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乃校空嬷档梦颐怯眯娜ヌ寤幔?br />   “由于情爱恋着于无常流变的现实,顾此执彼,所以构成了大矛盾。如现代社会,偏重进取的,不满意固有,欣慕于未来的光明;偏重保守的,认为必须保有旧有的成就,在安定的秩序中前进,混乱的变革,不一定是光明的。二者各持己见,偏重一边而冲突、争论不休。其实这些矛盾冲突,是因有情不能契合无常流变的事实,恋着过去或欣求未来,所引起的困恼。由于时间的必然倾向,多少侧重于从现在到未来。”
    现在的政治也是这样,执政的人总是希望保持政权的稳定;改革派则充满希望于未来,想方设法要改革更加圆满。人们也是一样,有人认为我现在日子可以过就好了;有人则认为要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事业。生命、环境乃至整个国家人类都是一样。我们不了解缘起法,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真实相,不是恋着过去就是欣求未来,其实都偏于一边,所以人类充满了冲突和痛苦。现在大家在这里听法,年纪都有三、四十甚至七八十了,如果有时光机器刹那间前进三十年,在座的很多人包括我可能都不在了。我们现在每天希望未来更好,知道这个人间最后是幻灭,就会寄托在来世。如果在座的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面对的是“再见”,那时与现在的心情一样吗?有时候就这样想一想:过去是如幻的,那未来是真的吗?注意听!一秒钟前消失的已经不再来,当前的剎那剎那又过去了,那未来是永恒的吗?未来与现在、过去有什么不同?我们要看清真相,什么叫诸行无常?什么叫如梦幻泡影?什么叫如露亦如电?我们总是认为一切是那么的实在真实,如果真的看得清楚并贴切的体证梦幻泡影,爱染又从何而起?谁看到骨灰坛会爱染?既然看到骨灰坛不会爱染,那我们必然都成为骨灰坛的一份子,怎么办?
  听到人间的一切最后都要灭,有人也许会觉得人生是消极的,而不再积极。其实处理事情要有轻重缓急的,我们主要错误在于染着,当我们看清自己执着的现象时,要离开的是执着与贪爱,而不是放弃人间的一切。学法的人明白了宇宙的真理,了解生死轮回的因缘,透过这样的熏修,才能超越爱染而彻底了生死,所以重要是在了生死。一个真正破无明我见与爱染的人绝对不会消极,无我故!彻悟无我的真相,但又不偏执在顽空一边,站在中道的立场,知道缘起的万法是生生不息的。体证无我就是体证无私,只有全然的无私,才能真正展现利他的菩萨道的身心行为,菩萨的大行就是建立在无我上。大乘佛法是站在菩萨道的立场,了解一切法的如幻无我,所以起悲悯利他心,希望大家都能离苦得乐。菩萨对众生的关怀是无私的大爱,只有体证无我真相的人,才能展现无我的美德。他会很积极的应用全部的能力与生命,来创造人间的和谐。譬如说做企业的人还是可以做企业的,但不是只有私欲与个人的享福与染着,而是无私无我地去贡献你的所有,这就是六度中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有我有私的人怎能去行布施利益众生而行菩萨道?只有真正了解无常、无我、一切法如幻非实的人,才能展现生命的无私,创造人间的和谐,去利益一切众生而行菩萨道。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破我执、断贪爱,才能真正解脱。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学法会对一切失去希望而消极了,刚好相反,无我才会积极起来。下面讲的“逐物与离世”是贪爱的结果,而破除我见与贪爱的人,就不会产生这种负作用。
  “二、逐物与离世:
情爱的活动,又必然是自我的活跃于环境中。以佛法而言,人类的一切爱,不尽然以男女性爱为根本。如欲界以上的有情是可以无性欲的;一类动物仅依自体分裂而繁殖。故情爱的根本,应为「自体爱」。”
