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以财物为例,声闻圣者觉得这是毒蛇般的东西,不可习近,有不如无。”
根本佛法的戒律里有出家人不受金银财宝戒。过去的观念,我们都会执着贪染财物而造业,所以把钱财比成毒蛇,要避开,表明危险性。现在还是如此,世俗众生为名利而勾心斗角,因缘不好时还会起心动念伤害别人而造业。五戒中的不盗即“不予取”,别人没有给予你而取了就算盗。现代人即使犯了很严重的欺骗偷盗罪也不会判死刑。佛陀时代,将盗戒放在五根本重戒里,而且犯了根本戒难以忏悔洗清。当时的印度法律将偷盗罪判得很重,比如说偷拿超过现在价值五十元以上就非常严重了,会判死罪。如果出家人犯了偷盗罪而被判死刑,整个僧团的名誉就不好了,所以随顺当时的因缘法律,而把最严重的偷盗罪变成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
为何当时会把钱看作毒蛇,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与阿难等在游行的路上看到有些金子,佛陀说了声“毒蛇”就走过去了;阿难看了也说毒蛇;后面的弟子以为真是毒蛇,一看是金子,会意地对视而过;后面跟随的父子俩看到了金子,却欢喜地捡回去了。当他们把金子变卖时,别人产生了怀疑:这么穷的人哪里来的金子?于是报了官。当时偷盗是死罪,官府抓去审问:金子从哪里偷来的?他们声辩是在路边捡的。法官哪里会相信!照规矩判处父子两人死刑。他们后悔莫及:佛陀说这是毒蛇,我们偏偏不信,现在才知道真是毒蛇啊!官员听到后就追问。两人把那天路上遇到佛陀的经过如实说了一遍,并连连叹气:现在知道金子真是毒蛇了,贪欲使我们的命都没有了!官员听了这个经过,知道他们没打妄语。因为当时社会的人都非常敬仰佛陀,既然佛陀在前面看到金子而说是毒蛇,后面你们跟着,证明不是偷的,于是被平反判无罪。打那之后,他们真的知道金钱是毒蛇了。这是与偷盗有关系的故事,把钱财看成毒蛇是有当时的时空背景。
“如果大乘圣者,一定是拿财物供养三宝,济施贫病,运用它而不厌恶它。大乘圣者的生活态度,是富余丰足,也希望别人如此。功德不嫌多,心胸广大;于人、于事、于物,从来不舍弃,也不厌倦。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生活态度,不像声闻圣者的拘谨。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不拘小行」。”
我曾比喻过,亦能覆舟,亦能载舟。耕种农田要用水来灌溉,水可以养殖鱼类等,还可用作运输。但如果泛滥成灾,所有的生命都要遭殃。钱财也是如此,如果是满足个人的贪欲,就会败坏德行而造业;如果用于利益一切众生,可建立德行,怎会嫌功德多?只是如何善于使用而已。如果是出世的,自己解脱了,于人间的一切不再执着,当然就不需要用这些了。大乘菩萨是入世的,要关怀救度众生,就必须善于去利益他们,但没有资粮如何度众生?我们只要真正悟道而超越一般世间的染着,破除了自性见我执的贪爱,不再执着一切时,就可以善用一切来利益众生。刚才有居士问: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人间的都不要了?我回复说:钱财多多益善,你多赚一点拿来,师父帮你善用资源,用在弘法事业上,帮你制造无限的功德。所以学大乘佛法不会自闭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而是要了解它的真相来善用,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怎样善用它就是智能,这就是不同处。
“无论是声闻或菩萨,由信慧深入而来的坚定精进,都是非常有力的。平常说「八风不动」:利、衰、苦、乐、称、毁、讥、誉,对于解脱的圣者,是不会因此而动心的。就是到了生死关头,都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所谓的「欢喜舍寿」。”
从解脱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是声闻圣者还是菩萨圣者,都由于有很深的见法的智能,所以在精进部分非常有力量,所谓称讥毁誉等八风都吹不动,无法使你起心动念。面对死亡时依然安然自在而不起烦恼,这才是大解脱。一般人晚上睡觉不会苦恼,因为第二天还会起来么!如果明白死亡的真相,当你面对死亡就会觉得同睡觉一样,明天会起来的(证阿罗汉就不再起来)。菩萨还是希望起来要利益众生,不会恐惧担忧烦恼,这叫欢喜舍寿。睡觉时换睡衣就是欢喜睡觉么,死的时候同样是欢喜舍寿。无常是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一切法(包括每个人)都要归于灭的,难道你可以不归于灭?
