路谎焕椿蝗ァU庑┦鞘裁垂勰睿孔⒁馓褪前焉硖宓蔽宜恰拔业摹保拔摇笔浅秸飧錾硇囊酝獾囊桓鍪翟诘谋咎澹飧錾硇氖恰拔宜庇玫墓ぞ摺2还苁恰拔摇被故恰拔宜保际粲谖壹⒁馓∪绻恢烂挥杏篮悴槐涞闹髟仔缘ヒ恍裕涣私庹飧鼋形尬遥欢ɑ崧淙胛液臀宜2皇前焉硇牡弊魑遥衔硇睦锩婢褪俏遥褪前焉硇牡弊魑沂褂玫墓ぞ撸肷硇囊酝饣褂幸桓鑫摇F涫嫡飧觥拔摇笔腔孟氲牟铮彩峭獾滥庀氲牟铩C悦5闹谏谏硇哪诓空也坏揭桓鲇篮悴槐涞奈遥荒馨残模谑蔷屯渡涞酵饷妫庀胪饷嬗幸桓龃笪摇⒅髟住⑸系邸⑸裎摇⒈咎澹饩褪巧硇哪诶锏奈抑赐渡涞酵饷妫捅涑缮系哿恕;浇掏剿瞪系鄞丛烊死啵涫凳侨死啻丛炝松系邸H死嗟奈抑次壹味鲜翟诒咎宓耐川D―上帝。
从不知寂灭说,即是有见和无见。什么叫寂灭?寂灭性是一切法的本来,叫作法性。凡是“有”的必归于“灭”,生的必归于死,这个“从无到有,有而还灭”的现象不是有一个主宰在控制,而是法的必然性就是如此的。注意听!这里很重要:寂灭的“灭”与从有生到坏的“灭”在意义上有何不同?“生灭”的灭与“法性本自寂灭”的灭哪里不同?要明白:不是“有”的消灭叫寂灭,而是本来就是寂灭,只是恢复本来而已。这个要用心探讨!我们能不能在生灭的现象中去体会到本来寂灭的法性?这里很重要!能不能解脱都在这里,能不能悟道都在这里!我点出重点,大家要明白!众生看到的现象都是实在的生生灭灭,但是圣弟子们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寂灭法性,从哪里去看?就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体证到不生不灭的寂灭法性,这一点很重要。明白了这个,就不会在生灭的现象外求一个不生不灭,而就在生灭的万法中去体证本自不生不灭的寂灭法性。注意听!很重要!
“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
般若经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能开发般若空慧。“诸法无所有”,是说一切法不是真实的――非实,它只是如幻的缘起而已。“无所有,如是有”,是说就在无所有(即法性空寂)中如是“有”(缘起)。“如是无所有”,是说一切法在空寂的法性中因缘起而产生现象,由于缘起故,现象界必然要回归原来的寂灭法性―――即无所有。本来的“诸法无所有”,因缘起而“如是有”,回归法性空寂的“如是无所有”。但是愚痴的凡夫不了解这个内容和真相,每每把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一切认为是实在的,所以才叫无明。而圣弟子与明相应,了解寂灭法性,明白缘起产生的万法最后必归于灭,这就是体证实相的般若智能。
“一切法本无自性,是从缘而现为如此的。这样的从缘而有,其实是无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达,就是无明。”
这段话就是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一切法本来无自性,本来空寂,就是“诸法无所有”;是从因缘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就是“如是有”;从因缘条件而组合成的万法,本来就空无自性,而且必归于灭,即“如是无所有”。众生不能了达万法的真相,所以叫无明众生,尤其不知缘起的生死流转的真相是最主要的无明。
“众生在见闻觉知中,直觉的感到一一法是确实如此,是实有的,不知是缘有的,更不知性空。这种直觉的实在感,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无明。”
这里写得实在够清楚了。我们不了解真相,透过身心的见闻觉知功能,把看到、听到、感觉、认识的一切,总是直觉的以为是实在的,不知道是缘起假合的幻有而已,更不知道一切法寂灭法性的性空。这是无明众生无知中的一种直觉的实在感,这种“实在感”就是众生生死的根源。注意听,这里很重要!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国与国、人与人、企业与企业、父子、朋友间都在争夺?因为实在感!总觉得实在的,不争就无法生存。如果知道万法的真相是缘起寂灭性空的幻相,还会造业争夺而致生死轮回吗?
