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3.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肛管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
肠癌、痔、肛裂、肛瘘等。
  4.血管病变  如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变、缺血性肠炎、
静脉曲张等。
  (二)上消化道疾病
  见本章第十一节,视出血的量与速度的不同,可表现为便血或黑便。
  (三)全身性疾病    ‘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K缺乏
症、肝脏疾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临床表现】便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及间歇性
出血。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向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
异。如出血量多、速度快则呈鲜红色;若出血量小、速度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
长,则可为暗红色。粪便可全为血液或混合有粪便,也可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肛
门滴血。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m1以下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称为隐血便,隐血
便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一般的隐血试验虽敏感性高,但有一定的假阳性,使用抗人血
红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检测,可以避免其假阳性。
  【伴随症状】引起便血的疾病很多,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全面综合
考虑。
  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见于消化性溃
疡;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
轻,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
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膈疝等。
  2.里急后重(tenesmus)  即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
豫_镐|洄|j诊j    l蘩器‰《鹫孽镶?薯霪‰々。善i|蔓ij
    ?0*|ij“  豫口‘豫}%*i?  *mi“iⅢ一|    ?
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
    3.发热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或部分恶性肿瘤,如肠道淋巴瘤、白血病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
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皮肤黏膜
有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肠道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
叠及crohn病等。
    【问诊要点】
    1.便血的病因和诱因  是否有饮食不节、进食生冷、辛辣刺激等食物史。有否服药史
或集体发病。便血的颜色及其与大便的关系可以帮助推测出血的部位、速度及可能的病因。
    2.便血量如同呕血量一样,可以作为估计失血量的参考。但是由于粪便量的影响,
需结合患者全身表现才能大致估计失血量。
    3.患者一般情况  如是否伴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等,可以帮助判断血容量丢
失情况。
    4.过去有否腹泻、腹痛、肠鸣、痔、肛裂病史,有否使用抗凝药物,有否胃肠手术
史等。
第十三节腹  痛
    腹痛(abdominal pain)是临床极其常见的症状。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但腹腔
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的性质和程度,既受病变性质和刺激程度的影响,也
受神经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原因较多,病机复杂,因此,必须认真了解病史,进行全
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联系病理生理改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
断。临床上一般将腹痛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病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
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如肠梗阻、肠套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泌尿系统结
石梗阻等。
    (3)脏器扭转或破裂:如肠扭转、肠绞窄、胃肠穿孔、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卵巢扭
转、肝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
    (4)腹膜炎症:多由胃肠穿孔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5)腹腔内血管阻塞:如缺血性肠病、夹层腹主动脉瘤和门静脉血栓形成。
    (6)腹壁疾病:如腹壁挫伤、脓肿及腹壁皮肤带状疱疹。
    (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如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
炎、胸膜炎、食管裂孑L疝、胸椎结核。
    (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如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
血卟啉病等。
    2.慢性腹痛
    (1)腹腔脏器慢性炎症: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慢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慢性胰
睡l I攀觅辫j驾◇
腺炎、结核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
    (2)消化道运动障碍: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及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等。
    (3)胃、十二指肠溃疡。
    (4)腹腔脏器扭转或梗阻:如慢性胃、肠扭转,十二指肠壅滞,慢性肠梗阻。
    (5)脏器包膜的牵张:实质性器官因病变肿胀,导致包膜张力增加而发生的腹痛,如
肝淤血、肝炎、肝脓肿、肝癌等。
    (6)中毒与代谓|障碍:如铅中毒、尿毒症等。
    (7)肿瘤压迫及浸润:以恶性肿瘤居多,与肿瘤不断生长、压迫和侵犯感觉神经
有关。
    【发生机制】腹痛的机制可分为三种,即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和牵涉痛。
    1.内脏性腹痛是腹内某一器官的痛觉信号由交感神经传人脊髓引起,其疼痛特点
为:①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②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
③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2.躯体性腹痛是由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
