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赖纳碛镆馊的苷懈邢衷诘墓ǎ衷诘纳碛镆馊狄材苷懈形蠢吹墓ǎ远冀行校ㄒ担?br />   “业的定义:是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或称「生活的遗痕」。古说业有「表业」与「无表业」。「表业」,为善为恶的行为;「无表业」,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
  身心造作产生的作用能影响未来,这个力量叫业。业分表业和无表业。表业,就是现在已经表现的身口意的造作,构成了外在的行为;无表业,就是由行为的造作而产生的潜在功能动力,但还没有表现出来。现在一般讲的业力指无表业,也就是潜在内里暂时还没有产生果报现象的作用,但会影响未来而受报。
  “从业的发展过程说,由于触对现境,或想前念后,思心所即从审虑、决定而发动身语的行为;在这身语动作的当下,即引起业力。可见,业是经内心与身语的相互推移而渗合的。”
  导师的这段话把业力的造作讲得很清楚:我们的六根与六尘相触,或是内心的记忆而引起思惟,思前想后,思心所从审虑到决定,然后发动为身体和语言的行为。这个造业的过程,一般人都不了解。要产生行为前必定有其先决条件(动机),一般很少没有动机而胡涂行事的。有的是根尘相触而引发,有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产生,二者都经过思惟、审虑、决定,最后才产生行为。所以当我们在考虑、思惟、决定以及发动为身语意行为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业力。
  这里大乘与小乘的说法有一点差别。构成造业的条件是行为的表现,这是根本佛法的说法。比如说拿刀子杀死了一个人,杀业才能成立。但是大乘佛法后来发扬为不是只有行为,进一步谈到了动机。比如看到一个人就非常瞋恨,恨不得杀死他。当这样一念起来时,虽然还没有表现出行为,大乘佛法认为就已经构成造业了,认为这就是动机,就是杀业。所以大乘讲究的是身口意,身是行为,口是言语,意是动机(思惟模式),这个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之所以会有行为,一定是先有内心的动机,所以注意喔,修行就要注意到我们的动机(起心动念)。如果能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就能发觉,那么当下就能停止,就不会产生恶业了。如果产生了行为才叫造业,那就太慢了,已经发生了要停止也来不及了。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在观照,时时刻刻在注意,心念一动马上就发觉了而停止,那就不会变成行为,这是修行重要处。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不是只注意外在的表现,而是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微细处都很明析,当心念一动时马上就发觉,不再继续下去,更不会变成行为,所以真正用功处是在动机即起心动念处!业是经身语意行为的互相渗合而造成的,不是无条件原因动机的。
  “所以业不能看为个体性的物质或精神,也非附属于身心的某部份;而是不离有情色心,不即有情色心的潜能。总之,业依有情的和合相续而存在。”
  这几句话也很重要。众生对业力很容易执着,好象业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住在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在五蕴物质的色身,就是在心灵的部分。甚至有人认为,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是储存在脑部的某部分。我们都有一个观念,业力使我们生死轮回,它总是一个什么东西住在身心的什么地方,然后在我们死的时候,从这里跑到那里去轮回。这就是实有感的想法。其实这里就点出重点:不能把业力看为是个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也不附属于身心的某一部分。那业力到底是什么?导师说:业力不离有情的色心,但不即是有情的色心,它是一种潜能。“不离又不即”,这就难了解,就像我们讲的“非有非无”。不即不离,“即”=就是,“离”=离开,业不就是身心,但也不离开身心,它是因有情的身心活动而存在的功能。如果执着它是实有的,就会说它是物质或心灵的,住在身心的哪一部分,好象实有固定的一个东西。其实它只是一种功能作用,是不离身心而有的功能作用,但它不是实体的物质。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不然把业力实有化,那就与“自性”以及外道的“神我”是一样的了!这个比较难了解,到后面我们会进一步深入细致讲解,让大家体会深一点,那时身心有体证的人就会渐渐了解的,不要急在一时。
  业依有情的和合相续而存在,如果没有我们有情和合相续的这个身心,业力就无法展现。所以业力是“非有非无,不即不离”的,大家慢慢体会,不要把业力实有化,业力还是缘起如幻性空的。

二、业集与烦恼
  “二、业集与烦恼:
众生苦果的生起,是由于业集,业集又由于迷惑(烦恼)。因众生内心有不良因素,才烦恼动乱,才有业的集起。由此知,业力的招感苦果,烦恼是主要的力量。”
  众生会产生痛苦障碍是由于业的集起,但业的集起有其条件——烦恼。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讯息:业力会招感苦果,必须有烦恼力量的滋润。一般修行者都说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业力深重,因此对自己当生解脱失去了应有的信心。但从这里就知道:不管你有多大的业力,如果没有烦恼的助缘,是不会产生苦果的。修行人常常在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无始以来你究竟造了什么业?有多少?这一切都是茫然的,只是嘴里念念有词就忏悔掉了吗?其实过去的业并不会因为你嘴里的念叨而消失。最主要的是不要有烦恼的因缘条件来滋润业,那就不会成为果报。鸯掘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当生都能证阿罗汉,理由就在此。如果照一般的观念,点滴业力都必然要受报,那鸯掘摩罗成阿罗汉就没有道理了。后面谈到十二缘起时大家会明白,十二支就象环环相扣的圈圈,只要中间任何一环断了,后面就不会相续。众生造业是由烦恼而来,烦恼由贪爱所起。只要贪爱止息了,烦恼就会止息;烦恼止息, 就不再受“后有”。阿罗汉能证果,不受后有,就是断了环环相扣间的“爱”染一环。所以修行有二个重点:一是破无明,一是断贪爱。贪爱一断,烦恼不起;烦恼不起,过去的业就不会得到滋润而受报。我们过去不管造了什么业,如果这一生能发菩提心,断了烦恼,无始以来的业从此就不再相续,这个讯息带给我们无比的信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造了很多业,一点一滴都要受报的,那就永远没有了期。我们不知道过去所造的业,如何还报?唯一的办法就是破无明断贪爱,后面的相续就不会成立,这个很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才知道当生现世用功发心的意义,就不会说:“我们无始以来的贪瞋痴如须弥山,业力那么大,怎么能消呢?所以没有办法。”先否认了自己,然后只有等诸佛菩萨来救度。如果只有等待别人的加持和救度,那修行就等于无效,这样的佛法还有意义吗?所以传统的宿命论与佛法缘起论的业力说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宿命论说我们今天所受的就是过去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要受报,只要业力没有尽就不可能解脱。请问业力怎么尽?只有明白佛法的缘起论,破无明,断贪爱,人人就可以解脱,这个重点大家一定要把握住。