我常比喻;佛陀出家前是王子,拥有人间的一切,照理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还要放弃人人为之羡慕的享受而去出家?为什么悟道后四十九年仍然过着日中一食托钵乞食的日子?如果这些人间的贪取占有能使人安稳解脱幸福,他还要放下本来就有的一切吗?众生的这些争斗占有带来的只是贪瞋痴烦恼以及意识的执取,“此蕴灭已,余蕴相续”,生死轮回的根本就在这个实在感。这种我执我见的占有执取,叫有取识,有取识就是生死轮回执取的力量,要注意。
导师这里一语就道破了:这种直觉的实在感就是众生生死的根源――无明。如果真的明白了这个法的根本,真想解脱自在,我们还会制造痛苦烦恼生死根源的条件吗?难道我们这些出家人都是笨蛋,不会享受人间的福报?我们放弃了人间的占有,所为何事?世俗很多人误解我们是事业失败、感情受挫、走投无路才出家的,真是这样吗?佛教是讲慈悲的,会摄受收容或启发帮助社会上那些苦恼受挫的人,让他们有出家解脱的因缘。但不能把佛家的慈悲误会成所有出家人都是无奈而出家的。佛陀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放下了王子拥有的享受,佛陀身边跟随出家的也有很多是王子皇亲国戚,绝对不是因为人间的失意而出家,他们都是以探讨真相究竟解脱为最终目的。
还有从大乘佛法来讲是为了慈悲关怀众生的慈悲心出发,不忍众生苦,自己受用了还要利益无限的众生。学习了缘起法,了解生死的根源,在家精进修行,先得法住智。逐渐身心体证超越,得到真正的安住受用轻安,就不再被人间的欲望束缚了,知道人间的欲望是微不足取的,解脱乐才是超越人间欲望的幸福快乐(对这种乐也会不贪取执着)。众生都以为自己在控制人间的一切,而不知道自己被人间的一切所束缚:有名的人被名束缚,有利的人被利束缚,有恩爱的人被恩爱束缚,还洋洋得意多圆满,而不知道就死在这里!所以在家人学到法,一样可以解脱超越的。解脱的那天来临时,你就不会执着原先占有的一切,明白这些都是如幻无常的。此刻你绝对不忍众生苦,因为你也在生死轮回中深知其苦迫性,不忍众生跟我一样。自己有所体会,希望众生也能体会受用。那时无我无私的悲心才能真正流露,才能关怀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解脱,他会弘扬正法作狮子吼。一个不再被万法束缚的人,就是真出家,出了烦恼贪瞋痴欲望束缚的家(不是家庭的小家)。其实出家后进入的大道场有的几千几百人,如果从“家”的观念来看,那是更大了。自己如果没有法的体证,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在这个大家庭里烦恼更多,这个家更不容易。所以在家就要得法受用,自然放下了对人间的占有和欲望,那就可以天下处处家,哪里都能安住了。说真的,证到阿罗汉不出家也难,不出这个“家”,也会离开这个世间去涅槃。这个重点大家明白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为出家人都是无奈的。
“二、依无明而起的「我见」
以人类来说,自我的认识,含有非常错误的见解。有情念念生灭,自少到老,却常是直觉自己是没有变化的。就是感觉到有变化,也似乎只是形式的,而非内在的。有情辗转相依,却常直觉自己是独存的,与自然社会无关。”
为什么会有我见?我们从少到老总是觉得这个“我”是实在的、不变的,即使感觉到有变化,也只是觉得外表的形式在变化,内在的那个“我”的感觉是不变的。有情与一切法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但我们个己的感觉都认为自己是超越于万法之外而单独存在的,与外面的自然社会没有关系。现在社会上已开始重视环保了,因为逐渐明白自然环境与众生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人们的各种事业也是相依相缘,没有一法超越缘起之外,这就是缘起的真相。但我们往往会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内在具有独立存在性。这种自觉单独存在的观念就是我见。佛法的缘起论说,一切法都是相依相缘的,没有独存性。破了我见的人知道缘起法性的奥妙,一切的人、事、自然万物间都是相依相缘的关系,污染了环境,大自然会反扑,受报的还是我们自己,深受其害啊!我们忽视了人与万法相依相缘的关系,现代科学化学的进步给大自然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连大气层(臭氧层)都破了个洞。了解缘起法,就不会认为有一个单独存在(自体的独存)。
