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蝗怂朗弊詈罄肟氖且馐叮馐兑焕肟捅涑伤朗恕?br />   现在我们能分别造作的这个识有多重要!如果它一直在执取贪爱中,轮回何时才能断?只要执取贪爱不断,必受后有,这个后有(业)就是未来轮回生死的条件。阿罗汉自己说:“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是说这一生的因缘最后已尽了,该修的清净梵行也已修,不再爱染了。‘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是说该修的都已修了,该办的都已办了,不再来了。如果能明白法住智,知道生死轮回相续环环相扣的缘起道理,找到了原因,破了无明,离了贪爱,也可以自证的。自己有没有贪爱,唯有自己最清楚。为什么能自证?学法见道,远离了贪爱,不起贪瞋痴烦恼,自己最清楚。有一点贪爱污染生气自己都会知道的。所以阿罗汉能自证,自己清楚已断了贪爱污染,后面不再相续了,真的断了贪瞋痴烦恼,就可以自证不受后有,知道自己证了阿罗汉。在座的各位,自己的意识有没有清净自在不染,自己最清楚了。哪一天你们见法超越了,就可以看到自己真的不再随缘造作了,不再受贪瞋痴烦恼的污染了,自己一定知道的,那时候你也可以自证。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自己内心有否止息贪瞋痴其实自己最清楚,但还要别人来印证,真奇怪。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悟,还要别人来印证你开悟了。别人说你开悟就开悟了?别人说你解脱就解脱了?一个人内心有没有烦恼爱染执着,谁比你自己更清楚?所以佛法就讲自知自证自受用,注意听!从哪里去明白?从自己的意识去返观还有没有造作爱染执着的根源?很多人问师父:我有没有怎样?我说:你比我清楚,哪里还要师父给你证明?你能骗别人,不能骗自己。很多人学了一些宗派的理论,什么论都会,说起来面红耳赤。要争什么?我赢我胜,我比你棒,比你境界高。但是请问:回去以后扪心自问,有没有安哪?有没有超越贪瞋痴烦恼?自己最清楚了!碰到这种人,我都会告诉他:你比我清楚,半夜扪心自问最准了。论有什么用?论赢有效吗?论赢了就解脱了吗?真正的解脱而不受后有,必须离开贪瞋痴烦恼,有取识清净不再执取,这个谁都不能骗自己。现在慢慢听到这里,你们会觉得佛法有神话吗?这里要依靠谁呢?谁来灌顶加持?谁来净化成就?唯有自依止,法依止。我常讲,善知识只是助缘而已。我今天在这里说法只是助缘而已,给你们指出一个方向方法,但是如果自己不走不修不证,谁都拿你没办法,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以前有人说:师父,我们跟着你就对了。我说:我跟谁?我死时你跟谁?要依法不依人啊!
  今天的上课就在说正见,你听进去了,接受了明白了,在你的生命中会产生作用,对你才有帮助,这是很现实的。你们要骗自己耽误自己,那是自己负责的事。你们要修行解脱,我却怕你解脱而该讲的不讲,说得清楚的秘而不宣,这是我的罪过。如果我已经尽心尽力了,该讲的都讲了,该鼓励的鼓励了,该指的方向都指出来了,你们不走,那是你们自己负责,不能怪别人。大家因为没有智能,不懂缘起法的业力果报,整个社会都在信仰崇拜中,在怪力乱神及自私自利中。如果大家都懂得依法不依人,就不会迷信崇拜了。所以把这个正见逐渐彰显出来,对社会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宣扬了正见,每一个人知道业力的严重性,自己负责,就会自爱。不但自利,还要利人,社会就会得到改善,也不会怪力乱神了。一般人不了解宣扬正见的重要性!要帮助自己以及社会的每一个人,希望众生解脱,社会祥和,人类真正有和平,就非宣扬缘起法的正见不可!等自己慢慢受用了,希望大家也发心把这个法弘扬出去。佛教流传至今二三千年,正见不见了,整个社会都在迷信崇拜他力信仰中,真正的佛法不见了,人类怎么会有和平?我们学了佛法,就知道法的正确性,以后我们的发心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不搞名利,因为那些都是缘起,都会随时变化的,执着什么?只有业力随身!真正修行为自己负责,你就不会去做那些好看应付搞名利的,这些跟你的解脱都毫不相干,甚至带来反效果,你还会做吗?正见何其重要!

第四项 名色
  “〔第四项 名色 〕   依父母精血结合的最初心(识),而引起生理的(色),心理的(名)开展;”
  色是生理的部分,名是心理的部分,名色即五蕴功能的色心二法。
  “在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六根的阶段,称名色。”
  受精卵胞胎成,但还没有完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阶段叫名色。
  “有部,由胎生学理解:托胎结生时之一剎那位,称为识;托胎后,在四色根(眼、耳、鼻、舌)未起,六处未满之前的胎内五位,称名色。”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由胎生学理解,认为已经受精成为胞胎了,但眼耳鼻舌还没有完成的阶段叫名色。
  “总之,名色要有识的执持,才能不坏而增长;此识也要依托名色,才能发生作用。名色与识,色心交感,而相互依存。”
  名色没有识的作用,就会死掉不能成长;识没有名色,也产生不了作用。可见识与名色是相依相缘的存在。这一点很重要!说明我们的身心内不需要“我”操纵,完全是识与名色的相依相缘而有生命的作用,不需要“我”(灵魂)在里面操控才会活动,要注意这个重点!名色与识是相依相缘的,缺一都不能产生我们生命的作用,首先要明白这点。