  “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 (1)发业力:无论善业、恶业,凡是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所以,如消除了烦恼,一切行为,就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2)润生力:业已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土、日光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因此,如烦恼灭除了,一切业种就干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所以,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
  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这句话太重要了!烦恼是促发业力发作的因缘,又是业力感果的滋润力。明白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于业力的问题不够深入了解,都把外道的宿命论当成佛法的因果。佛法所讲的是缘起论,就是环环相扣的一切因缘,只要断了其中一环,后面就不会相续了。业力如种子,种子放在土壤里,加上水、阳光才会慢慢发芽。如果把种子放到火上烤焦,也不会出芽开花结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种子一定能生果。缘起的意义在于不仅要有主因,还有助缘,不是只有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这个观念对我们众生来讲意义重大,否则就会落在宿命论里,以为我们没办法清净,无法自己解脱。其实重点在于只要破除了无明,就不再起烦恼贪爱,也就是消除了助发和润生的因缘,业果就会干枯,那就不会受报了。烦恼是业的因而集起业果,烦恼又是业果受苦报的所缘。要注意,很重要!

三、业的类别
  “三、业的类别:
  1、身语意三业:带有道德或不道德的身体动作,此身体的动作名为身表业;由此身体的动作,引起潜在的动能,名身无表业。”
  在我们身体行为上已展现出来的叫身表业;而由身心造作所产生的影响到未来作用的潜能,叫无表业。一般所讲的业力其实就是指这一种无表业。
   “语言的表达(含妄语、诚实语、文字)名语表业;由此语言的表达,而引起潜在的动作,名语无表业。意业是属于心的。身业与语业,属于生理的动作,及引起的动能都属于物质的。虽无可表见,但物质的能力化,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佛说善与恶的身业语业,是天眼所见的色法,故可说:(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
   我们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属于生理的物质(色)产生的功能,是表业。身体的物质(色)产生的动作所引起的潜能虽无可表见,却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所以这个无表业也属于物质的色,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化的色,因为确实会带来感果的作用。凡夫的肉眼看不到这种动能,天眼可以看到,有天眼的人还能看到鬼道天道等。
  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过去的部派佛教就在诤论“业到底存在何处?”有说在身心的肉体部分,有认为在心灵部分。导师说,不要把业作为实有的数量存在固定的地方。业是一种功能,它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但又不是身心的某一部分――不即不离。虽然我们无法看见所谓能量化的潜在动能,但它确实存在。如果我们今天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内心就会不安,那就是一种后作用。做了一件善事,身心觉得很愉悦,那也是能量化带来的一种后作用。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恶业,带来的影响不仅存在时间很长,甚至只要活着,夜夜都会梦到,潜在的能量作用就比较强大。重业或轻业的后作用力确有所不同。
  “2、善业、恶业、不动业:不动业是指与禅定(色定或无色定)相应的业。这当然是善的。因禅定的特征是意识暂停,心念不动乱,故业也称不动业。这种不动业,能招感色界及无色界的生死。”
  不动业就是修禅定的境界。四禅是色界的定,四空定就是无色界的定,只有比较细的意识,没有身体物质的感觉,所以是比较深的禅定。禅定的特征是意识停止不动,深一点的禅定连呼吸脉搏都会停止,所以叫不动业。如果没有学佛法得解脱,这种不动业死后就是招感天界的果报(四禅以内感得色界,四空定感得无色界)。禅定算善业,可以得到天界的果报,所以很多人很重视禅定,尤其是印度外道,对禅定都非常非常用心,所以他们那边有四禅八定以及神通的蛮多。但是大家要注意,这还是三界的果报,跟我们佛法讲的究竟解脱不一样。佛法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慧解脱,即使没有深禅定,只要初禅前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在这样的定心中起慧观,能开智能而见实相,一样可以解脱。四禅八定的深禅定,往往会执着在禅味上,反而障碍解脱。所以佛法不是只注重专修禅定,而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不离定。很多人误解了,以为佛法讲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开慧,我持戒非常精严,自然会与定相应”。其实守戒可以产生定,那是增上的因缘作用,但戒不一定等于定。修四禅有四禅的功能,守戒有戒的功能,守戒能够心不悔而心安,但是跟定有差别。修定并不等于慧,只是修慧的增上缘。有人误解为守戒一定得定,修定一定得慧,不见得。如果学定一定开发智能而解脱,印度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很好,为什么不能解脱?他们反而执着在定,甚至有的开发了神通,那就更执着了,破不了我执我见和无明。所以禅定并不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