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娑缘幕故抢喜∷馈I穑ㄉ溃┯屑钢郑骸耙黄谏馈报D―从出生到死;“大期生死”――生死不断,直至解脱不再来才叫灭。没有解脱开悟证道前,你不能断除生死的根源,永远在生死之中不停地轮回,不管生还是死,都在生里面(死了还会生)。从大期生死来说,如果只有这一生身心环境暂时好一点,多活几年,那又如何?未来还不是照样生死苦迫不停!所以,这里所说的生老病死不是只有这一生而已。注意啊,如果现在有某一种宗教信仰或团体告诉你:相信并加入,你会身体健康,家庭运气变好,孩子圆满,夫妻感情和谐,还可以活到一百岁,我想人人都会要去的。如果我们告诉你:你来这里学法,是要断除你的烦恼,去掉你的习性,破除我执我见,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哪一边的生意会比较好?百分之九十大概会选择第一个,因为现在马上可以满足我,会改善经济,孩子乖,生意顺利,夫妻感情好,大部分都是要这个。而到我们这里来听课是在星期天,一个礼拜才休息一天,还要来上课,本来星期天可以睡到十点十二点的,为了听课六七点就要起来赶车上课,一上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而且听法还要去实践,要铲除欲望破除我执,要遵守戒律又不自由,你说谁要?但是注意呀,学这个法解决的不仅仅是现在的状况而已。迷信中的崇拜是暂时给你精神的安慰。你们来听这个法,虽然要辛苦地付出,还要去掉自己很多习性和贪爱贪欲。但说真的,即使你要改善这一生的状况也还要这缘起正见的修行才能达到,不是只有信仰拜拜就能解决的。更何况这样的修行真正解决的不是只有这一生,当你真正解脱时,未来的生死也止息了,那才真正永远超越了(不只是这一生)生老病死之苦。所以佛法谈三世――大期生灭,一期生灭,一念生灭,要清楚从什么角度去看,知道背后的原因,还要怎样去体证。众生都在贪欲里面,满足贪欲的就认为是好的;违背你的贪欲就说不好。所以,神教者的宗教标榜信他就得救,满足了众生的贪欲,结果就有那么多人信;而真正能解脱的佛法,信仰的人却是那么的少。佛法是实在的,无法让你一信就得救,它让我们发觉真相,去掉执着爱染和坏习性,然而谁愿受所谓的束缚不自由?故而全世界真正信仰佛法的人少,佛法生意比较差,而神教的生意却那么好。即使在佛法中还有很多的方便法门,那也是为了这些贪欲的众生,跟他说破我执究竟解脱,没有几个人要的:“别的什么都可以没有,‘我’怎么可以没有?”这是最大的问题。佛法为了引导这些我执深重的众生,也不得不开展一些方便法门:这里也有“我”,那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本来清净,只要恢复本来就好了。相信我能帮你,那么将来你死时,就会带你去一个非常美好满足的地方。其实这都是佛法的善巧不得已,因众生都在贪欲里,一下子对他说无我破我执、去贪爱,那是违背“我”所需要的,谁愿意接受?
  全世界人口现约六十亿,信仰佛法的少之又少,大概只有三亿多人,三亿中抉择正见不落方便法门的大概十分之一,算下来只有三千万人,真能身体力行去实践的,而在其中真能证果的,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佛法变化为何越来越大?佛法在印度流传了一千六七百年,最后灭了。注意听,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佛教徒都说我们佛法是最究竟最伟大的,能使众生究竟解脱,而其它外道不能解脱。然而如此伟大的佛法竟然在印度本土灭了!这是何等严肃的问题!为什么会灭?为适应满足大家而行的方便,使得佛法的正见不见了!现在社会上看起来佛法也蛮兴盛的,但是如实去观察,佛教到底在宣扬什么?大家体证的是什么?真的听到正见,找到解脱的方法吗?还是同样只是在崇拜信仰、依赖等待救度里?要明白啊!
