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潜咀约琶鸬摹V挥刑逯さ秸飧黾琶鹦圆攀钦嬲募ā?br /> “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
有情即我们自身,是由五蕴、六处、六界的和合而成,本身就是变化无常的,只要是无常的就是苦迫,苦迫的就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就是无我。因为“我”的定义是自在清净永恒不变。既是苦迫而不能主宰自在的,哪来的“我”?
“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
在无我中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我的),即更大的占有——我的财产、地位、名誉、家眷等。有“我”才有“我的”;没有我,对我的就不会执着。由于我执而产生对外在一切条件的执着,才起惑执取造业不停,导致流转不息,所以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佛法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说要破我执、法执,共同认识到如果不破除我执法执,那是绝对不能解脱的,因为我执就是我们流转动乱的根源。学佛第一步是要解脱,那就要知道生死的根本,如果连生死的根本都不知道,那又如何解脱?现在知道生死的根本是我执,不把虚幻的我执破除,哪里能解脱?明白一切万法的实相根本上就是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才不会继续执着爱染造业。所以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无我的根本,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来来去去的我,未来永恒存在的我,这样理念指导下的修行,哪能破除我执?我执不破,贪爱又如何破?
如果有一些法门不是在破我执,恰恰是在满足我执的,能否解脱?譬如说基督教的回到永恒的上帝那里去,那是永恒的快乐的天堂。我们会感到心安,只要信仰就得救,目的是希望“我”永远存在,希望无尽的未来都在神的旁边幸福清净自在安乐,这样能否破我执?道家也希望求长生或永生,这些都不过是愚痴众生的幻想产物而已,所谓的“我”其实是无我中起的幻相,就是这样的愚痴无明才产生了虚妄的我执,不了解真相,而起了种种颠倒的见解——“常、乐、我、净”(无常以为是常,苦以为是乐,无我中起我见,不净以为是净)。佛法说众生无明颠倒,将一切虚幻的执着为实在的,剎那不住没有永恒的我,却希望能永恒存在。我们老大不愿意怕失去我,就是不知道寂灭法性的意义,不知道寂灭为乐的真相,所以执着要有一个永恒存在的我,不知道正是这样的无知造业才带来生死轮回导致苦迫不停。真正懂得一切法的本来就是寂灭法性,法性空寂,也才能体会到佛法讲的寂灭为乐,不是有我为乐,注意听!有我只有苦,只有轮回不断!佛法谈的无我,一般不能接受,就是因为不知道法性寂灭的本质。明白了无我本空的真理,就不会怕失去这个本来就不存在的“我”,这很重要!
“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
破除了一切动乱生死的我执因后,疑惑造业就不起了,当下体证的就是诸法实相即寂灭涅槃。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的“空”就是寂灭,就是无常无我,就是实相,这是心法重点,菩萨观照体会到五蕴无我非我时就解脱了。我们的生命不离五蕴的组合功能而已,体会到五蕴的组合本身:“但见于法,不见于我”,那就是见法。明白五蕴的空性即寂灭性,就破除了我执,截断了生死流转长河,当下止息人间的苦迫,即度一切苦厄。心经是中国最重视的经本,作为早晚课的内容,因为是一切法的心要。如果不是在深般若中观照自己五蕴的空寂性,修行从哪里下手?如何解脱而度一切苦厄?如果我们抓不到这个根本,只是求啊拜啊念啊唱啊,这些与照见五蕴皆空有什么关系?怎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导师讲得很清楚:就在一切现实的事事物物上,可生可灭、可有可无的因果法上,就在生命的当下,根尘触的每一个因缘中,如何去体会它的寂灭性。注意听!这才是下手处,这与求拜有关系吗?众生找不到生死的根源,在迷惑中求他力来加被,以为外在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你,这是无法真正解脱的。所以一定要听闻正法,多闻熏习,经过如理思惟,逐步在生命中去观照才能体证的。
我们不知道生死的因缘,才要听闻善知识的指导,要不是佛陀悟道后启迪我们,我们至今都不知道。佛陀反对外道执着有我的理念,因为只要有我,我执就不断,生死轮回就不会停止,生天还要堕落,也不究竟。不能解脱是由于有我故。今天能体会到这个根本,就知道要从破除我执下手。我执从哪里来?无明。什么叫无明?不了解真相,不了解诸法实相。我们从佛法中听闻熏习,就慢慢明白生死的根本原因,然后在生命中去观察了解,在因上去下手,看清自己的执着而超越它。其实观察别人也可以看到:这个人好执着!但往往不会反观自己也是如此执着。我们都在怪别人,却都没有反过来看到自身也如此。只要看到自己的执着性,你就发觉什么叫我执,观察自己越深就越觉得:自己的我执真的很深细。有道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我慢深细最难明”,不观察自己,那就会永远觉得自己很伟大很好。如果深细地观察自己,就知道自己的执着有多深!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是说我们要加强深观,应该很深很用心地投入观察,才发觉得到。如果马马虎虎可有可无的,那是无法发现到内在很微细的真相的。有的以为自己没问题,但一遇到外境,马上就原形毕露,破我执不容易啊!故要很“深”地去“观”察。
还有一个叫“广行”,即广大去利益一切众生来破除我执,不是以为自己没有我执我见了就解决问题了。这是要做出来的,在生命能展现出来的才是。什么是我执?占有、贪欲、瞋恨。体证无我的人绝对不再是占有而是舍!菩萨六度万行首条就是布施,布施其实就在破我执,破实有感(我的)占有。大乘的六度万行的意义归纳起来在于破我执我见的实有感,破除悭贪占有。
