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雍味矗臼裁茨苌朗啦慌律蓝敢饫慈思涠戎谏?br />   “佛的涅槃,是无在无不在,是有感必应,不用作意与功力,自然起用。”
  我们不能落于实有与实无,佛涅槃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众生由于无明而执着在实有实无的自性见中,才会论有论无:“死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来灭后是有是无?”佛陀时代也在探讨这种问题,佛陀都是不回答,先让你体证了法性再说,其实真正体证了空寂性,绝对不会再有这个问题了。否则怎么说你都不会安心:说有,你就执着在常见;说无,你就落在断见。所以唯一的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你先去体证,一旦明白了宇宙真相,就消失了这种疑惑。
  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佛的涅槃不是有为的,不是众生的那种执着。一个心地真正清净不染着的人,说见法见佛都是一样的,这就叫相应。一个真正明白法的人,比谁都更了解佛菩萨是什么,真正见法的人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这个不疑是因为清楚明白亲证而对佛法僧都不再有疑惑了。这是见法破了疑惑、身见、戒禁取,叫断三结,所以见法就能像见佛一样:“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是悟了缘起法而开悟的,你见了缘起法不就是见佛了吗?
  “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根基及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因此,如想象圆证涅槃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那里的,寿长寿短的,便不知大乘涅槃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
  你们有没有发觉这几句话语重心长?导师点出了我们众生的盲点:如果你把证了涅槃的佛陀还当作一个一个的,是住在这里或那里的,寿命有多长多短的。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知道大乘涅槃的真义。这句话太重要了!
  佛法有通俗的善巧方便,它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引度外道或执着我见深重的众生,先以欲勾牵,这是方便。但如果谈到解脱涅槃的境界时,还用那一套方便,就是真的不懂法了。
  “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槃的可能。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安乐了。说自由,这是毫无牵累与罣碍的。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
  如果很深地执着有个体的“我”来来去去,要到哪里去享福自在解脱,这是连小我的观念都不能破的,怎能体证大乘涅槃的真义?我执不破是无法体证涅槃的!一定要打破小我的单独个体的观念。何时破除了我执真正体证到涅槃,那真的是永恒,因超越了常断及时空,一切都圆满了,不会增多或减少;也是最幸福安乐的;是自由而毫无牵累挂碍的,所以经中才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导师为什么用常乐我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容易与外道执着的自性见相混淆啊!其实导师是在点拨我们:佛法中谈到的常乐我净,不是讲一个真常的东西永远在那边幸福快乐永恒不变。只是说进入了涅槃后,一切的相对及执着消失了,贪瞋痴烦恼止息了,所以才感觉到安住在一种所谓清净自由自在的状态。这样的描写,以众生的知见来讲就是“常乐我净”。这是说涅槃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有一个自性的“我”是常乐我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佛性是常乐我净,有一个真我、大我、主宰叫常乐我净,那就和外道一样了,一定要区别清楚。
  “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之意,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它。可是众生愚痴、执我,多数害怕涅槃(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
  这个解释很重要!我们都执着有自性有我,涅槃就无我了,所以会感到恐惧:“无我怎么可以?”之所以会认为涅槃是消极,会害怕无我,其实很简单——我执在作祟。有我执的人就会反抗、不满、恐惧,这是难怪的,因为众生在我执里面惯了,会产生害怕。
  “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真是没法的事。”
  这几句话我很赞同,因为感受也很深,真是无能为力。我们要讲的是佛法的正见真义,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能破我执,离开邪见,而得真正的解脱安乐,所以讲的是声声如法的真话。但是众生都深深执着一个“我”,害怕听到真话——无我。所以从人间的现象来讲,说真话的是冷门,生意很不好,不象热门那样门庭若市的。不符合众生的欲望,不满足他们的需求,恰恰是要破你的执着我见,把自尊心拿到地上踩,怎么受得了!“无我怎么可以?我是高高在上的,我是无限尊贵的!”如果有人说:“你们来归依,我给你加持,授你一个密法加一个灌顶,再特别给你一些别人没有的,你回去就受用不尽了。”保证每个人都去!但我们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破我执,不能在人间的欲望中颠倒执着。”这个谁要?与我们的欲望相反嘛,生意怎能会好?所以讲真话要破我执的,要痛苦地把那个“我”消掉,没人要的。导师写到这里,我就有好深的感受,真是这样,讲真话生意一直好不起来。有时候想用一下方便又不忍心,什么叫方便?“菩萨啊,你们很伟大很发心喔,你们功德无量,未来会大受用,这支柱子让你出。”大家便很欢喜地刻个名字在寺庙的龙柱上。可是我们不忍心啊:“不要执着哦,要破我见我执,这样是不行的; 那样也不行……” 那谁要!欲望中已经习惯的人他受不了的。我曾用一个很难听的比喻——厕所里的粪虫:过去厕所是一个深坑,里面整团的粪虫钻来钻去在蠕动,在粪便中很自在。你看了会说:这里面实在够可怜够脏的;你们怎么在这里不出来呢?你慈悲点把它抓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可是它一定会爬回粪坑的,我不骗你。注意啊!众生的我执及欲望的染着之深与粪虫是一样的,你把他抓出来用清水洗一洗,受不了的;他绝对钻回去。那种我执欲望染着之深真是这样,很恐怖!你把粪虫蛆子抓出来,它如果会讲话,一定会骂你。从这里我们就不会见怪了,众生颠倒,可能会疑会谤,这是没办法的事,跟粪坑里的蛆虫是一样正常的。站在客观的立场,众生在我执颠倒里,就是正常的事。那真的就无奈了吗?不会的:
  “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这种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二、身心转依之涅盘&结说