“一般所说的「预知时至」,凡夫也可以做到。”
注意!这里的重点是让我们了解:对死亡清楚明白而自在无恐惧,那才是重要的。用预知时至来判断人有否成就,那是不准确的,不是只有解脱的圣者才预知时至,凡夫也有人做得到,甚至有些动物也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临死时身体不受死苦,在定力甚深的,也不是难事(反而,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
俱解脱的阿罗汉定力非常强,死前只要定力强就不觉得苦。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杂阿含经》记载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些不具备深定,同样感觉到身体的痛苦,只是身苦心不苦而已,不再忧悲苦恼了。
“「坐亡」、「立脱」,那种要死就死,撒手便行的作风,必须是根除我,我所执的圣者才行。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风。”
这就不容易了,一般都是身体不得不死才死的,能正确面对也算是很自在的了。但坐脱立亡就不一样了,比如有人在说法时,最后与大家道别“再见”就走了,那很厉害;还有人说:“我要走了,哪一天我请你们吃一餐”,吃完就走了。不管是坐着、站着都可以,随时想走就走,那是很特殊的,确实相当有深度。这种人一定是破我我所而见法解脱的,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风。我希望我要走时唱歌给你们听,看到时能否有深一点的境界(幽默的笑了)。
“经上说:佛入涅槃时,佛弟子中烦恼未断的,痛哭流涕;而解脱的弟子,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依一般的眼光来看,一定说那无动于衷的,不近人情。其实,真得解脱的,不会为此而哀哭。”
还存在世间感情的染着才会痛哭流涕,如果了解无常是必然如此的真理法则,还有什么悲哀的?更何况佛陀是大解脱自在的大圣者!中国人有风俗,八九十岁一百岁死了不需要哭,用的是红布而不是白布,不悲哀,认为寿命那么长有福报,他一生是很风光自在了。何况是佛陀的解脱!所以,我曾交代这些朋友:哪一天我走了,你在旁边哭,我会爬起来说,重来,那不对,这样不受用。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 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烦恼的习惯性。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如阿那律的时常骂人,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证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
同样是解脱,为什么有解脱与究竟解脱之别?阿罗汉、八地或十地菩萨都证悟解脱了,但并没有十分圆满。阿罗汉还有习性,只是已不再妨碍生死的解脱了,也就是说这种习性是不关重要的。大迦叶是非常严谨的人,还会受歌声的影响而手舞足蹈,但这与解脱生死是没有妨碍的。又譬如阿那律时常骂人,其实不是心里不满或起瞋恨心而骂人,只是惯性而已。阿那律(有经律或说舍利弗?)过恒河时,看到恒河旁的河神就会呵责他,因为过去世那位河神是他的女婢。河神很生气,就将此事告诉了佛陀。佛陀指出阿那律的习性。他知道自己不是瞋恨或看轻,感到是习性,便向河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女婢。”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而道歉,但由于习性最后还要加一句女婢。没有坏意,也不是瞋恨心,只是一种惯性习惯。比如我在上课时,重要处我会加强语气而大声讲话,这就是惯性,但这个大声并没有妨碍我的解脱生死。大迦叶非常严谨,但他听到乐神美妙歌声时,会跟着他动一下,这个动一下也没有妨碍生死。习性虽有没有妨碍生死,但与佛陀相比就不圆满了。佛陀是非常完美的,他几乎没有什么习性,究竟解脱是说佛陀。