  生老病死不是只有这一生的问题,很多人只见眼前利益,解决的只是目前的困难,而无法看到生死根源的长远苦迫。所以谈到生老病死,不仅是谈身心当下的生老病死的苦迫,还要更远一点,不要很浅地落在眼前得少为足的利益上,要看到大期生灭,那是长远不停的生死轮回的循环之真正大苦啊!
  “爱别离、怨憎会,是有情对于有情(人对社会)离合所生的。如情感亲好的眷属朋友,要分别或死亡,即不免爱别离苦。如仇敌相见,怨恶共住,即发生怨憎会苦。这都是世间事实。” 
   所谓爱别离就是喜爱的都会失去,如我们喜欢的亲人、财产、地位(引申大一点到国家社会)等,有的必会消散,生的必会死,这是必然真理。对漠不相识的陌路人,我们一般不会特别去关爱。但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感情越好越恩爱的,彼此间更苦不堪言!佛陀曾问一位比丘:你在森林禅坐时,衣服被树枝勾破了,会有什么感觉?比丘回答:会难过,是因为“我的”衣服被勾破了。佛陀又问:当你看到树叶从树上掉下来时有什么感觉?比丘回答:没有感觉,树叶跟我不相干,衣服是我穿的,钩破了跟我有关系。我们在人间也是一样。全世界人口以六十亿去计算,每天约三十万人死亡,我们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每天居然有这么多人死亡,我们丝毫没有感到苦。然而当自己亲人死亡时,尤其关系越深爱的,就越感到痛苦,也就是说染爱越深,死别时更苦。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也许会说死了算了,再换一个。但感情很深的人要生离死别时,是不是非常苦?爱别离就是越亲爱的要分开时越苦。问题就是没有永远不分开的,恩爱夫妻希望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有历史以来有几对夫妇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除非两个同时死于灾难。所以每一个人必然会爱别离的。
  什么是怨憎会?不喜欢的、讨厌的人偏偏生活在一起,这很糟糕。很难看到家庭、公司、团体之间没有纷争,能圆满幸福一团和气的;社会国家也是团体,到处政治纷争;商业上竞争亦复如此。这样纷争下的人们能和乐吗?能不怨憎会吗?人类为什么有斗争?有历史以来据说只有二百多天没有打仗。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应该最亲,但是有很多公案,有钱的大富翁死了,他的子女就开始争财产,告到法院去,要等到他们的官司完结后,父母的尸体才能落葬,还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什么地方不在斗争?所以《阿含经》就讲王与王争,国与国争,子与母争,兄与弟争,人与人争。观念不同也会诤――见诤,全世界找不到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人,那又如何不争?你最讨厌最不喜欢的人,偏偏每天都要跟他见面;我们不喜欢活在某种状态中,偏偏每天身临其境;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在极乐世界,偏偏生活在娑婆(堪忍)世界。所以怨憎会也是现实中人人无法避免的问题,与爱别离一样都是苦。
  “所求不得苦,从有情对于物欲的得失而发生。《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是求不得苦的解说。”
  人生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希望是一直相续不停的,很多人想:我现在环境不好,如果我有一百万就满足了。可是当他有一百万,他会想:如果我有一千万就好了。等有一千万,他又说:如果我有一亿就满足了,人就是这样的欲壑难填。年轻时找对象,女的想找一个理想的白马王子,男的想找一个理想的白雪公主,就会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了。可是现在世界上离婚率已高达百分之四十!还没有离婚的不见得就不离婚,因为危机重重。由于我们欲望的一直膨胀不能停止,所以永远不能满足。这里的“所求不得”不是说所有希欲都不能满足,而是说因为欲望越大就越不能满足,好了还要再好,得到了还要再得。第一个欲望完成时,第二个欲望又出来;第二个欲望满足了,第三个欲望又出来,它是永无止息的。人生最大的欲望是什么?也许会以为是富贵和长寿,其实真正的欲望是希望永远不死――永恒的存在。知道人活着非死不可,但是这种无奈并没有打消永恒长存的欲望。于是我们把欲望投射到外面去――有一个天国或是特别的长生不灭的地方,都在求到那里去,这就是最大的欲望!