    这一段也蛮重要的,很多人把修行当做只是离欲(尤其性欲)。导师点出,人类真正的爱是对自体的染着,是希望永恒存在的自我保护的实在感。如果说是以性欲为本,欲界天以上的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是没有性欲的;还有一些自体繁殖的动物也不存在性欲,但这些众生都属于六道的范畴。所以性欲不是根本问题,而我执我见的自体爱,才是真正取着的地方,情爱的根本是自体爱。
  “「自体爱」是对色心和合的有情自体,自觉或不自觉的爱着它,即深潜的生存意欲。”
  我们有意无意的总是要保护这个身心,那种永恒存在的意欲才是真正的生死根源。
  “有了我(主宰),即自由支配者,又名我爱。以自体爱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展,于是关连自体的环境也爱着,爱着于境界,即「境界爱」,又名我所爱。”
  我爱就是“我”,我所爱就是“我所”,我与我所是我们最执着的地方。
  “自体爱与境界爱,有此必有彼,是相依共存的。”
  因为有“我”才有“我的”,如果我见我执破了,我所也会随之而破(‘我所’因‘我’而有)。我与我所是相依共存的,一边有,另一边就会有;这一边没有,那一边也没有。
  “有我即有我所,这本为缘起依存的现实。如在家庭中,即认为我的家庭而乐着;我的身体、衣物、事业,我的朋友、国家,我的名誉,我的意见等爱着,也是境界爱。”
  不管爱的是“我的”名誉利益、朋友家人,还是“我的”国家世界等,仔细分析其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有‘我’故,对我所的执着表明我执还没有断,没有我即没有我所。人类之所以会斗争,是由于观念不同而已,观念的不同来自个人的主见不同,符合我的观念就好;不符合我的就不高兴而斗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都是观念不同,个人利益不同,其实出发点都是从“我见”引申出来的“我所见”。
  “由于情爱的爱着,想自主,想宰他,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
  人们处处都想占有与主宰,这种主宰欲在家里表现得更明显,外面作不了主,回到家就要做主宰者:我今天不高兴,回来大家要看我脸色,孩子要听我的,因为你是我生的。我们处处都在表现“上帝、大我”,从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得出来。
  “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不知我所关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牵制愈大。”
  我们的欲望不止是对自己生命的执着(我执),扩散开来表现在外,希望扩大外在条件的占有,那个“我”才能觉得安定。如果我没有钱,心也不安,钱就是我的依靠;希望扩大占有事业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的种种条件,然后就觉得心比较安定。但是导师就点出:外在的攀缘越大,占有愈大,关涉愈多,自我受的牵制就越大。比如说,家里的牵涉范围就是管老婆(老公)或孩子,让你生气痛苦的范围就是这里而已。但是当你的事业越多,官做得越大,人际名利条件愈复杂,烦恼痛苦就愈多,因为条件变化愈大。
  “想占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结果反成为外界的奴隶。或者由于痛感我所的拘缚,想离弃我所而得自在。”
  我们每天想占有更多的东西,有人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欲望愈大,牵涉愈大,就越痛苦,感觉到了被“我所”控制与束缚了,又想把“我所”抛弃掉。
  “哪知没有我所,我即成为毫无内容的幻想,从何能得自由?”
