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绻朊飨嘤Γ筒换崞鹛安_痴,也就不颠倒执着造业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如常人的无记舍受,是苦乐的中间性;又如四禅以上,与轻安相应的舍受。”
舍受有两种:一是无记,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傻傻的;另外是四禅以上,意识活动都停止了,所以也没有什么感受。
“经说,根境识三者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
触时俱生受、思(行)、想,三者是相续产生的作用。
“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是由于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才引发染爱。”
修行就要找到根本的因,众生之所以会造业,会产生痛苦烦恼贪爱污染,都是从“受”而引发,所以修行其实不难。如果你只是盲信,就可能很困难。有的要改习性,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因为不知道原因在何处。这里谈到的“触”与“受”,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可以体验的身心状态,是可以着手观察感觉处,。就是这里出了问题,现在的身心功能是由过去的无明所产生,我们在观察时,很容易发觉自己的情绪随外面的境界而起落: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就生气,谁得罪了你,就会恨他一辈子,这都是从“受”而产生的。这个“触、受”是重点,我们无法按照《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的“触只是触,受只是受”去做。因为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在遇到逆境或别人对你不尊敬时,就会觉得:“我被侮辱伤害,多没面子”!那个“我”就从内心生起来了。冷静返观看看真有一个“我”被伤害吗?其实那个只是“受”而已,我们迷惑于受的感觉,把那个“受”当作“我”了。我们从来没有发觉过平常所说的“我、我、我”到底是什么!其实我执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受上。真正用功的人在这里下功夫很重要!喜欢的情绪起来时,就观察喜欢的情绪;不高兴的情绪起来时,就“看着”不高兴的情绪,认真去观察欢喜和瞋恨的感受能停留多久,那个“受”是虚幻的剎那过去,还是真实地永远存在?只要真的观察,就会发觉一个问题:我们生生世世被这个“受”迷惑了,被它骗了,在这里身不由己造了多少业啊!只是因为对这个受不清楚而已。我们有否发现欢喜满足或生气不满的真实内容?这些情绪是相互交杂的,也许今天早上很欢喜,下午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绪马上就变了,一天之中变化多少情绪!可以在天堂,也可以在地狱。我们有没有看清,如果喜乐是真的,为什么过会儿就变成痛苦?如果烦恼痛苦是真的,为何碰到如意的事又会欢喜起来?我们的心灵感受随着事物的变化起落好快喔,这个感受是真的还是虚幻的呢?希望达到喜乐满足,我们愿意做牛作马甚至生命都可以不要;瞋恨心起来时,杀心也会起来,甚至要毁灭这个世界,没有办法也要毁灭自己!这一切都在于不清楚受的真实与否,故叫无明。
所以,修行不是在外面找什么,是往里面观察。我们这一生就是被这个受主宰控制,一个欲望起来了,一生为它而执着拚斗,即使你的愿都满足了,那些东西能否永恒存在?只为这个心灵的感受,一生都在糊里糊涂中造业,不知道心的执取越来越深。有取识就是由于再这个“受”的感觉中不自知而一直在执取,名利恩爱乃至人间的一切,越来越深地执取,到死的那一剎那还放不下。为何“此蕴灭已,余蕴相续”?就是执取的作用!执取的意识是由于平常的惯性而一直存在,一天不消除,轮回就永远不停,这就是根源处!要破无明从哪里去观察?就从五蕴身心当下的“触受”。当它又在惯性中造作时,要看清楚它的虚幻性,有一天明白时,你会哑然失笑:“唉,真是够糊涂的”!就是这一点上的无明――生命中的作用不自知,使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痛苦不已。要止息生死轮回,就在于清楚知道生死的根源就在身心的“触受”,这也是佛陀最重要的体证处。
十二缘起讲的就是这些,佛陀揭示了生命的作用就是十二缘起。但我们迷失了,以为外在以及身心是真的,在生命缘起的功能中执着有实在性,把它叫做“我”,明明知道它有一天一定会灭,还执着有永恒不变的“我”。此生的五蕴功能实在无法挽留时,还希望有一个灵魂(我)生生世世永远存在。所以只要还有我执的一点点实有感存在,贪爱执取就破不了。会执取就是因为有我(以为有),如果明白无我,那还会执取贪爱吗?