从那个欲望就可以看出,人生即使在社会上名利恩爱都有了,也很健康,问题是即便活到一百岁还是要面对死亡。福禄寿都有了,但一切满足的都会失去,在这一生所获得的最后都不能把握,这也是所求不得。而这是必然会面对的,谁都逃不了。修行者的“知足常乐”,就是止息那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才能止息痛苦。所以我最赞叹的只有佛陀,他把一切的欲望都放下了。他生为王子,可以当国王,有谁比他的权力大?他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美女、儿子、权力都有,但他为什么都放下了而去修行?这就是与我们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叫凡夫众生,他叫觉者佛陀。他之所以止息了一切的痛苦烦恼生死,就是因为他放弃了一切的占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欲望?因为认为里面有一个长恒不变的“我”,这就是欲望生起的原因条件。现在学的缘起法,就是要告诉我们造成恶性循环的因缘条件。
  这里所谈的苦集灭道的苦是人生现实的根本问题,它不是一个理论,而是我们生命身心当下的事。所以我们在听法,不是在听理论,而是明白佛陀开示的原来就是我们自己生命的问题。在听法时,能随时认识到原来是在讲自己现在切身的问题,能回归生命,那你们当下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你认为,佛法只是在谈理论,与你的生命不相干,那么这个理论对你来说就不会有作用。
  我们在希欲里求满足,在欲望的过程中你会觉得有一种安慰,但是那个希欲的希求并不会停止,因为你达不到,所以在信仰里造成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在听法的过程中,我们能明白原来是在讲自己身心的当下,因而能如实地回归到生命来,体会到当下,那时就可以感受到:原来真是这样!所谈的每一句话都没有离开现实――生命的作用。这样的学法,从第一课一直到最后一课过程中,你们都可以感受到内在的问题。这里不但指出你的问题,还会告诉你解决的方法,这个课上完,也许就有人受用了。因为他讲的就是当下生命中的问题,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妙道理,而是生命中自己当下的问题。希望大家在听法的过程中,能时时回归生命的当下体验,马上感受认知当下,这个很重要!如果只是来听一听,回去就忘了,那跟你一点都不相干,这样学法怎么能受用呢?所以讲苦不是在理论上转,而是在讲我们生命中的问题,这个观念也要明白。
  “为了解决这些,世间提倡增加生产,革新经济制度等。但世间的一切学理、制度,技术,虽能解除少分,而终究是不能彻底的。如世界能得合理的和平,关于资生的物资,可部分解决。但有情的个性不同,体格、兴趣、知识等不同,爱别、怨会等苦是难于解免的。至于生死等苦,更谈不上解决。”
    我们的生活有压力,可以增加生产;病苦大,可以发明医学;改造经济和医学卫生,这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命,但不能解决生命中的终极苦迫,所以这是不彻底的。两个不同观念的人一定会有诤斗,你说好的,我说不好,就无法避免怨憎会和诤斗,那就是苦。再怎样改善经济和卫生医疗,最后还是免不了老病死和爱别离。我们的身体、个性、知识观念都在重重制造一些因缘,所以如果只是在人间物质和卫生上的改善,那只是部分的,并不能解决我们生死等根本的苦。
  “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发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要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
  七苦是从哪里发生的?是从五蕴炽盛而来。色受想行识是组成身心的五个条件――五蕴,五蕴的造作像火在炽盛燃烧,前面的七苦其实就是由于五蕴炽盛而引起,所以加上这个总共就是八苦。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我们的炽热烦恼都离不开自己五蕴身心的造作,这就是重点。之所以会痛苦烦恼,其实就是这个身心在造作,有此炽然如火的五蕴,所以苦海无边。要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可以。我们在这里受苦,在这里制造苦的因缘,就要了解五蕴的功能性,真正超越炽然大苦而解脱,在这里跌倒的,就在这里爬起来。我们在这里造作,在这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