无论是阿罗汉或八地菩萨,多多少少还有一些习性未断尽,待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批评阿罗汉不究竟,其实是跟佛比还有一点习性而已,但从见法性部分来看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二乘初果到四果阿罗汉,菩萨的初地到十地,他们见的法性与佛陀是无二无别的。所见的法性如果不一样,问题就大了,那可能要开悟一百二十次了。个人的体会深浅与习性的荡尽是不一样的,所以菩萨圆满成佛,必须要三大阿僧祇劫来利益众生,把原来的习性完全清除干净,就像佛陀一样。大乘讲的不同其实就在这里,认为我们要像佛陀一样圆满清净,所以一定要行菩萨道,一生一生来利益众生,在利他中完全销尽那些习性,这就是理论上的不同。大乘讲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心,不是只有解脱成阿罗汉,不同也在这里。要到圆满的成佛,必须发大愿行菩萨道,才能在生生世世的利他中销尽自己的一切烦恼习性,而达到真正的清净圆满,不以证阿罗汉为满足。但要注意,千万不能说阿罗汉悟得不对,只是说他习性不够圆满尽净,没有利他的那种悲心,差别是在这里。如果一定要讲大乘佛法与二乘不同,就在于发菩提心是成佛为究竟,不是到中间就停止了,还要行菩萨道才能销尽我们的习性,利他的悲心为重,这才是大乘不共的地方。要把握清楚真正的不共处,不能混淆了。
“佛与大地菩萨,解脱的境地太高。二乘的解脱,与学菩萨行者的少分解脱,已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足够为佛弟子的赞仰处,而摄引、鼓舞着学佛法者的向前迈进!”
佛陀、菩萨及二乘的解脱圣者的境界,对众生来讲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让我们敬仰赞叹!由于佛陀及过去解脱圣者们经验的展现,我们才发心要见贤思齐。更何况亲身体会到生死轮回之苦迫,我们也想超脱向前迈进。就象《杂阿含经》中所说的,只要我们愿意跟着古仙人道迹走下去,一定会同样证得解脱涅槃!
佛教之涅盘观
“﹝佛教之涅槃观 改鶚劇拐庖幻剩皇欠鹚麓吹氖跤铩9糯怕廾沤蹋昂罄吹挠《冉蹋伎伤凳且阅鶚勎槿さ摹D鶚劊伤凳怯《任拿鞯墓餐硐搿5仕渫谌萑床灰谎!?br /> 佛法中很多名词其实不是佛法专用的,比佛陀更早期的婆罗门教或六师外道其它宗派理论的很多名词,佛陀也拿来用,很多文字一样,但内容不一样,佛陀加以修正了。佛陀弘法也是用世间常用的语言,这样大家才能理解。如果讲一些我们都不懂的语言,不知道什么意思,怎样去理解?所以世俗共享的,他也会用,但是内容不正确,他会进行矫正,就用你现在所知道的名词来引导你,但会把真正的意义解释得很清楚。
“依佛法说,他们的涅槃观,都是不究竟的。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满足为涅槃。如有一个外道,在饱食以后,拍拍他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了。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为涅槃,其实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那么佛法的涅槃观,是怎样的呢?”
有将某一种苦迫或压力消散叫作涅槃的,比如肚子饿,吃饱了就叫涅槃了,因为饿的苦没有了;还有执着于物欲享受满足时也认为叫涅槃。涅槃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进入身心宁静,就以为一切众苦止息即涅槃。所以,印度所有宗教或外道都重视禅定,进入禅定的境界,较深的定连呼吸脉搏也没有,不起一切的念,所谓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等,是禅定最高的四空处四空定。很多外道进入那种身心宁静,就以为一切众苦止息了,他就认为这就是涅槃。注意:佛法的涅槃不只是这样,如果出定后就没有了,这样的涅槃是有出有入,不是常定。
“要了解涅槃,最好从生死说起。若不明生死,就不会理解涅槃。”
涅槃不是身心处于某种清凉一切苦都不起的状态,这就要讲到生死的问题。佛法讲的生死不只是当下苦迫的止息,未来生命的轮回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