我常说,人间一切外在条件(名或利)就像水,能利益众生解脱,也可以使众生执着而导致生死轮回。如果将人间的名利来破我执,为众生造福,自己成就也快;但如果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就更坚固了我执而造业沉沦。众生的私欲很强,都只是为自己打算,从来不为别人。六度中的“布施”就是教我们关怀众生,明白自他间的因缘是息息相关的,把自己的福报与大家共享,这样就能破个人的私欲,容易破我执。“持戒”是防止由于我执强而造成对其他众生的伤害,其实真正破了我执的人也就无戒可守了。“忍辱”是对别人的伤害等能忍受,而不再生气瞋恨,当然破了我执,还有谁瞋恨不满?如果众生对你不好,你会更加感到众生的可怜,会怜悯他,想法去帮助教化,哪里还会起瞋心?“禅定”能让心灵宁静,最后才能开智能见实相(般若空慧)。众生由于我执而造成心灵的动乱不安攀缘不止。所以六度的目的就是破我执我见,断轮回生死。但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不叫修行。修,是修正内在的观念;行,就是利他。理论讲得天花乱坠,但是自己却做不到,也不愿尝试六度,哪里能证入无我!顺境中都无我,逆境一来,那个我就展现出来了,不相信大家试试看!真要解脱,那就不是戏论哦!我执不断,哪一个人能解脱?只有生死轮回的份!我不骗你,这是实在话。每一个人真要为自己未来的慧命负责,要为斩断生死轮转而下真正的功夫。这是要你自己去克服的,师父说法告诉你真相以及用功的方法,那也只是助缘而已。如果你真的要解脱,必须自己去实践体会。我刚才讲的布施不是叫你们拿钱来给师父,而是去利益关怀一切众生,在利他中你会慢慢得到那种体会。在自我保护中又怎能解脱!所以理论不是只有归理论,是要用生命去实践的。谈到布施顺带提一下,水多了会泛滥成灾,疏通后就能灌溉并利益一切生命,钱多也是如此。如果能让一切众生都得利益,我执就容易破。
涅槃寂灭是任何因缘下最重要的终极目标。《金刚经》也有讲,菩萨发心利益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是菩萨真正的大愿,也是真正度化众生。如果只是暂时性对众生得到某一个好处,那还是小的利益。真正的终极大利益就是让他解脱证入涅槃,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发心处。真要救度众生入解脱涅槃,自己就非用功不可!要先证涅槃,才能度众生,就好比会游泳才能救人。为了让众生能得度,所以我们自己要解脱涅槃,这不是自私,不是要保持“我”的伟大与安逸,而是为了更广大的众生。我自己要解脱,也要带众生去解脱,要发这样的心,那就不是自私的。如果只是为自己解脱,那又是我执深重,如何能解脱?所以修行不是唱高调,确实要如法如律,本身做不到,却想帮助别人,那是很难的,所以自利才能利他,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三法印的纵横无碍
“﹝三法印的纵横无碍 ∫弧⑷ㄓ〉拇蔚?br /> 佛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
佛陀为何讲有次第的三法印?因为众生根性差别不同,有人听到无常马上就见法涅槃。但有人却无法达到这样的受用,佛陀就进一步从无常谈到无我,他们就会见法涅槃;有人还是无法受用,于是佛陀再进一步从无常无我到苦到涅槃的次第来说明,这样就产生了有次第的三法印。其实每一印都能解脱:体会无常印就能解脱,体会无我印也能解脱,体会涅槃印也能解脱。佛法在印度流传了一千六七百年,由于对三法印重视的不同而变成三个时期。佛陀到部派佛教这五百年是早期佛教,一般重视的是无常,从“无常”入手而解脱;初期大乘佛法重无我,像中观、唯识是以“无我”为重点来阐扬真理。到后期佛法重视的是“涅槃”,当下体证法性寂灭,当下悟入涅槃。这就是佛教源流的差别。
“如佛说「诸行无常」,而拘泥于事相的人,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悟入法性寂灭,那末,佛就再说「诸法无我」印。”
这也是一个重点。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常见与我见,佛法只好在现实现象上使我们看到迁流变化生灭不停,用事实的无常现象来破除常见。可是讲到无常,有人就误解一切法的现象是实在的生灭无常,这个就是不能透彻无常而产生的执着。继而觉得这个人间真是生灭无常,很苦,产生了厌恶的心,想要厌离这个身心与人间。导师点出重点:有人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直接悟入法性寂灭,要厌离后才能超越。殊不知,无常就是“常”不可得,既然常不可得,还有什么需要厌离的?所以大乘佛法直接体会的是无我印,认为生,非实生,灭也非实灭,反而不执着在实有的生灭。如果一切法不是实有的生灭无常,那你还要执着什么,厌离什么?这就是大乘法进一步的特色所在。所以他不是用厌离的,反而是入世的,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去面对观察体会而超越。如果说厌离,那是厌离一切的贪欲,而不是厌离一切法,这就是重点。佛看这些人不能因为直接从常性不可得下手去体会涅槃,只好进一步说无我——我不可得,从无常说到无我,感觉好象有次第。
“经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说明了世间的快乐,随时变化,不可能永远保有,故本质上是苦。”
很多人刚开始不能了解无常故苦的道理,觉得人间是无常迁流变化,但也是快乐的,喝酒可以快乐,物欲以及身心五欲的享受也觉得是快乐的。但这样的快乐能保存多久?既然不能永恒保存,那还是无常的。越执着越贪爱的,当它无常变化时就更苦了。所以表面上看来是暂时的快乐,当你得不到或消失的时候更苦,所以无常的本质带来的还是苦——无常故苦。苦就表示不自在,印度宗教界认为有一个“神我”是自在自主、清净、快乐、光明的。既然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那就不是“我”。从这个立场来破除所谓清净自在快乐永恒光明的“我”,所以无常故苦,就能证明无我。这一点大家就要注意,就是从这里去体证的。既然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