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蚍ń栽灯穑安_痴亦复如此,无自性的非实的贪瞋痴三毒,只要时时刻刻“看”清它的真相,就不再被它所转。我们之所以会继续相续而执着,是由于无明故,不知身心的非实,也不知无常因缘所组合的身心所起的贪染爱欲的如幻即生即灭性。建立了正见,再用如实观察,就可以解决这些生命中的事啊!看得到每一个因缘,每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如实知而不再相续,但是不如实知则一定会继续相续。
  业在哪里?有认为在物质里面,把物质分析到最小的原素,识(业)就在这原素里;也有认为在心灵里。真的吗?你们观察得到吗?如果观察不到,也体会不到,凭什么来消业?不知道业在哪里,也不知道有多少,怎么消?“我们怎么有可能?佛菩萨才有大力嘛,来给我们消业。”自己消不了业,只有依赖佛菩萨,等救度到哪里去,替你消业。难道真是这样消业的吗!
  看到这三解脱门,我们的感触很深:佛陀的开示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身心,没有离开起心动念,没有离开五蕴六处的功能,就在这里观察,这叫如实观察如实观(而不是假想观),就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去观察自己内在的条件和因缘。天下有哪一个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最了解自己的都不清楚自己的内在条件,天下还有谁能救你?谁能替你解决你内在的困扰和执着?所以为什么叫你如实观察?你只有乖乖的把自己的身心观察得透彻,了解它内在的原因,痛苦烦恼是怎么来的,什么叫缘起?如何不痛苦烦恼?这都要靠你自己去了解,脚痒了,抹这个药,它就不痒了。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痛苦烦恼嫉妒贪心瞋恨,如何消除?教你的这些法,只要在生命中去观察,是不是真的缘起无自性?善于应用,每一个人都能解脱贪瞋痴烦恼。如实观照我们贪爱的原因,就知道执着一切法以为实在的而起贪爱,看清楚了就不执着了,贪爱就消失了,这都可以实验的。
  听说有人生出来就有报通,他看见的人就像透过X光,全身都是白骨。上学时老师叫画画,他画出来都是骨头。老师奇怪这孩子怎么每次都画骨头,他看的就是骨头么,看不到身体表面的东西,一看就象X光透视。如果大家有这个功夫,我保证你不执着不贪爱,叫他爱都爱不起来,因为看到的都是脏兮兮的五脏六腑和骨头,怎么个爱法?修行到某一个禅定功夫,有了特殊的神秘经验,也可以有很多这样的看法,但修到这样的功夫较难。不过,我可以给诸位提供一个去处——人人死后烧的那一罐骨灰!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受用的,只是还没到那个地步,你就是不死心,非爱染占有计较不可,非来拼个你死我活不可,这就很奇怪了!
  这里佛陀在开示我们,你不要到那个地步就可看得出来,超越而解脱:一切法是不是如梦幻泡影?是不是无常剎那不住?很快就中年、老年、死亡,哪一个不是这样?十八岁很漂亮,八十岁呢?看到六十岁就已经很惨了,不要讲八十岁了,所以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看十八岁。其实要观照人间不是很简单吗?内而身心,外而一切万法都是这样。我们都喜欢十八岁,但水果为什么要吃成熟的而不吃刚长出来很漂亮的?成熟的水果才是你所喜欢要的,然而我们自己却都喜欢生不喜欢死,奇怪!
