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没事,到死的那一天还在“有事、没事”之间。如果有事没事的两边都歇了,那就很安稳了。我们讲解脱涅槃,其实就在讲“没事”而已。为什么会有事?因为落在相对的两边观念里了,重点就在这里。
  “我们生活在抽象、相对的世界,对事对理,都意解为实在性的,则一切的我执、法执、贪等烦恼,即由此而起。”
  我们每天在身心的喜怒哀乐中以为是真实的,皆由不了解真相的无明我见所导致,故被它所束缚。每天希望得到快乐满足,而不知起心动念的当下是虚幻的,你所要执取的对象也是虚幻而非实的。最虚幻的就是“我”的感觉——对物质及美色所产生的感受。但我们往往直觉到感受是那么实在,然后起了喜欢就想占有(乐受的贪);不喜欢的就起瞋恨(苦受的瞋);没有明显的喜欢及不喜欢的感觉(不苦不乐受的痴),结果一切起心动念的造作都与贪瞋痴相应。如果明白外境的一切万法是虚幻不实变化无常的,没有一剎那是常住不变的,哪会再执着它的实在性!正因为我们没有感觉到它是虚幻剎那生灭不住的真相,以为是永恒不变实在的,所以我们才会想占有。
  而我们情绪的“受”其实也是起起落落剎那生灭不住的。但我们总觉得好实在,觉得快乐及痛苦都是实在的。久远以来,我们被这个“受”欺骗得太苦了!皆由实在感的自性见即我执我见而致。没有这样的实在感,哪里还会有“我”的观念?这里都点出重点,实在感就是自性见,学佛要破的就是这个自性见。佛陀教我们观察外在的一切条件及当下身心的作用,就会发觉它都是无常剎那变化不住,没有一剎那是真的。只要透视这一点,你就不会被外境及自己的心意识迷惑,而超越出来。那时你也许会笑:我们好笨喔,被骗了这么久!众生很容易自己骗自己。最常见的是希望三餐都有符合自己口味好吃的饭菜。有在大饭店吃一餐要三万块,也有吃满汉全席要一百万的。每天早上起来就在考虑这天吃什么,去哪里的餐厅品尝特殊口味。我用一个证明你们会笑死的:每天早上起床拉出来的是不是都一样?这就是真相。如果发觉了这个真相,贪爱口味还有什么意义?执着在味道的满足,而不知道制作出来的实相是不敢看不敢闻的。再说,当时你在吃那几万块大餐而感觉很好吃,那种感觉是实在不变的吗?现在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如果味道是实在不变的,它应该还在。而事实的真相是味道剎那就过去了,任你再怎样想都想不起来了,这样虚幻的味道值得我们去染着吗?我们是不是在骗自己?有一次,一位小孩听到外面有人沿街叫卖爆米花,他说很好吃,让我给他买。我就启发他:你现在开始想(真正看),如果想得出那个味道,我就买;如果想不出来,那就不是真好吃,你在骗我,我就不买。他说:我想起来了,味道真好啊!我说:那不用买了,你已经在吃了(众人笑)。虽然这是小故事,但我们与这位小孩一样,落在执着虚幻的感受而不知。
  我们时刻在追求曾拥有的美好东西,还要重演。其实,如果你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第一天会感觉山明水秀好漂亮。第二天再去一趟,那种漂亮的感觉就不如第一次了,连续去几十次,你一定不再想去了。如果漂亮是实在的就不会变啊!为何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感受的虚幻性啊!尽管满汉全席味道很好,但连续吃三百六十五天厌都厌死了!色声香味触法接触都让我们感觉这么实在,其实这样的感觉是多么虚幻。我们活在虚幻中不自知,因而不能接受虚幻非实的真相,感觉一切都是这么实在。为了得到这个虚幻的感觉,一生都在打拼造业。而在无常法则下,每一法都必归于灭!我们所得到的一定会失去,由于执着爱染其永恒不变,痛苦更甚。所以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虚幻非实不能满足,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保有也不能满足。一生就被这些虚幻假相所欺骗,执着造业而痛苦无边。这一切都缘于一个原因——不知道它的虚幻性,以为是实在的。所以实在性的实有感产生了我执法执,贪爱烦恼都从这里引起。
  “所以如实的体悟,须从勘破这种错觉的实在性下手,须将一切虚妄分别的意解彻底脱落不可!”
