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造业受苦。”
一切万法(包括身心)都是迁流不息剎那不住的,万事万物本自寂灭的法性叫空性或真如法性。众生无法体悟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执一切法为实在,这就是颠倒妄执,因而产生染着贪爱才造业受苦。
“一般人觉得,生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
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活在一切法的现象中,尤其对自己在生死轮回中的身心作用总感到有一个真常不变本来清净的自我,迷的时候是这个“我”;悟道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
“现在说:众生虽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这对于怖畏空无我,怖畏涅槃的,就容易信受了。”
什么叫真性?真性的解释应是诸法空性的真实相,即法性空寂。但为了摄受上述执着“我”的众生,所以产生了迷悟依转的大乘真常系理论:认为众生本来具有一个真常不变本来清净的真我,只是因迷惑颠倒执着了,才流转在生死轮回中。尽管迷惑颠倒,本来有的真常本性是不会失去的,一旦悟到本来的清净佛性就解脱了。大乘佛法的真常系理论阐扬的是如来藏思想、本具佛性、本来清净心。其实,《楞伽经》对于如来藏的解释是:外道的思想都执着在有一个实在的真我或灵魂,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外道听后恐惧害怕无我而排斥不能信受。为引导摄受这些怖畏空无我涅槃的外道来学习信受佛法,所以方便说有真我如来藏。外道认为我们有一个真我如来藏,也是真如不变的,看起来佛法也讲有我。这样,恐惧无我的众生及外道就会信受,这叫方便说。注意!佛法中虽然普遍讲如来藏、佛性、真我、清净的常住真如,这是真常系的说法,但也只是对恐惧排斥无我的众生及外道的不得已的方便说。
“中国佛教界,特重这一方面的宏扬。但是,若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就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
这一点大家更要注意!无我是佛法的根本,是与外道不共的特质,这个特质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改变。后期的如来藏思想说有“真我、佛性、真如不变”,那只是对恐惧无我的众生及外道的方便说,这点千万不可忘却!否则会与外道的“神我”相混淆而失去佛法的真意!如果知道这是方便说,我们就不会执着,就不会与外道一样看法了。
“其实,如来藏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解脱。”
如来藏其实是法空性的别名,如来藏就是空,就是在讲空性,要离却烦恼而解脱,必须通达“无我”的如来之藏!如果站在真正的法性上解释迷悟依的内涵应是:法性本自空寂,本来清净(这个“本来”不是现在的过去,而是万法的当下)。众生由于无明不知道法性本来空寂清净,所以“迷”惑于万法,以为是实在的,因而颠倒执着造业,产生杂染的生死流转;一旦“悟”到了法性空寂,悟到一切法的真相是本自空寂清净的,当下就是悟道的解脱自在。所以“迷”与“悟”的依转,应该真正站在法性的立场来看:法性是本来清净的,由于众生不知道法性清净,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而产生染着,这就是“迷”;现在明白了真相,超越了颠倒,体悟到法性空寂,这就是“悟”。所以真正的从迷到悟应站在法性上来说,直接契入的就是法性空寂,体悟真相而解脱。
大家注意:佛法有的经典是站在染净的心性上来讲;有的是站在法性的迷悟上来讲的。依据唯识的染净观念,认为人间是污染的,我们的心灵被染着了,要慢慢去掉这些染着而恢复清净——有污秽可去,有烦恼可断。如果从法性上来谈,法性是本自清净的,能直接契入法性而悟到法性本自清净或本自寂灭,本来就清净,还要去掉什么污染?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了,要注意。比如说在声闻佛教里,我们有烦恼颠倒执着,所以要修行去掉这些东西,要“断烦恼,证菩提;断生死,入涅槃”,把生死、涅槃及烦恼、菩提分成两回事。然而大乘佛法讲的是直接契入空性,空性的本身当下即是寂灭,如果体会到法性本自清净本自寂灭,还有什么需要去掉?不一样喔!所以大乘有大乘的特色,苦集灭道的四谛,根本佛法声闻法重的是“苦与集”,然后要修行来消灭苦集而进入寂灭。而大乘法重的是灭与道,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直接从灭的部分去体证法性空寂,不需要慢慢去除污染,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着重处不同,大小乘方法上各有偏重,但在根本上即法性上是相同的,大家要注意!刚开始学佛都说“有烦恼可断,有生死可离”。如果体会到法性的部分,那就烦恼与生死皆不可得,因体证的方法有所不同故。但所体证的涅槃空性法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大乘着重直下的体证方法。所以有染净是从心灵的现象来看,有迷悟是从法性上来看,角度不同,大家要注意。
“﹝结 说 ∩勒飧龃笪侍猓晌抑炊矗砸松溃匦肟杖ノ壹N尬也拍懿幌嗾习锏骄烤沟哪鶚劇7彩サ姆直穑驮谥次矣胛尬摇!?br /> 佛法的特质从这几句话就彰显出来了:佛法的特质在于无我,所有外道都执着有一个我,所以再怎么修都不可能解脱,了不起得升天的福报,与解脱不相干。众生执着有一个实在的实有感即自性见我执,佛法要破的就是这个我执,我执不破,就不了解寂灭法性即本来面目。所以凡圣的真正差别就在于,凡夫执着有我,而圣者体证到无我,这是根本处。我们在看佛经,研究佛法佛理时要注意,经论中说无我、法空性的,那是究竟了义说;说有我的,那是方便有余说,而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明白这个根本,否则就分辨不清究竟了义与方便。随顺众生的习性,当然希望有我,讲无我会害怕的。但如果因我们喜欢而一直执着在这样的观念中跳脱不出来,那就永远不可能破我执而解脱了,这一点要注意。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
所谓涅槃,就是一切痛苦烦恼贪嗔痴的消散止息,不再起差别对立的分别,也不会执着实有的数量,达到的是寂静平等。大小乘都是在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所以只要还有我的实有感的执着,就不可能体证涅槃,那就一定是在差别对立的意识分别中,一定要明白!