  你认为那个‘我’被外在的条件束缚了,因而想丢弃,但由于内在的“我执”没有去掉,只想去掉外在的条件,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条件,你执着的内心反而就空洞没内容了,更苦了,如何有真正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去掉内心的执着、不是外在的东西!比如说,看到社会种种的问题,我们能厌离社会吗?看到人间这么苦,难道活到太空中去吗?我们要超越的是内心对外在的这些束缚与执着,而不是厌离外面的条件。我们觉得家庭和工作很苦,难道不要家庭和工作吗?我们要找出家庭产生苦的原因,找出事业与人际关系痛苦束缚的原因,要去掉的是我见我执与束缚,而不是去掉家庭、社会、工作。
  “从爱染出发,不能理解物我、自他、心境的缘起性,不能契合缘起事相,偏于自我或偏于外境,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逐物。”
    与无明相应就不能了解外在的一切条件和我的关系,我们的心境为何起落?由于不了解缘起法则故。你和人事物就无法和谐相处,也就是不能契合缘起的一切事相,就会有所偏,不是偏于自我就是偏于外在条件,就会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的逐物。什么叫神秘的离世?很多人认为人间是污染的,要去深山与世隔绝,到很神秘的那种境界中去苦修——修禅定等种种有为的造作。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受外面的束缚而得到快乐,然后他在禅定中又得到一些身心的感受,就以为得到神的启示、外力的加持,得到其它的特殊能力,外道的修行都偏于这个观念。什么叫庸俗的逐物?在人间只是庸俗地追逐名利等一切外在的条件。这就是两个极端,就是因为不能契合缘起事相,也就是不了解缘起的真义。如果知道自他、物我、身心与外在一切是相依相缘的,就不会相对而偏颇。相依相缘很重要,什么叫相依相缘?彼此互利、兼容、利他、和乐,不会偏于一边,不会只关心自己而不关怀他人,也不会只注重物质或心灵。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就是相依相缘的,那就不会偏于一边——世俗的享乐主义或苦行的修道主义。
  “不过这二者,自体爱是更强的。”
  自体爱与境界爱相比,自体爱比较深而强烈。因为自体爱是“我”,而境界爱是“我的”,是从“我”而引申的。
  “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放弃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例如:遇火灾、海难。进一步,在某种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断,甚至连手足耳目都可以牺牲,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觉得这是更于自我有意义的。”
  如果遇到海难,有人要求你把家里所有的财产(即使价值上十亿)给他,才来救你,你会想,只要活着就有机会,财产不重要,保命要紧。从个体的执着与金钱的执着相比,个体的执着就比较深。英雄烈士为了国家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认为这样做对自我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还有一种讲法――舍小我完成大我,以小我的牺牲可以完成大我的成立,还是站在“我”上进行比较。
  我们对自体的爱比对境界的爱还深。最近常看到电视报导发生火灾,碰到这样的危险,是物品重要还是生命重要?自然是人先跑出来再说,不会因贵重东西没有拿而放弃逃生。从很多行为就可以看出我们对自我的染着比较深,即自体爱比较重要。
    “此自体爱与境界爱,如以现在、未来二世说,即四爱:
(1) 爱: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2) 后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  (3)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得的境界爱。(4)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
    自体爱和境界爱会引申从现在到未来的四种爱。
  爱: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也就是我们现在产生的爱。
  后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四爱中的第一是“爱”,希望这一生过得幸福自在。然而不得已非死不可,那就希望永存,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可以到某一地方永生,这叫后有爱。后有爱是从自我的爱引申到未来。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经得到的境界爱,对现在的名利财产等外在条件的占有。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希望未来比现在更好。注意:我们希望保存现在,还希望未来也存在,不但现在爱染,还希望未来永远存在,这就是爱染的特质。破我执其实就是破除这个执取爱染。
  “三、存在与否定: 爱不只是占有的恋着,经中说有三爱:
   (1) 欲爱:对色、声、香、味、触欲的贪爱和追求。贪着物质境界的美好,如:饮食要求滋味,形式贪求美观,男女之性爱,也是欲爱之一,这是属于境界爱的,又名欲求。” 
  这是对现存在的产生爱取,也就是我们六根触六尘,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贪取,希望吃得好,穿得比别人漂亮,希望永远不老像十八岁,还要漂亮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一切都如意……,这就是我们一般的欲求,现存的欲求叫欲爱,属于欲望。
 “(2) 有爱:于有情自体起爱,即自体爱。又名有求。”
  有求其实是最严重的,如果没有这个有求,前面的欲爱也不会起,这就是我见最主要的地方,对自己产生爱着即自我保护。
  “(3) 无有爱:否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