  这一句话很重要!从哪里解脱?我们执着的是自己的身心及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用如实观照好好观察体悟,看破那种实在性的错觉,真的看清楚了,哪里还会执着?譬如冰块拿在手上凉凉的,含在口里凉凉的,但一下子就融化了,这就看出冰块本身的虚幻性。一般人不会把冰块当做永恒实在的,知道抱着它一定会融化。其实万法都一样,即使最宝贝的父母孩子眷属名利财物,哪一法是永远不变的?越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死了更苦,因染着越深,带来的痛苦必然越深。这一切如果是实在的,我们执取它还情有可原,但偏偏没有一法是实在的,我们却一直以为是实在的,这种染着真愚痴!所以重要的是要从这里去勘破自性见实有感的错觉,将一切虚妄分别的意解彻底脱落不可!不要再被意念中虚妄分别的错觉而欺骗了。
  “彻底掀翻,达到了「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真觉现前,这才不落抽象的相对界,脱落名言而实现了超越主观客观的觉证,这才是如实的现证一切法真性。”
   当我们勘破这些错觉而不再执着时,原本妄执的起心动念就会歇下来,欲望不会再起。分别意识不再扰动而逐渐止息时,你的身心自然会宁定。那是随着幻觉错觉的清洗而不再有内在扰动的条件,自然就静定。这种状态与修禅定的定不一样,要注意,是消失了内在扰动颠倒执着的条件,于是便自然回到本来不动的地方。有这种体验的人都知道,只要在某一种身心宁静的状态中,当这些意念不再扰动而自然宁静地进入这种定境时,“嗄……” 一下子就会体悟到“一切法不生般若生”,真正进入寂灭法性的体验,有的叫身心脱落。也就是说一切法不现而真觉现前,在真觉清净的法性中的那一种觉照,当下是灵灵明明、清清净净的。那时才真正不落抽象的相对界,不会再在世俗相对的观念里起心动念了,所有的名相都脱落,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分别,只是混融一味的平等。这才是如实现证一切法的真性,才真正体会到法性空寂的实相。导师将这些境界揭示得何其清楚明白!难道仅仅是学术可以研究出来的吗?只有亲身体证的人能说出来!要明白,真正的境界不是嘴上的功夫,没有如实的身心体验是无法超越人间相对的观念的,必然会在是非、善恶、得失、好坏间永无止境地纠缠烦苦。
  修行的过程是从法的听闻到如实观照到亲证法性,这都要亲身下功夫去实践体验的,绝对无法依靠他人。现在所讲的佛菩萨给我们的这些法,都要靠自己去亲证的。有一重点别忽视:只要依据正见去如实体验,是人人可体证的。因为这些法的内容是如实的,这一点我可以跟大家保证!如果自认没办法而不用心,那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好好用心去体会,我可以肯定,确实是人人学,人人可受用的!佛法的伟大就在这里,不像一般的神教,信他就得救;不信就下地狱。佛法特重自己把握因缘,一切不是由谁来审判主宰,完全操之于自己。这就是佛法的平等伟大,大家要珍惜,要下功夫啊!如果懈怠得过且过,那会永远在生死轮回中痛苦烦恼,害的还是你自己!用心学法超越而解脱,也是你自己的幸福而已。
  “生活在相对境界的我们,对无二无别的平等性,想象不到,也说不明白;就是真实体验了的,在那自觉的当下,也是没有一毫可说可表的。”
  所谓“见性、见法、见如实真相”等名词,是用来解释让大家大概明白而已,其实在没有亲身体证前,怎么说都说不明白,任你怎么想象也是徒然。常有人问涅槃到底是什么?我回复:如果我解释得能让你听懂,那就简单了,这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是佛菩萨了。讲的只是理论方法及目标方向,这是一定要亲证——唯证方知的,这种平等法性在还没有亲证前,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语言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直接透彻到法的本性。禅宗说,一落语言就是第二、三头,而不是第一义了。真正体证到实相法性时,当下的身心状态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但平等法性确实是人人可亲证的,这一点才最重要。
  “众生从来不曾正觉过,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造成内心的分化、矛盾。佛法要我们息除虚妄分别,离却妄执,就是要脱落层积的虚妄熏习,扫尽离析对立的心态,而实现内心的一味平等,不离此相对的一切,也不滞着于一切。”
