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八种。如是十二。为二十心。谓欲界八。二善。二染。四无记心也。色界六种。
前八心上。除不善工巧二也。无色界四。于前六上。更除威仪通果二心也。兼学
无学。故成二十。威仪路心者。行住坐卧。名为威仪路。此用色香味触为体。此
之威仪心所缘故。名之为路。威仪即路。名威仪路。缘威仪路。心名威仪路心。
威仪路之心依主释也。此威仪路心。总有三种。一起威仪路心。唯是意识。二缘
威仪路心。通眼等四识。除耳识也。及取意识。三似威仪路心。即通六识。如泛
尔缘外色声等心。名似威仪路也。二工巧处心者。工巧处有二。一身工巧。谓刻
镂等。二语工巧。谓歌咏等。若身工巧。以四境为体。以身工巧起时。不离四境
故。若语工巧。以五境为体。以语起时不离五境故。此二工巧。心所缘故。名之
为处。工巧即处。名工巧处。工巧处之心。名工巧处心。依主释也。此工巧心。
略有三种。一起工巧心。唯在意识。二缘工巧心。通五识及意识。三似工巧。亦
通六识。通果心者。谓能变化心。及天眼耳通果。此能变化心。缘色等四境。谓
化四境故。亦缘于声。有发语通果心故。论云。威仪路等三无覆心。色香味解。
为所缘境。工巧处等。亦缘于声。如是三心唯是意识。威仪路。工巧处。加行。
亦通四识五识(解云。此言加行者。是缘威仪等心也)有余师说。有威仪路。及
工巧处。所引意识。能具足缘十二处境。解云。此师据似威仪路心说也。
从此大文第二。明得心多少。论云。于前所说十二心中。何心现前。几心可
得。颂曰。
三界染心中 得六六二种
色善三学四 余皆自可得
释曰。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种者。此明染心。得心多少。欲界染心得六心。
色界染心亦得六心。无色界染心。唯得二心。且欲界染心得六心者。谓欲染心。
正现前位。容得六心。谓欲界三。善恶有覆也。色无色界各一心。有覆无记也。
兼学心成六也。且第一得欲善心者。论云。由疑续善。及界退还。欲界善心。尔
时名得。解云。由疑续善。谓疑心。发生正见。能续善根也。疑是染心。此即染
心生欲界善也。界退还者。谓从上界退还来生欲界染心也。于欲界续生。必是染
心。正起染时。欲界善心。此时亦得起法前得得之也。得欲不善有覆及色有覆心
者。论云。由起惑退。及界退还。得欲二心。不善有覆。及得色界。一有覆心。
解云。由起惑退者。此据离色界烦恼。后时起欲染退也。正起欲惑退染心时。欲
界不善及有覆心。兼色界有覆心。此时总得也。界退还者。从无色界退还来生欲
界。受生心中。得欲界二染。兼色界染心也。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论云。由起
惑退。得无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学心。故名得六(解云。由起惑退者。阿罗汉
果。起欲界惑。退正起欲染时。得无色有覆。及学心也)色界染心正现前位得六
心者。谓自界三。欲界无覆。无色有覆。及得学心。故成六也。且初得自界三欲
界无覆者。论云。由界退还。得欲界一无覆无记心。及色界三。色界染心。亦由
退得。解云。由界退还者。此据无色命终。来生色界。正起色界续生染时。自界
三心。欲界一通果心。此时总得也。色界染心亦由退得者。此明色染非但由前界
退还得。亦由起色界惑退得也。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论云。由起惑退。得无色
界一有覆心。及得学心。故名得六(解云。由起惑退者。此据阿罗汉。起色界惑
退故。得无色有覆。及与学心也)无色界染心得二心者。论云无色染心。正现前
位。十二心中。唯得二心。由起惑退。得彼染心。及得学心。故名得二(解云。
由起惑退者。此据阿罗汉。起无色惑退。正起染时。得自界染。及学心也)色善
三学四者。谓色界善心。现在前位。十二心内。容得三心。一谓得自界善。及欲
色界。通果无记。成三心也。所以然者。由升进故。得彼三心。谓从欲界。入未
至定。得色善心。此则从欲入色界。名升进也。断欲惑尽。第九解脱道入根本
地。得欲色界。二通果心。此即从加行。入根本地。名升进也。学四者。谓有学
心。正现前位。容得四心得有学心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并无色善故成四也得有学
心者。由初证入正性离生。于苦法忍位。得有学心也。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
者。谓由圣道离欲界染心。入根本地。得二界通果也。得无色善者。亦由圣道。
离色界染。得无色善也。故论云。由初证入正性离生。及由圣道离欲色染(寻前
文。即可解也)余皆自可得者。余谓前说。染等心余。即欲界善。三界无记。及
无色善。并无学心。故颂余字。含此六心。然此六心。正现前位。唯可自得不成
他也。论云。有余于此总说。颂曰。
慧者说染心 现起时得九
善心中得六 无记唯无记
释曰。此是论主引杂心师颂。明得心多少也。彼说染心现起得九。此论说得
染有十四心。谓欲界六。色界得六。无色界得二也。此论据染心重得。说十四
心。彼论约单得。唯说九心。此论十四心中。有五心重得。谓色界染心。且两度
得。一欲界染时得。二色界染时得。杂心除一心也。无色界染心。及与学心。各
三度得。谓三界染得。皆得也。杂心各除二。兼前一心。总除五也。故说得九。
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善心中得六者。谓欲界无覆。色界善及无覆。无色界善。
及学无学。故成六心也。杂心据单得。唯说此六心。此论约重得。言得七心。谓
色善三。学四名七心也。于此七中。除二心重。言二心者。谓欲色界。无覆。各
两度得。一色善时得。二学心时得。各除一心。取余五心。兼无学一。故成六
也。论云。为摄前义。复说颂言。由托生入定(一由托生者。是前界退还也。第
二入定者。是前色善及学心也)。及离染退时(第三及离染者。是前离欲界染心
也。第四退时者。是前由起惑退也)。续善位得心(第五续善位者。是前疑心续
善也)非前所成故(明得义也。此言得者。今时成就。名为得也)。此是论主。
为摄前义。总为五门。勒显一颂。请细细寻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就明有
情世间中有二。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就总辨有情。复分三段。一明有情
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就初明有情生中。复分九种。一明三界。二明五
趣。三明七识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识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缘
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三界者。论云。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
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颂曰。
地狱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狱洲异
此上十七处 名色界于中
三静虑各三 第四静虑八
无色界无处 由生有四种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续
释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后一行明无色界。初两句者列五趣
名。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言傍生
者。以傍行故。言鬼者谓余生中。殻У了铩S指词嵌唷K胱妗W谟侄嘞G?br /> 以自存济。又多性怯劣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言