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所引起。其特点是:①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②程度
剧烈而持续;③可有局部腹肌强直;④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3.牵涉痛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
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特点是定位明确,疼痛剧烈,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
敏等。
    临床上不少疾病的腹痛涉及多种发生机制,如阑尾炎早期疼痛在脐周或上腹部,常有
恶心、呕吐,为内脏性疼痛。随着疾病的发展,持续而强烈的炎症刺激影响相应脊髓节段
的躯体传人纤维,出现牵涉痛,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麦氏(McBurney)点;当炎症进一步
发展波及腹膜壁层,则出现躯体性疼痛,程度剧烈,伴以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
    【临床表现】
    1.腹痛部位一般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如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疾病,疼痛
多在中上腹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疼痛多在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疼痛在右下腹
McBI…rney点;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部或脐周;结肠疾病疼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部;膀胱
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疼痛亦在下腹部。弥漫性或部位不定的疼痛见于急性弥漫性
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血卟啉病、铅中毒、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2.腹痛性质和程度  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溃
疡穿孑L;中上腹持续性隐痛多考虑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刀
割样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多为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或泌尿系统结石常为阵发性绞痛,相当剧
烈,致使病人辗转不安;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持续性、广
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其中隐痛或钝痛多为
内脏性疼痛,多由胃肠张力变化或轻度炎症引起,胀痛可能为实质脏器包膜牵张所致。
    3.诱发因素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油腻食物史,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则常有
酗酒、暴饮暴食史,部分机械性肠梗阻多与腹部手术有关,腹部受暴力作用引起的剧痛并
有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所致。
    4.发作时间  餐后痛可能由于胆胰疾病、胃部肿瘤或消化不良所致,周期性、节律
性上腹痛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内膜异位者腹痛与月经来潮相关,卵泡破裂者发作
在月经间期。
    5.与体位的关系  某些体位可使腹痛加剧或减轻,有可能成为诊断的线索。如胃黏
膜脱垂病人左侧卧位可使疼痛减轻,十二指肠壅滞症患者膝胸或俯卧位可使腹痛及呕吐等
症状缓解,胰体癌患者仰卧位时疼痛明显,而前倾位或俯卧位时减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烧灼痛在躯体前屈时明显,直立位时减轻。
    【伴随症状】
    1.腹痛伴发热、寒战  提示有炎症存在,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肝脓肿、腹
腔脓肿,也可见于腹腔外感染性疾病。
    2.腹痛伴黄疸可能与肝胆胰疾病有关。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可出现腹痛与黄疸。
    3.腹痛伴休克  同时有贫血者可能是腹腔脏器破裂(如肝、脾或异位妊娠破裂);无
贫血者则见于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腹腔外疾病
如心肌梗死、肺炎也可有腹痛与休克,应特别警惕。
    4.腹痛伴呕吐、反酸、腹泻  提示食管、胃肠病变,呕吐量大提示胃肠道梗阻;伴
反酸、嗳气者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伴腹泻者提示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
或肿瘤。
    5.腹痛伴血尿  可能为泌尿系疾病(如泌尿系结石)所致。
    【问诊要点】
    1.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  幼儿常见原因有先天畸形、肠套叠、蛔虫病等;
青壮年以急性阑尾炎、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多见;中老年以胆囊炎、胆石症、恶性肿
瘤、心血管疾病多见;育龄妇女要考虑卵巢囊肿扭转、宫外孕等;有长期铅接触史者要考
虑铅中毒。
    2.腹痛起病情况  有无饮食、外科手术等诱因,急性起病者要特别注意各种急腹症
的鉴别,因其涉及内、外科处理的方向,应仔细询问、寻找诊断线索。缓慢起病者涉及功
能性与器质性及良性与恶性疾病的区别,除注意病因、诱因外,应特别注意缓解因素。
    3.腹痛的部位腹痛的部位多代表疾病部位,对牵涉痛的理解更有助于判断疾病的
部位和性质。熟悉神经分布与腹部脏器的关系(表1—4—3)对疾病的定位诊断有利。
表1—4.3神经分布与内脏
    4.腹痛的性质和严重度  腹痛的性质与病变性质密切相关。烧灼样痛多与化学性刺
激有关,如胃酸的刺激;绞痛多为空腔脏器痉挛、扩张或梗阻引起,临床常见者有肠绞
痛、胆绞痛、肾绞痛,三者鉴别要点如表1—4—4。
表1—4—4三种绞痛鉴别表
箦醣絮觅鳞j蕊箩
    持续钝痛可能为实质脏器牵张或腹膜外刺激所致;剧烈刀割样疼痛多为脏器穿孑L或严
重炎症所致;隐痛或胀痛反映病变轻微,可能为脏器轻度扩张或包膜牵扯等所致。
    5.腹痛的时间  特别是与进食、活动、体位的关系,已如前述。饥饿性疼痛,进食
后缓解多考虑高酸分泌性胃病,如十二指肠溃疡。
    6.既往病史询问相关病史对于腹痛的诊断颇有帮助,如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要考虑
溃疡复发或穿孔;育龄妇女有停经史要考虑宫外孕;有酗酒史要考虑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胃
炎;有心血管意外史要考虑血管栓塞。
第十四节  腹    泻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如解液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干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
可认为是腹泻。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超过两个月者属慢性腹泻。
    【病因】
    1.急性腹泻
    (1)肠道疾病:常见的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
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此外,还有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缺血性肠病
等。亦可因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抗生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2)急性中毒:食用毒蕈、桐油?