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缘起的立场,从中观的立场,都同样可以建立这样的体会——六度的般若空慧。了解空慧就贯穿了三法印,大乘的空慧太重要了!没有真正了解大乘空义的人就不知道大乘的深妙。要注意:只要谈到大乘的空,与三法印没有差别,因为空的本质是在否定不变性,否定独存性,否定实有性,所以“空”与三法印的本质是一样的。
  但是现在很多学大乘的却把空义讲成不空,说有一个实体的自性不变,要注意!解释大乘的空义一定不能违背根本三法印的本质——否定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如果违背了那还是真正的般若空义吗?藉这个机会使大家明白,真正的大乘空慧是不违背三法印本质的,是一致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个?大家要注意!在印度发扬大乘开始是中观,以后是唯识,接下来是真常系的如来藏。这三个大系内容有所差别,而中观的思想才真正与般若经的空一致,与阿含经三法印的根本一致。不把这个根本抉择出来,就无法抉择大乘三系,那会被搞得很辛苦。尤其是我们中国普遍流传接受的都是真常系的思想,中观与唯识比较少。那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没有能力抉择的话,你以为这样就是了。所以只有明白空义的真正本质,才有能力来抉择大乘三系的同异。
  导师把握住了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的空义,往上追溯到般若经的空义,再往上追溯部派佛教里的理论,最后发现龙树菩萨是从《杂阿含经》中发掘到缘起的真意,也就是初期大乘的缘起无自性空义与阿含经的精神根本意趣是一致一贯的。导师把握住了这一点,把握到龙树菩萨的精神,所以他也是站在这个立场来抉择大乘三系。不知道这个重点的人就会觉得奇怪:导师根据什么来评判了义不了义?其实就是根据这个。所以这个很重要!不明白的人对这个法的抉择就很困扰,缘起原本应该是无自性的,但流变到后来却讲成“自性缘起”了!所以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而产生了矛盾怀疑。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大乘空义,很容易混杂入外道的思想而无法抉择。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即同一空性。空,不离因果事物而显;”
  这一句话很重要。很多人听到大乘讲空,就误会成什么都没有:“空在否定一切嘛,所以否定一切法,”其实不是。空是在一切法的因果事相上才能显现出来的,因为观察一切现象的无常就了解没有永恒不变性,从这里而显出空义。所以空不是在说什么都没有,恰恰就是在讲一切万法当下的本质,所以怎会是什么都没有呢?空与什么都没有的“无”不一样,这个要注意。
  “空即是一切法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
  空在哪里建立?就在一切法的现象上建立,而不是离一切法的现象有空。空就是观察一切法无常变化的现象,其间没有实在的我,没有实性,自性本来就空寂,这就是空。所以空是在一切法上来显现的,不是离开一切法而有空。真正明白了空义的内涵,就不会执着空是什么都没有,不会恐惧空是断灭了。
  “「智论」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
  龙树菩萨作的《大智度论》是初期大乘中观家的思想。当我们在观察无常时,其实已是在观空的因缘了。大乘的心法是观空的因缘,所以与根本佛法的观察无常并不违背,明白这之间的贯通,大乘与小乘也就不会互相对立了。大乘小乘其实理论是一样的,讲空就是在讲无常、无我、涅槃,怎么会有矛盾呢?如果把空解释成另外的一个形式,可能会有矛盾,只要是正确的内容就不会有矛盾。
  “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
  大家就要注意了:如果体会到空就是不生不灭,因为常不可得,我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那就生非实生,灭亦非实灭,即体会到不生不灭。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涅槃寂静是大乘佛法掌握的空义,是直接契入体会空性的,如果一定要说大乘重视三法印中的哪一法印?那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性。因为体会空就是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所以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这里才说空即是无生无灭——悟无生。中观一直在破实有的自性见,阐扬的就是空义。当破除了一切的自性见时,当下体悟的就是无生,所以能真正体证中观的思想,当下契入的就是无生法忍。大家要注意:不生不灭就是无生,体证空性就是悟入无生法忍,这的确有其内容,不是随便乱说的,很重要!