天者。有光明故。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名为天。六欲天者。一四
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中。时时多分。唱快乐
哉。四睹史多天。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
变化故。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第三句名欲界者。结上也。此上
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处有二十。由地狱洲异者。明
二十所由也。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地狱有八。名地狱
异。一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
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
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
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五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
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
名炎热。七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
名为极热。八无间地狱者。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言洲异者。有四
大洲。一南赡部洲。此洲南边。有赡部树。今此洲名。或从林立名。或从果为
名。名赡部洲。二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名东胜身洲。三西牛货
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四北俱卢洲。此云胜处。或云胜生。于四洲中。
处最胜故。名为胜处。生最胜故。名为胜生。地狱及洲。合成十二。并六欲天。
傍生饿鬼。处成二十。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若器世间。乃至风轮。皆
欲界摄。此上十七处者。标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处。名为色界。三静虑各
三第四静虑八者。列十七名也。谓三静虑。处各有三。第四静虑。处独有八。合
成十七处。器及有情。总名色界。第一静虑。处有三者。一名梵众天。大梵天
王。所领众故。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三名大梵天。广善所生。
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
德等胜。故名大梵。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
名少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
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第三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净天。意地乐受。故名
为净。于第三禅中。此净最少。名为少净。二无量净天。此净转胜。量难限故。
名无量净天。三遍净天。此净周普。故名遍净。第四静虑。有八天者。一无云
天。此下空中。无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
首。故名无云。二福生天者。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三广果
天。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四无烦天。烦恼烦杂。于无
烦中。此最初故。得无烦名。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
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六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位易
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已得上胜杂修静虑。离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
故。名善见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
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经部宗
也。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台阁。名大梵天。
一主所居。更无别地。如世尊处座。四众围绕。故别不立大梵天也。除无想天
者。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故不立也。经部师。立大梵
天者。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故须别立。此经
部宗。除无想天者。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所以无想摄入广果。更不别
立。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
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无色界无处者。明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
所故。由生有四种者。此明无色虽无处所。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
天。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二
识无边处。厌先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次厌
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
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暗。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前三无
色。从加行立名。第四无色。当体受称。又论云。复如何知彼无方处(问也)谓
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
解云(答前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即于修定
处。命终受无色界生。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
起故。明知无色。无方所也。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者。明无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