第五项 六处
  “〔第五项 六处 〕    1、六处,即六入、六根。有情根身的和合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根;为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故名为「处」。”
  没有根(神经系统)就不能接触外在的境界而产生认识的“识”,所以根又名处,也叫六处(内六根)。
  “前五处为色法;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于现代所说的视神经等。意处是心法(精神),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
  前五处是眼耳鼻舌身的生理部分,意根是心灵部分,由意根产生意识,继之产生受想行,有了记忆的功能,还能分别过去未来以及假或实在的事物。
  “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于因缘。”
  透过五根(神经系统)眼耳鼻舌身的作用,接触到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同时在意根的作用下产生意识的作用,这样的和合完全是因缘作用。只有根不能产生认识作用(如眼睛只是犹如照相机的作用),或只有外在的境也不能产生认识。当内在的根与外在的尘都具足时(包括光线等),才能产生分别的认识,这些都要依于因缘才能完成,不是单一条件就能产生作用的,这就是缘起法的因缘和合作用。
  “六处是介于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
  能识是意识,所识是外在的境界,能识与所识要产生作用,必须要有根,没有根(神经系统),那就无法认识外面的境界。
  “相对于六根,境界也就分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为生识的所缘缘。”
  从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即可分为六尘(六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产生认识的助缘,所以叫所缘缘。
  “随六处而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接触到外在的六境生起六种识的功能――六识,六识是根 尘相触产生的。这里需要注意:托胎时第一念起的识叫有取识,即本来的根本识;而六识是根尘相触时产生的分别认识作用。根本识与六识的功能作用以及根本理论是不一样的。六识是根尘相触才产生的分别认识,投胎轮回时的有取识叫根本识,要有一点分别,不注意就会相混。有以为意识的“识”与投胎的“有取识”一样的。其实意识的“识”是随根尘相触的因缘而有,没有根尘相触的作用就没有这个“识”;而“有取识”是本来根本的基本识。六识的作用与根本的有取识是不一样的,要明白。
  “六处缘六境生六识,才能分别境界。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连络,不能成认识。根、境、识三者和合触,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作用。”
    外在的境界透过六个根门产生触,才能完成认识作用。如果没有根(处),与外在的境界就失去连络,无法起到认识功能。随六处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是六根触对六尘而产生。五蕴的识是身心本来五种聚合的主要条件之一。杂阿含经说:“此蕴灭已,余蕴相续”,生命结束时,由于意识执取另外一个五蕴,才产生新的生命,所以此识叫“有取识”,这是五蕴的一个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根本识。而这里所说的“六识”是根尘触产生的认识作用,看起来不一样,其实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是根本存在的识的功能,一是根尘触才产生的认识作用,功能不同,本能一样。也许有人会怀疑:从这一生到下一生是根本有取识的作用,不是与“神我”(灵魂)一样了?其实外道讲的我(灵魂)是永恒不变来来去去的。而佛法讲的有取识到八地菩萨或证阿罗汉时就消失了,所以这个有取识不是永恒不变的,与外道愚痴的幻想产物――灵魂或真我不一样。
  “2、以胎生来说,此时胎儿渐长,渐有六根相现。”
从胎生学来讲,开始是名色,逐渐六根成长,眼耳鼻舌身意具足。

第六项 触
  “〔第六项 触 〕    触:由于六根的取境、发识、和合而起的识触。以这一生来说,胎儿出生,与境相触,引起身心活动,名触。则知,认识作用的形成,是由于根、境、识和合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也就不生。这十二支的「触」,专指与无明相应的触。”
  根尘二和合产生识,根尘识三个作用合起来叫触。如果没有触,我们就没有领受,不能产生感受。所以要认识身心的功能,因为都是在这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五蕴的功能是俱生就有的,根触到外面的境界产生认识,随之而来的就是领受。十二支缘起的触(根尘识三和合)是与无明相应的触,是没有见道,没有与般若明相应(即无明)中的触,重点就在这里。很多修行人都知道“触”是重点,认为是外面的境界使我们起了贪爱染着。因此为避免产生贪爱染着,就尽量不接触外境。社会五花十色会让我们迷惑,那就尽量避开,不与外面不好的境界接触,就不会产生贪染的作用。这样就变成逃避,现在不接触外境没事,但是能永远不接触外境吗?一旦再接触外境时,还不是一样贪染?说明内在的无明作用没有消失,所以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里重在提醒我们,生理功能的触和与生俱来的有取识是一样的,都与无明相应。
  除逃避外还有一种是修禅定,认为如果把意识降伏不动,就不会去攀缘外面了。修禅定到三禅时意识很微细,到四禅时意识作用不起,脉都几乎停了,这样是很清净。但人类活在社会上不可能永远在入定中,只要生活就要接触外境。即使入定几小时后还是要出定,出定时就没有定了,这个入定有什么用?如果出定以后还有定,那就是不出不入,没什么出入定可言。入定以避免与外面接触,不让意识去攀缘,这不是办法。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与无明相应的识(有取识)所产生的是与无明相应的触,因此会产生执着爱染。所以修行的关键在于破无明开发智能,这样,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识触就与明(即空的智慧)相应,因而不再产生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继之而来的贪爱执着自然也不会生起。所以,修行的关键就是如何使与无明相应的触变成与明相应的触。

第七项 受
  “〔第七项 受  〕   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
  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不苦不乐的感觉就是愚痴(舍受)。所以与无明相应产生的作用,不外乎贪瞋痴。无明不破,活在自我的观念和习性中,接触到外境,产生的不是贪爱就是瞋恨或愚痴,贪瞋痴就是无明的产物。如果与明相应,就不会起贪瞋痴,也就不颠倒执着造业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如常人的无记舍受,是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