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佛陀悟道后第一次对五比丘说的就是苦集灭道即八正道;最后要涅槃时,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前来请法,佛陀为他开示的还是八正道四谛;甚至佛要入灭了还说:没有八圣道就无法成就初果到四果。由此而知,要证果解脱,除了八正道外,还有什么更虚无缥渺、更伟大、不可说不可说的吗?佛法不是谈这个,佛法谈的是可说、可知、可以实践证明的——那就是八圣道!不离我们身心的体验而觉悟,要证圣果得解脱,离开八圣道是无法成就的。哪一个人可以离开自己的生命身心去净化超越?离开这个还有什么可以得的?八正道就是要行要去实践的,要从身心内在去净化的。如果离开八圣道就没有四果了。修行是自己要去努力修正超越的。难道大师一加持头脑一灌,大家整个解决就都解决了?要注意啊!听说某某佛菩萨很灵,去拜就解决了吗?嘴里念个咒就能解决一切了?八圣道是要从生命中去调整,先从观念调整起,身口意行为的调整就正确了。最后念念能清净,还要精进不能懈怠,把我们观念都调正了叫正念,念头都清净都正确了,正定也来了,才能悟入,才能真正开发智能。这都是从自我身心的清净提升净化而成就的。这里没有迷信崇拜,没有一天到晚要靠他力。要注意,不是说都不要他力,他力是助缘,主要是自力,靠佛菩萨善知识智能的引导,我们去力行。善知识佛菩萨是助缘,自力是主要条件,要你去实践完成。八正道就是佛法最重要的实践方法,不从八圣道去下手,佛法还有特色吗?要注意。
  “如来说许多德行的项目,都不出八圣道。例如:「四念处」即正念的内容;「四正断」是正精进的内容;「四圣种」是正命的内容;「四神足」是正定起通的内容。五根与五力:信即正见、正志相应的净心;精进即含摄得戒学的正精进;念即正念;定即正定;慧即依定而得解脱的正见。”
    这一段就把三十七道品融贯在八正道中了。南传一般都修四念处,即身受心法的观察,这在八正道里含摄在正念中。四正断(即四正勤)四念处、四神足、五根、五力等就是七菩提分的内容,都含摄在八正道里。也就是说总德目可以用八正道来讲,细的内容可以用其它,如正念前面的这些条件外,可以修四念处的观身、观受、观心、观一切法,明白了也能开发智能。不要以为八正道是小乘的,我们大乘不需要,那就错了!佛陀所说的法其实都涵盖在三十七道品中,三十七道品不是声闻法,而是大乘与声闻的共法部分,大乘法还是三十七道品,修行不能离开八正道。
  “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见是闻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发起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遍通一切。依着精进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学。定与慧是相应的,故正念与正定即修慧。由修慧──与定相应的正见而发无漏慧,才能完成正觉的解脱。
正见…    闻 慧 位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   思 慧 位        戒增上学
                            修 慧 位         定增上学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学  
                           现证慧位         得 解 脱
  八正道的每一支有其互相资助、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在实践修行上,须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八正道就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方法,涵盖闻思修三慧及戒定慧三学,最后由于定慧的相应而引发无漏慧,才能真正解脱。上面有一个表,画出了八正道与闻思修三慧及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最下面的现证慧得解脱就是靠上面的八正道,涵盖闻思修及戒定慧,最后才能解脱的。这样就不是偏离某一边,而是圆满的八正道的过程,即闻思修的过程及戒定慧的完成。所以八正道的每一支有其互相资助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是只有正见闻慧,如果没有正思正业正命这些辅助,正见还是孤单的。每一支都有互相资助相辅相成的关系。八正道也一样,不能偏于一边,八正道都要相辅相成相依相缘来完成。在实践修行上也不能偏于闻的部分,没有思也不行;有闻思没有修,也不能成就,一定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先这样了解大体的观念理论。
  我们每个星期七天上课一次,其它六天的时间就是让大家有思惟,平常把今天所学的回去思惟复习,然后消化融会贯通。如果每天都上,一天上八小时,五天就上完了,进度是很快,但我相信要消化就不容易了。那我们每周上一天,六天让你复习,就容易消化了,体会也比较深刻,还可以在生活中印证一下。但下课后我们回去真的用功了吗?所以说的人是很恳切,如果听的人不切就很难相应了。大家真的要发发心啊,为自己努力哦,不是为师父。人生真的很苦,长远的生死流转真的很苦。看看所谓的生物炼,那些有生命的众生随时都在被吃掉,所有的生物都有天敌,所以只要是生命,随时都被吃掉。你专门吃众生,最后死时也还是要被吃掉,尤其看到动物界生物界感触应很深。今天生为人都这么苦,如果永劫在畜生道,怎么办?人们总在逃避而不敢正面去思惟。其实正面去观察思惟,对自己会有警策作用。逃避是没有用的,再怎么逃避你都要面对那一天的,那时候手忙脚乱就来不及了。应该未雨绸缪正视面对它,准备超越,就没事了。所以大家还是要发发心,为自己的将来铺铺路。如果一天一天过去,到时候欲哭无泪,天堂地狱不知道往哪里去,真的很茫然哦!