无明与“我”的关系,“我”与“触、受”产生的关系,这都要明白,才能发觉真相。这一些都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观察体会的,只要看得清楚深刻,真的明白清楚了,就会超越出来,这是重点。讲到这里先点出来,也是以后下功夫的重点,要注意。
第八项 爱
“〔第八项 爱 〕 爱,是有情的特性,性欲产生了,而开始男女的染爱,染着自体与境界,染着过去与未来。广义说,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
人成长了,男女的生理欲望也会起来。但十二支缘起的“爱”,最主要是指对于生命自体的贪爱染着,每天打扮、享受、顺从、照顾这个肉体,是多么的执着!不管何人,身处何境,没有不对这个身体染着的,这叫自体爱。都把五蕴的功能以为是实在的“我”,讲话也都说:“我、我、我”,虽是世俗的名言,但在这世俗的名言后面,我们都很深的认同这个叫“我”,希望保护它永远存在。只要有“我”的实在感,就希望占有、主宰、控制外在的一切,希望随心所欲:我的感受,我的财产,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我的眷属,我所有的一切,这就是境界爱,由“我”引申出来的就是“我的”(即境界),所以有自体爱,必然就有境界爱,佛教术语称为“我”与“我所”。染着于“我”后,就希望现在如何好,但是现在必然会变化啊,那就希望未来如何好(染着于现在与未来)。
为什么希望死后还要永恒存在?一般学佛者都认为:“人间是苦的,我们应该到一个极乐的地方去,希望未来比现在美好”。这样的希欲其实还是自体爱引申出境界爱而已。众生由于“无明”,在“触”“受”后产生“爱”染,随之而来的就是“取”和“有”。我执产生的我见有两种:一是思想观念的执着产生的我见,譬如接受基督教或其它神教的观念,认为有上帝、灵魂、实在的我,这叫补特伽罗的我见。通过上缘起的课,建立无我的正见,明白了根本就没有我、没有实在的灵魂、上帝,就不再受神教我执观念的影响,这样就破除了补特伽罗我见。只要破除了无明,转变了观念,慢慢就不执着有一个“我”了。但是爱染会产生很深的惯性,那就是另外一种我见――生命的根身中习以为常的“我”的实在感的惯性,很深很深地潜伏在意识里,在深层的意识里变成一种很深的惯性,这叫萨迦耶我见,是生命中执着很深的爱染以后产生的惯性。所以破除补特伽罗的我见是观念上的,通过教育、熏习、听法,知道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我,就可以从观念上破除了。但往往大家都会问:“师父,你讲的法我都听懂了,但是为什么做不到”?注意听,“做不到”就是因为这个萨迦耶的我执我见!这是在根身的惯性中很深的细意识的一种染着,属于爱染的部分。所以,破了身见、戒禁取、疑惑,见法了,还有贪嗔的习性,所以叫证初果;到二果时,贪瞋就比较薄,习性慢慢淡了;三果时,习性就伏了;四果时,习性就清净了。同样是见法,为何有四个层次?就是看‘萨迦耶’我执的破除程度而定的,只有真正完全破除萨迦耶我见,才能证四果阿罗汉。所以注意,通过观念上的教育熏习闻法,可以破除见惑(知见上的迷惑),在观念上不再执着有上帝、神我。但要破除思惑,即长期以来染习很深的惯性习性(爱染)就比较难,这就要深观才能办到。破除见惑和思惑,都是从缘起来下手的,缘起无自性在理念上是容易建立的,但是很深看到内在的问题,破除爱染,那就要深观——进入生命中的体证修行,才能止息习性而证阿罗汉。“爱染”是非常深细粘着的,千万不要以为听了课,懂得无我的道理就可以了。知道无我,为什么习性还一直在?知道非实,碰到事情仍然作不了主,这就是爱染很深的惯性——习性。所以一个见法破除了见惑的人要更用功修行,就是还要破除思惑――爱染的惯性。
“在增支部经典,佛曾喻示:「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以下说明「情爱的活动形态」,有三:”
增支部和法句经都告诉我们,这一种爱是私欲,是产生恐怖忧悲苦恼的根本原因。众生哪一个不贪爱?哪一个不痛苦烦恼?不管现在如何得意,其实心里的忧悲苦恼都是一样的,爱的背后因为无常变化故,带来的必定是痛苦烦恼,所以只有离爱才能自由自在真正解脱。而且生命一定会灭,到时候面对的还是老病死,必将失去一切。下面解释众生的情爱的活动形态。
“一、恋旧与趋新:
有情的爱着,必然表现于时间中,经云:「于过去诸行不顾,于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
经典中教导我们,不要顾恋过去,不要希望未来有多好,对现在面对的一切也不要产生执着爱染。意思是不要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起执着。
“有情由于情爱的特性,所以对过去,总是恋恋不舍(不是一般的记忆),随时执着,难以放下。”
我们都会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尤其是老人,年纪愈大,愈怀念过去,见了面都在谈自己过去如何。因为现在已经没创意了、无能为力了,只好活在过去美好的回忆里,放不下过去的一切,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恋旧又趋新。恋旧就是怀念过去;同时每个人都是希望未来更美好的。对现在的一切,其实没有一个人永远满足的,都希望未来更好。所以众生怀念过去,又希望未来改变,如果过去真的那么好,就不会欣求未来,保持这样不是很好了吗?未来更好,就表示要放弃、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希望保存过去,又希望未来更美好,那不是矛盾吗?
“经常怀念旧有的喜乐光荣,总觉得过去值得留恋;对未来,实时时向前追求,虽前途不一定是光明,但总觉得未来是怎样的好,怎样的有希望,总是不满于固有而要求新的,并且是无限的欲求。不承受过去,不能开创未来;要开拓未来,又必然要超越过去。有情老是在这恋恋不舍的顾念,及跃跃欲试的前进中、矛盾着。”
人就是这样永远不满足,从前说当百万富翁就了不得,每一人都说我将来要做百万富翁。现在百万富翁是很普遍的,每一家都是百万富翁,台北随便哪处的房子都是价值千万。现在有一百万的不会满足,一千万甚至一亿的也不会满足。有很多大企业家都八、九十岁了还在拚,已经几千亿了还在拚。为什么?因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追求未来,希望好上加好,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
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一秒钟以前的都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的一剎那就过去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三世不可得。“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如果能当下明白导师所说的这句话,那会震憾的!在座的每个人不管活了多少岁,今天与昨天相比,看起来好象一直没有变。但是如果一年拍一张照片,五十岁就是五十张照片,排在一起看看变化之大,也许就会有很深的感触――没有一张是一样的!请问:哪一张叫“我”?“我”是恒常不变之义,每一剎那的变化我们看不出来,但一年一年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其变化无常。从婴儿到儿童、成年、中年、老年,五十张排起来,哪一个叫我?过去的已经幻灭了,因为一直变化故。人生只有最后一张是一样的:大家烧一烧同样一瓮灰。“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这几句话真值得我们深思啊!什么叫我的?什么叫我所有?我们刘家在汉代时,天下都是我们的。但是现在呢?这一切不都变化了吗?什么叫我所有?哪里有永恒不变的所有?真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由于情爱恋着于无常流变的现实,顾此执彼,所以构成了大矛盾。如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