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稹比鲎旨虻ィ蛉胛薹直鸱ㄐ裕阕髅味济尾坏绞窃趺匆换厥隆R蚺试倒吡耍敕直鹛负稳菀祝∫跞敕ㄐ蕴负稳菀祝∏∏∈且黄莆颐堑墓咝浴@瓷峡蔚娜硕加兄悄埽惶灯鹁投诠勰钌现牢尬倚榛貌皇怠H欢歉鋈咀帕Φ墓咝晕裁椿乖冢克孕扌杏辛礁鲆黄频模阂皇枪勰钌舷刃拚黄疲瞥固刭ぢ薜奈壹唤酉吕匆黄频氖巧硇囊馐吨泻苌詈苌畹南肮咝缘娜咀牛慈纫壹5サス勰畹拿靼撞还唬挂罟郏钊氲较靶孕形校徊阋徊闳ス鄄於黄疲飧稣娴囊鹿Ψ颉A讲降睦砺刍《际且谎模家犹寤嵩灯鹞拮孕缘母旧希拍芡黄乒勰罴跋靶陨系闹醋牛皇怯霉壅盏纳疃炔煌眩±砺鄱际窃灯鸱ā?br /> “这是除了般若以外,什么也不能实现的。”
这一句话最重要!般若就是空慧,即证空性的智能。用智能透彻体证空理空法,才能突破分别染着的惯性。空慧要从哪里建立?从缘起的正见来建立,深刻体证缘起正见就开发了般若的空慧,这是其它什么也不能实现的。导师的话非常恳切!如果建立的知见不是真正的缘起正见,即使修禅定来压抑或守戒等,但要突破内心深处实有感的自性见是非常困难的。注意这是重点:先听闻的法就要建立缘起正见,唯有缘起正见才能体证般若空慧,破一切的我执法执。现在哪一宗哪一派都认为自己是正见,不见得。唯一的正见就是缘起,“正见缘起,缘起正见”,要象背诵偈子一样地背熟。
“佛教中,有一通俗的──返本还源的思想。以为我们的心识,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没有一毫杂染;因客尘烦恼的蒙蔽,所以迷真而流转生死。本来如此;我们现在的心体,也还是如此。如能离却妄染,本来清净的自心,便会显露出来。”
“通俗”是指为让众生容易接受而说的方便的观念。“返本还源”的思想,是说我们本来是清净的,后来被烦恼遮蔽了,一念无明起三细,生死流转不停。尽管这样,现在的心体也还是清净的,如能离却妄染,把这些烦恼拨开,本来清净的自心便会显露出来,又重见天日,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一般学佛的大部分都在这个传统观念中:我本来是佛,本来是清净的,像太阳光一样被乌云遮盖了,只要把云拨开就可重见天日,这叫返本还源。
“所谓「本来如此」,是说明他的超越时空性,并非落在时间观念中,想象为从前就是如此。”
我们都把“本来如此”的“本来”两字误解成过去时间最源头的地方。导师在拨正我们错误的观念:这个“本来”不是时空中的过去,不是以前有一个本来的“佛性、清净心”。真正的本来是超越时空的当下一切法(身心也是万法之一),一切法本来清净。这个本来不是过去以前,而是一切法的当下本来就是清净的(无生无灭故)。如果你发现它本来清净的真相,当下就可离开颠倒执着而体证本来。不是说以前有一个清净的东西,因为无明而一直污染至今。如果这样说,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本来清净的佛性,后来颠倒污染了而变成众生。通过修行又回来本来清净的地方而成佛了。请问:本来是清净的,由于颠倒烦恼而成众生;现在修回到清净的地方,会不会又来一个无明颠倒?如果回答说“不会”,那前面为什么会?前面是本来清净圆满的,为什么一念无明变成众生颠倒?现在又修到原来的地方,会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又来一次无明颠倒?这样的修行理论和方法如何能使我们安心?可见,这个理论是有矛盾的。如果说从前有一个本来不生不灭叫佛性的东西,这样就会落入外道的自性见。所以“本来”是超越时空的,是生命或一切法的当下。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修行依据的理论不同,法门便不同,导致最后的体证结果也会不一样。
“决非先有清净后有尘染,故不可说为「从真起妄,返本归真」。彻底的说起来,不但不是先真而后妄,在现实中,反而是由于妄想,才能正觉。”