  以前上课时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觉得佛法最主要就是在慧学,虽说戒定慧三学,但戒定只是前方便,最后目的是要开发无漏慧而得解脱。一般对慧的部分都不太重视,以为只要持戒做好事就没事了,以为修修定就一定能解脱。其实佛法的特质在慧,有慧才解脱,戒定是帮助慧的开发。所以这一次我把慧学概说再纳进来,多了解慧学对我们的修行才有帮助。

慧学概说
  “﹝慧学概说?br /> 在一切宗教中,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质,也即能显出异于其它宗教的殊胜处,即在智能,不过一般宗教,总是特重信仰,或仁爱心行的表现。”
  导师只是几句话就点出了很重要的一些理念:我们佛教与其它宗教、世俗的哲学、玄学或社会的伦理有什么不同?佛家的特质在哪里?就在于智能不同,而这个智能是关系到生死解脱的智能,不是一般的智能。其它宗教重在有一个“主”是万能的,所有的一切万法都是他创造的,所以他是主宰者。你要信仰臣服,像羔羊一样去崇拜,你就得救度。所以他们重要是在信仰崇拜,外面有一个创造你的主宰者,你是被创造者,你无能为力不能作主,只能依他。然后让你乖乖的,要仁爱博爱。最主要的就是要信,纯净的完全以全身心投入的那一种信仰归敬,这就是一般宗教的特色。
“唯有印度宗教,在含摄信仰和慈爱之外,更注重智能的一面。佛教出现于印度宗教文化的环境中,对这方面,当然也是特别重视的。”    
  这是印度整个宗教界的一种传统,佛教出现在印度那个时期,前面有很多宗教信仰。他们也重于思惟及智能,很容易思惟去发现真相,知道什么叫业力及涅槃。佛教就是承传了印度这种特有的思想,佛陀融和了这些观念,再用自己的体验加以修正。
  “可是依佛教的看法,一般印度宗教所讲的修行证悟,尽管体验得某种特胜境界,或发展而为高深的、形而上的哲理,都不能算为真实智能的完成,而祇是禅定或瑜伽的有漏功德。”
    这就是释迦佛陀超越的地方,他虽然在那样的传统观念里,从小接受的也是这些观念和指导,甚至出家的观念还是这些来引申的。他亲近学习外道的这些所谓善知识,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他。尽管他们有某种很特殊的所谓神秘经验,并根据此而建立了很有深度的理论,说成有形而上的本体的东西。但这些在佛陀看来与解脱根本无关,都不是真正的解脱,还不能算为真正智能的完成。只是禅定中的一些境界而已,从禅定中体会到很深的宁静空无而止息了众苦。但这些还只属于禅定瑜伽内容的功能,还是有漏的而不是彻底无漏的。
  “释尊成道以前,曾参访过当时的著名宗教师──阿罗逻迦蓝等,他们自以为所修证的,已达最高的涅槃境界,而据佛的批判,却祇不过是无想定及非非想定等,仍然不出三界生死。”
  佛陀亲近过阿罗逻和郁陀迦两位大师,他们一个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一个修到无想定,即四禅八定四空定里最高的两个定。佛陀虽然也曾体验过,但他认为这并不究竟,仍然不出三界生死。六道众生都在三界,人是在欲界,天有一部分在欲界,一部分在色界。天界最主要的是四禅,修定有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几天。修禅定的如果没有开发智能而悟道,死后就依禅定的福报往生天界。因为修禅定,第一会离欲,还是有功德的,只是不究竟,将来的福报就是人天福报,所以往生的就是四禅天,这还在色界天以内。