  (二)身心转依之涅槃:
  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依」,有二种(1)心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在大乘的唯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
  大乘法有三系,谈到解脱,其中唯识与真常两系谈的是转依,各自理论内容有所不同,就在这里。唯识学重要的理论是依我们的心而转依的,从污染转化到清净,就是从心识心灵上从染到净的转依来下功夫,叫依心所的转依。
  “(2)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它,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
  真常系是站在法性(空性)的转依上:空性是本来清净的,众生由于迷惑而不了解空性的真相;如果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本来清净德行,名为涅槃。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清净,一念无明而起杂染的生死。如果悟到本来清净的法性,就名为涅槃。真常系的理论是在法性空性上从迷到悟的转依;而唯识是从心境上从染到净,要注意这个差别。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大乘各派体系(除中观外)思想的归属及理论的建立,其实没有离开这两种转依的内容。
  “从心依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注意听,什么是大乘有宗?如果把大乘分成三系,中观是性空唯名,唯识是虚妄唯识,真常是如来藏清净心。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及真常属于有宗。怎样抉择有宗与空宗?不管讲有讲空,最后归于有的, 就是有宗;不管讲有讲空,最后归于空的,就是空宗。唯识也讲有讲空,也讲到空性是圆成实性,但最后认为圆成实性是实有的,所以属于有宗。中观承认一切法的如幻有,但归于一切法空,因为有是如幻的有而非实,所以是空,虽讲有而归于空,所以中观还是归于空宗。真常就不用讲了,一定要根据一个真心如来藏佛性,才能缘起一切万法,所以本来就在有宗里面。注意喔,导师点出前面的染净依及迷悟依是对有宗来讲的,唯识是染净依;真常系的如来藏思想认为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迷惑了,只要把迷破掉,悟了就又恢复本来嘛,所以叫迷悟依,这是有宗的特色。大乘佛法这二宗的主题基本就在这里。
  “(1)以染净依说转: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细微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由于心中有不净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故才能流转于苦海中。”
  这个重点就是唯识的思想,讲八识其实不是有八个识,是这个识本身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作用。这个阿赖耶识最深细的部分又像仓库一样,能储藏一切种子,所以阿赖耶识即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唯识学要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所谓的生死轮回,这一生到下一生之间是什么来产生功能作用的。如果这一生与下一生没有相依相缘的关系,那就不能成为轮回。佛法既然讲无我,没有一个本性本体,那么是什么从这一生转到那一生呢?要建立轮回的思想就很困难。所以唯识为了建立生死轮回的作用,最后认为问题就在无我,无我怎么办?他认为意识深染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生现行,又可以熏现行成种子。从种子生现行及现行熏种子的作用就可以完成轮回的功能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唯识学的根本理论及思想,否则我们就不清楚唯识要建立阿赖耶识的意义。
  “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要求得解脱;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它显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依佛法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强大的清净潜力。”
  唯识学的重点理论就在这里: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不完全是杂染的种子,其中还有清净的种子。但唯识学还有另外一派理论,认为一切都是虚妄杂染的,清净的识种子是现在新的熏习而产生的。这就是 新熏说与本有说两派的争论。导师在这里说的是本有清净的种子。
  “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
  有人说成佛才是究竟的转依,还没有成佛前有十地,一地一地的境界不同,转依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破一分,转依一分,即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逐步清净,最后就成佛了,最后的转依是成佛,才能完全清净。
  “杂染的阿赖耶识是虚妄分别的,而究竟转依的清净心,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的痛苦,成为过去。”
    从这里就知道唯识学其实就是这几个重点。把握住这个重点的根本理念,将来去看唯识学的书,不管是导师著作《摄大乘论》、《唯识学探源》或唯识学本身的《唯识三十诵》、《二十诵》等,就不会被搞糊涂了。其中名相好像很繁复,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些主题,只要把握住这个,很快就会理解唯识是站在什么立场在讲了。明白唯识的染净依与真常的迷悟依,对佛法的一些疑问都会迎刃而解。现在为何会被搞得糊里糊涂?就是不明白很多宗派不同内容是如何建立的,不清楚大乘有宗所谓的迷悟及染净。当然空宗的理论就不是这样的,但是对这些差别,又有多少人能抉择清楚?我们为何学佛那么辛苦?有的认为是这样,有的认为应该是那样,其实我们的体证都不够深刻,对法的结构也不了解,所以只有信仰的份,根本没有抉择的能力。最后只好归于信仰而不能自证,问题就在这里。只有把这些都理解清楚了,才能正确抉择对我们最有益的法门,这个很重要!
  “(2)以迷悟依说转:「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如是不二的,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何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造业受苦。”
  一切万法(包括身心)都是迁流不息剎那不住的,万事万物本自寂灭的法性叫空性或真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