  “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因为不生不灭的空性是从生灭无常的现象去体会的,所以无生无灭与生灭其实是一,不是两回事。如果能观察生生灭灭的现象而当下体会到不生不灭,直接就体证了空性——悟不生不灭的无生。所以要解脱,要体证空性的不生不灭,就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去体会它没有永恒不变性,没有单一性,无实性(即空性),不能离开生生灭灭而体会不生不灭,离开了生生灭灭的现象又如何体会空?很重要!
  明白了这个,就用不着非入禅定不可。有很多人误解为不思不想入定就解脱了。其实定力会有消失的时候,那时又回到原样了,那种定是有出有入的,“入”了就定,“出”了就不定,这种定又有何用?注意啊,修行不是逃避,也不是转移,而是在生命的当下去体会其苦迫烦恼以及一切障碍,明白时就超越了。体会到一切法是无常的,就能“看”清痛苦烦恼贪欲执着也是无常的。注意听!当我们有贪欲执着爱染烦恼痛苦时,当下看清楚它是不是常,是不是永恒?后面讲的“如实观照”就是教你在生命中怎样去体证(观、看)而发觉真相,有理论也有方法。
  “一实相印贯穿三法印。只不过小乘多说三法印,大乘多说一实相印(空)而已,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大乘的空慧就是一实相印,归于实相(空即实相),这一空的实相印就贯穿三法印了。所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印,这样大乘的一实相印与小乘的三法印就贯通了,没有障碍和对立。在大乘佛法里真正能大小共贯而无碍的就是初期大乘佛法中观与般若经的思想。但佛法经过逐渐的流变,大小乘就有了障碍和对立,其实这是对三法印与空义的理解偏离才产生的问题,这里很重要!
  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只在名词而已,其实内容是一样的。小乘时确实多说三法印,都讲无常无我涅槃。而大乘用一个“空”字即一实相印来贯穿整个三法印,所以大乘多说空,较少说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的名相。但是大乘空的本质就在讲三法印,只是用一实相印把三法印贯穿而已。明白这点,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因为真理不应该有两样,也不可能有两样。”
  这句话最如实了。如果认为大小乘讲的有差异,小乘认为三法印是真理,大乘认为一实相印是真理,那就会产生问题了:“难道真理会有两样?”真理不可能不同的,不同就不叫真理了,真理哪会被人弄成两样!真正明白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空的内容,就知道大小乘其实是一贯的真理。
  一实相印贯穿三法印是属于大乘的不共慧。我们在讲三法印无常 无我涅槃,很多人误解以为在宣扬小乘,其实法(真理法则)没有两样。我们不是在宣扬小乘,那是不了解真义的人怀有分别心而说是小乘的。真理法则岂有大小乘之分?一实相印与三法印本质是一样的,有什么大小乘!明白的人就不会再站在分别心上乱说了,会站在法的立场上真正把大小乘贯穿起来。一实相印就是三法印,只是用的名词以及重点不同,大乘重空,小乘重三法印,差别仅仅在这里而已,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三解脱门
  下面讲三解脱门,因为有三法印,所以有三解脱门,从无常而解脱,从无我而解脱,从涅槃寂静而解脱,三个层次不同,变成了三解脱门。其实只要是解脱,就都是解脱,只是从三个不同的门进来,所以叫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 》鸱ㄒ馈肝拧埂ⅰ杆肌埂ⅰ感蕖梗得鞣得云粑虻氖导獭!阜ㄓ【顾档娜馔衙牛卦凇感藁邸埂H馔衙牛伤凳侨ㄓ〉氖导椒ā!?br />   学佛法都要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先熏闻正见,还要如理思维(即消化),最后实践(即实修),闻思修的过程就是从迷到悟的过程。但《法印经》说,三解脱门重要是在修慧,听闻及思惟的阶段还没有解脱,所以闻思是进入实证的方便,真正能证入解脱的是修慧,即智能的开发。所以三解脱门可说是三法印的实践方法,是三个信道门,即信道解脱的实践方法。