这里导师在拨乱反正,很果断地阐明一些极其重要的观念:决非先有清净后有尘染。如果“清净”会被污染还叫清净吗?那个“清净”本身就有问题了。“从真起妄”,真可以变妄还叫真吗?所以从真起妄,返本归真的说法都不符合道理。那个观念是不正确的,只是先用这个方法,让众生容易听懂而信仰,所以是通俗的方便说,不是究竟义。本来是清净的,后来颠倒成众生;现在回到清净去,将来难保不颠倒,这样还要修它干什么?其实真正说来,非但不是先真后妄,从现实去观察,恰恰是因为有妄想才能产生正觉:“看”透妄想的虚幻非实,当下就可回到从未起妄想的地方(妄想不生不灭的空寂性)。所以“本来清净”或“本来虚妄”都是落于两边的错误见解。以佛法缘起的正见来看,缘起而故“说真说妄”,真与妄的实性不可得,只是缘起法相对的两边而已。下面还有一重点:
“如低级众生,也有分别影像,可是不明不利。人的意识力特强为善为恶,妄想也特别多。他可能堕得极重,也可能生得最高。”
其它动物(如蚯蚓等)的意识没有人类这样明利,人类明利的思惟逻辑分别理性,其它动物是不具备的。其实人就是因这一点才有机会解脱,六道中只有人道可以解脱。天界都在享福享受,忘记了修行,最好的因缘在人类。人的意识力特别强,妄想分别特别多,容易为善修行而提升得非常高;但也容易为恶,那就会堕得非常重。
“人类有此虚妄分别,有了别的意识,才会知道自己的认识错误;知道抽象概念,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一般众生不易做到的。”
正因为意识能分别善恶好坏,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会发现意念的分别都不是真相,这样才能觉悟。而人类以外的众生就不易做到。
“由于人类的虚妄分别,发展到高度(忆念胜),才能积极修证,达到超越能所,不落分别的境地。”
忆念胜就是有逻辑思维的能力,有理性的分别能力。人类靠忆念胜而一直提升,最后才能超越能所相对而不落分别。所以意识分别不全部是坏事,染着了当然就堕落;但如果用意识分别安住于正念正行中,就可以提升超越自己而成佛做祖。
“如不解这一点,要远离分别,容易趋于定门,而不知修观慧引发证智的法门。”
很多人以为修行一定要修禅定不起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不用理性智能,如何能抉择发觉真相?如何超越自己?导师在前面曾提醒重点:临近趣证法性时要放下一切的分别,但是前行一定要善分别(闻思修)。闻法后还要思惟消化,明白了才能用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去体证,最后才证入所谓的无分别法性。善分别后才进入无分别,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分别,这是过程。如果不清楚理论方向究竟与否,误解为修行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如何?石头、桌子都是一心不乱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妙用。契入法性空寂体证时确实是不分别,体证以后的起用就是后得智,可以妙用无穷,因为已经与法相应,与智能相应,善用一切法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站在法性上的一种分别,是妙智能,不是人间的什么都不分别。
这就讲到解脱的重点了:虽然这里讲的是解脱者的境界,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基础,修行就很盲目。乃至体证时也不知道对错,也分不清定境与幻境,定境都不一定能开发智能,何况是幻境?所以这些法的熏习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在讲修行,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受用的?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建立正确的知见,方法也不对,“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因不正果则歪,怎能成就?佛陀时代,解脱的圣者那么多,现在为何没有?现在不再讲解脱啦,都在等救度往生,除此而外还有什么法门?为何变成这样?要探讨清楚这些法,这可不是一个信仰就可以全解决的,大家要明白!