  禅定功夫更深的叫四空定——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修四空定的如果没有开发智能而得解脱,死后往生四空天,那就叫无色界,只有意念,没有色身(色界还有色身,只是与人间的物质不一样)。印度讲的三界主要的判别是依禅定瑜伽的内涵来完成的。天界包括色界到无色界都是依禅定的内涵来分别次第的,所以即使无想定到非想非非想定,因为还是有漏的,并没有彻底解脱,没有开发智能,还在三界的束缚之内,所以没有断生死。色界的四禅定有禅定尽定力消失的一天,功德福报享尽了,剩下来的业报还要堕落的。四空定的定尽管时间很长,定尽出来时还因业报而堕落,所以说三界都还没有解脱。
  佛法真正的解脱是超越三界,不再受三界轮回的束缚。没有解脱的人即使生天也只是三界中的一环而已,更不用说随业报下三恶道的惨无出期了!即使修到禅定,又有福报功德,没有解脱,了不起还是升天界享福,或来生福报大一点,但生死相续还是不断的。所以佛法讲的是涅槃超越生死相续,不在三界里受生,这才是真正的涅槃解脱。如果连这个都不清楚,以为行善做好事,不去抢劫杀人就好了。是啊,你不去造这些严重的恶业,造了很多慈善福德,确实有福报,因果法则就是这样。但是你的福报仅仅是当人或到天上享福而已,这还是无常的,福报尽了必然还要轮回。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我们不是求福乐与快乐,也不是求来生到天上享福,这一些都不是究竟的。基督教认为天福是永远的,其实只是很长而已,并不是永远的。其它宗教也一样都要到天堂去,天堂确实有,但那只是天界的福报。在佛法看来,这些都不是究竟永恒的。佛法的特质是超越生死轮回的三界束缚,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叫无余涅槃。如果不能超越三界的束缚,在信仰中满足,那就是得少为足,其实是耽误了自己。这也是佛法与外道不同的地方,要注意。
  外道虽有所谓特殊境界甚至发展成很高深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但这些都不是佛法讲的般若智能的完成。那还是禅定的有漏功德,还是由定境而产生的天界的福报而已。导师引证,佛陀悟道前亲近的外道阿罗逻与郁陀迦都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无想定。佛陀也修禅定,并有很高的禅定境界。佛陀问他们:你进入非想非非想定或无想定时到底是有我还是没有我?他们无法回答。佛陀就知道了这个不究竟,于是便离开了他们。此后随着当时印度社会的外道风气苦行了六年,六年的苦行谁能比他更苦?最后瘦得皮包骨连路都走不动,在河里洗个澡差点爬不上岸。这才觉悟到,折磨身体对悟道也没有帮助,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的鲜奶,恢复了体力。最后在金刚座下思惟体会到缘起法才悟道,开发了真正的智能。所以注意喔,不是禅定就能开发智能而解脱,反而所有的外道就是在定境中有很多境界,以为那个就是了,自以为是很了不起。其实他们体会的是天界的境界,与究竟解脱是不相干的,这很重要。其他宗教重信仰崇拜,以为上帝能庇佑救度我们,其实就算你完全归依信仰,了不起也是修福报天报而已,与解脱不相干。要把握佛法的特质就在智能无漏慧,所以首先要建立正见,因为没有正见是不可能开发无漏慧的!
  “所以,其它宗教虽也能去除部分烦恼(甚至大部分烦恼),内心也可获得一种极高超、极微妙,自由自在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