  “佛说三法印,每一法印都能开显正觉的内容,离执证真。”
  体会无常法印就是否定不变性,能破除我执而解脱;体会无我法印就是否定独存性,也能解脱;体会涅槃寂静印就是否定生灭的实在性,同样能解脱,所以三法印的开示就演变成三解脱门。三法印的每一法印都在开显正觉的内容,可使众生离开执着而证入真理实相。
  “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依无常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
  无我印就是从空解脱门悟入的,涅槃印就是从无相悟入的,无常印就是从无愿悟入的。下面解释各个解脱门修行的方便:

一、空解脱门
  下面讲三解脱门,因为有三法印,所以有三解脱门,从无常而解脱,从无我而解脱,从涅槃寂静而解脱,三个层次不同,变成了三解脱门。其实只要是解脱,就都是解脱,只是从三个不同的门进来,所以叫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 》鸱ㄒ馈肝拧埂ⅰ杆肌埂ⅰ感蕖梗得鞣得云粑虻氖导獭!阜ㄓ【顾档娜馔衙牛卦凇感藁邸埂H馔衙牛伤凳侨ㄓ〉氖导椒ā!?br />   学佛法都要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先熏闻正见,还要如理思维(即消化),最后实践(即实修),闻思修的过程就是从迷到悟的过程。但《法印经》说,三解脱门重要是在修慧,听闻及思惟的阶段还没有解脱,所以闻思是进入实证的方便,真正能证入解脱的是修慧,即智能的开发。所以三解脱门可说是三法印的实践方法,是三个信道门,即信道解脱的实践方法。
  “佛说三法印,每一法印都能开显正觉的内容,离执证真。”
  体会无常法印就是否定不变性,能破除我执而解脱;体会无我法印就是否定独存性,也能解脱;体会涅槃寂静印就是否定生灭的实在性,同样能解脱,所以三法印的开示就演变成三解脱门。三法印的每一法印都在开显正觉的内容,可使众生离开执着而证入真理实相。
  “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依无常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
  无我印就是从空解脱门悟入的,涅槃印就是从无相悟入的,无常印就是从无愿悟入的。下面解释各个解脱门修行的方便:

二、无相(无想)解脱门
  “二、〔无相(无想)解脱门〕    如能了达五蕴本空,就得解脱。但如果观五蕴本空,而观慧中还存有空想(空的意象),就应进修无想解脱门。”
   当体证到空无自性时,还执着在这个空上,以为有一个实在的空相或空性,这叫空的意象(空想)。那就要进一步再去破这个执著:
  “如实观察,要在正定中,止观双运,才能深入。”
  这就比较辛苦,必须要有基本禅定的功夫,如果心还没有进入那种不取着安住的定境,要去观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要进入无相(无想)解脱门,要进一步与定相应,才能止观双运而进一步深入。外面有境界是相,然而对空的体证认为是实在的,也是一种相,属于心灵上的空相,一般人比较疏忽,不了解。尤其是修禅定功夫的,包括进入光明清净中,那个光明也是一种心灵的相。所以要真正体会无相或无想,确实要再进一步才能了解。这里讲的止观双运,先让心安住下来,把心缘在一个所缘地方,让它专心,散乱心慢慢就止息了,这是止(修定)。在止的过程中,心逐渐安住,起观就比较明显,所以修行离不开止观双运。
  不过有一个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戒定慧是一种次第:止是修定,定了以后,以定心来观照开发智能。然而,还有另外的一种观念:八正道第一以正见为导,菩萨的六度也是以般若为导,为什么要以正见般若为导而不说正定禅定为导?一般人认为定中才能开发智能,到底是先定还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