四、解脱者的心境
“四、解脱者的心境 证得诸法实相的境地,本不可形容,如从方便说,可用三事来表达:
(一)光明:明明白白的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发,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
无法用言语来说,只能用形容来衬托出:第一是光明,真正解脱时,你的心境是非常光明的,这才叫清净。里面不再有黑云污染,不再有一丝丝的晦暗不明,心灵时时刻刻都在清净光明中,哪里还会起烦恼爱染?
“(二)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如手摸虚空,如莲华的不着尘垢。”
这也是比喻,生命没有结束前,你与一切万法接触的行住坐卧中,觉得没有障碍粘着,很流畅自由自然,不会对任何一法引起执着。因为你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在真相里,世俗惯性的染着都不见了,就像禅宗所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万法中自由自在,畅通无阻,没有粘着爱染及种种障碍,这就是空灵。比喻成莲花,莲花的根部在污泥里,水与污泥都不能沾染它。根在污泥中,花开在水上面,非常清净。我们在五浊恶世中真的解脱了,在人间也很清净自在,象莲花一样再也不会被污染了。
“(三)喜乐:通身放下烦恼的重担,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
世俗观念的“喜乐”就是欢喜快乐。解脱者却超越了那种人间相对的喜欢和快乐,那是一种平等舍离一切而不再执着的清净安然,是无法形容的真正妙乐。其实不要讲喜乐,一般的轻安就很舒服了。修禅定的人都知道,那种分别意念逐步减低了,身心宁定安静,身体也会涌起一种非常舒服快乐的感觉——轻安。一般修禅定有轻安境界的人对人间的欲望就淡薄了;到二禅时,喜乐非常强,人间的欲望像吃瓜子皮,没人要了。然而这里所说的解脱的喜乐,是超越了相对的痛苦快乐的平等舍,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安然。
“这三者,是彻悟真性所必具的。但也有类似的,切莫误认,如修习禅定,在心力凝聚集中而入定时,也有类似的三事。”
这种问题很难分辨,真正的善知识才能指导你。在修习禅定,心力凝聚集中到入定时,会有类似相像的光明空灵喜乐。但这与解脱者完全不一样,只是类似而已。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也在这里——误以为自己开悟解脱了。
“甚至神教徒在祈祷专精时,也有类似的心境现前(他们以为见到神)。佛法的真般若;从摧破无明中来;不可与世俗的定境等混滥。”
基督教徒在很虔诚专注用心祈祷时,心也能凝聚,会说看到了什么影像。修禅定禅观的也会看见佛像慢慢明显了。心专注于某一个所缘,心愈宁静,那个所缘就容易显现出来,你就可以安住在所缘上,这是由心灵的心相而显现的。这里有一个重点,大家要注意:当修行有境界时,如何分别是幻相还是定境?那就是幻相起时身不由己,无法控制现出的现象,你要它,也不一定有;不要它,不一定能消失,反正很困扰,常有这个现象发生。如果是定相,你可以做主,要它现,它就现;要它消失,它就消失,这属于定相。真正的见法见实相,这两个都不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身心的变化及特殊的感应,或者某佛菩萨来所谓加被,或现在的身心有种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体会,甚至定境较深一点的还会显露神通,那就更执着了,这里要让人明白不容易。
要注意:心专注于某一点都可以修定,也会有类似的心境现前。神教徒说见到神了,佛教徒就会认为是感应道交或悟道了,其实都还不是。真正的大般若是从摧破无明见实相而展现的真智能,不是从定境中来的,所以不要和世俗四禅八定的种种境界混在一起。定是定,慧是慧,尤其是佛法的般若真慧有般若的内容及修行次第,与单纯的定有不同的内涵,希望大家要注意。如果定就能够解决问题,外道早就解脱成就一大堆了。
“解脱者的心境,与一般人不同,今略说三点:
(一)不忧不悔:一般人常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于已作的事,每不免起悔心,引起内心不安。”
忧与悔是众生普遍的心态,悔是后悔,忧是担忧。众生对已做的事情,常会后悔,而引起内心的不安。至于担忧,最主要的是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担忧。即使自己活到一百岁,儿女都八十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