  “这样的一切不可得,识也不可得;悟入妄识性空,则无所爱染,不再造作,名「无作解脱门」。到此,证知一切法毕竟清净;于一切法无所着,而得大自在、大解脱;证入了「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空性。”
    最后体证的就是诸法实相寂灭相(空性)。从这个三解脱门就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只要你能用心去观察体会,不管是从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或无愿解脱门进去,每一门都能解脱。只是在解释上深浅,变成有一个次第,其实每一个解脱门都能解脱。三个解脱门都建立在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这些都一样,只是观照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从内在的身心去观察无常无我,观察外面的一切境界可以离相,其实相也是我们执着的对象,相破了,内里的执着也不会依存。所以这也是相依相缘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破除我们的自性见和执着。所以每一个角度只要你深入,其实都可以解脱:从自身的观照(空解脱门)、对万法的观照(无相解脱门)或对烦恼的观照(无愿解脱门)都能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贪瞋痴和烦恼。直接解决这个,那直接就从贪瞋痴烦恼去观照也是一个所缘。能当下体会到贪瞋痴烦恼的缘起如幻非实性,你也一样可以解脱。大乘所说的“烦恼即菩提”,了解烦恼的实性是本自空寂,就可以见到法的实性,一样可以解脱。但有人误解成:“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问题就大了!证了菩提还是烦恼?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可以藉烦恼为因缘来证菩提是对的,但不能说菩提即烦恼。如果说菩提即烦恼,那完了!佛陀每天都在烦恼了?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菩提是清净,相应的是不再烦恼,这样才对。我看到很多文章确实写:“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所以烦恼与菩提不二,心佛众生也三无差别。”这样理解完全是错会了,无差别是在讲法性,而不是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如果是这样,佛还叫佛吗?这样解释是不对的,不能这样讲!
  “总说:依内容立名说:无自性以离见,名空;离相以息分别,名无相;离取着以息思愿,名无愿。”
  龙树菩萨的偈子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由于无自性故,知道一切法皆缘起无自性,就离开了实有感的我见,这叫空解脱门,空就是在讲无自性;观察外在的六尘知道虚幻非实,离开了实有相的分别执着就叫无相解脱门;观察内在愿心(即体证的心)的即生即灭,离开了思愿的执着叫无愿解脱门。
  “依偏胜说:由无我而悟入,名空解脱门;由涅槃悟入,名无相解脱门;由无常悟入,名无愿解脱门。”
  体悟我不可得就是空解脱门;体会涅槃的一切法不生,皆缘起如幻非实,于是不执着一切相而契入涅槃,叫无相解脱门;由无常而悟入的就是无愿解脱门。
  “依浅至深说:悟五蕴本空,但还有空想者,为此而说无相解脱。虽达境无相,而心还有微细爱染故又说无愿解脱。”
  体悟空性,但还执有空相,就要进一步破这个空相,于是再说无相解脱门;虽知境无相,但对观照的心相还有微细的执着,再进一步说无愿解脱门。
  “虽观察的方便不同,而所观的实相(空性)一样,故每一门都可以直通解脱。所以说:「三解脱同缘实相」,三解脱门是平等一如的。”
  这是重点,要明白。三解脱门体证的实相是一样的,即体悟空性,三解脱同缘实相,三解脱门是平等一如的。一一解脱门都可悟入实相而解脱。如果不彻底,还有一点执着,就继续分成三解脱门的次第来给他解释,或促使他进一步体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体证的都是实相空性,这一点不能不一样。我们大乘佛法很少讲无常无我,大部分都谈空。既然三解脱门都可以解脱,体证的空性也是一样的,那么大乘直接阐扬寂灭空性的一实相印还是与三解脱门的三法印是一样的。不明白这个根本的人对空义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一些隔阂。这里讲的空性都是依中观的思想在讲的,如果依唯识及真常的空义就有不同的内容,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大乘讲空性的一实相印时最要注意的是要厘清大乘三系的不同解说,这是重点。大乘讲的空性一实相印与三法印是一样的,讲大乘的空性应该每一个人都可以解脱。问题是大乘还有三个大的体系理论不同,所以修行的困难也在这里。如依据中观讲的空性内容,很容易体会;如用唯识及真常的如来藏思想去解释就有所不同了,这是大家要注意的。大乘之所以会有诤论及互相矛盾,就是因为大乘的三个主要体系思想确实不一样,于是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个附带谈一下。