  凡愚众生从来没有开悟见法过,无始以来习性的累积就像层层深厚的尘垢,难以透出。如今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透脱出这种虚妄,扫尽尘垢的积压,去体现本来一味平等的法性。在哪里去体会?不离此相对的一切,也不执着于一切。就在人间相对的一切法中的当下去观察,明白其真相不再执着而超越出来,其实都在这里了,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修行者以为是人间的万法使我们痛苦烦恼,所以要避开它,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其实真正的修行不是这样,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会染着颠倒烦恼,是因为没有明白身心当下与万法的关系,没有理解万法的真相。所以必须就在我们痛苦烦恼颠倒执着的地方,去面对它,观察清楚,深透其真正的本质内涵而超越它。这不是逃避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在一切相对法的当下,才能面对、体认、超越而不再染着境界,重点就在这里,
  “证见时,没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心境,故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
    如,就是如如法性;智,就是智能。法性即智能,智能即法性,那时是不二的,当下契证的就是如如法性,体证就是空性的智能(般若空慧)。不是离开如如法性有一个空慧,也不是离开智能有一个如如法性,法性智能本就是不二,这才是真正的体证。
  “在不可说中而施设说明,只可说是平等不二,故称为「入不二法门」,或「入一真法界」。”
  真正体证的当下确实无法用言语表达,过后为了让大家有一个道迹可循,所以不妨用形容词来解释——平等不二、入不二法门、入一真法界。佛陀体证的涅槃也是无法言说,但是如果什么都不说,我们就难以解脱了。所以佛陀就用种种譬喻形容来让我们体会,或是告诉你某一种方法,依据这个方法也可以体证得到。佛陀说法很善巧,在不可说中而说。有人说:真正第一义是根本无法可说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可说,那我们如何学佛陀的觉悟?佛陀的善巧就是在不可说中用比喻及方法,使我们也能体会实践证明得到。
  不二门就是超越了人间的相对性即寂灭法性。一真法界与不二是同一个内涵,也没有相对的言语等可说,只是如如法性空寂而已。
  “由此,解脱必需证悟,而悟入的重点在于离分别。”
  我们说老太婆喋喋不休,其实每一位都是啊,内心一直在喋喋不休。不信请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心念,看看它是否在唠叨不停(即思维的想)?每天想东想西;其实就是那个唠叨得要命的人在,很麻烦。这就是分别心的造作熏习;在意识中已经很习惯了;一剎那都无法安住的。所以很多人在禅观或禅修时就会发觉:平常没有什么妄念,为什么一打坐妄念就特别多?其实平常就多得不得了,只是没有发觉。当你一静下来才发觉里面怎么有一个在唠唠叨叨?我们意念中每一剎那几乎都是在唠唠叨叨的。那就是意念的分别心已经熏习攀缘很久了,一下子歇下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众生真可怜,一定要攀着外在的一些条件如工作事业家庭责任等,心才能安。尽管抱怨忙死了烦死了,其实内心很喜欢。真正没事干,哪一个能坚持呆三天而不苦?不信试试看,三天坐在那边没事干就受不了。为什么?惯性故。惯性就是攀缘心,有所攀缘有所执着,心里反而觉得很充实。真正没事了,心没有所攀,手放哪里都不知道:昨天本来好好的,今天不知怎么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连手都不知道该放哪儿?很多人退休没多久就翘翘了,觉得没有作用了,什么病都发作出来了。心在执着时被压着,什么事都觉得很充实,一没事问题来了。所以不要觉得“无分别”三个字简单,要悟入无分别法性,你作梦都梦不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攀缘惯了,要离分别谈何容易!要契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