“有情为和合相续的假我,却常直觉自己是实在的。由此,即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我见。这些都是因为无明而产生的妄见。”
什么叫“假我”?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而有了这个身心,因为缘起故,所以一直在变化,没有一刻不变。所谓“真我”是永恒不变之义,所以剎那生灭变化的东西如何是“我”?只能称为和合相续的“假我”。然而众生由于无明故,不了解缘起的真相,总认为是实在的“我”,由此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妄执我见。
“所以,解脱生死的真慧,必须在反观自身,从离我见,离我所见中去完成!”
这就讲到解脱的根本,什么叫“离我,离我所”?众生因无明、我见而贪取造作业障,要解脱生死,一定要破除无明开发真正的智能。而这个智能是在反观自身的身心活动中去观察了解,发觉原来身心的实相是无我无自性的,才能离开我执的束缚而真正解脱,所以叫离我、离我所(我的),这就是修行的完成。
导师讲法都讲到重点。现在的修行人不知道反观自身,每天在心外求佛,其实要使自己真正超越自我而解脱,一定要认识自己。众生一天到晚都在说“我我我”,为这个“我”造了很多的业,致使无尽的烦恼痛苦乃至生死轮回。到底什么是“我”?从来就没有认识过。那个“我”其实只是无明凡夫思惟模式的惯性而已,哪里有什么真正的我?我们每天的行住坐卧难道是谁在操纵主宰?有否发现这些身心功能的作用和造作痛苦烦恼的原因?很多修行人每天只是想办法达到外在的理想,从来没有理解过事实的真相。所以,修行的关键是要先了解自己,反观自身,在身心功能中发现真相,明白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我”,这样才能离我见和我所见,即离开贪爱争夺的动力和欲望。这就是修行真正的下手处,明白这个重点,才不会往外去求。
第二项 行(业)
“第二项 行 (业) 行:行为、造作迁流之意,指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
十二支缘起里面的“行”,指的是没有解脱的无明众生的造作,所以又叫业。佛法的重点内容是无明、贪爱及行(业),要明白什么叫业力,业力如何产生,为什么会影响到未来际的生死相续?
“以性质说,有:罪行、福行、不动行;以所依说,有:身行、语行、意行。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业),也名为「行」,因造作之义,同于「业」故在此,指能招感现在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语、意)。”
我们的意念一动就造成身体和言语的行为,所以,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指的是意念、身行、语言。之所以有身体的行为和语言,一定是先动了意念,意念不动不会产生行为,所以身口意都在造业。业有福业(行)、罪业(行)和不动业(行)。行善是善业,作恶是恶业,修定是不动业。
现在身心的造作会产生未来的影响力,这也叫行。这个影响力即未来的业(无表业),会影响到未来的身心行为和果报。很多人不了解这点,说看不到这个具有影响力的业。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的,比如今天做了一件善事帮助了别人,身心会很欢喜,身体也会觉得很轻安。反之,如果今天犯了罪,在心灵上就会留下作用,连作梦都会恐惧。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情绪会影响到晚上。如果常作同样的行为,久了会变成惯性,业力就更强大而固定。习性就是习以为常而产生的一种惯性作用。过去世的身语意三业能招感现在的果报,同样,现在的身语意三业也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所以都叫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