  接着讲灭谛——解脱者的境界。也许有人会问:灭谛是解脱者的境界,我们还没有解脱,如何讲解脱者的境界?我们不妨先依据过去先贤大德的体证来了解一下,将来你要是有因缘体证了,就知道原来和过去所学的是一样的,这样就比较有证明而安心。

※ 灭谛※﹝解脱者的境界?br />   “※灭  谛※
﹝解脱者的境界    ∫弧⒔馔鸭词亲杂?br />    解脱,是对系缚而说的,古人称做解粘释缚。人(一切众生)生活在环境里,被自然、社会、身心所拘缚,不得自由,充满苦恼。而使我们不得自在、生死轮回,最根本的系缚力,是对于身心、环境的染着——爱。”
  这又重新把因缘再重新复述一下了。我们的身心被束缚了才要解脱,如果没有束缚,还要解脱什么?被什么所束缚?人生活在环境里,不管是自然社会还是自己的身心,都会产生很多束缚,一旦被这些束缚就不自由了,痛苦烦恼一大堆。但要找出让我们痛苦烦恼生死轮回的最重要的根本束缚力,这里点出了重点:这个根本束缚力就是对于自己身心及外在的环境所产生的爱染执着,执着自己的生命五蕴及环境是实在的,想占有并保有永恒,这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源。
  “内心染着境界,如胶水的粘物,磁石的吸铁那样。”
  只要一沾上胶水要去掉就很难了,很粘着的;磁铁也是一样,铁吸了上去,要拔开就很不容易,表明这种染着很难去掉。
  “由于染着,我们内心起颠倒、欲望,发展为贪、瞋、痴等烦恼,现生为它所拘缚,并由此造业而系缚到将来。”
  我们当下的身心由于贪爱染着起了欲望,发展出来就是无限的贪瞋痴烦恼,这一生活着时就被绑住而受苦继续造业,影响到未来际的束缚就更深了。 
  “我们触对境界而生起爱瞋、苦乐,不得不苦、不得不乐,这不是别的,只是内心被事物所染着,不由得随外境的变动而变动。”
    这里讲得虽很平常,却极其如实。我们的生命确实是这样:内在的根身触到外在的境界,起喜欢的就爱,不喜欢的就瞋。时时刻刻根尘相触,时时刻刻就在制造痛苦烦恼或所谓的快乐。只要你的心在染着中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解脱,哪一刻不是在根尘触境产生的痛苦烦恼中?随时都在变化,哪里还能做主?欢喜的就乐,痛苦的就生气烦恼嘛。而且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苦多乐少,不苦也不行,不乐也不行,不管是欢喜痛苦,都是身不由己啊!这就是被执着被无明业力所束缚,无法做主,我们的心被事物染着了。外面的境界变了,你的心就随之而变了:你所爱的,当他消失时,你就苦;你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时,也会苦;你所染着的外面境界在变化,你的身心就会随之而动。但与你不相干的,你就不会起痛苦烦恼,正因为是“我”或“我的”才会影响你。即使家里豢养的小狗死了,你都会很痛苦,因为小狗和你相处了几年,有感情了。而人间每天大约死三十万人,你却无动于衷。你心爱的东西坏了,你也会很舍不得。但有的国家打仗死了很多人,整个城市都被破坏了,你为什么不苦?凡是与“我”相关的事物或人,我们就会执着爱染了,认为是“我的”,这才会苦,如果不相干,那就不会苦了。
  “佛问某比丘:你身上穿的衣服,不小心被撕破了,你觉得怎样?比丘说:心理感到懊恼。佛又问:你看到树叶从树上落下,你感到怎样?比丘说:没有什么感触。佛告诉比丘说:这是因为你对于自己的衣服,起我所执的爱着;而树叶对于你,不认为是我所,不起染爱,所以才无动于衷。”
  佛陀用现实当下身心的感觉来启发一位比丘,让他明白:因为衣服是“我的”(我所),而你不会将树叶认为是“我的”,所以,有我就有我所,就会起染爱执着。由此而知,我占有获得愈多,烦恼痛苦就愈多,执着绑得更紧故。有些人没什么特殊的名利,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执着,反倒过得很清净自在;而有人事业做得很大,烦恼却非常多,就是上述道理。佛陀的时代,圣弟子们都要出家,出家是放弃人间一切的占有,占有愈多,束缚就愈大,影响你的问题就愈多。所以这些圣弟子们跟随佛陀学习时,很快就证了阿罗汉。先决条件就是放弃了人间私有的占有,住到僧团里面,没有个人的财产,吃一顿饭还要托钵乞讨,穿的是最简单的三衣,整个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也只是为了维持色身能继续用功而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