“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我们说这些法是要让大家明白,痛苦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达到真正的解脱平等自在即所谓涅槃的境界?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一定要透过实践去体证无我,要开发般若的深慧,才能亲证涅槃。听法不仅仅是理论,还要进行深观,在生命中去体证真正的无我,以消除一切染着而真正体证所谓的涅槃寂静。我们就快办禅修了,其实禅修时就要指导大家怎样在生活身心中去深观,了解什么叫无我,什么叫涅槃寂灭的空性。就是希望透过观照的方法去体证,这不是说只是上课听听法义就可以了解的。如果有这样的人当然很好,那是利根;但如果没法听听就明白了,我们还是要学学观照用功体证的方法,这样在理上及事上都能相依相缘来体证实义。
※ 道谛※八正道
“※道 谛※ ﹝八正道?br /> 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
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的原因,灭是苦的灭除即寂静涅槃,道是体证的方法,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即八正道。
佛陀悟道时形容自己发现了古仙人道,即过去觉悟的圣者走过的路。八正道是解脱灭苦的八个正确的条件及方向,佛陀将八正道形容为古仙人道即真正的解脱之道,依据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也可以达到究竟解脱。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风气走上极端。有的以纵欲的享乐为人生目的,在物欲的追求中,被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有的以禁欲的方式,专修无意义的苦行,自讨苦吃。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对解脱毫无益处,故佛陀开示八正道的中道──离苦、乐二边,以智化情的生活。约束自己,而不虐待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佛陀时代的社会风气,有的在物欲情欲的追求中满足自己,但欲望只能使我们越来越执着越苦,以至于被欲望所束缚,像奴隶一样而身不由己。有的反向思考认为这些欲望是祸害,我们应禁欲远离一切的欲望,修苦行来折磨自己。一天吃一餐甚至禁食裸体,过不正常的生活,有的睡在冰上,有的在火边受苦,有的一脚独立等,修的都是难以忍受及想象的苦行。但以佛法来看,这样的苦行对生命的解脱毫无意义。
佛法是以智化情,智就是智能,情是人间迷惑的感性的情感。我们心灵的思惟模式是错误的,因无明不了解真相,才会执着颠倒。所以真正要修正的是这个思惟模式,是观念心灵上的执着。否则即使外表行为再怎样克制压抑磨练,对于解脱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常用计算机程序来作比喻:电脑的程序不修正,功能是不会转变的。我们的执着如没有从内心的观念完全去净化,单单磨这个身体有何用?就像将一个犯人关上二三十年,不让他与外界接触,难道他会成圣人!因为内心的执着观念并没有消除。以智化情四个字是佛法的特质,情感部分的染着只有通过智能的开发明白真相后才能修正。佛陀开示的八正道是使我们超越解脱颠倒执着的八个正确的条件方向内容。约束自己而不是虐待折磨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在情欲上,恰到好处来调整身心。当我们的身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才能开发智能而体悟真理,真正改变自己而走上解脱的正道。
“「杂阿含经」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因此,八正道可说为五乘共法。”
八正道的内容从正见到最后的正定,是佛陀开示解脱的唯一道路,不管是人道、天道、声闻、辟支佛、菩萨都同样要走这一条路,所以叫五乘共法。
“这看「八正道经」的一段经文,即可明了:「正见者,谓如信作布施,礼沙门道人,供养佛及孝顺父母之一切善法,后世得福。正思惟者,谓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口四过。正业者,谓不盗、不杀、不淫。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不贪,离非法。正精进者,谓行精进。正念者,谓念念不妄。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
正信而行布施,礼圣弟子,供养佛,孝顺父母等一切人间善法都是后世得福报的善行,是世间正见;正见以后才有正思惟,念念行道,不起瞋恨,要能忍辱而不相侵害;不能打妄语,不说绮语及不好听的话,不挑拨离间;不妄取不应该的财利,生活上必须要依正确的行为及财物来源;意念清净就是在定中……,这是八正道经简单的介绍,后面会将八正道的每一支作详细的解说。
“有者说阿含是小乘经,甚至误解八正道是小乘法,这是不正确的。如大智度论说:「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即大乘法),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又如大乘的「佛说阿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可见,八正道实是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的基本法要。以下,参照经论说明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大小乘都要共同遵守的。但往往很多人一听到八正道马上就会说:“唉呀,那是小乘的!”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大乘佛教认为三十七道品还是大乘法,八正道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怎会是小乘法?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也谈到三十七道品是摩诃衍(即大乘法)。早晚课唱诵的大乘《阿弥陀经》里讲到极乐世界的鸟出和雅音,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所以千万不要把八正道当作小乘法。其实《阿弥陀经》应该是早期的作品,佛灭后约一百年就有了,经文的法义没有离开三十七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